空间素材吧 关注:7,544,690贴子:475,346,745

回复:高考语文必备:字词万千 点滴墨香舒豪情·WJC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二)古今异义
词语在演变过程中,大多数词的意义都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还有的一词多义,有些义项与今天相同,有些已消失或转移。高考对古今异义的考查,特别注重双音节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例: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2010广东高考文言翻译)
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词义扩大的特点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又在今义之中。
如“江”“河”,本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所有江河。
如“中国”,本义:中原地区; 今义:全中国。
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
如“谷” 古义:粮食作物的总称;
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如“迁” 古义:迁移、变换,调任、升职,贬谪、流放;
今义:迁移、变换。
如“丈夫”:古义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
例: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韩非子《五蠹》)
词义转移
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个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
如,“牺牲” 古义:指祭祀时用作祭品的猪、羊、牛等牲畜,属名词;
例: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今义: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属动词。
又如“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又如“货”, 古:财物,财产;今:商品,货物
例:率以货窜名军伍中。(《段太尉逸事状》)
词义弱化
如,“很”,古义同“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现在用“很”字,表示程度不怎么高了;
“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
例:闻汉天子甚怨卫律。(《苏武传》)
词义强化
如“恨”,古义多表示遗憾、不满意(“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
例1:恨私心有所不表,鄙陋没世而名不称焉。
(《报任安书》)
例2: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诛”,最初只是责备义,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如“卑鄙” 古义:出身低微,见识浅陋,中性词。
今义:品质恶劣。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如“谤”  古义:议论、批评他人过失。
今义:恶意中伤。
又如“谣言”:古:民间的歌谣谚语;
今:流传的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
例:长安中谣言曰:“见儿乞,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干宝《搜神记》)
古今异义样例: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古义:面向北称臣 今义:北边
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地位低,见识浅 今义;不道德
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今义:没必要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亦不顾
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管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古义:不去 今义:表否决或转折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义:语言适宜得体 今义:沉着,不慌张
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处所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不寻常;意外 今义:程度副词
千古风流人物
古义:有才华的 今义:与男女情爱有关的
权起更衣
古义:上厕所的讳饰说法 今义:换衣服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旧事,引申为先例 今义:情节有趣的事
愿大王稍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古义:宽容 今义:利用某种力量达到目的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古义:交相贯通 今义:各种运输及邮电事业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可怜体无比
古义:可爱 今义:值得怜悯
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年纪大了 今义:排行第一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古义:妻和子 今义:男子的配偶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不用说,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表条件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古义:形体、容貌
今义:对事物形象、性质加以描述


来自Android客户端62楼2016-01-30 10:48
回复
    (三)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并不固定,它只是在一定语境中,为了句式的整齐或行文的需要,在本应用一个词的地方用上偏义复词,但它只表示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义,只作陪衬。
    意义相近
    “今有一人入其园圃,窃其桃李”
    《墨子·非攻》
    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此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陪衬。
    意义相对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
    《孔雀东南飞》
    句中偏指“姥”和“兄”,而“公”和“父”不表示意义。
    意义相反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只有“亡”表意义。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
    只有“远”表意义。
    而某不量敌从寡。 《答司马谏议书》
    只有“从”(众)表意义。


