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吧 关注:2,746贴子:28,882

生如夏花君请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生如夏花664 刚刚看了您发的《孔子何以为当代人》,在下认为文章逻辑严谨,但对其中一段有点疑问和自己的想法

对一个文明系统、文化传统而言,圣人成立在文明、文化最悠远的意境裏,为其奠定根本目的,确立其终极意义,决定其最终朝向,文明、文化之通体因得以莹澈透亮。而如果没有圣人,则文明、文化无以摆脱一种自然绵续的状态,中间或有荧荧之火,不能及远,不能见出长大、统一的方向,此文明、文化之通体不免於一种暧昧混沌,它所具有的意义最多只是局部、阶段性的;一句话,没有圣人的文明、文化是盲目的、无目的的。
圣人的伟大对于儒家文化的支持者来说自然是不必说,但问题是这个世界的文化如此多元。比如最后一句:没有圣人的文明,文化是盲目的,无目的的。 证据何在? 若是西方科学哲学学者(如Paul feyerabend) 看到此段定会嗤之以鼻,眼下在下便可想到两条反驳。第一,没有圣人的文明,文化虽然没有其终极意义,但却因而显得绚烂多彩,非常精彩。要说文化以这种多元化的方向比有所谓终极意义更为优秀,敢问作者如何反驳? 第二,虽对圣贤有所不敬,请问这终极意义是谁界定的? 又有什么坚定的证据证明这是终极意义?
在下并非不相信圣贤之极其高明与伟大。正相反,在下认为儒家文化是通往人类终极和谐的唯一道路。但若无相关论证证明其高明与伟大,又如何在当下大学术环境下获得认可与肯定。在下斗胆认为可不可以把圣人之伟大与高明这一前提打破,多去把它作为一种论点去论证。若不这样做,大批不习儒家文化之学者必然云里雾里,不知为何如此说。更有甚者,咱们还会继续被扣上一成不变,因循守旧的帽子。
之于如何去论证,无非就是希望学者能以论据方式去论及此点。小到张三李四如何因为圣人之学而进步,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朝代如何因为圣人之学而变的更好。 关键就在这如何二字。当然,可能已经有人这么做了,只不过在下读书甚少,不知道。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4-09-30 15:51回复
    生如夏花君大概没空,我越俎代庖说几句吧。
    所谓“多元”者,只是现代人所立之糊涂概念,只“多”便不是“元”,道岂有二三哉?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此则文化之源也。虽然,智者过之,愚者不及,百姓又日用而不知,故而积弊成习,循习则久,久则坚,坚则大,大则广,然后有所谓“多元文化”者出焉。
    固执一本,不见分殊,固是不通世务。然今日极言多元者,见解亦狭隘,有如树上之虫,满眼但有万千枝叶,却未见枝叶之所自来。譬如前清使节志刚撰《初使泰西记》,谓欧洲人于五伦中只识朋友一伦,夫子、兄弟、夫妇、君臣间,皆以友道相处。以一伦代五伦,亦可谓之西洋文化,亦自有其特色与风采,然终不得讳其残缺,非大中至正之道。
    文化一词,今日已被滥用。譬如舶来之冰桶挑战、腐女、人皆谓之文化,愚见此类“文化”,往往是未得斯文之化。
    又,君谓“在下斗胆认为可不可以把圣人之伟大与高明这一前提打破,多去把它作为一种论点去论证”,愚见今日之世,学绝道丧,圣人之伟大与高明早已为庸众所打破,君以为千万人中,还有二三人拳拳服膺孔子否?此处,或只是君自未见得圣人之伟大高明,未能见得,便须自去见,诵其言,行其行而已。论证得出圣人如何了得,指书册上众多圣人之徒的出息处给人看,愚意终无甚用处,须是自立然后立人,是在楼主。


    2楼2014-10-03 14:35
    回复
      楼主你既然有叹于文化之绚烂多彩,对於你不认同的观点,它既未强加于你,你又何妨聊备一说?作者主于一,你慕于多;作者说彼者无终极意义,你说你本不需要终极意义;作者论事信守道理,你论理因循事实;在多元论者看来这只是偏好问题,没什麽好反驳的啊。旁人扣帽子就扣呗,反正“咱们”又不是一夥。


