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的老鹰吧 关注:127贴子:10,838

回复:今日一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人生中出现的一切,都无法拥有,只能经历。
深知这一点的人,就会懂得:无所谓失去,只是经过而已;无所谓失败,只是经验而已。
用一颗浏览的心,去看待人生,一切的得与失、隐与显,都是风景与风情。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1楼2018-03-21 06:46
回复
    脾气越大身体越差,脾气越温福报越深;声音越大修养越差,声音越柔德行越厚;性子越急智慧越低,性子越稳智慧越深;妻子越贤夫祸越少,丈夫越仁妻子越美;子女越孝父母越安,父母越慈子孙越贤。做人要方,做事需圆;小事糊涂,大事清楚;小胜靠智,大胜靠德;能忍是聪,会让是明;凡事看开,一生幸福。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2楼2018-03-21 07:03
    回复
      当你珍惜自己的过去,满意自己的现在,乐观自己的未来时,你就站在了生活的最高处;当你明白了成功不会造就你,失败不会击垮你,平淡不会淹没你时,你就站在了生命的最高处。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3楼2018-03-22 07:05
      回复
        佛法在经典里处处讲到,“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是什么思议呢?学了便知。
         第一个是业力不可思议。
         科学理论讲的是物质不灭定律,能量守恒。我们讲的是业力不灭定律。其实能力应该包括在我们业力之中。他们那个很窄,只是讲物质方面的、自然界的。我们讲的业力包括精神和物质。精神物质的统一,那是很广阔的,业力不灭,造了因就要受报,你作了业,就要熏成业种子,在唯识学来说,熏成业种子,功能不失,就要生死轮回。生死轮转有几种种子,有业种子,有我执种子,有名言种子,这就是唯识学内容。但主要是业种子,业力不灭,这是不可思议的。一般的人不相信,我们学佛的人就相信业力不灭通于三世。
          第二个是定力不可思议。
         定力呀,你修定修好了,定中有境界,那是不可思议的。一般如世间定练气功的,他如果入静,都有些奇异境界、特殊境界。可是与佛家的禅定比起来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佛家的禅定境界是很高的,定力是不可思议的。
          第三个是神通力不可思议。
         我们讲的五眼六通,的确是有的呀!你修定好了,经过禅定入了真见道,明心见性以后就可以发功啊!六祖大师开悟了就可以发功啦。开悟在小乘已是阿罗汉境界,在大乘来讲是初地菩萨境界以上,他可以发五眼六通。练气功有特异功能。佛家修禅定的话,发五眼神通是客观事实,你否定不了的,所以神通力不可思议。
          第四个是善法不可思议。
         古德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小小的善,能积累成为大善,就有大的功德,大的功德就不可思议。你一切善的行动都是走的佛菩萨的道路,佛菩萨都是由小善积成大善修来的,你是走的他的道路哇!你走他的道路那么诸天善神都拥护,佛菩萨欢喜,就会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这个道理,就是不可思议。有些人就是不了解善法不可思议。
          第五个是愿力不可思议。
         学佛要发愿,发四弘誓愿,观世音菩萨有十二大愿。普贤菩萨有十大愿,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文殊菩萨有一百二十多愿。修行过程中就要发愿,一发愿就结合行动,有愿必成。发的愿要有利于自己,最重要是利于众生,首先是利益众生,那功德是很大的呀。所以愿力不可思议。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4楼2018-03-26 22:32
        回复
          禅师有一个爱抱怨的弟子。一天,禅师将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让弟子喝,弟子说:咸得发苦。
          禅师又把更多的盐撒进湖里,让弟子再尝湖水。
          弟子喝后说:纯净甜美。
          禅师说: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心。你愿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水?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5楼2018-03-30 07:18
          回复
            简单不是真善,充分的完善才是真善。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6楼2018-04-18 08:18
            回复
              不要去记恨什么,不要去抱怨什么,负面的东西不要装在心里。装上宽容,就有天空的高远,就有大海的广阔。装上慈悲,就有生命的喜乐,就有生活的圆满。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7楼2018-04-24 19:26
              回复
                一切有为法,如萝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8楼2018-05-11 02:35
                回复
                  心缺自尊,言行必卑贱;
                  心缺敬畏,言行必随便;
                  心缺诚实,言行必虚妄;
                  心缺涵养,言行必粗陋;
                  心缺教化,言行必无礼;
                  心缺知识,言行必愚钝;
                  心缺良善,言行必恶毒;
                  心缺美德,言行必下流。
                  心是一杆秤,秤出的是自己的言行;言行是一面镜,映出的是自己的心灵。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3楼2018-05-12 06:33
                  回复
                    向上走的每一步中受的苦都是资粮
                    问:法师,最近跟朋友聊天,特别羡慕朋友的生活,其物质和精神上的富足,是我缺乏的。我也知道羡慕并没有什么用,还会让内心产生一种自卑感,应该自己去努力。可自己努力很苦,很多悲伤都需要自己吞咽,应该怎么去调节这种心态呢?