    来自Android客户端63楼2016-01-30 10:49
    回复
      2025-05-09 23:15:12
      广告
      (四)通假字
      准确识别通假字,关系到对文章能否正确理解。古代汉字的通假,一般情况下比较固定。所以,在熟练掌握课本上出现的通假字之后,根据具体语境,来判断是否通假就显得比较容易。本考点最后收集了古文中常见的一些通假字,可结合举例去掌握。
      通假的原则是两个字读音相同或相近。通假大约有三种类型:
      1.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叫做通用。如“反”通“返”,“知”通“智”。
      2.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可以借代,叫做假借。如“蚤”通“早”,“直”通“值”。
      3.古代只有某一个字,后来为了把这个古字所表示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形来区别,选出一个或几个字,让原来的古字专表示另一个或另几个概念,叫做古今字。如:莫—暮,益—溢。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无 没有
      无他,但手熟尔
      尔—耳 相当于“罢了”
      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现 显露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悦 愉快
      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
      汤—烫 用热水焐
      愿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背 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早 “晚”的反义词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坐—座 坐位
      系向牛头充炭直
      直—值 价钱,代价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返 回来
      甚矣,汝之不惠
      惠—慧 聪明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措 放置
      对镜帖花黄
      帖—贴 粘附
      火伴皆惊忙
      火—伙 同伴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屈 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
      衡—横 跟“竖”、“直”相对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拣 挑选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德 感恩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竦—耸 高
      困于心,衡于虑
      衡—横 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弼 辅佐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嘱 嘱托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遍 普及,普遍
      雍水暴益
      益—溢 涨水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错—措 放
      仓鹰击于殿上
      仓—苍 青色,灰白色
      之虚所卖之
      虚—墟 集市
      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饲 喂养
      其真无马邪?
      邪—耶 相当于“吗”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旋 回转、掉转
      或师焉,或不焉
      不—否 不,不是
      臣愿奉璧往使
      奉—捧 捧着
      拜送书于庭
      庭—廷 朝廷
      召有司案图
      案—按 察看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熟 仔细,周详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禽—擒 捕捉
      五万兵,难卒合
      卒—猝 突然,仓促
      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
      住—驻 驻扎
      烟炎张天
      炎—焰 火焰
      雷鼓大震
      雷—擂 敲击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而—尔 你,你的
      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
      内—纳 放入
      屈平既绌
      绌—黜 罢免宫职
      长乐王回深父
      父—甫 表人名
      汝识之乎
      识—志 记住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函胡一含糊 声音重浊模糊
      至莫夜月明
      莫—暮 夜晚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又 又
      可得闻与
      与—欤 相当于“吗”
      君子生非异也
      生—性 资质,禀赋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智 智慧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授 教授、传授
      张良出,要项伯
      要—邀 邀请
      距关,毋内诸侯
      距—拒 把守
      内—纳 迎入
      善刀而藏之
      善—缮 修治,拭擦
      技盖至此乎
      盖—盍 何,怎么
      辞决而行
      决—诀 离别
      北乡自刎
      乡—向 朝,向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肢 人的四肢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纵 合纵
      赢粮而景从
      景—影 影子
      倔起于阡陌之中
      倔—崛 突起,兴起
      暴秦之欲无厌
      厌—餍 满足
      罢夫羸老
      罢—疲 疲惫,衰弱
      三岁贯女
      贯—惯 纵容
      女—汝 你
      终老不复取
      取—娶 娶妻
      箱帘六七十
      帘—奁 梳妆匣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裁—才 刚刚
      所主唱之三民主义
      唱—倡 倡导
      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辟—避 躲避
      燕王诚振怖王之威
      振—震 惊恐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指—旨 旨趣
      秦王还柱而走
      还—环 环绕
      故其畜积足恃
      畜—蓄 积蓄


      来自Android客户端64楼2016-01-30 10:49
      回复
        (五)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一部分实词在一定的条件下临时改变原来所属那类词的语法功能而作另一类词用的现象。
        识别词类活用,主要根据上下文,从语法角度去分析。
        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用作主语和宾语,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1、表示比喻
        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成语:蜂拥而至 狼吞虎咽
        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 (《鸿门宴》)
        3、表示方向或处所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在朝廷)(《苏秦约纵连横》)
        4、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或方式
        失期,法皆斩(按照法律) (《陈涉世家》)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坐船)(《与尹师鲁第一书》)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像对待奴隶一样
        ③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④ 而相如廷叱之
        廷:在朝廷
        ⑤ 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
        夜:在夜晚
        ⑥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
        2、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水”就是动词游泳的意思。
        ①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②沛公欲王关中。 王:统治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④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函:用匣子装
        ⑤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缟素:穿孝服
        ⑥大楚兴,陈胜王。 王:称王
        ⑦范增数目项王。 目:使眼色
        ⑧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⑨质于秦。 质:做人质
        3、名词用作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使……臣服的意思。
        ①生死而肉骨。 肉:使……长肉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让……称王
        ③汗牛充栋。 汗:使……出汗
        ④汗马功劳。 汗:使……出汗
        ⑤齐威王欲将孙膑。将:让……为将
        4、名词用作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又如:侣鱼虾而友麋鹿
        把……当作伴侣;以……为朋友
        ①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把……当作宾客
        ②鱼肉百姓。 鱼肉:以……为鱼和肉
        ③孟尝君客我。 客:把……当作门客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以……为鉴
        ⑤友风而子雨 。 友:以……为朋友 子:以……为孩子
        ⑥幕天席地。 幕:以……为幕布 席:以……为席子
        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亲:把……当作亲人 子:把……当作孩子


