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吧 关注:404,409贴子:1,765,171

回复:运动与营养十万个为什么【每日更新】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91,训练前拉伸会降低肌肉力量吗?
答案是不一定,要看拉伸的强度和时间。没有明确的证据说明热身性拉伸会降低肌肉力量。但有不少实验报告,高强度拉伸训练后,肌肉力量会暂时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有些人的肌肉力量甚至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实验中的拉伸训练,强度都比较大,大都是针对某个肌群进行的几组,总共持续数分钟的拉伸。这种拉伸训练,其实类似舞蹈和体操表演者的柔韧训练,已经不仅仅是训练前热身的程度了。
肌肉拉伸训练对肌肉力量影响的原因,目前还不完全明确。过去有人认为,肌肉拉伸类似于肌肉强力预收缩,这种预收缩会激活高尔基腱器,对肌肉最大收缩产生抑制作用(参见本帖第82讲)。但这种观点也没有明确的实验佐证。
肌肉拉伸训练可能会降低肌肉力量,不代表我们训练之前就绝对不能做伸展热身。有训练前做伸展热身习惯的朋友,大可以继续这样做。简单压几下肩膀和腰胯,这种热身动作,强度很小,恐怕还不足以影响肌肉力量的发挥。
拉伸训练降低肌肉力量是暂时的,一段时间后即会恢复。虽然也有个别研究报告,高水平运动员中,柔韧性强者,较柔韧性相对较弱者,力量水平较低。但目前主流观点一般认为,肌肉拉伸训练不会长期影响肌肉力量,甚至有助于肌肉一定程度的提高。


343楼2015-02-17 15:48
收起回复
    92,训练后第二天肌肉酸痛是因为乳酸吗?
    这也是个老误区了,我刚接触健美那会儿,大家还普遍都这么认为。这段时间看吧里还有人被误导,所以我在这里再谈一下这个问题。
    乳酸可以导致肌肉酸痛,但正常情况下,只是在运动时才会出现。训练时,随着重复次数增加,肌肉中乳酸浓度逐渐升高,会带来酸痛和灼烧感。乳酸浓度进一步升高,肌肉力量会直线下降,出现明显的疲劳和无力感。休息一下,乳酸浓度会迅速下降,酸痛感马上消失。
    肌肉内的乳酸跑到哪儿去了?一般来说主要有两个去处。一是跑到附近的肌肉纤维里去,从快肌纤维向慢肌纤维中转移。肌肉乳酸代谢的另一个途径是进入血液,成为血乳酸。1986年,布鲁克斯还给肌肉内乳酸转运过程起了个形象的名字,叫“乳酸穿梭”。
    乳酸本身能提供能量,由快肌纤维产生的大量乳酸,“穿梭”到慢肌纤维中,则能直接被氧化利用。“穿梭”入血的乳酸,通过血液循环,被输送到其它肌肉内,直接氧化提供能量。还有一小部分血乳酸,在肝脏通过糖异生作用变成糖,极少部分乳酸还能转化为氨基酸或脂肪酸。
    运动时肌肉里堆积的乳酸,排出的速度有多快?这需要用肌肉活捡的方法来测定,比较麻烦。但通过测定血乳酸的浓度,可以间接反映肌肉内乳酸的代谢情况。
    一般来说,运动后血乳酸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只要1-2小时。这间接反映了肌乳酸的代谢速度。所以,到训练第二天的时候,肌肉酸痛跟乳酸已经没关系了。
    那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原因是什么?目前认为,主要是肌肉损伤和肌肉内炎症反应引起的。


