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2,624贴子:6,156,908

回复:红楼梦阅读笔记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贾母对黛玉自然是关爱的,四个女儿相继离世,老人心中想起来自然很痛,这个孤单的外孙女投靠而来,怎么可能不疼爱?当然,如果外孙女影响到孙儿的前途,那老人权衡之下,当然会弃女保孙了。
曹雪芹只有写到他心仪的“女儿”,才会溢美,即哪怕有缺点,也要写成及其可爱的模样。除此以外,曹雪芹显示出一个真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的智慧和敏锐。人物形象既契合现实生活中的表象,还能含蓄而生动地体现人物的内在本质。
说到黛玉的体弱,又出现了癞头和尚。我感觉,红楼梦中僧道人物,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实中人,比如铁槛寺内的尼姑,还有送宝玉麒麟的道士,都是活灵活现的现实中人。看了叫人对僧道没有亲近感,也没有畏惧感,只不过是俗世凡人的不同形象而已。而另一类,则是虚幻的,如癞头和尚,一僧一道,警幻仙子等等,都只是作者的某种寄托,或者是写作的某种需要,在暗示一些什么。甚至就是在暗示,那些虚幻的东西,就是死亡,它既是和生相随相伴,也是不值得真正去追寻的幻有之境。


IP属地:江苏78楼2015-02-13 16:49
回复

    凤姐的登场,确实精彩。所谓未见人先闻声,和前面场面的整肃形成鲜明的对比,既突出了她在贾府的独特地位,也彰显出她的个性。但她登场所体现的性格,最正确的就是黛玉的感觉——“放诞无礼”四字。她仗着贾母的宠爱,放肆是肯定的。
    对她外貌的描绘,也极为精彩,不妨对照一下和前面二春的描写。二春的描写,重点在貌,凤姐的描写,重点在服饰。她的服饰极其华贵。她的相貌其实突出的不是美貌,而是精明犀利。“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贾母看见黛玉而来的悲伤,在凤姐一到来,就消释一空了,不仅神情是“笑”,说话也开起玩笑来。凤姐在讨好贾母上,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IP属地:江苏81楼2015-02-23 14:43
    回复
      王熙凤为迎合贾母初见黛玉的欢喜,大夸黛玉。夸黛玉的美貌,自然夸到天上也行——本来就是仙子下凡。但她夸黛玉的重点话语是“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明显是一种重男轻女——尽管她是在迎合贾母的重男轻女。我们应该知道,曹雪芹肯定重女轻男,那么,对一上来就用重男轻女之法讨好贾母的人,说曹雪芹喜欢她,可有点奇怪。我可不以为一个作家,会喜欢违背自己理想的人物,何况还是自己创作的人物——这里也是我所谓的红楼的“曲笔”的体现。
      接着,王熙凤装作伤心“用帕拭泪”,说她“装”,决不冤枉她。她以为老太太会喜欢别人哀悼女儿,没想到老太太已经伤心过了,不想再伤心了,于是吩咐“快再休提此话”,王熙凤“忙转悲为喜”,这种悲喜之间的迅速转换,显然是表演艺术,决没有什么真心了。这五个字,可以和后文贾雨村“忙修书一封”参照着看。


      IP属地:江苏82楼2015-02-23 14:49
      回复

        我相信,曹雪芹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一定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所有伟大的艺术家,都是至性至情的人,至性至情的人,最讨厌的人类恶习,一定就是虚伪。王熙凤精明下面,掩盖着极其虚伪的灵魂,曹雪芹明写她的精明,暗写她的虚伪,这是符合生活现实的。凡是现实中的大奸大恶,无不是表面精明暗里虚伪的人物。
        在王熙凤竭力讨好黛玉的关节,王夫人似乎是莫名其妙插进一句莫名其妙的问话,“月钱放过了不曾。”如果真当作闲话来看,那就是真的不懂曹公的曲笔。这里,是在为后文王熙凤扣押月钱放债作伏笔,也是在暗示,王熙凤如此这般盘剥下人,非一时之兴,而是一贯 如此。
        我觉得,有的品行,就是可以对人一票否决的,就如这样扣发下人工资拿去放债之类,实在算的上是恶人恶行,决不能因为这里面透着生财之精明,就欣赏她。
        我相信曹公如此行笔,上来就暗示她的恶行,正是表明曹公对她的讨厌。但曹公作为伟大的艺术家,决不因为自己的讨厌,就把她脸谱化丑化,而是按照生活中的实际情形来描写。而生活之中,大奸大恶之人,往往能够赢得口碑,比如总是号称“来晚了”的流着“道德血液”却家资庞大之类的家伙。