        来自Android客户端65楼2016-01-30 10:50
        回复
          名词的活用规律
          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水:游水)
          ⑵左右欲刃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
          (刃:用dao杀)
          ⑶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六国论》)
          (下:咽下)


          来自Android客户端66楼2016-01-30 10:54
          收起回复
            名词活用歌
            名词连用多活用,代前副后谓语通。
            不能带宾强带宾,多是意动或使动。
            谓前不愿作主语,时间方位状语共。
            区分活用看仔细,切记放在句子中。


            来自Android客户端67楼2016-01-30 10:54
            回复
              哈哈哈哈哈


              来自Android客户端68楼2016-01-30 10:55
              回复
                你叫啥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69楼2016-01-30 10:55
                收起回复
                  2025-05-09 23:09:12
                  广告
                  动词的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入:产品、收入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得:收获、心得
                  ③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 作、制:措施、制度
                  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讥:嘲讽的话
                  ⑤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捕:搜捕活动
                  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珠宝
                  ⑦司马子反渴而求饮。饮:饮料、汤食
                  ⑧少仲尼之闻。闻:见识
                  2、动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 让……争斗
                  ②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使……弯腰
                  ③以夭梅病梅为业 。 使……弯曲,使……生病
                  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 使……发出声音
                  ⑤李牧连却之 。 使……退却
                  ⑥中军置酒饮归客。 使……饮酒
                  ⑦生死而肉骨 。 使……活,使……长肉
                  ⑧惊天动地 。 使……惊恐,使……震动
                  ⑨既来之,则安之。 让……来到,使……安定
                  3、动词的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简言之,即主语为宾语而动。结构方式:[动+宾]=[为]+宾+动。
                  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之意。
                  ①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为……哭泣
                  ②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为……而死
                  ③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 为……哀悼
                  动词的为动用法规律
                  规律一:表目的关系。表示为了某一目的或原因而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既指人又指物。可译为“为了……怎么样”。
                  父曰:“履我。”(《史记·留侯世家》)
                  规律二:表施事关系。表示给(替)宾语施行某一行动,其宾语大多指人。可译为“给(替)……怎么样”。
                  4、动词活用作状语
                  动词在谓语前,修饰或者限制谓语。
                  如:“登高而招”,“登高”在这里修饰后面的“招”,表示招手的方式。
                  ①执刃而立
                  ②弃甲曳兵而走
                  ③儿惧,啼告母
                  应这样翻译:
                  ①手拿着刀站立
                  ②丢弃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③儿子很害怕,哭着告诉母亲


                  来自Android客户端70楼2016-01-30 10:57
                  回复
                    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①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坚固的地势
                    ②晓看红湿处。 红花
                    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叶、红花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平坦并且距离近的地方
                    ⑤小学而大遗 。 大的方面,小的方面
                    ⑥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远近的人
                    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高处
                    ⑧问其深,则好游者……。 深度
                    ⑨常在于险远 。 危险偏远的地方
                    ⑩圣益圣 。 圣人
                    2、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穷:看尽
                    ②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③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美:赞美
                    ④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高:升高
                    ⑤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 多:推崇,赞许
                    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偏爱
                    ⑦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完好保存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使……削弱
                    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使……高,抬高
                    ③昂其直,居为奇货。 使……高昂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认为……小
                    ②予怪而问之。 认为……怪
                    ③渔人甚异之。认为……奇怪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三者的区别:
                    使动用法:在客观上使宾语产生变化或造成某种结果。
                    匠人斫而小之。[客观上使大木变小了]
                    意动用法:主观意念的感觉,只是主观上觉得(认为)宾语怎样了。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天下变小了”只是主观感受]
                    为动用法:为宾语而行动。 华佗脉之。[有为宾语怎样的意味]