    352楼2015-02-25 14:27
    回复
      93,睡前补充蛋白质有没有用?
      答案是可能有用,但单纯补充蛋白质,作用其实很有限。
      其实夜间我们最需要的不一定是蛋白质,而是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缺乏,血糖较低的情况下,即便蛋白质充足,身体的整体代谢,也偏向于分解,而不是合成。
      分解代谢状态主要跟高皮质醇,低胰岛素水平有关。运动和饥饿时,人体都处于这个状态。所以,人体内氮平衡是个往复变化的过程,进食后进入正氮平衡,禁食后进入负氮平衡。
      那么睡前补充蛋白质,能不能减少夜间肌肉的分解?理论上说可能有一点作用,但有实验也发现,睡前单纯补充蛋白质,不管是快速吸收的乳清蛋白,还是慢速吸收的酪蛋白,都不能改变夜间的负氮平衡状态。
      这可能说明,对人类来说,混合膳食的意义非常重要。单纯的蛋白质摄入,不配合碳水化合物的话,营养构成就不算完整。
      我个人的建议,如果睡前要补充蛋白质,不管什么形式的蛋白质,最好搭配一些慢速消化的碳水化合物。比如薯类、燕麦片等。量不需要太多,50-100克可能就够了。当然,前提是这不会造成消化负担,影响睡眠。
      有些人担心睡前不补充蛋白质,夜间肌肉修复没有足够的氨基酸。实际上人体内氨基酸周转能力很强,蛋白质永远处于分解同时合成的状态。研究推测,肌肉组织修复时,某种氨基酸不足的话,机体可以先分解肝脏蛋白质来补足。等进食后,再补充肝脏分解掉的蛋白质。所以,睡前补充蛋白质,并不是必须的。


      353楼2015-02-26 12:20
      回复
        94,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营养素的推荐量是多少?
        微量营养素的推荐量,各国都有差别。以下数据是中国营养学会2000年4月制定的,适合人群年龄是18-50岁
        维生素:
        Va:(男)800微克;(女)700微克
        Vd:5微克
        Ve:14毫克
        Vb1(硫胺素):(男)1.4毫克;(女)1.3毫克
        Vb2(核黄素):(男)1.4毫克;(女)1.2毫克
        Vb3(烟酸):(男)14毫克;(女)13毫克
        Vb5(泛酸):5毫克
        Vb6: 1.2毫克
        Vb12:2.4微克
        叶酸:400微克
        生物素:30微克
        Vc:100毫克
        根据2001年美国更新的推荐量,补充一个维生素k:(男)120微克;(女)90微克
        矿物质及微量元素:
        钙:800毫克
        磷:700毫克
        钾:2000毫克
        钠:2200毫克
        镁:350毫克
        铁:(男)15毫克;(女)20毫克
        碘:150微克
        锌:(男)15毫克;(女)11.5毫克
        硒:50微克
        铜:2毫克
        铬:50微克
        锰:3.5毫克


        357楼2015-02-27 09:46
        回复
          95,肌糖原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上)
          这几节内容,我们聊点最基础的理论。
          老说肌糖原,但肌糖原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干什么用?很多人可能并不太清楚。
          糖原也属于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跟支链淀粉挺像,就是一大堆葡萄糖。肌糖原,就是储存在肌肉里的糖原。因为就存在于肌细胞内,所以肌肉收缩时,肌糖原可以作为直接的能量供应,优点是快捷方便。
          肌肉收缩,如果利用血糖或脂肪,需要先通过血液循环,把血糖和游离脂肪酸运输到肌肉细胞内,才能被利用。这个过程依赖血液循环转运,能量物质还要穿透好几层膜,所以远没有肌糖原动员起来速度快。
          但肌糖原的储存能力有限,70公斤重的普通人,全身的肌糖原,也就300-400克。规律的运动,包括耐力运动和力量训练,都能增加肌肉内肌糖原的储存。但最多最多,也一般不超过普通人的一倍。
          我们比较关心,什么样的运动动用肌糖原?实际上几乎所有运动都会动用肌糖原,只不过肌糖原供能的比例有所不同。运动强度越高,动员肌糖原的比例越大。但因为肌糖原储存能力有限,随着运动时间延长,肌糖原供能比例会逐渐减小。
          体内的肌糖原大概能用多久?这跟运动强度有关,运动强度越低,消耗肌糖原越少,肌糖原被耗竭的时间就越长。比如,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脂肪酸提供能量的比例比较大,肌糖原消耗就比较慢,大概2小时只能消耗储量的一半。