        IP属地:江苏85楼2015-02-23 15:08
        回复

          黛玉拜见舅父,贾赦拒见,理由是“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表面冠冕堂皇,实际只是嫌麻烦,缺乏亲情,或者也是没空,因为他身边,有“许多盛妆丽服之姬妾丫鬟”。这位贾赦,实为贾“色”,实际是孙绍祖一流人物,姬妾即为上等丫鬟,丫鬟即为下等姬妾——都逃不过被贾色玩弄的命运吧。他被剥夺居住正室的权力,或许就是因为过分的荒唐好色,惹怒了父母。没有剥夺他的继承权,是为了维护家族的面子。但他庶出的儿子,不会再有继承荣国公正统的机会——这或许已经在家族内形成束缚力。
          有网友介绍说刘心武推断贾赦为过继,基本是瞎说。假如是过继,又是这么荒唐好淫的恶棍,荣国公的爵位绝对不会给他继承,可以名正言顺给贾政继承的。另外,在一次元宵节讲故事中,贾赦忍不住借故事抱怨贾母偏心。要他是过继的儿子,去抱怨继母偏心自己亲生儿子——只有弱智才会如此吧。


          IP属地:江苏88楼2015-02-24 14:18
          回复

            离了贾赦家,重又“进了荣府”,那么贾赦所居,已经不属荣府,继承着荣国府爵位的长子,不居住在荣府之中,感觉已经有很强烈的暗示味道。不是说明贾赦在家族中的失宠,就是表现曹公对“贾色”厌恶之极。
            正堂描绘简单,却是一派庄严富贵气派,非过来人,难以如此。日常居室则是另一番闲常模样,闲常之中,依然透露出富贵气派。但写的不算繁复,贾府的真正富贵气象,还要等刘姥姥来了,才写的更加精彩。毕竟黛玉也是官宦大族出身,不至于过分惊诧,而用一个小人物的眼光来写,才能写出那种惊诧感来。这就是小说的特色,有不同人物来恰当表现不同的内容。
            两段写黛玉拜见舅舅,虽都未见到,但黛玉之得体大方,慧眼兰心,充分表露。


            IP属地:江苏89楼2015-02-24 14:32
            回复

              宝玉将要出场,曹公用王夫人之口,既称宝玉为“孽根祸胎”,又是“混世魔王”,为宝玉出场的精彩作铺垫对照。
              黛玉自然早就听说过这个“顽劣异常,不喜读书”的表哥,这里还真实交待了黛玉宝玉的年龄差别,即宝玉大黛玉一岁,那么,宝玉八岁,黛玉应该只有七岁,或者宝玉九岁,黛玉八岁,总之,还只是一对幼男女,这样下文两人同居一室,才可以理解。
              王夫人对儿子的介绍,仔细想来,很妙。
              天下父母,没有不疼爱儿女的,哪怕儿女真的顽劣异常,整天打骂,但也是不能接受他人打骂的。王夫人称宝玉“孽根祸胎”,但她对儿子的具体描述,“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却流露出母亲的喜爱。也可以为以后王夫人惩戒金钏儿作注解,明知自己儿子如此,还是骂丫鬟勾引少爷,明知儿子李天一轮奸,偏说被嫖娼——哈哈,这就是母亲了。
              等不及要看黛玉和宝玉相见,偏偏有意拖宕,吃了一顿无趣的晚饭。红楼中餐饮文化很发达,餐饮很有趣,这一顿晚饭大概是最乏味的。
              黛玉说自己刚念了《四书》,或许是谦虚,更可能是真的。那么,她后来的满腹经纶,一身才华,是进了贾府以后,和宝玉一起花前月下研读而来。


              IP属地:江苏91楼2015-02-24 14:39
              回复

                黛玉一边想着,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一边眼看着一个绝世美公子翩翩而来,黛玉心性何其孤傲,用黛玉的眼光,来描写宝玉的绝世容颜!才显示出宝玉的格外与众不同!
                这里写了两段宝玉的外貌,正装宝玉和闲装宝玉,主要特征除了美貌,更突出宝玉眉目中蕴有的特殊之“情”。
                红楼中,对人物出场时候外貌的描写,最细致的是警幻仙子,其次就是宝玉——比黛玉细致的多。警幻仙子非此世之人,不妨说是描写心中的虚幻影像,好比我们把自己最渴望的美人儿创作成动画——有个网友曾说,红楼梦拍成动画如何,我特别赞赏这个想法,这样,每一个美少女才能真正获得迥异而奇异之美,现实中,要找到曹雪芹笔下出神入化的美少女太难了,何况她们还会老去丑去——只陈晓旭是永远的林黛玉,了不起的伟大的陈晓旭!
                而宝玉则是此世之人,笔者竟然花费了大量笔墨来描写他的外貌,就此而言,其实宝玉才是曹雪芹心目第一理想人物。对宝玉的外貌描写,重点还是情态,而且是女性化的情态,这里面有非常奇妙的矛盾统一。宝玉作为笔者的第一理想人物,似乎是高于女性的。但宝玉之所以成为笔者的第一理想人物,是因为他弃功名如敝履,奉女儿如神明。颇有点循环自证的悖论,但文学里,却构成奇妙的相互映衬。