                    学诚法师:你只看到别人得到了多少,却没看到他付出了多少。向上走的每一步中受的苦都是资粮。
                    人生真正的黑暗不是因为挫折,而是因为无明
                    问:师父,我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感觉人生黑暗怎么办?怎么才能走出来?
                    学诚法师:人生真正的黑暗不是因为挫折,而是因为无明。挫折是提醒,看看自己的“业”有什么地方不圆满,然后才知道该怎样去弥补和改善。
                    如果努力没有结果,那怎么符合天道酬勤的道理呢
                    问:法师,我真的很想知道一个人的成功也是因果所致吗?那是否有人努力一生也不会实现自己的理想了?如果努力没有结果,那也不符合天道酬勤的道理呀?我一直在纠结这个问题,希望得到您的开示!
                    学诚法师:任何一个果都需要因缘和合才能呈现,若种下了苹果的种子,却期待得到梨的果实,那么任凭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若种了因,但没有努力去营造相应的缘,也不能感果;种下了正确之因,又勤奋努力,那么定得果报。此外,因感果不一定是立竿见影的,不可急求果报。
                    如何改变命运
                    问:法师,要信命吗?怎样才能改变命运?
                    学诚法师:当发现命运不如意,就要仔细反省自己性格中的缺点、行为上的过失,把这些改过来,命运就能改变。
                    当目标没有达到时,心情失落怎么办
                    问:大师,有时候我给自己一种无望的希望,可当目标没有达到时却又产生失落和自卑感,当这种情绪一直缠绕而影响接下来的行动时该怎么办呢?请您指点迷津。谢谢!
                    学诚法师:将目标定位于自己的成长,而不是外在的某个结果。
                    现实不尽如人意怎么办
                    问:现实不尽如人意,怎样说服自己去接受?
                    学诚法师:多想自己拥有的和能做的。
                    想得太多怎么办
                    问:学诚法师,我想得太多怎么办?越想越气,烦死了,觉都睡不好。恳请指点。
                    学诚法师:想得多不是问题所在,问题在于想的内容和方向是错
                    的,才会越想越烦恼。要如理作意。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4楼2018-06-12 12:47
                    回复
                        佛说:"孝顺父母,世间第一福田。"若能孝顺父母师长,礼敬三宝贤仁,不必四处祈求,则可得四种福报:
                      一者、颜色端正。
                        二者、气力丰强。
                        三者、安稳无病。
                        四者、健康长寿,不逢灾难。
                        古人云:"孝为百善之首。"孝顺父母为世间最大功德,又云:"不孝父母,拜佛无益。"不孝父母,学佛或行作一切功德,皆无意义。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5楼2018-06-17 06:04
                      回复
                        每一个众生,包括蚂蚁、蚊子,生生世世在流转轮回的过程中,都曾做过我们的母亲。如今我们彼此间因胎障所蔽,早已将昔日的恩情忘得一干二净。但他们在过去世,也曾像今生的母亲一样保护我们、疼爱我们。我们若能忆起这些,又怎么忍心去伤害他们呢?又怎会不希望他们离苦得乐呢?
                        ——索达吉堪布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6楼2018-07-28 15:43
                        回复
                          承认,本身就是修行
                          虚伪
                          是附着在心上最不易发现的障碍
                          它让我们不敢直视问题
                          它让我们始终欺骗自己
                          而承认是拔掉虚伪外壳
                          的一种最强有力的武器
                          藉由承认
                          我们更有勇气面对自己的缺失
                          让这些缺失暴露
                          从而彻底根除
                          通过承认
                          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
                          进而更好的弥补问题所在之处
                          承认罪业
                          承认过失
                          承认缺陷
                          承认虚伪
                          当你愿意放下造作去承认一些真相时
                          你的心会由此放松并逐渐敞开
                          之后加持的阳光
                          才能透过那些敞开的缝隙照射进来
                          从此心中不再有阴霾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7楼2018-08-10 11:20
                          回复
                            我信你的话
                            一念天堂
                            一念地狱
                            我们不论善恶,只愿善待天地人物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8楼2018-08-10 11:22
                            回复
                              “拜佛不是弯下身体,而是放下傲慢。”大家要记住,所谓“傲慢”,就是自己觉得自己了不起,所以我们要谦卑地把头低下去,因为我们是学习无我的。
                              “吃素不是为了清口禁欲,而是心怀慈悲。”因为都是生命,生命需要尊严。
                              “念佛不是累积数字,而是清净我们的心地。”我们念佛,要解决烦恼和轮回问题呀,心里胡思乱想怎么可以?念佛是以妄去妄,把那个妄想的执着改变和消化。
                              “合掌不是双手作秀,而是恭敬万物。”对于任何一种生命,甚至没有生命的现象,都应该善待和礼遇,包括大自然、天地万物,因为它们对我们都有恩惠。
                              “禅定不是常坐不起,而是心无挂碍。”坐禅不是单纯地坐在那里,而是调整心里不在乎,不执着,无所畏惧;所谓:内不着心,外不着相,当然还要担当负责!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9楼2018-08-14 14: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