          358楼2015-03-02 12:11
          回复
            96,肌糖原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下)
            肌糖原储存在肌细胞里,所以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里都有。肌糖原不能变成血糖进入血液循环,所以只能就近利用。比如,二头肌弯举,消耗的肌糖原,就二头肌里面那点,大腿里的肌糖原想帮忙也做不到。
            有氧运动,无氧运动,只要是运动,基本都会动员肌糖原。有个说法是无氧用肌糖原,有氧用肝糖原,这完全不对。
            至于所谓运动首先动员肌糖原,肌糖原用光了再用脂肪,这种说法也很滑稽。我强调很多遍了,用多少肌糖原,主要跟运动强度有关。
            高强度运动,肌糖原消耗很快,一旦耗竭,则迅速引起疲劳,运动强度迅速降低。运动中补糖,能不能边运动边合成肌糖原?这个问题还有争议,当然,这绝不代表运动中补糖没有意义。
            肌糖原跟健美训练关系也很大,健美训练属于高强度运动,对肌糖原消耗很快。所以,肌肉中的肌糖原储备情况,跟训练水平是有关系的。虽然耐力运动员老强调肌糖原的超量储存,但其实力量型运动员也需要关注这个问题。
            肌糖原恢复,一般是在运动后,而且跟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比例有关。有时候,肌糖原被耗竭,完全恢复需要好几天。所以,运动后补糖很关键,对肌糖原的恢复,或超量恢复,意义都很大。


            359楼2015-03-02 12:12
            回复
              97,肝糖原跟肌糖原哪里不一样?
              肝糖原和肌糖原,基本是一种东西,只是储存的位置不一样。肌糖原储存在肌肉细胞里,肝糖原储存在肝脏。
              位置不同,决定了这两种糖原的作用也不同。肌糖原不能变成血糖,因为肌肉里缺乏葡萄糖-6-磷酸酯酶。但这种酶在肝脏里特别丰富,所以,肝糖原可以变成葡萄糖进入血液,成为血糖。
              人体血糖的基本来源,一个是吃进去的碳水化合物,经过消化吸收变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再就是肝脏分解肝糖原。脂肪酸不能变成糖,一些氨基酸,乳酸等可以变成血糖,但正常情况下数量很有限。
              所以肝糖原对禁食状态下稳定血糖非常重要。夜间的葡萄糖消耗,主要靠肝糖原。
              人体肝糖原储存很有限,成年人大概是70-100克。低糖饮食,会引起肝糖原储存降低。高糖饮食,肝糖原储量又会明显升高。
              运动时肝糖原的释放,随着运动强度增加而增加。比如,高强度运动时,肝糖原释放速度是安静状态的6-7倍。
              大多数运动时,随着运动时间延长,肝糖原释放速度加快。但随着运动时间延长,肝糖原逐渐消耗,其释放速度又会减慢。运动时补糖,有助于稳定血糖,节省肝糖原。
              运动会不会引起肝糖原储存能力提高,这个问题目前还有争议。一般认为,运动不影响肝糖原储存。
              运动后补充糖,有助于肝糖原的恢复。跟肌糖原不同,促进肝糖原恢复,果糖比葡萄糖更好。因为肝脏内果糖激酶比葡萄糖激酶活性高,利用果糖更快。


              360楼2015-03-03 11:55
              回复
                98,运动时脂肪是怎样消耗的?
                运动时消耗脂肪,主要是三种形式:脂肪酸形式、酮体形式、甘油形式。但最主要的是第一种,下面我们就详细谈一下运动时脂肪酸的氧化。
                肌糖原就储存在肌肉细胞内,所以肌肉收缩,可以直接拿来用。脂肪不一样,大多数脂肪跟肌肉,是分开储存的。肌肉中也有少量脂肪,但因为数量很少,我们可以假设,所有脂肪都储存在脂肪细胞内。
                我们打个比方,把脂肪比做煤矿,肌肉比做发电厂。煤矿和发电厂不挨着,发电厂需要煤,怎么办?需要这几个步骤:
                1,开采煤炭
                2,运输煤炭
                3,煤炭进入发电厂
                4,煤炭放进锅炉中燃烧发电
                脂肪被肌肉利用,也需要相应的4个步骤。
                1,脂肪分解。脂肪细胞储存脂肪的形式是甘油三酯,我们要利用脂肪,必需先把脂肪分解成脂肪酸。这个过程就好比开采煤炭的过程。
                2,脂肪酸转运。脂肪酸被分解出来,需要运输到肌肉组织才能被使用。运输靠血液,这就需要让脂肪酸进入血液循环,运输到肌肉细胞内部。
                3,脂肪酸进入肌肉细胞。其实这个步骤叫脂肪酸的跨膜转运。脂肪酸从脂肪细胞,到肌肉细胞,需要跨过3层膜。脂肪细胞膜、毛细血管壁、肌细胞膜。这就好像煤炭从库房到发电厂,要穿过库房大门、货车门、发电厂大门一样。
                4,脂肪进入线粒体被氧化。线粒体就好像细胞的锅炉,脂肪被氧化,必须在线粒体内进行。而线粒体有两层膜,一部分脂肪酸能直接穿越进入线粒体内,而有些脂肪酸,则需要肉碱作载体,才能穿过线粒体内膜。这就是补充肉碱被认为有利于减肥的原因。