      IP属地:四川4楼2014-10-12 23:37
      收起回复
        抱歉最近有些忙,没有及时回复,也是要回复这个话题,总有些临深履薄之感——在下是该文作者的不肖门人,就由在下来回复吧。
        楼主的担心,在下已经明白了。这样的问题,完全可以发出。在下来试著稍稍应对。
        一、我们姑且不问谁举出的意义是否终极意义,如何可以论证,是否可以先问这样的问题:世界上有没有终极意义存在?如果有的话,怎样的意义配当被称为终极意义?如果这个问题可以确定下来,那麼,便不是某个意义要向我们论证其是终极意义,而是倘若世上真有终极意义这种东西,某个意义是否能通过衡准而配当被这样称。
        二、多元的绚烂与定於一孰为优秀,要看对优秀这个词如何界定。不知楼主如何看?


        IP属地:贵州5楼2014-10-15 23:03
        回复
          首先为吧主对贴吧帖子的负责态度赞一个。在下才疏学浅,还不足以去讨论什么是终极意义。但在下发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说一个关于方法论的问题。在这里,在下想把这个问题比喻成学术界的游戏规则。 请允许在下以您所提出的第一点-终极意义开头:
          第一点,“如果这个问题可以确定下来,便不是某个意义要向我们论证其是终极意义,而是倘若世上真有终极意义这种东西,某个意义是否能通过衡准而配当被这样称。”
          在下认为,论证其是否是终极意义,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衡准的过程。 这一点上,为何会和吧主看法不一,或许就是来源于我们彼此对于论证这件事上的看法差异所在。证伪原则的创立者KARL POPPER说过“我们中那些不愿将自己的想法暴露在被反驳的风险中的人,是没有参与到科学游戏的” 。在西方学术界,这一观点在任何一个学科是都可以成立的,包括哲学。在下并不想说这种观点是对与错,而是想说一个事实摆在眼前。 若是以国际学术作为一个范围,论证 是一个理论或者思想能否被人接受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手段,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当然,到底这种方式是好是坏,在下私下里觉得并不好,很多学习儒家文化的学者觉得也不好。 可如果想要西方更多人了解儒家文化,知道儒家文化的好。这却是一个不得不去做的开始。这里,在下说是开始,或许如伊川君所说 “论证得出圣人如何了得,指书册上众多圣人之徒的出息处给人看,愚意终无甚用处” 。 但在下在西方大学近十年,与很多学习哲学的外国友人交流之后,却是觉得对于一个丝毫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而言,通过一篇篇生动的论文让他们了解圣人之徒的出息,便是一个燃起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的开始。有了这样一个开始,他们便会有很多问题例如圣人之学是怎么做到的,圣人之学究竟讲的是什么。伴随着这些问题,他们自然会去慢慢的读论语,读孟子。若是不知圣人之学的作用,而是直接让他们去读论语。一方面,现在中英文翻译在阅读儒家经典这件事上还是个大障碍。另一方面,出于国外大学对于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恐怕读了之后反而会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排斥心理。 在下之所以站在一个西方学生的角度去说这件事情,并不是崇洋媚外,只是希望自己能让东西方多一些相互了解。
          以上言论,可能逻辑有些混乱,但在下不回便觉得辗转难眠,所以还是发了上来。其实在下发这篇文章,并不是想要反驳论证什么,只是在下不明白为什么儒家学者的论述与西方学者的论述在用两种不同的游戏规则。这样做,其实并不利于两种文化的交流。如果其中一方稍稍做一下改动,而这些改动在下认为也并不违反道义,那么或许对于东方和西方的学者都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情。@紫陽陪臣