                IP属地:江苏92楼2015-02-24 14:51
                回复
                  批宝玉的两首《西江月》,要和开头的诗作对照看,这里表达的,依然是对世人不理解的愤恨,是曹雪芹“一把辛酸泪”的重要缘由: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曹雪芹说是“后人”所批,这“后人”两字,用的极妙,也极为心酸。曹雪芹知道,不仅“时人”不会理解宝玉,“后人”同样无法理解宝玉这个形象,世俗社会,名利第一,弃名利如敝履,整天为女儿做奴做婢,还不求任何回报,谁能理解?今天依然如此!可是,假如我们能够看到宝玉这个形象里,对整个封建伦常的颠覆,就能够理解红楼的伟大了。中国,绝大多数作家,都是权贵的奴才,哪怕得过诺贝尔奖的作家,也是半奴半主,像曹雪芹那般敢于颠覆正统,否定正统,实在太了不起了。而这内在的力量,都隐藏在宝玉这个形象里。


                  IP属地:江苏96楼2015-02-27 08:42
                  回复
                    宝玉为黛玉命字段落,极为精彩。“《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古今人物通考》据说至今没有发现这部书的下落,那么曹雪芹为宝玉杜撰这本书,至少可以推测这样几种可能。
                    一是,宝玉确实是临时杜撰,那么,宝玉的学识才华,临场机变十分惊人了。试想,一个九岁的孩子,要给自己喜欢的女孩子起个漂亮名字,可以随口编一本书,引几句话,那是什么水平?恐怕比“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才女厉害多了吧。
                    二是,就算真是宝玉杜撰,一个人想到临时杜撰一本书,当然意味着他绝非不喜读书之人,相反,实际必然喜欢读书,且一定读了大量“旁门左道”的书籍,才会想到如此作为。
                    三是,并非杜撰,而是失传。那么,曹雪芹就是在显示宝玉的博学多才,就是要告诉我们,宝玉不喜的,只是被鲁迅讥笑为“敲门砖”的孔家学说而已。而这一点,恰巧就是宝玉作为理想人物所必须具备的内在本质。


                    IP属地:江苏98楼2015-02-27 09:03
                    回复

                      宝玉的形象,自然代表曹雪芹的思想,这种观念的形成,在那个时代,确实是离经叛道,完全不可能为世人所理解。前面两首《西江月》里表现的,其实就是世人对这种离经叛道的讽刺和嘲笑,也是曹雪芹的悲愤和无奈。
                      或许曹雪芹也纳闷,我为何会如此与众不同?但曹雪芹坚信自己的信念不错,即女性,尤其是“女儿”是比男子高贵得多的生灵。这样的信念绝对不可能来自于这个可恶可鄙的世俗世界,曹雪芹就相信自己,一定是某种特殊的存在了。
                      怀有这种信念的曹雪芹,内心一定很苦闷,谁人可以诉说?谁会理解?别说男子,连女子能理解的都很少吧。于是,曹雪芹就对自己说,“那我就来写小说吧,把我心目中最美丽的少女,一一展现给你们看,看你们热爱不热爱,看你们能不能写出更好的男人来?”
                      于是有了呕心沥血的红楼梦,有了光彩照人的黛玉、宝钗、晴雯、紫鹃等等一大批美丽可爱如出世芙蓉一般的少女!
                      因为这一群光彩照人的“女儿”形象,红楼梦获得了伟大成功——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但是,曹雪芹的愿望是否就实现了呢?没有。他的理想理念,依然不为多数人所理解,所接受!
                      没有男人不爱这样的少女,你或许并不真心喜爱红楼梦,但你不可能在红楼中找不到你喜欢的女子,这可以看作是曹雪芹的成功,但或许并不是曹雪芹期待的成功。因为依然少有人真正理解曹雪芹的苦心!那些喜欢为黛玉宝钗孰高孰低争来争去,非要扬黛抑钗或者扬钗抑黛的人,都不理解曹雪芹!


