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炎炎温暖你吧 关注:11贴子:622

送给各位辣妈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兄弟学心理学很久了,专业也是心理学,他自幼家庭有一些不快乐,很凄惨的童年,高一抑郁,经过很久的心理治疗,再到成为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我把他关于亲子教育心理学的笔记整理给各位妈妈分享。未来的家长,未来的孩子们,一定会变得更好,他一更新我就更新。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5-11-06 21:09回复
    我在帮他宣传,当作,心理学的书他读了近百本,专业知识全校都可以算第一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5-11-06 21:10
    回复
      长久以来,中国将利他主义和集体主义捧上天,而一直将利己和个人主义视为邪恶。这种逻辑具体到生活中,就成了这样的人生观:我没有价值,我要为别人活着。这样的逻辑进入家庭,就发展出这样一句话: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把自己的生命价值捆绑在孩子身上。一代为了下一代而活。文革期间,这种逻辑发展到顶峰,就算是集体的一根稻草,都要牺牲生命去救,不同意这种观点的,都受到了无情的迫害。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5-11-06 21:20
      回复
        长久以来,中国将利他主义和集体主义捧上天,而一直将利己和个人主义视为邪恶。这种逻辑具体到生活中,就成了这样的人生观:我没有价值,我要为别人活着。这样的逻辑进入家庭,就发展出这样一句话: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把自己的生命价值捆绑在孩子身上。一代为了下一代而活。文革期间,这种逻辑发展到顶峰,就算是集体的一根稻草,都要牺牲生命去救,不同意这种观点的,都受到了无情的迫害。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5-11-06 21:21
        回复
          那些丢几毛钱就可以把孩子朝死里打的家长,关键不是钱的多少,而是这个意外让他们心理崩溃了,他们要立即找一个人去怪罪,而孩子,力气小,各方面都依赖大人,是最可以被怪罪的。
          倒地老人“讹诈”扶助者这类事,我们容易视为道德问题,但真相或是,国人中成年婴儿太多了,即许多成年人的心理水平依然处于婴儿状态。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5-11-06 21:24
          回复
            其实,妈宝男的形成是因为两个很不美好的原因:第一,在婴幼儿时严重没有得到母爱,而对母爱的渴求是所有人的头号渴求,所以妈宝男会一直执着于母爱上;第二,大一些后发现,可以通过对妈妈言听计从而得到妈妈的关注,于是形成对妈妈的极度服从,但这样做的同时,他们势必压抑了对母亲的不满和攻击性。
            通常,他们对母亲的不满和攻击性之严重,会到了把他们自己都吓到的地步。这让他们害怕和愧疚,为了防御这份害怕与愧疚,他们更加不能将这一点表现出来。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5-11-06 21:25
            回复
              每个孩子的人格基础,都是他6岁前和父母的关系模式。如果父母既爱孩子,又给了孩子自我发展的空间,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形成一个稳定的人格基础,换句话说,就是他知道自己是谁。那么,他以后就不会因为迷恋明星、动漫或游戏而丢失自己。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5-11-06 21:25
              回复
                一位老师投诉孩子抄作业,孩子妈妈有了羞耻感。她承受不了,也没头脑认识到作业又多又没用,转而给孩子制造强烈许多倍的羞耻感,以这一方式,转嫁了自己的痛。无数中国父母,没健全自我,也无独立头脑,对情绪的承受力超脆弱,但又超自恋,安慰他们的方式,就是说,你们怎么做都是对的。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等类似语言,是为了保护父母脆弱的自恋。有脆弱自恋的人,其行为出发点,只能是从自己出发,哪怕他多么在意他人。有脆弱自恋者,他们首先要保护自恋,因而他们认为自己做什么都是对的。并且,认错会导致自恋破裂,所以让他们认错是不可想象的。太自恋的父母,也是太脆弱的父母,他们会对孩子好,但希望孩子必须承认是孩子自己的问题,如若孩子有一点不满,他们就会从自恋陷入到无能感中。这时,他们会立即反弹,譬如攻击孩子,让孩子陷在无能感中,从而保护他们的自恋。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5-11-06 21:26
                回复
                  一个常见的现象:孩子遇到困难,向父母求助,父母会愤怒,他们愤怒的是,我对你已经这么好了,你怎么可能会出问题。还有更极端的,将女儿强制送进精神病院的父母,他们的逻辑是:我们没问题,问题一定出在女儿身上。作此思考时,自己就感觉好多了。每个人内在都有一对矛盾——感受的痛苦与思维的自恋。把别人推到痛苦的位置,自己就能享用自恋。
