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沽高跷吧 关注:75贴子:833
  • 5回复贴,共1

葛沽宝辇,茶棚!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东茶棚凤辇
以前葛沽的春节至灯节期间,耍乐会上街表演,观灯闹元宵。葛沽花会始源于明朝永乐初,故而花会又称老会,因取名于永乐的“乐”字,便有“十老九乐”之名,经诸官僚盐商与巡检司老爷的商议,将东大桥“玉厚堂”张氏家中的娘娘塑像摆放在官轿内,抬着沿街老会观灯,引海河两岸船民来葛沽为娘娘烧香,求助娘娘保佑船人平安。进香者络绎不绝,所以东大桥船民在富户的支持下在东大桥搭棚,作为娘娘出巡的驿所,并摆设茶水招待宾客,这就是东茶棚的由来。由于借用官轿沿街受香火,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东大桥船民效仿官轿,始建第一代的东茶棚凤辇。辇为直腿造型,由“玉厚堂”张氏、“吉顺张”传人张大荣堂号“荣记”(葛沽五大家之一,又称“吉顺三号”)等人资助。时值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又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由众盐商发起在东大桥东侧建关帝庙。清道光七年,由张大荣、张亚轩重修东茶棚凤辇,下座改为象腿造型。插投撑口,中部将轿身缩为龛,专门摆供娘娘塑像。又将轿顶加大,立檐加以美化装饰,由官轿造型改为古时凤辇造型,不用马拉,仍延用人抬,这就是葛沽首驾宝辇第二代的造型。同治十年(1871年)又由广记等富商出资、东大桥盐商、船民资助,重修东茶棚第三代凤辇,上顶和辇龛比二代略有改进,稍有增大,底座仿晚清供桌造型的弓腿,改进了顶部、中部的木雕造型图案,座子侧边、缩边、杆珠、披子、蓬牙、弓腿全部呈半立体浮雕,图案除勾子、蔓子以外,蓬牙雕刻大牡丹花。三代凤辇造型美观,二代象腿凤辇卖给对河苏庄子。1926年正月十八接驾时,三代凤辇辇顶等部位受损,当年重新翻改辇龛和辇顶,造型更加美观,1930年左右在原有辇座不变的基础上,改撇檐为斜坡罩立,雕刻清晰透亮,造型美观堪称一绝,“吉顺三号”张子洲、冯氏出资,邓德发、马文明操办,增置了杏黄咔喇呢料软顶、小围子、围子、刺绣图案与凤辇相同。增置了雕刻的匾额、楹联。第三代东茶棚凤辇毁于文革中首先被砸毁。1985年由李洪生牵头做复制宝辇的准备工作,1986年集资一万余元成功复制第四代东茶棚凤辇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1-12 17:37回复
    二、北茶棚凤辇
    北茶棚凤辇始建于清顺治十三年(1653)由葛沽“苏氏”出资兴建,象腿造型,后翻改辇座为弓腿造型。1935年效仿东茶棚造型,稍加放大,底部效仿营房茶棚透刻底座,另做新辇。出资人为“二楼一山”,既胥凤楼、杨凤楼、胥凤山,主要出资人是胥凤山。经办人为朱文藻、张景武等人。新建凤辇为北茶棚第二代凤辇。同年将老辇卖给北大桥对河的小杨庄子,北茶棚第二代辇较大,是文革前最新的一架辇,毁于文革期间,1986年集资一万余元成功复制第三代北茶棚凤辇。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1-12 17:38
    回复
      三、营房茶棚凤辇
      营房茶棚凤辇始建于清康熙元年,由葛沽轿铺先祖闵氏兴建,为象腿造型,后来闵氏轿铺兴起专为葛沽五大家及新兴财主承办婚丧礼仪,闵氏后代又分别立号经营红轿和白轿,红轿娶亲,有五种规格十余架。白轿出丧,有十种以上,近二十多架。店号有“庆元义”、“景兴斋”、“景顺斋”等,于1914年营房茶棚由“庆元义”闵四爷和“松鹤轩”郑家瓦房的郑家出资重修,效仿东茶棚将底座改为弓腿造型,首创辇底蓬牙、缩腰的透雕。木工由郭守业父子承制,毛银罩漆为“景顺斋”闵大爷配制。二代凤辇重建后,将一代凤辇卖给正定县大佛寺。剩余木料委托郭守业父子为白轿铺做一个亭子,郭氏父子依照教堂样式设计制造一架带钟表的亭子,有租赁白轿时将此亭随之租出,出会时时换上营房茶棚灯泡陪衬营房茶棚凤辇设摆,为营房茶棚凤辇引路。后因许愿将此亭赠与营房茶棚。营房茶棚第二代凤辇与第一代亭子毁于文革期间,1986年集资一万余元成功复制建造第三代营房茶棚凤辇,1988年亮相的亭子为第二代表亭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01-12 17:39
      回复
        七、香斗茶棚
        香斗茶棚凤辇始建于1923年,与东中街茶棚同时施工,香斗茶棚是由二府衙门附近的商业店铺与小南庄的几位头面人物共同发起,刘玉清操持。由“从发和”刘从洲、“宝兴恒”韩宝卿、“张家杠房”张老爷、泥瓦匠工头徐运亭等资助。“刘家瓦房”资助了全套灯具。由“吴家老木匠铺”承制。辇内新立位痘疹娘娘。此辇由刘玉清经管后由韩宝卿接手。比较兴盛。第一代香斗茶棚凤辇毁于文革期间,1987年集资重新复制第二代香斗凤辇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01-12 17:44
        回复
          八、东中街茶棚
          东中街茶棚始建于1923年,与香斗茶棚同时施工,当时“夏家瓦房”与“郑家瓦房”互相攀比,夏家为分庭抗礼,创立东中街茶棚,全是“夏氏二号”出资。辇成后在中街设摆,逐年东移到下司衙门大桥一带,又称东中街茶棚。辇内新立位“灯油娘娘”,后因署名不雅定名为天明娘娘。因东中街早为东茶棚和营房茶棚势力范围,中街茶棚只得东移到鱼菜市场,附近富户不多,加之夏氏后人移居营口屯田,兴办纱厂,使中街茶棚无有依靠,除“温合记”米面铺为中街茶棚添置点滴器物外,始终未武装起来,基本上没有陪衬道具。由于保管不善,金色变黑。法鼓仪仗由东菜市场阎家道房的鼓乐补充,銮衣卫的殿子衣是延用宝辇的老服装,只改了前后护心谱的名称。此辇文革期间被毁,遗留辇座存放一村仓库,后被拆用。1987年集资重新复制第二代东中街茶棚凤辇,新增执事道具灯具,水平超过以往。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01-12 17:45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6-10-13 17: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