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郭嘉的史料本来就不多,在这不多的史料中,最有价值的就是郭嘉说的原话,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郭嘉是个将语言艺术运用到炉火纯青的辩才(所以我怀疑他是纵横家的门人),郭嘉作为谋士非常特殊的一点,就是他能让他的主公言听计从,这也正是郭嘉的高明之处。
谋士间的智慧其实都在伯仲之间,所跟随的主公是否贤明那也是谋士自己选的,跟随同一个主公,为什么主公听此人的建议而不听彼人的建议,这不仅仅在于建议的高明与否,更在于劝谏的方式,善于劝谏正是谋士所必备的技能,如果把善于劝谏和溜须拍马等同起来,是在污蔑谋士的职业道德。
郭嘉让曹操念念不忘的特点在于“唯奉孝为能知孤意”、“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而且此人“每有大议,发言盈庭”,也就是说,郭嘉不仅是曹操的谋士,更是曹操的发言人,他不仅担当了给曹操进谏的职责,还担当了替曹操说服众人的职责。
我们需要认识到,曹操具有双重身份,首先,他是主公,此外,他还是军事家(我们对郭嘉是不是军事家大可存有异议,但我们必须承认曹操是军事家),纵看曹操的一生你会发现,曹操在军事上所做出的决定,尤其是临阵所做出的决定,很多时候要比他的谋士更加高明。但对于曹操而言,他主公的身份让他不能和他的谋士来争论问题,他若一意孤行,做对了是常事,做错了就会被人说成不听谏言。而且曹操自身的表达能力虽然不差,但比不上那些能言善辩的谋士,他往往会被这些谋士说得开始怀疑自己,最后延误了战机。
有郭嘉替曹操把曹操的思想说出来,有两大好处,第一,郭嘉有才擅辩,曹操想到的他想得到,曹操没想到的他也想得到,曹操的思想由郭嘉进行表达,就等同于一个加深拓宽的过程,让思想变得更有道理,更有说服力;第二,即使郭嘉也不能说服其它的谋士,曹操还可以用采纳郭嘉的谏言为理由,执行自己的意愿。
好了,我们回到“速征刘备,不管袁绍”这件事上来,理顺一下这件事,我们会发现,貌似矛盾的史料其实都是真实且合理的,
【五年春正月,公将自东征备,诸将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郭嘉亦劝公,遂东击备,破之。】(语出武帝纪)
【太祖欲速征刘备,议者惧军出,袁绍击其后,进不得战而退失所据。语在武纪。太祖疑,以问嘉。嘉劝太祖曰:“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此存亡之机,不可失也。”太祖曰:“善。”遂东征备。备败奔绍,绍果不出。】(语出郭嘉传)
也就是说,建安五年春正月,曹操要去征讨刚刚被他放走的,背叛了他的刘备。但大家都反对他,认为他一直在与袁绍对峙中,东征刘备,袁绍从后方夹击他,怎么办呢?
曹操这时给出了两个理由:一、刘备是祸患,必须打;二、袁绍反应慢,不会来。
但很无奈,曹操这两个理由并没有说服众人,众人依旧反对他去打刘备,在众人的反对声中,曹操自己也疑惑了,因此他才去问谏于郭嘉(以问嘉),这个举动其实很有脑补的余地,按理说都是谋士进谏,只有在兵粮缺乏,或者双方对峙进退两难的时候才会出现“问谏”这种事,极少会有仗还没开始打,主公与臣下意见不合时,主公去找特定的某个人问谏的,这种举动其实不该说是问谏,而应该说是求援。
也就是说,曹操知道郭嘉跟他的意见是一致,之前不说话只是另有顾虑或者是闹别扭。那么郭嘉是这两种情况吗?应该是,第一,曹操为什么要去打刘备,因为曹操没听郭嘉的话,把刘备放走了。第二,为什么众人都反对曹操去打刘备,因为曹操去打刘备这件事确实是有风险的。
但最后郭嘉还是决定帮曹操这个忙,我们认真对比郭嘉与曹操的话,会发现郭嘉给出的理由要比曹操更加高明。郭嘉给出的理由是:一、袁绍反应慢,来得肯定慢(来必不速),与曹操所说的不会来(必不动也)形成对比,那么袁绍真的不会来吗?其实不是,袁绍都和曹操在官渡对峙了,要是曹操像在赤壁那样,不长不短地停上两个月再去打刘备,肯定被袁绍抄后路。事实证明,袁绍真的打过来了,但因为曹操回军迅速,曹操回到官渡袁绍的兵才发出来,最后只和于禁打了一场局部战,还被于禁打得大败。
二、刘备刚刚立足,人心还没有归附,很容易打败(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和曹操所说刘备是人杰、是后患的理由形成对比(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那么大家不知道刘备是后患吗?其实也不是,但大家忧心的是如果袁绍要是打过来,还谈什么后患啊,眼前就有忧患了。而郭嘉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如果我们倾尽全力,刘备是不堪一击的,我们肯定能在袁绍打过来之前解决刘备。
最后,郭嘉还说了一句“此存亡之机,不可失也”这话语气很重,很有煽动力,但这话夸张吗?一点也不夸张,如果没先打垮刘备,官渡之战时刘备一定会在曹操背后捣乱,然后呢?官渡之战就是曹操的存亡之战(曹操那时只有一个兖州),官渡之战要是败了曹操也就没有什么然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