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剧本框架、基础立意很重要。
只要在剧本框架下,角色性格基本合理,人物就没有大碍。
曾看到有人说老三人物体现“义” 新三人物是“阴谋遍地”
那就先谈谈什么是“义”
“义”的概念源于春秋《管子·牧民》“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这是古人用以规范国家秩序、希望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理念,
至于“义”的内涵到底是什么——从来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仁义”“忠义”“礼义”“信义”……这么多义在一起,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义”??
有没有一个标准??这些“义”发生冲突时,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建立在道德伦理上的纲常,常常是矛盾重重,而结果,就像新老三国的争论——
“你说我不仁,我说你不义!”
既然对“义”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又何来断言新老三国的“义”与“阴谋”呢?
曾经看到某位仁兄,说“老三刘备是“该仁义的时候仁义,该冷血的时候冷血,
不像新三那么磨叽。”这句话很有意思,什么叫【该仁义的时候】?
就是说,剧本让观众对刘备产生了此时是【该仁义】或【该冷血】的感觉。
且不谈剧本是否真的造就了这种感觉,光这个【仁义】都是以“刘备”为标准——这也正说明了小说和老三剧本的一个问题,尊刘贬曹从而忽略了【义】的内部矛盾。
小说中,诸葛亮用计收姜维——明明计谋本身就是非仁义的,却被毛宗岗父子用道德包装点评了一番——因为小说已经让【义】站了在蜀汉立场上,而老三剧本也延续了这种做法,因此就有了那位仁兄的言论。
而新三刘备为什么会那么“磨叽”?
因为新三剧本减弱了尊刘贬曹的倾向,强化了群像的戏剧冲突。
当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信念,而编导又不刻意去否认时,不站在某一方的立场上时,“义”没有了绝对标准,因而新三刘备也就常常处在了矛盾之中——
“既想成就功名大业,又想以仁义立身,可二者水火不容!”
只要在剧本框架下,角色性格基本合理,人物就没有大碍。
曾看到有人说老三人物体现“义” 新三人物是“阴谋遍地”
那就先谈谈什么是“义”
“义”的概念源于春秋《管子·牧民》“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这是古人用以规范国家秩序、希望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理念,
至于“义”的内涵到底是什么——从来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仁义”“忠义”“礼义”“信义”……这么多义在一起,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义”??
有没有一个标准??这些“义”发生冲突时,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建立在道德伦理上的纲常,常常是矛盾重重,而结果,就像新老三国的争论——
“你说我不仁,我说你不义!”
既然对“义”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又何来断言新老三国的“义”与“阴谋”呢?
曾经看到某位仁兄,说“老三刘备是“该仁义的时候仁义,该冷血的时候冷血,
不像新三那么磨叽。”这句话很有意思,什么叫【该仁义的时候】?
就是说,剧本让观众对刘备产生了此时是【该仁义】或【该冷血】的感觉。
且不谈剧本是否真的造就了这种感觉,光这个【仁义】都是以“刘备”为标准——这也正说明了小说和老三剧本的一个问题,尊刘贬曹从而忽略了【义】的内部矛盾。
小说中,诸葛亮用计收姜维——明明计谋本身就是非仁义的,却被毛宗岗父子用道德包装点评了一番——因为小说已经让【义】站了在蜀汉立场上,而老三剧本也延续了这种做法,因此就有了那位仁兄的言论。
而新三刘备为什么会那么“磨叽”?
因为新三剧本减弱了尊刘贬曹的倾向,强化了群像的戏剧冲突。
当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信念,而编导又不刻意去否认时,不站在某一方的立场上时,“义”没有了绝对标准,因而新三刘备也就常常处在了矛盾之中——
“既想成就功名大业,又想以仁义立身,可二者水火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