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今异义
词语在演变过程中,大多数词的意义都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还有的一词多义,有些义项与今天相同,有些已消失或转移。高考对古今异义的考查,特别注重双音节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例: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2010广东高考文言翻译)
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词义扩大的特点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又在今义之中。
如“江”“河”,本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所有江河。
如“中国”,本义:中原地区; 今义:全中国。
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
如“谷” 古义:粮食作物的总称;
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如“迁” 古义:迁移、变换,调任、升职,贬谪、流放;
今义:迁移、变换。
如“丈夫”:古义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
例: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韩非子《五蠹》)
词义转移
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个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
如,“牺牲” 古义:指祭祀时用作祭品的猪、羊、牛等牲畜,属名词;
例: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今义: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属动词。
又如“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又如“货”, 古:财物,财产;今:商品,货物
例:率以货窜名军伍中。(《段太尉逸事状》)
词义弱化
如,“很”,古义同“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现在用“很”字,表示程度不怎么高了;
“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
例:闻汉天子甚怨卫律。(《苏武传》)
词义强化
如“恨”,古义多表示遗憾、不满意(“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
例1:恨私心有所不表,鄙陋没世而名不称焉。
(《报任安书》)
例2: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诛”,最初只是责备义,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如“卑鄙” 古义:出身低微,见识浅陋,中性词。
今义:品质恶劣。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如“谤” 古义:议论、批评他人过失。
今义:恶意中伤。
又如“谣言”:古:民间的歌谣谚语;
今:流传的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
例:长安中谣言曰:“见儿乞,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干宝《搜神记》)
古今异义样例: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古义:面向北称臣 今义:北边
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地位低,见识浅 今义;不道德
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今义:没必要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亦不顾
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管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古义:不去 今义:表否决或转折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义:语言适宜得体 今义:沉着,不慌张
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处所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不寻常;意外 今义:程度副词
千古风流人物
古义:有才华的 今义:与男女情爱有关的
权起更衣
古义:上厕所的讳饰说法 今义:换衣服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旧事,引申为先例 今义:情节有趣的事
愿大王稍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古义:宽容 今义:利用某种力量达到目的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古义:交相贯通 今义:各种运输及邮电事业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可怜体无比
古义:可爱 今义:值得怜悯
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年纪大了 今义:排行第一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古义:妻和子 今义:男子的配偶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不用说,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表条件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古义:形体、容貌
今义:对事物形象、性质加以描述
词语在演变过程中,大多数词的意义都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还有的一词多义,有些义项与今天相同,有些已消失或转移。高考对古今异义的考查,特别注重双音节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例: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2010广东高考文言翻译)
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词义扩大的特点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又在今义之中。
如“江”“河”,本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所有江河。
如“中国”,本义:中原地区; 今义:全中国。
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
如“谷” 古义:粮食作物的总称;
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如“迁” 古义:迁移、变换,调任、升职,贬谪、流放;
今义:迁移、变换。
如“丈夫”:古义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
例: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韩非子《五蠹》)
词义转移
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个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
如,“牺牲” 古义:指祭祀时用作祭品的猪、羊、牛等牲畜,属名词;
例: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今义: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属动词。
又如“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又如“货”, 古:财物,财产;今:商品,货物
例:率以货窜名军伍中。(《段太尉逸事状》)
词义弱化
如,“很”,古义同“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现在用“很”字,表示程度不怎么高了;
“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
例:闻汉天子甚怨卫律。(《苏武传》)
词义强化
如“恨”,古义多表示遗憾、不满意(“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
例1:恨私心有所不表,鄙陋没世而名不称焉。
(《报任安书》)
例2: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诛”,最初只是责备义,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如“卑鄙” 古义:出身低微,见识浅陋,中性词。
今义:品质恶劣。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如“谤” 古义:议论、批评他人过失。
今义:恶意中伤。
又如“谣言”:古:民间的歌谣谚语;
今:流传的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
例:长安中谣言曰:“见儿乞,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干宝《搜神记》)
古今异义样例: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古义:面向北称臣 今义:北边
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地位低,见识浅 今义;不道德
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今义:没必要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亦不顾
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管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古义:不去 今义:表否决或转折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义:语言适宜得体 今义:沉着,不慌张
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处所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不寻常;意外 今义:程度副词
千古风流人物
古义:有才华的 今义:与男女情爱有关的
权起更衣
古义:上厕所的讳饰说法 今义:换衣服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旧事,引申为先例 今义:情节有趣的事
愿大王稍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古义:宽容 今义:利用某种力量达到目的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古义:交相贯通 今义:各种运输及邮电事业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可怜体无比
古义:可爱 今义:值得怜悯
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年纪大了 今义:排行第一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古义:妻和子 今义:男子的配偶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不用说,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表条件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古义:形体、容貌
今义:对事物形象、性质加以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