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可知吗?我们可以将认识分解为两种:
理论性认识:认识一个规律,比如认识相对论的本质等。
知识性认识:了解一个物体的存在状态,比如认识到太阳系有九大行星等。
三百多年前,科学的进展,特别是物理学的进展,似乎在暗示人类: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未被认识的事物。当然,那个时候,真正完备的科学研究体系才初步形成,下这样的结论显然为时过早。
而现在,众多的科学事实都明确指向:世界是不可知的。
其一,不确定性原理。这个理论说明,我们不可能同时精确的测量出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别忘了,世界完全可知才叫“可知”,当然,我并不清楚是否这一条定律就足以完全推翻可知论,但毫无疑问,这对可知论的撼动是相当巨大的。
诚然,这个理论至今仍然有很多疑点和漏洞,但它已经是一条公认的物理定律,历经了数十年的发展,经受了实验的考验,并在生产中有所应用,推翻他是相当难的。至少不是那些哲学家们随便说说就能推翻的。
其二,哥德尔定理。这个定理表述为:在任何一个包含了自然数的形式系统中,一定有不可判定的命题。这应该至少可以说明,在科学理论上,世界是不可知的,因此整个世界也就不可知。与不确定性原理不同的是,这是一条完全基于理论推导的数学定律,他完全不可能被推翻。
其三,关于观察和存在的关系。这一点本质上和第一条相同,薛定谔的量子猫,如果不观察就处于非死非活的状态,这是量子力学对微观的描述(量子猫的观测对象是铀原子,不是猫,算微观)。推广到宏观物体,这种效应非常小,但并不为零。这和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守仁的看法异曲同工:“ 你未看到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如果世界的存在状态和人们的观察状态有关,那我们显然不可能认识一个本身都不客观存在的事物。
物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延迟实验”,让光子通过两条可能的路径,具体走的那一条,可以通过之后再决定。把光子推广到实物粒子仍然有效,只是操作难度更大。请注意两点,1:这个事件发生的具体状态是在事件发生之后决定的;2:事件发生的具体状态由人来决定,我们可以主观决定。如此看来,世界存在的客观性确实值得怀疑。
这里有点攻击唯物主义的意思,因为唯物主义自己声称科学要与实验相结合,如果实验结果与他不符,则不排除这一巴掌打到自己脸上的可能。当然,这个观点的漏洞很大,首先,量子力学必须正确,但量子力学在宏观上并没有被应用,只在微观上被实验证实,量子效应如果用到宏观物体上,他与承认世界客观存在的偏差将极小极小,如此小的时空在实践上肯定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其次,量子力学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果,是应为它采用了对世界的另一种描述方式,这与用常规方法描述世界,再加一个“量子参数”来修正它,哪个才是对的?这不过是看哪个更好用而已。较为简单的数学过程和较为完美的物理解释选择了前者。
其四,为什么的归结问题
“在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中,我们会提出许多的为什么,而你试图去解答一个为什么的时候,你并没有彻底地回答他,而只是将这个问题归结到另外一个为什么上,通常后者使人更感可信,或者更难以回答。而这个过程还可以继续下去,形成了一条由为什么连成的链条。”
---------------------《坍缩》
这注定了至少有一个为什么是不可解释的。
其五,我们对物理理论,与其说是认识,不如说是猜测。除数学逻辑中既可能证明又可能证否的命题外,还有三类命题:可能证明但不能证否的,比如“这里将发生一场灾难”。不可能证明但可以证否的,不如“没有人能登上这座山”。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否的,比如“圆周率中有无限个为零的小数位”。很不巧,所有的物理定律都是不可能证明但可以证否的命题,我们永远也不能确定他是对的,但他随时可能被反例推翻。不要说“实践证实理论”,因该说“实践证否理论”。对这样的理论,与其说是认识,不如说是猜测。(唯心主义或许可以避免这一问题,但他仍然免不了不可知)
其六,我们永远不能确信我们从外界得到的信息是真实的。这一点本质上和第五点相同。我们如何才能了解世界呢?看?听?想?那不过是视觉,听觉,和大脑中的化学反应。这些完全有可能是假的,比如,你的大脑被装到了一个瓶子里,并在特定的地方接上电极,模拟视觉,听觉,嗅觉等,而你自己还以为自己活得好好的呢。或者,你是昨天才出生的,你大脑中的记忆不过是被人为输入的,因此你误认为你已经生活了很多年。你永远也没办法确信眼前的是真实,不过是凭经验猜测而已。
其七,我们不具备完全认识世界的信息基础。认识一个事物(知识性认识)的过程不过是将那一个事物的信息储存在大脑中,对于整个宇宙来说,这不可能做到。因为整个宇宙的粒子排列总可能数比我们大脑的要多,而我们的记忆信息不可能比我么大脑的信息多,因此不可能将整个宇宙的信息装进大脑,也就不可能认识整个宇宙。