                      IP属地:江苏105楼2015-02-28 09:27
                      回复
                        黛玉房舍安排,暂时就在宝玉床上,而宝玉也并不迁出,只在外面的大床,奠定两人非同一般的亲密,自然可以用两小无猜来形容宝黛了。也可以据此推定,两个人还都是小孩,要是超过了十岁,就不太妥当了。
                        黛玉随身只带两人,奶娘和贴身丫鬟雪雁。雪雁只有十岁,那么,黛玉只有八九岁可以确凿无疑,这个丫鬟,与其说是伺候黛玉的,不如说是给黛玉作伴的,故年龄相差不能太大,但雪雁肯定要略大一点,才能在游玩中兼带带一点照。黛玉在家,真正伺候的应该另有丫鬟,而现在只带雪雁,自然还是因为作伴,至于伺候丫鬟,林如海当然知道贾府会另有安排。
                        莺哥应该就是后来的紫鹃,只不过改名这种小事,曹雪芹觉得没有必要一一交代。
                        从介绍来看,黛玉身边伺候的人,有十几个,贵族家族开销之大,可以想见一斑。


                        IP属地:江苏107楼2015-03-01 12:02
                        回复
                          袭人首次出场,对她的介绍是,“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伏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服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红楼中人物品行介绍,经常褒贬模糊,似褒似贬,似贬实褒,真正假假,晃得人眼花缭乱。我以为,袭人就是似褒实贬的人物。
                          “心地纯良”应该是真褒,可克尽责任,就不见得是褒,一个奴才,对主子克尽责任,有什么可值得褒扬?曹雪芹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社会的等级制度,无疑是厌恶的,对欺压下层的上层厌恶,同时也定然厌恶自觉为奴的下层。
                          第二句话更是明褒暗贬,伺候谁,就一心向着谁想着谁,那要是以后再把他配给贾环,她也就从此忘了宝玉,一心想着贾环了?另外,最后嫁给他人,自然更是一心一意,彻底忘了宝玉了?
                          当然,肯定有网友说,这有什么不好?生活中这样的人不更好?但曹雪芹并不是描写“就是这样”的生活,而是“应该怎样”的生活。如果曹雪芹相信“生活中就是这样”,他就不写小说了!何况曹雪芹“应该怎样”的生活,是以“情”为中心的生活,怎么会真正喜欢一个发给谁就死心塌地跟着谁的没有个性的丫环。只不过作为女儿的一员,曹雪芹也不会苛责她罢了。


                          IP属地:江苏108楼2015-03-01 12:05
                          回复
                            另外,“只因宝玉性情乖僻,每每规谏宝玉,心中着实忧郁”,这句话里一定包含着曹雪芹对袭人的不喜。“性情乖僻”不仅是宝玉的性格,更是曹雪芹的性格,而对世人的不解和嘲笑,曹雪芹是充满悲愤的,开头的四句诗和两首《西江月》把这种悲愤和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丫环不能理解宝玉的情怀,不能理解曹雪芹的理念和对女儿的“宝欲”可以谅解。但一个整天在身边的丫环对你唠唠叨叨世人的嘲笑,所谓带着好意的规劝般的嘲笑,宝玉怎么可能喜欢?曹雪芹怎么可能喜欢?怎么可能去赞扬这样一个奴才?
                            我曾经说过,袭人挨宝玉一脚窝心踢,宝玉当然是无心,曹雪芹未必无心。宝玉是曹雪芹的理想化人物,是过滤过的极其纯粹的理想化人物,他几乎热爱所有“女儿”,包括眼前这个并不那么讨喜的“女儿”,但曹雪芹,还没有这么纯粹。
                            另外,“天性纯良”是红楼女儿的共性,没有一个女儿被写成不纯良,单单天性纯良,还不足以构成赞美的充分理由,红楼中真正可爱的女儿,都还各具个性特色,这才构成活泼泼的可爱女儿形象,而奴才型女儿,不是曹雪芹喜欢的类型。


                            IP属地:江苏109楼2015-03-01 12:12
                            回复
                              黛玉为自己惹起了宝玉的“疯病”而内疚,独自暗抹眼泪,似乎是在照应开始“还泪”的宿命,但读者一定要看作黛玉寄人篱下的悲凉。
                              前面有黛玉心境的描写,“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作为寄人篱下的孤傲少女,心情始终有挥之不去的悲凉吧,任何让她感到可能遭受他人诟病,都会引发她内心的伤痛吧,这其实是寄人篱下的孤傲之人的本能反应,并不是什么小心眼——这是抑黛者的主要口水。
                              如果连黛玉都不能理解,喜欢不喜欢还在其次,至少应该理解黛玉孤傲少女寄人篱下的无奈和悲凉,如果连这都不能理解,那真是不值得读红楼了。


                              IP属地:江苏110楼2015-03-01 12: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