          IP属地:日本7楼2014-10-17 01:14
          收起回复
            在下明白楼主的担心。可能在下没有把意思说清楚。
            在上一个回复中,在下想说的是,不少结论,如果没有其前提,看起来便可能荒疏甚至荒谬。正如“孔子是当代人”若没有进一步说明,没有其前提,便可能是荒谬的;文章作者对於“圣人”、“终极意义”,“优秀”也有他自己的界定,而这些,是作者说出您引用那一段话的前提。在没有厘清彼此的术语之前,讨论是很容易偏失方向的。本以为说到这里,若楼主的问题确实在於对作者结论的前提还不了解,在下至少为作者作一个自圆其说的辩护。
            但看了楼主的回应,在下想,问题还不在这里。
            楼主既有西学背景,在下对西学并不了解,以下所说如有谬误还请指出。在下想,即使在西学,论证也只能达及能够论证的区域,形而上界域,是论证所难以直接达及的。譬如康德,说到至善,说到道德,说到德福配称,便须悬设自由、灵魂不朽与上帝存在。之后的论证可以让所有有理性的存在者来加以覆验,但其前提,却只能是如果……则必然……。儒学与此类似。在下硕士入学时,家师便对在下说过,期望在下意识到“哲学工作者”的位分,不但应告诉人“应当如何”,还应告诉人“为什麼应当”。如果要来论证,字义句法逻辑论理可以覆验,但真正说到“所当然”,即天理人性至实、大生处,这种关乎德性的形而上之知类同於“明”,便是无论再擅长论证的人,也无法用言语使他人与自己一样有知。在下当然认为,儒家后学有责任依准字义句法逻辑论理形式向人说明“为什麼”,论证过程应可以被一切有理性的存在者覆验,但期望“理性”云云,止步於它所应止步的地方。当康德那里到“如果道德可能”,儒学这里到“如果一个东西配称至善”这一类地方,便已经到了接不接受前提,或者愿不愿意自己去看的时候,这时节苛责论证来证成形而上界域的知识,它便是陵替僭越的。
            最后补充说明一点,前数日和家师通电话,也说到,如今世道如此,很多人浮沉其间,完全不知道所见世俗之外还有什麼超拔的东西,这时节有一个人站出来,带著很鲜明的立场,来说,不对,你们要想想,还有这样一种学问,还有至少一个人会这样想问题,这其实在做的是一种“感动兴起”的工作,真有人听了愿意去想想,去看看,那就很好了。但是,能够兴起的人也许不需要他们来说也能兴起,而另一些人往往苛责他们缺乏平实、客观、中立……如果有可能的话,希望楼主能体谅这个人的苦衷。


            IP属地:贵州8楼2014-10-17 22:54
            收起回复
              看了吧主的回复,在下首先心生惭愧,因为仔细想来由于对国内儒家思想的研究工作者缺乏了解,所以没有做到理解与体谅。
              诚然,如吧主所说,“即使在西学,论证也只能达及能够论证的区域,形而上界域,是论证所难以直接达及的。” 在下觉得您的这个“难”字用的非常好。因为以在下目前的学识,无论西学还是儒家思想,都没有达到融会贯通的境地,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无法给出自己的想法。
              但在下能看到的是,在西方如康德所论及的一些形而上的区域,依然有学者在试图用论证的方式给出一个解释。 例如,以在下从友人出得知,英国某大学整个一个学院的研究者都在日以继夜的做康德的研究,试图用论证的方式搞清楚康德的很多观点到底说的是什么,为什么会这么说。可能他们即便如此努力,最后会发现还是无法做出解释。很多人会觉得他们做的是无用功。但在下心上却不知道该不该承认他们做的是无用功,可能吧主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答案,但这个问题在在下心理却始终还是个问题。因此,在下目前即不敢认同吧主的这一观点,更不敢反驳吧主的观点。在下惟有进一步学习东西方思想,若是有一天心中有了一个定论,再与吧主交流。
              能和吧主这样心态平和,认识问题客观的学者交流,在下觉得是非常幸运的事情。 为了这篇文章还有之前许多问题的答复,在下由衷的表示感谢。 :)


              IP属地:日本9楼2014-10-18 08:07
              回复
                《孔子何以为当代人》这篇文章大概是一年半前看的,坦言当时看完心中也有类似楼主这样的疑问,可能那会看太多颂扬孔子之圣的文章了,所以并没有太大的感觉。
                当然会有一点印象很深,就是作者对孔圣的欣悦之中甚至带点孺慕的情感。所以第一印象会是作者找到了他的安身立命之所,心悦之,肯认之,践行之。这种感觉会比楼主所言的“逻辑谨严”等深得多。主楼所言的“论证”在下也有自己的理解,但还太粗糙太粗糙啦,吧主所言的形而上不能及在下很赞同。


                10楼2014-11-10 23:45
                收起回复
                  我们可以举出一万种圣人的伟大,但这所有的伟大都是对对圣人的限制,对圣人的低佑!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4-11-12 19:01
                  回复
                    作者没有分清形上形下之分,只有形下者可以通过波普尔的证伪实现,终极问题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为,它是第一因。
                    你可以证明上帝存在或不存在吗?
                    对于圣只能通过直觉,智的直觉,而不能通过经验的论证。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4-11-12 19:05
                    回复
                      在下首先要对10楼的发言做个郑重的道歉。不肖读者之在下,不该以10楼如此的发言来言及素所敬仰的先生的文字。
                      十楼的发言,本意是想表达自己这一年多来的转变,故而直接坦露了初读文章的感受。以致言辞轻率并有所不敬之浮气,读来自己亦能感受到,惭愧汗颜!完全不是一个后学对长辈的态度,恳请作者原谅。