                    来自Android客户端71楼2016-01-30 10:57
                    回复
                      二、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要正确理解和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
                      首先,必须通过一定量的诵读,增强语感;
                      其次,要掌握一批常用实词的常用义项和用法;
                      再次,就是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字形法、结构法、迁移法、代入法(语境法)
                      (一)字形法
                      根据汉字是表意文字的特点,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来推断词义。
                      例:
                      1、如“振长策而驭宇内。”“策”,从“竹”,凡形旁从竹的字,本义都与竹条有关,据此可知,“策”在句中的意思是“ (竹质)马鞭”。
                      2、再如“理”,从玉,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 治玉”。
                      3、用“贝”作偏旁的字与“钱财”有关。
                      例: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
                      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将奈何?
                      《荆轲刺秦王》
                      4、用“糸”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关。
                      例: ①一曲红绡不知数 《琵琶行》
                      ②自缢于庭树 《孔雀东南飞》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
                      (缒:用绳子往下吊)
                      5、解释下列句中“籴”字的含义:
                      ①贫民虽平价不能籴。(2001北京卷)
                      ②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2004全国I)
                      解析: “籴”是会意字,上为“入”,下为“米”,整合可知。
                      解答:“籴”(dí)——买进粮食
                      “粜”(tiào)——卖出粮食
                      积累:
                      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钅(古代主要指金属)、
                      氵(水)、灬(火)、土、木 ——与五行有关。
                      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与兵器有关。
                      马、牛、羊、豕 、犭、 鸟、虫——与动物有关。
                      辶(辵、走)、彳(行)、(心)、(言)——与人的行为有关。
                      “讠(言)、忄(心)——与语言、心理有关;
                      “禾”——与五谷有关;
                      “贝”——与金钱 有关;
                      “皿”——与器具有关;
                      “宀”——与房舍有关;
                      “阝”——与地名有关;
                      “系”——与捆绑有关;
                      “女”——与妇人有关;
                      “歹”——与死亡有关 ;
                      “冖”——与笼罩有关;
                      “攴(pū) ”与敲击有关
                      “尸”—— 与身体有关
                      “隹(zhuī) ”与鸟雀有关
                      “月”—— 与肉有关;
                      “纟”——与丝织品有关;
                      “页”——与首有关;
                      “自”——与鼻有关;
                      “目”——与眼有关。


                      来自Android客户端72楼2016-01-30 10:58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73楼2016-01-30 10:58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75楼2016-01-30 11:00
                          收起回复
                            三、迁移法(课内迁移、通假迁移、成语迁移、邻字迁移)
                            1、课内迁移
                            高考文言虽选自课外,而答案差不多在课内。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或者我们熟悉的一般词语、成语中的用法,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善:友好(07年广东卷)
                            “善”理解为“友好”是否正确?
                            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善:友好,与……交好。
                            2、通假迁移
                            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
                            (1)、如“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 影 ”,名词作状语,豁然开朗。
                            (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取”,会意字,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俘虏,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引申为“拿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 娶 ”。
                            3、成语迁移
                            借助现代汉语中熟知的词语、成语来推断词义。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1)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 (2006年湖南卷)
                            D.北枕大江,南薄五岭 薄:接近
                            日薄西山 bó
                            〖解释〗薄:迫近。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4、邻字迁移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
                            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
                            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同义连用)。
                            (1)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赤壁之战》
                            “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
                            (2)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三国志 》
                            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来自Android客户端76楼2016-01-30 11:00
                            回复
                              2025-05-09 23:03:12
                              广告
                              (四)代入法(语境法)
                              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根据实词在文中的特定环境来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1、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断
                              (1)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玩:玩味 (2007广东卷)
                              (2)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
                              录:记载 (2007广东卷)
                              2、紧扣人物进行分析推断
                              (1)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理解为“以……为王”还是“让……为王”?
                              王:让……为王,使……为王
                              (2)谭谢不纳,母大困(06年广东卷)谢:道歉
                              “谢”理解为“道歉”是否正确?
                              谢:拒绝。人物比较,谭敬先是允恭的朋友,不接纳允恭的母亲,而杜环只是允恭的朋友的儿子,却收留,可见其善良厚道。


                              来自Android客户端77楼2016-01-30 11: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