                363楼2015-03-04 11:26
                回复
                  99,运动时如何加速脂肪分解?
                  脂肪分解是脂肪消耗的第一步,脂肪组织分解成脂肪酸,才能被运输到肌肉细胞内提供能量。脂肪分解需要酶的参与。主要是三种酶,分步把甘油三酯分解为甘油二酯、甘油一酯、甘油和脂肪酸。
                  这几步分解过程,都需要水的参与。所以,运动中补水可能是有必要的。严重缺水的情况下,脂肪分解可能会受限制。
                  脂肪分解的三种酶,甘油三酯脂肪酶最重要。脂肪分解的快慢,主要看它的活性。它属于脂肪分解的限速酶。
                  甘油三酯脂肪酶对激素很敏感。所以,有些激素具有加速脂肪分解的作用。主要是: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而胰岛素,则具有抗脂肪分解的作用。
                  咖啡因跟肾上腺素一样,具有促进脂肪分解的作用。一般认为,运动前1小时摄入咖啡5毫克/公斤体重,就可能加速运动时的脂肪分解。
                  脂肪分解成脂肪酸后,并不是全部进入血液循环,而是其中一部分释放入血液,其余部分在脂肪细胞内重新酯化,再合成甘油三酯。这个过程叫甘油三酯-脂肪酸循环。也就是说,脂肪分解后,只有一部分被氧化消耗,剩下的又变回脂肪。
                  安静状态时,这个比例一般是3:7。只有30%左右的脂肪酸进入血液被利用。运动时,脂肪利用增加,这个比例可能会达到75%。
                  脂肪酸重新回炉,又变成脂肪(甘油三酯)的过程,需要甘油。但脂肪细胞不能合成甘油,这部分甘油,需要由糖类物质提供。所以,血液循环中葡萄糖浓度较低时,脂肪酸再合成脂肪的速度也会降低。
                  这就是说,运动中血糖水平较低,理论上有可能会增加脂肪酸的消耗,减少脂肪酸再合成,有利于减脂。但要注意,这是在不考虑肌肉消耗,和低血糖风险的前提下。
                  脂肪组织的血流量,也跟脂肪酸动员有关。运动时脂肪组织的血流量增加,可能加速脂肪酸的转运。所以,某些能加速血液循环的物质,比如烟酸,理论上说可能增加脂肪的消耗。


                  369楼2015-03-05 12:14
                  回复
                    现在没有明确的结论认为练肌肉影响长高,适当训练可能还有助于增高。你练的这些应该更没什么问题。