因此,我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
理论性认识:认识一个规律,比如认识相对论的本质等。
知识性认识:了解一个物体的存在状态,比如认识到太阳系有九大行星等。
三百多年前,科学的进展,特别是物理学的进展,似乎在暗示人类: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未被认识的事物。当然,那个时候,真正完备的科学研究体系才初步形成,下这样的结论显然为时过早。
而现在,众多的科学事实都明确指向:世界是不可知的。
其一,不确定性原理。这个理论说明,我们不可能同时精确的测量出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别忘了,世界完全可知才叫“可知”,当然,我并不清楚是否这一条定律就足以完全推翻可知论,但毫无疑问,这对可知论的撼动是相当巨大的。
诚然,这个理论至今仍然有很多疑点和漏洞,但它已经是一条公认的物理定律,历经了数十年的发展,经受了实验的考验,并在生产中有所应用,推翻他是相当难的。至少不是那些哲学家们随便说说就能推翻的。
其二,哥德尔定理。这个定理表述为:在任何一个包含了自然数的形式系统中,一定有不可判定的命题。这应该至少可以说明,在科学理论上,世界是不可知的,因此整个世界也就不可知。与不确定性原理不同的是,这是一条完全基于理论推导的数学定律,他完全不可能被推翻。
其三,关于观察和存在的关系。这一点本质上和第一条相同,薛定谔的量子猫,如果不观察就处于非死非活的状态,这是量子力学对微观的描述(量子猫的观测对象是铀原子,不是猫,算微观)。推广到宏观物体,这种效应非常小,但并不为零。这和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守仁的看法异曲同工:“ 你未看到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如果世界的存在状态和人们的观察状态有关,那我们显然不可能认识一个本身都不客观存在的事物。
物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延迟实验”,让光子通过两条可能的路径,具体走的那一条,可以通过之后再决定。把光子推广到实物粒子仍然有效,只是操作难度更大。请注意两点,1:这个事件发生的具体状态是在事件发生之后决定的;2:事件发生的具体状态由人来决定,我们可以主观决定。如此看来,世界存在的客观性确实值得怀疑。
这里有点攻击唯物主义的意思,因为唯物主义自己声称科学要与实验相结合,如果实验结果与他不符,则不排除这一巴掌打到自己脸上的可能。当然,这个观点的漏洞很大,首先,量子力学必须正确,但量子力学在宏观上并没有被应用,只在微观上被实验证实,量子效应如果用到宏观物体上,他与承认世界客观存在的偏差将极小极小,如此小的时空在实践上肯定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其次,量子力学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果,是应为它采用了对世界的另一种描述方式,这与用常规方法描述世界,再加一个“量子参数”来修正它,哪个才是对的?这不过是看哪个更好用而已。较为简单的数学过程和较为完美的物理解释选择了前者。
其四,为什么的归结问题
“在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中,我们会提出许多的为什么,而你试图去解答一个为什么的时候,你并没有彻底地回答他,而只是将这个问题归结到另外一个为什么上,通常后者使人更感可信,或者更难以回答。而这个过程还可以继续下去,形成了一条由为什么连成的链条。”
---------------------《坍缩》
这注定了至少有一个为什么是不可解释的。
其五,我们对物理理论,与其说是认识,不如说是猜测。除数学逻辑中既可能证明又可能证否的命题外,还有三类命题:可能证明但不能证否的,比如“这里将发生一场灾难”。不可能证明但可以证否的,不如“没有人能登上这座山”。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否的,比如“圆周率中有无限个为零的小数位”。很不巧,所有的物理定律都是不可能证明但可以证否的命题,我们永远也不能确定他是对的,但他随时可能被反例推翻。不要说“实践证实理论”,因该说“实践证否理论”。对这样的理论,与其说是认识,不如说是猜测。(唯心主义或许可以避免这一问题,但他仍然免不了不可知)
其六,我们永远不能确信我们从外界得到的信息是真实的。这一点本质上和第五点相同。我们如何才能了解世界呢?看?听?想?那不过是视觉,听觉,和大脑中的化学反应。这些完全有可能是假的,比如,你的大脑被装到了一个瓶子里,并在特定的地方接上电极,模拟视觉,听觉,嗅觉等,而你自己还以为自己活得好好的呢。或者,你是昨天才出生的,你大脑中的记忆不过是被人为输入的,因此你误认为你已经生活了很多年。你永远也没办法确信眼前的是真实,不过是凭经验猜测而已。
其七,我们不具备完全认识世界的信息基础。认识一个事物(知识性认识)的过程不过是将那一个事物的信息储存在大脑中,对于整个宇宙来说,这不可能做到。因为整个宇宙的粒子排列总可能数比我们大脑的要多,而我们的记忆信息不可能比我么大脑的信息多,因此不可能将整个宇宙的信息装进大脑,也就不可能认识整个宇宙。
因此,我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