                  总之,自恋的父母,他们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这并非是善与恶的问题,而是他们自己的心理发展水平所决定。最糟糕的是,当自己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为了保护自恋感,他们也会将无能感扔到最柔弱的那个人身上,而这个人通常都是孩子。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5-11-06 21:27
                  回复
                    强迫控制欲的家长最会羞辱孩子,孩子长大后不会自爱。羞愧感之所以会内化,是因为个人的趋力受到羞辱和贬抑。一旦欲望受到父母羞辱,往后当孩子的欲望出现,都会感到羞愧不安。在丧失功能的家庭里,所有的需求都会被父母灌上难听的罪名,羞愧感使人过度控制自己而发展出过分早熟的良知,过多的羞愧会造成内化的自贬心理,而反应出强迫性的控制和完美主义倾向。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5-11-06 21:29
                    回复
                      当老人开始抱怨孩子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依赖他们的时候,他们忘记了自己正是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当家长们喋喋不休地要求他们的孩子的时候,代沟已经慢慢形成。如果孩子成年以后,家长仍然试图与孩子保持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这无疑会使本来就紧张的关系雪上加霜。如果在一个充满斥责的家庭中长大,成年后,孩子就会变得很刻薄;如果在一个压抑情绪的家庭中长大,孩子就会变成一个羞于表达爱与欢喜,将愤怒深埋于心底的人;如果在一个规矩很多的家庭中成长,孩子就会变成一个缩手缩脚怯于表达,过于自卑的人。——美国心理学大师路易斯·海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5-11-06 21:35
                      回复
                        在刚结束的中国第四届精神分析大会上,一位德国精神分析学家对中国的孝道文化做了这样一种解读。中国孝道是一种羞耻文化,家长通过羞辱孩子,让孩子产生内疚感,羞愧感,从而引起内心冲突(这也是大多数心理疾病的来源),以此控制孩子。“孝”是一种压迫,而俄狄浦斯情节,弑父是一种超越。中国精神分析学界已经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去除孝道文化中的糟粕,即道德绑架,因为真爱只通往爱与自由。关于此类的分析可参考《为何家会伤人》,《爱暴力》等书。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5-11-06 21:38
                        回复
                          对自身失望的家长不愿承认自己讨厌自己,他们通过指责孩子的不足来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灵,把对自己的失望投射到孩子身上,让自己好受一点,这样,孩子就成为了自卑的家长的替罪羊。如果孩子的快乐让父母感到自己被抛弃,于是用语言,或者其他更严重的形式去惩罚孩子,那么他的俄狄浦斯情结就会固化。例如对孩子说要谦虚,或者说别人家的孩子做得更棒,你这个不算什么。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5-11-06 21:38
                          回复
                            相对于成年的父母,孩子们更像是一个敏感的心理学家,父母只考虑他们的生存,他们却特别在乎父母的情绪,对父母的心理变化非常敏感。他们很容易围绕着父母情绪转,而父母也会有意无意地利用自己的情绪去控制孩子。


                            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5-11-06 21:39
                            回复
                              如果儿童将整个性格(人格)形成期(0——6岁)都耗费在试图理解父母的冷漠,指责,批评和虐待上,便会出现自我抑制。成年后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如:自卑,多敏,在意别人眼光,口吃,焦虑,抑郁,强迫行为,拖延,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差甚至是躯体化症状:视力急剧下降,血压不正常,哮喘等心因性疾病。这些都是自我功能的抑制。


                              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15-11-06 21: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