                    371楼2015-03-05 12:30
                    回复
                      100,关于营养学,我们都知道些什么?
                      第100讲了,算是一个阶段性成果,我们来讲点宏观的东西。
                      广义的概念上讲,营养学早就有,《黄帝内经》里面就有营养学的内容。但前科学营养学,往往缺乏可信度,只能算作一种文化。科学的营养学,我们现在主要指现代营养学。
                      现代营养学,其实起步挺晚。我老说“百年营养学”,第一种维生素被确定,也就是1913年的事,到现在可不就100年上下。
                      所以,老有人问我,不吃饭,或者少吃饭,靠复合维生素过日子行不行?我的答案总是,不行。
                      人体需要的必需营养素,也就是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营养,现在看来,我们好像都已经摸清了。压缩到一个药片里,为什么不能代替食物?
                      因为对于这些微量营养素的功能、毒性、需要量和耐受量,我们大致是知道,但研究并不充分。很多营养素,干脆连最高耐受量都没有。针对儿童的推荐量,很多仅仅通过体重估算出来的。
                      从流行病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人体的复杂性远超我们的想象。比如钙,同样是补钙,对有些有些疾病的预防,牛奶钙、植物钙和补充剂钙,却分别与之单独相关。也就是说,都是补钙,只是钙源不同,效果差别却很大。
                      还有一类营养物质,属于植物化学营养素,比如膳食黄酮、类胡萝卜素等,这些东西的种类非常多,光膳食黄酮,现在发现的就有6000多种,我们仅仅是大致搞清了其中几种的功能和作用,其余大多数,我们根本就不了解。但人类的健康,很可能跟这些东西息息相关。
                      只有食物,是目前已知的营养素最好的来源。话说回来,人类的进化过程,几百万年吃天然食物过来的,我们对人工营养素的尝试,也不过不到一百年。
                      但这并不是说,膳食补充剂不能吃。能吃,但我们始终要对这类东西,有一个谨慎的态度。并且,我用膳食营养素做例子,是想告诉大家,营养学研究,人类还是小学生,以后的路还很远,千万不要以为我们现在什么都知道了。
                      这就提示我们,关于营养学的种种说法,可信度是个问题。顶尖的营养学家,很多话不敢说。越是一知半解的人,越敢信口开河,讲得头头是道。在中国,科学营养学里还老掺和一个中医,问题就更复杂。
                      关于营养、运动和健康,不要轻信乱七八糟的流言蜚语。电视上说的,网络上说的,通俗读物上说的,往往很不严谨。参考可以,但不能奉为金科玉律。该信谁?还是严谨的学术书籍和期刊。即便是对严谨的科学研究结论,我们也不能说它绝对正确。只是目前来看,也实在没有更好的可信的东西。
                      所以,目前最好的办法还是立足食物,均衡足量膳食。特殊情况下,适当考虑膳食补充剂。希望在未来几年内,人类关于营养学的研究能有一步较大的跨越,也许在那时,我们可以不用为每天吃饭发愁了,只是眼下我们还做不到。


                      372楼2015-03-06 12:06
                      收起回复
                        102,肩部训练常见动作的注意事项有哪些?(下)
                        平举:
                        1,前平举时,掌心向内,拳眼向上,也就是竖着抓哑铃,最前束刺激最大;掌心向下,横着抓哑铃,中束参与发力增加。
                        2,双手并握哑铃前平举,也就是两只手一起,竖着抓哑铃对前束刺激最大。
                        3,侧平举时,双手超过肩部后,斜方肌参与发力增加。所以,手不必举得太高。
                        4,侧平举时,掌心向前,竖着抓哑铃,前束参与发力较多;掌心向下,中束参与较多;掌心尽量向后时,后束参与发力。
                        5,侧平举时,可能单手比双手更好。单手时举起的重量,一般大于双手时每侧手举起的重量。
                        6,俯身平举时,掌心向后,对后束刺激较大;两掌心相对,中束会参与发力。
                        杠铃直立划船:
                        1,握距越宽,对三角肌刺激越大;握距越窄,对斜方肌刺激越大。
                        2,杠铃越远离身体,对三角肌刺激越大。贴近身体拉起,对斜方肌刺激较大。
                        3,肘部举得越高,斜方肌发力越多。