                      14楼2014-11-12 23:31
                      回复
                        一:在下认为《孔子何以为当代人》这篇文章所关注的不是论证
                        儒学在在下心目中既不悲情,也不需要一种“到底祖先曾受其影响,那么后人也应适当温情地“关注”和“关怀”的态度。它自在自足,自有其风骨。若然失去此风骨,要人去迁就,要勉力善意理解所谓“时代局限性”等等,那么,那样的儒学至少不是在下心中的儒学,而信奉此学的学人,在在下心目中亦不会有特殊地位。
                        《孔子何以为当代人》这篇文章在下首先会认为是给有儒学共信基础的读者看的,或者至少是给对儒家怀有善意的读者。(这仅仅是在下的理解!!)。说个很不恰当的理解(刨去至善之源,仅形式地言之),基督教佛教人士也会有很多文章,充满笃信和心悦的态度来说如何与上帝交流等等。这类文章若有人质疑,为何不从论证上帝是否存在,佛是否存在说起?我以为不必这样。(在下这里丝毫没有对楼主不敬的意思,您提的问题极深,极有意义,需要长期深入的思考)。
                        从未有人能从逻辑上论证上帝不存在,也没有人能够论证佛教教义基道教等教义逻辑上有问题。在下这里会思考,人类为何信任逻辑?逻辑的形而上根源是什么?而一般基于逻辑的论证又是如何发动的又为何要发动寻一归止(此问涵论证是否亦分形式之证与形上之证)?论证的归止处是何?不触及形而上的论证是否会有归止?形而上又如何“证”?
                        二:在下对圣人的理解
                        这个问题更大,在下只能希望自己能着一点边角地说了,汗
                        这里引用孟子的两段话:
                        孔子,圣之时者也。
                        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如果要说圣人二字的古今词意衍变,非在下所能,亦要考究很多资料。圣人全然地彰显理,以修为言,外在地看,也自有不可移之感染力,人仰之慕之仿效之笃信之。(人之悦慕效仿,可以说一种外在的形式的证吧)。这个问题未想好,以至未能成文和大家交流,楼主见谅!但至少,《论语》言“不可使知之”,圣贤能教人,但人之明觉还待自为。


                        15楼2014-11-12 23:34
                        收起回复
                          小白君所说的圣人之学的风骨与温情,在下虽然只细读过论语,但多少也能体会一二了。但因为在下身处异国,看到很多西方人对于东方文化非常的陌生与不解。起初在下以为是他们自诩自然科学之高明不屑了解东方文明,后来发现也不尽然。有很多学习哲学的年轻人,对儒家文化是抱着很感兴趣的态度的。但对他们而言,要真想去读去学,恐怕没个五六年时间是做不到的(他得先学中文再学论语)。另一方面,在下深深的体会到中文的意思在用英文表达时的障碍,白话文对于儒家经典的阐述都会造成意思上部分的缺失,更何况英文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下以为还是得让他们去读文言文,但这可是得花大时间且是需要一种极大地主动性! 那么怎么能诱发这种主动性?依在下对于西人的理解,事例阐述便是一种不错的方式,具体请看在下第一楼的最后一段。
                          不过,最后在下想问小白君一个问题。您认为圣人之学的风骨重要还是天下太平重要?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4-11-13 09:52
                          回复
                            @小白练练
                            刚刚又看了小白君所写的关于逻辑的相关问题一段,发现里面的问题确实是在下也非常感兴趣的,所以忍不住上来想和小白君交流一番。小白君所问的几个问题应该说没有一个问题是有公认的答案的,所以在下也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不过,请允许在下在这里用哪些观点是不对的方式来深究一下这几个问题。
                            依在下对科学哲学所学,对于逻辑的讨论常会分为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在下这里想说说归纳性推理。
                            小白君其中提出的两个问题,在下倒是看到过几篇文章。人类为何信任逻辑? 休谟认为我们相信法则(laws)的习惯是频繁重复的产物,这种重复即频繁的发现某一种特定的物体与另一种物体相结合。这种天生的对于找到规律的期望,和康德所认为的因果律(law of causality)是有密切联系的。康德认为因果律是我们精神装备的一部分,而且因果律如吧主在回我帖子中所说的自由,灵魂不朽一般也是康德悬设成立的条件。
                            不知道小白君如何看待这一观点,在下乍看之下倒是觉得挺有道理。
                            您有一个问题是 一般基于逻辑的论证又是如何发动的又为何要发动寻一归止?请看与之相关的下一段
                            但休谟这一理论在逻辑上存在一个谬误, 休谟理论的中心在于频繁的重复。这种理论会把我们引向无穷的后退,即无穷的归纳推理。举例来说,当我们认为一个钟表会不断的摆动,我们应该意识到这种对于我们来说不断重复的情形(repetition-for-us)首先是基于对于我们来说每一次钟表的摆动是相似的(similarity-for-us)这样一种认识。那么我们现在在面对钟表摆动时认为他们是相似的这样一种认识基于休谟的理论是不是就应该来源于上一次重复的认识?对于上一次重复的认识是不是就应该来源于上上一次对于重复的认知?如此不断往前推,是不是总该有一个观点不是来自于重复的结果? 但是,休谟的这一理论只会让我们陷入无穷后推之中。说这一段是想小白君看一问题,因果律作为和灵魂不朽等同类的悬舍条件,即形而上之类,是不是也有可能通过论证的方式加以论述呢? 请注意在下用的是可能二字,在下以为即使在面对形而上的东西,也不能当下便说这东西无法阐述或者证明。因为阐述的方式有很多种,证明的方式也有很多种。


