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该机的设计任务说具体一些其实就是给执行大纵深突击任务的深远穿插部队提供应急油料。根据苏军的作战理论,当敌人的防线被打开口子之后会由步兵部队来巩固和扩大突破口,而同时迅速向突破口投入装甲部队,他们将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突破口进入敌军防线的后方,由于这些部队机动力极强,突入防线以后他们会采取“欺软怕硬”的作战思路,重点打击补给线等较脆弱的目标,而执行此类任务的基本单位是集团军或者装甲师,所以要靠地面部队寻找消灭他们相当困难,而空中又伴随着激烈的制空权争夺,航空兵对其进行有效打击的可能性大大减少,从低空接近的攻击机往往也要先通过其伴随防空部队的严密的火力阻截,所以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深入敌军后方而缺乏补给,而米-26则可以很好得执行此类任务,当然有大量陆航的米-8直升机也是为这种任务而存在的。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来看,与苏军进行的大规模地面战整个战役进程中交战双方打的最激烈、战斗进程最为精彩、战役目的最为明确、双方主官作战意志最为坚定的战斗大都是打开和扩大突破口与封堵突破口的较量,而苏军的一切作战思想和技术装备构成思想都离不开由突破口开始对敌军进行分割包围这一条原则。还有米-26TZ的另一个任务时给紧急情况下在机场待命的战机提供油料,这个任务也远远没有字面上理解的这么温柔,这里的紧急情况是指在一线作战部队向前推进至预定距离后,在第一时间建立野战机场供前线航空兵的战机起降,此时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机场的各项附属设施不可能完全准备就绪,而且还要面临可能的空中威胁,关键中的关键在于苏军预想的作战地幅(西欧平原)并不宽广,进行了几次突击就已经到了英吉利海峡的法国海岸,但是如果不能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连续打击将给与敌军以喘息之机,届时如果发生类似于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行动将为北约保存大量的有生力量(恐怕有技术崇拜情节的朋友对于人在战争中的作用缺乏足够理解,简而言之,战斗力是有足够的坦克的同时也要有足够的坦克驾驶员),而这正式苏军坚决不能允许的。所以前线航空兵的战机在一线的野战机场迅速集中之后,米-26TZ将为其提供最快速的补给使其立即升空与地面部队一起投入到下一阶段的突击作战中去,以最快的速度绞杀敌方的有生力量。这才是米-26TZ的设计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