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
资讯
视频
图片
知道
文库
贴吧
地图
采购
进入贴吧
全吧搜索
吧内搜索
搜贴
搜人
进吧
搜标签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
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
0
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
补签
。
连续签到:
天 累计签到:
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4月11日
漏签
0
天
金牌调解吧
关注:
10,985
贴子:
310,664
看贴
图片
吧主推荐
视频
游戏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尾页
5633
回复贴,共
55
页
,跳到
页
确定
<<返回金牌调解吧
>0< 加载中...
回复:生命如歌及心灵清泉(续2,原贴”思考和感悟生命的意义)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乐观的重生鸟
调解员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乐观的重生鸟
调解员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乐观的重生鸟
调解员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乐观的重生鸟
调解员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单亲家庭孩子常见七大心理问题
1,自闭:
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横祸”,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他们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敏感和脆弱,他们还不具备自我调整的心理能力,一时还难以面对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闷闷不乐。孩子也懂得比较,他们会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较,感到自己的处境已大不如前,拿自己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比,自感自己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因而产生出自卑的心理,所以做事变得胆怯,不爱说话,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2,自卑:
由于一直生活在完整的家庭里,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无法接受眼前的现实,无法适应无父母或无母的环境,孩子的心理没有成熟,他无法去体会父母的生活,更无法去理解父母离异的原因或苦衷,幼小的心灵脆弱而敏感,没有自我调适的能力,一旦受到冲击,就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特别是看到同伴与他们的父母亲亲热热,幸福快乐的玩耍嬉戏的时候,孩子就不知不觉联想起自己过去的生活,而现在却是今非昔比,心中的悲伤和失落使他们产生忧郁和自卑心理,孩子们找不到自己的快乐,于是拒绝快乐,沉浸在忧虑和悲伤中。久而久之,他们将从人群中和集体中脱离出来,进入自我封闭和孤独的空间,从而导致人际交流的极大障碍,长此以往,他们可能会产生心理疾病。
3,自责:
自责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从而自我责备,自我鄙视,自我轻蔑,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内于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单亲家庭的子女有较为强烈的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不如别人而悲观失望。由于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因此他们把学习或工作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产生不安,内疚,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会导致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工作或任务也往往因为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许多单亲家庭的子女受到批评后,总以为是自己做的不好。(下面接)
乐观的重生鸟
调解员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4,焦虑:
单亲家庭子女在他的父母亲离婚的过程中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攻击,学习到的是讨价还价,相亘敌视。因此,他们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自信心,或者根本不会人际交往。他们的监护人(父或母)由于家庭缺失而引起情绪失调,极易把这种不良情绪投射到与孩子的交往中,孩子生活在提心吊胆之中,还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应付家庭破碎后的家庭人际关系,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感到焦虑,缺乏安全感。所以,他们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敏感而多疑,结交伙伴时总怕别人说自己的坏话,在人际关系上具有退缩小和焦虑的特点。
5,抑郁:
因为父母的分裂,必然带来家庭的硝烟和冷战,孩子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空间,时时为父母的关系而担忧,甚至有些家庭的孩子成了父母撒气,泄愤的出气筒,孩子成天处于恐惧和担忧中,没有安全感,时刻担心,害怕家庭战争爆发,会使自己挨打甚至体无完肤,这种长期的生活折磨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对同伴会永远保持距离,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敌对情绪很大,单亲家庭的子女常常感到压抑,郁闷,烦躁,心理困扰无处排解。由于各种不良情绪的积累,加上父或母对养育自己的亘相推诿,情绪压抑太久,一旦爆发出来,能量就会很大,极易产生各种行为偏差,出现各种极端行为,如:自残,离家出走或其它攻击行为。成年后的单亲家庭子女也会出现各种偏差行为。
6,妒忌:
部分单亲家庭的孩子,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所能获得的享受和爱肯定不如健全家庭的孩子,而这些正是每个孩子所渴望的(不包括单亲家庭父或母过度用溺爱去补偿的孩子)。由于健全家庭的孩子能得到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容易得到,他们的心理容易从最初的羡慕演変成妒忌和憎恨。在心理上他们会表现出父母的一方特别依恋,希望能从父母一方获得双倍的回报,在物质生活上,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对待这种差距,认为别人能得到的,自己也应该能够拥有,就容易导致一些偏差行为的发生。如:偷窃甚至其它的犯罪行为。
7,逆反:
由于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他们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他们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怕自己成为别的孩子奚落和欺负的对象,然而他们也渴望被人观注和欣赏,于是在言行中便刻意表现出与众不同,有时甚至喜欢和别人故意”顶牛角,对着干”,以显示自身存在的价值。如一些单亲家庭上中学的孩子,就会在学校有各种奇怪的,不可理喻的行为,目的是吸引别人对他们的观注,甚至是负性的观注。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在一起做一些令人头痛的事。(完,改动)