                            IP属地:日本17楼2014-11-13 21:02
                            收起回复
                              在下非哲学专业,无家学,无师友指点,只偶尔向诸位吧友讨教。学识浅薄,楼主愿意交流是在下的荣幸。
                              将楼主在本楼的回复又学习了一遍,回复如下:
                              一:在下对论证的粗浅看法
                              在下一度认为今人做学问更加的体贴和周到,一般情况下,若有论辩,阐述自家意思时更多会照顾对方言论的思维痕迹,顺着对方逻辑贯注之后的“是”,层层剥落,再溯流而上,寻绎出对方立论之起点。
                              一般所言的论证,在下的粗浅看法是认为它是一个回环,起于立论之“是”,归结于肯定否定之判断。它更多的是一种形式,尚不足以承担起最终判断的终极意义或者价值。
                              若然无前提之“是”,则论证恐无从说起,主楼所言“在下斗胆认为可不可以把圣人之伟大与高明这一前提打破”这里在下不太认可,西学的论证,若打破前提,恐论证也无法开启。(在下粗浅看法是,问圣人何以是圣,不如先思考如何才是圣,何以有“圣”这一说法——这里在下亦不明。楼主所有回复之言语皆基于西学,非在下所能又非在下以后的进路, 在下只能勉力试着能否和您所言所有照应。)
                              至于形而上的证,前面回复已经回应过,在下于理学尚未入门,暂时不会躐等而思。
                              《孟子》书中有不少孟子和其他学派之人的辩论,在下曾经想过为何孟子不是顺着对方的逻辑步步指点谬误,而是截断其流,顺自家之理路言说呢?《朱子语类》有一则记载,学生问:“…略为说破亦好。”先生曰:“如何解一一嚼饭与人吃!”在下读后有一些感悟,学,终究是为己之学,若要苛责前人条分缕析不够明晰,不如先问自家是否不够勤勉。经验世界的事相无穷无尽,不究其理以求贯通,反被重重疑问所困,恐徒耗精神而殆矣。
                              二:一楼所言之“多元”
                              在下认为“多元”是不得已之结果,而非学人应有之追求。
                              逻辑主义,实证主义,形式主义等等,再加上各路宗教,往上看,这些理论其立论起点便不同,便互相不认可,如何说得文化即是多元的呢?说多元,在下认为在两种情况下成立。
                              第一种,是读者自己不能有所取舍,认为各家学问皆有其好,自家不能判定,故以这不能判定,暂时混沌的状态名之为多元。
                              第二种,多种文化并存,这是此时世界之现状,唯其并存,故有相处之问题产生,以多元名之而不肯认其内蕴,我认为也并无不可。这仅仅是在下的浅见而已。


                              18楼2014-11-14 13: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