                        379楼2015-03-09 10:37
                        回复
                          104,胸部常见训练动作的注意事项有哪些?(下)
                          飞鸟:
                          1,飞鸟的注意事项,跟卧推类似,比如上下斜的角度,腰部拱起的程度。同样,飞鸟动作,哑铃放得太低,肩部受伤风险也会加大。哑铃放下时,最好不要低于胸部。
                          2,龙门架滑轮飞鸟跟哑铃飞鸟相比,前者肌肉收缩时间更长,肌肉始终处于全力收缩状态。但后者的好处在于,放下哑铃时(离心动作阶段),肌肉能获得更好的牵张。联合器械的弱点都在于离心阶段,受机械摩擦阻力影响,离心阶段负荷会减小。
                          3,有些人认为滑轮飞鸟尽力挤压胸肌,可以训练胸肌的所谓“中间沟”,实际上这可能是一种误区。挤压胸肌,的确会让胸肌胸骨一侧隆起更明显,但这只是把肌肉压缩在更小的空间内的缘故。胸肌中间沟要想明显,还是需要整体增大胸肌。胸肌中间沟很深,但外缘和中下部都很干瘪,这样的人我们谁都没见过。
                          4,滑轮飞鸟时,双手的位置决定训练胸肌上、中、下部的倾向。
                          双杠屈臂撑:
                          1,身体越前倾,胸肌发力越多,越后倾,三头肌发力越多。
                          2,身体不要放得太低,动作不要太猛,否则非常容易导致肩部受伤。


                          381楼2015-03-10 10:39
                          回复
                            105,背部常见训练动作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背部肌肉的训练,最基本的动作也是两个,一个是划船,一个是下拉。我们下面重点说一下这两个动作。
                            划船:
                            1,坐姿拉力器划船,握法方面,有:掌心向下(正握)、掌心相对(自然握法)和掌心向上(反握)。一般来说,正握斜方肌(中下部)参与发力最多,自然握法次之,反握,背阔肌参与发力最多。实际上,不同握法决定的,还是肘部的位置。比如反握时,肘部会自然向下,背阔肌参与发力就增加了。所以,坐姿划船,肘部越高,斜方肌参与越多,肘部越低,背阔肌参与越多。
                            2,同样道理,坐姿划船,把拉杆拉沿高轨迹拉向胸前,斜方肌参与较多;低轨迹拉向腹部,则主要针对背阔肌。
                            3,杠铃划船,身体前倾角度不需要太大,45度左右就可以。掌心向上(反握),二头肌参与发力更多。跟坐姿划船一样,杠铃杆应该提至腹部,提得太高,斜方肌参与发力较多。所有划船动作,这一点注意事项都是一样的。
                            4,因为背阔肌比较大,背部小肌群较多,我们可以假设背阔肌分为上部和下部。划船动作,肘部越高,越侧重于锻炼背阔肌上部;肘部越低,越侧重于下部。
                            下拉:
                            1,一般认为,宽握时,训练重点靠上,在腋窝处背阔肌外侧,可以让背阔肌显得更宽。窄握反之。
                            2,颈后下拉不可取,增加肩关节受伤风险。
                            3,握法方面,掌心向前(正握)效果最好。掌心相对(自然握法)或掌心向后(反握),会改变肩关节的运动方向和肘部的位置,让下拉变得更像划船,失去下拉的意义。反握时,二头肌参与发力也会增加。


                            384楼2015-03-11 10:03
                            收起回复
                              106,肱二头肌基础训练动作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手臂主要是三块骨头,上臂是肱骨,前臂是两块,尺骨和桡骨。二头肌基本是跨越肱骨,连接在肩胛骨和前臂骨上,所以二头肌不但能使肘关节上屈,还能让前臂外旋。
                              二头肌有两个头,靠近身体的一个是短头(内侧头),外面的是长头(外侧头)。
                              二头肌的基本动作是弯举,动作变化比较少。
                              弯举:
                              1,杠铃弯举,宽握主要针对二头肌内侧头,窄握主要针对二头肌外侧头。
                              2,使用曲杆半反握(掌心朝10点方向),对腕关节和肘关节压力较小。
                              3,有些健美选手二头肌弯举,肘部喜欢前伸,这个动作其实比较多余,对肩关节还会产生一定压力。正确的做法,还是应该保持肩关节和肘部的基本固定。
                              4,龙门架滑轮弯举,手与肩同高,双手拉向头部位置的动作,一般认为主要刺激二头肌外侧头。
                              5,弯举机弯举相对于牧师椅弯举,在动作的整个过程中阻力基本一致,所以我个人认为,弯举机要比牧师椅训练效果更好。
                              6,锤式弯举,对二头肌外侧头和肱肌刺激效果较好。


                              388楼2015-03-12 18:1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