乐观的重生鸟
调解员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乐观的重生鸟
调解员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孩子,不该是你的最爱一一心理专家武志红
爱与分离,是生命中两个永恒的主题。健康的家庭充盈着爱,也懂得分离。
健康的家庭的父母,深爱孩子,将他养大,不是为了自己享受这一结果,不是为了永远与孩子黏在一起,而是要将他推出家门,推到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让他去过独立而自主的生活。
而他,则势必会找一个伴侣,也会有自己的孩子。
等他的孩子长大后,他也会向父母学习,把它的孩子推向更宽广的世界。
爱,就在这样的循环中不断地传递,从我们的原生家庭传递到我们的新生家庭。(下面续)
乐观的重生鸟
调解员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上面文章续):
家庭是传递爱的载体,从父母传给孩子,再由孩子向下传递。不过,家庭中居第一位的,不应是亲子关系,而是夫妻关系。对此,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曾奇峰形容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
相反,如果亲子关系(包括公婆与丈夫,丈夫与孩子,妻子与孩子)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就会产生最常见的两个问题;1,糟糕的婆媳关系;2,严重的恋子情结。
如果是儿子,就要对自己说,爸爸才是妈妈最爱的人,自己不是。
如果是女儿,就要对自己说,妈妈才是爸爸最爱的人,自己不是。
如果是父亲,就要对女儿说,我爱你,但妈妈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
如果是母亲,就要对儿子说,我爱你,但爸爸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
这才是健康家庭之道。(节选)
乐观的重生鸟
调解员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乐观的重生鸟
调解员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乐观的重生鸟
调解员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密不透风的爱”一一心理专家武志红
孩子长大了,会渴望独立空间,渴望伸展自己的手脚,尝试自己的力量,这是一个生命成长的必然规律。
但是,很多家长常意识不到这一点,在他们心目中,孩子就是一个永远不懂事的小孩,永远不知道该怎么做事的小孩,他们得时时为孩子一切操心。于是,孩子哪怕都二十岁了,他们还像对一个两岁的孩子一样对待他。
并且,尽管他们意识到,自己这样做,似乎只能令孩子变得更糟糕,但他们仍然无法放下自己密不透风的”爱”的风格。
儿女小的时候,没有强烈的独立意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后,他们开始叛逆,渴望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
为什么呢?因为这是青春期的特点所决定的。一般而言,进入十三四岁后,孩子就会进入一个漫长的叛逆期待。父母让他们向东,他们偏偏向西。但是他们不是非要与父母过不去,而是渴望展现示范自己的力量,为自己作主,从而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
如果妈妈不理会孩了这一特点,而是用密不透风的爱为孩子的”所有问题”操心,那么孩子常会发展出一种极端的叛逆,我什么都不做了。意思就是:我什么事情你都要操心,我怎么做你都能找到问题,那我干脆什么都不做了。
儿女出现”成长问题”,一般都能在父母的身上找到原因。(节选)
乐观的重生鸟
调解员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父母规》亲子发愿文:(台湾中国文化教育学者曲莫著,新加坡著名教育专家郑柔娟老师推荐)
我是一位爸爸/妈妈,我郑重发愿:
从此刻起:我要多鼓励,赞美孩子,而不是批评,指责,埋怨孩子。因为我知道只有鼓励和赞美才能带给孩子自信和力量,批评,指责,埋怨只是在发泄我的情绪,伤害孩子的心灵。
从此刻起:我要用行动去影响孩子,而不是用言语去说教孩子,因为我知道孩子的行为不是被教导而成,而是被影响和模仿而成。
从此刻起:我要多聆听孩子的心声,而不是急于评断孩子,因为我知道聆听才是最好的沟通。
从此刻起:我要无条件的去爱孩子本来的样子,而不是去爱我要求的样子,因为我知道那是我的自私和自我。
从此刻起:我要学会蹲下来与孩子平等沟通,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指使孩子,因为我知道强制打压只会带来孩子更强烈的叛逆和反抗。
从此刻起:我要用心去陪伴孩子,而不是心不在焉的敷衍孩子。因为我知道只有真正的陪伴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温暖。
从此刻起:我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孩子一起安静和平的处理好每一个当下。因为我知道脾气和暴力只代表我的无能和对孩子的伤害。
从此时起:我要积极主动的处理好与爱人的关系,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绝不让夫妻矛盾影响和伤害到孩子,因为我知道只有夫妻关系和睦才是对孩子最大的爱。
从此刻起:我要让孩子长成他要长成的样子,而不是我期待的样子。因为我知道孩子并不属于我,他只是经由我来到这个世界,去完成他自己的梦想和使命。
从此刻起:我要多为孩子种善因,行善事。因为我知道种善因,方能结善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从此刻起:我要通过孩子的问题,找出我自己的问题,修正我自己,因为我知道孩子所有的问题都是我的问题,我是一切的根源。
从此刻起:我要成为孩子生命中最好的朋友,是最亲密的伙伴,最慈爱的爸爸/妈妈!
发愿人:一一一
一一年一一月一一日
乐观的重生鸟
调解员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美藉䊍巴嫩作家卡里尔,纪伯伦一一《论孩子》: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
他们是生命之火的儿女,
他们通过你来到人间,
并不是你的化身。
尽管他们整天与你相伴,
但永远不属于你!
请给予他们你的爱,
但不是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能为他们的身体提供住房,
却不能为灵魂安排住宿,
他们的灵魂居住宿在一起(你无法理解的)明日之家。
你可以努力像他们一样,却不要使他们像你一样。
因为生活不能倒退,更不能被昨日(的你)耽搁⋯⋯
乐观的重生鸟
调解员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彼得潘症侯群一一心理学
彼得潘综合症是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创伤或对生活怀疑而找不到正确解答,产生的一种不愿长大的心理,它的产生主要与家庭教育有关。
童话中出现的彼得潘(苏格兰小说作家詹姆斯·马修·巴利最为著名的剧作),离开了大人们看住的世界,永远像少年一样活着。因此,人们就把这种年纪已经很大了,但行动与个性都还表现像小孩子的人称为”彼得潘综合症”患者,他们的行为与年龄极不相称,他们的生理年龄已进入成年,但在心理上还不能与之相应,他们的言谈举止都像孩子,总是在逃避责任,他们把自己心理定格在少年儿童岁月,不肯成长,拒绝长大。
我爱千年灵芝
调解员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有人认同你的观点----在【对<围城里的单身女人>说句话】第九楼里: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