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旅游攻略吧 关注:17,791贴子:79,567

回复:【云南旅游攻略】巍山----寻找南诏国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南诏德化碑

大理市太和村西面的南诏太和城遗址内,屹立着一块黑色的古碑--南诏德化碑,被誉为“云南第一大碑”。碑高3.02米,宽2.27米,厚0.58米。正面刻碑文40行,约三千八百余字。碑阴刻书41行,详列南诏清平官、大将军、六曹长等职衔和姓名,但经过千百年的风风雨雨,碑文仅存八百余字。碑文相传为南诏清平官郑回所撰,唐流寓南诏御光庭书写。碑文主要颂扬了阁罗凤的文治武功,并叙述了南诏、唐朝和吐蕃间的关系,以及历次战争的缘由和经过,表明了叛唐的不得已,和希望与唐和好的愿望。该碑对研究云南民族史、西藏地方史都是宝贵的实物资料。


36楼2014-07-23 03:57
回复
     如果要说南诏国的发源,一定就得先说一下另外一个古国---哀牢古国。今天在云南保山市隆阳区(是隆阳区啊)有一很有名雕塑---九龙。为什么有这一雕塑呢?和所有上古时代一样,女人都是踩脚印生孩子啦,吞蛋生孩子啦,与龙交配生孩子啦,反正生的都不是凡人。
       有这么一个九隆神话:大概公元前三四百年左右,哀牢山下有一个名叫沙壹的妇女,在水中捕鱼时接到了沉木,怀孕生下了十个儿子,后来沉木现出龙身并且还会说话:“你为我生的儿子呢?”一下子其中的九个儿子被吓跑了,只有最小的儿子坐着走不了,龙就舔了他的背。当地的语言称背为九,称坐为隆,就给小儿子取名九隆。九隆长大后,很有统领族众的才能,又善于统兵作战,兄长(各部落首领)们一致选举他做了第一代哀牢国王。 现在的九龙雕塑可能的九隆的谐音吧。
       一直到了公元69年,也就是东汉永平十二年,哀牢古国的一位国王叫柳貌的,他率众人77邑王、5万余户、55万多人举国“内附”。大汉王朝于是顺势在哀牢古国的旧地设了“永昌郡”,以便于管理,史称“绥哀牢,开永昌”。只是在此后的数百年间哀牢古国慢慢的消失了。
       南诏国的始祖叫蒙舍龙,蒙是姓,舍龙是名字。他是隋唐时期哀牢乌蛮蒙族人的首领,为了抢地盘,争夺人口,牛羊,水,和别的部落干仗,结果干不过别人,于是就只能跑路了,跑到哪里了呢?带着儿孙,还有族人跑到了邪龙川(后改称蒙舍川,今云南巍山县),邪龙川是个很好的坝子,很适合发展农业和畜牧业,于是他们便慢慢的积攒力量。只是蒙舍龙这么都没有想到,他的一次跑路,到一百多年后,他的子孙会成为雄霸西南的强国的国王。


    38楼2014-07-23 03:59
    回复
      人真少呀。


      40楼2014-07-23 04:01
      回复
        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地区,各族聚居,名号繁杂,《新唐书·两爨蛮传》所谓“群蛮种类,多不可记”,确是实在的情形。汉族进入云南,设置若干居住点,开始传播先进的文化。战国时,楚将庄 率兵略地到滇池,建立滇国,子孙相继称王。苴兰城(昆明市附近)相传是庄 所筑。秦时常頞(音案àn)开辟五尺宽的道路,从蜀通到滇(诸葛亮始加宽路面)。公元前一○九年,汉武帝遣将军郭昌灭滇国,置益州郡。东汉增置永昌郡(治不韦,云南保山县北)。诸葛亮平定南方,又增置兴古(云南马龙县)、云南(云南祥云县)二郡。此后各朝陆续增置州县,扩大统治权,对非汉族的居民,都是采取诸葛亮“纲纪粗定,夷汉粗安”的施政方针,也就是“因其故俗,羁縻勿绝”,以求相安无事。固然,某些族和汉族接触较多,经济和文化都有所提高,但更多的族依旧是落后,甚至是非常落后。六二一年,唐高祖置姚州(云南姚安县北),管羁縻州三十二。六三二年,唐太宗置戎州(治僰(音伯bó)道,四川宜宾县西南)都督府,唐玄宗时,都督府管羁縻三十六州,一百三十七县,后又增管至九十二州。羁縻的意思是来去任便,彼此不相干涉。这种羁縻状态,不利于落后各族,因为汉族统治阶级可以缓慢地伸展势力,安置州县,逼迫各族逐步后退。反之,如南朝梁末,梁统治者退出云南,州县全为豪酋占据,也不利于各族民众,因为在州县恢复豪酋统治,增强落后势力,是一个退步。唐天宝年间,云南成立南诏国,才改变了上述两种不利的形势,对各族民众说来,推动作用是不小的。
        南诏是以乌蛮蒙姓为国王,白蛮大姓为辅佐,**境内各族(包括汉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国家。统一的政权,自然要削弱豪酋的分散割据势力;**各族共同立国,自然要废除羁縻状态;抵御唐与吐蕃两个强邻,自然要提高本国的经济与文化。经南诏以及大理前后五百余年的统治,国境内原来的落后面貌,有很大改变,经济和文化,一般地提高到汉族的水平。有些族虽然还保持所谓“故俗”,与南诏立国以前相比,数量却不是那么多,水平也多少有些提高了。


        42楼2014-07-23 12:24
        回复

          第一,以观音凡七次幻化来描绘的。第一化“提纲挈领”描绘出“君权神授”的种种祥瑞:天兵天将乘云驾雾,前来帮助奇王细奴逻;又有仙女齐集,奏着天乐,时时供养奇王家,并有凤来仪、吉祥的两树橙花,在奇王之华屋前后怒放。

          第二,描绘南诏始祖细奴逻未发迹前,和妻、子、媳躬耕于巍宝山,观音幻化为梵僧,到该村化缘,三次到南诏奇王细奴逻、兴宗王罗晟家乞食。画面上奇王之妻浔弥脚和罗晟妻梦讳婆媳两人正往田间给父子二人送饭,又路遇梵僧乞食。

          第三,画面上绘出梵僧端坐在巍山之奇石上,旁边有红鬃白马、白象卧伏两侧,浔弥脚婆媳坚持再施耕饭。由于细奴逻全家乐善好施,虔诚信佛,于是点化她们,婆媳二人双手合十,跪地授记。于是立国是上天的旨意,神的意志,为细奴逻及其后代开创的南诏基业找到了合法依据。


          44楼2014-07-23 12:26
          回复



            46楼2014-07-23 12:28
            回复

              2、所绘的是阿嵯耶观音与南诏国的第十二代国王隆舜,左边双手合十,赤裸上身的人便是隆舜,他在位时非常信佛,曾建成大寺(伽兰)八百座,小寺(兰若)三千座,为佛教在大理地区的盛行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曾带兵打到蜀中,掳回一万多织女和工匠,极大的促进了大理地区手工业的发展。但同时他又曾一度荒淫无度,不理朝政,致使廷内权臣郑买嗣不断收敛手中大权,最后夺取了南诏国的江山。因而他以赤裸上身的形像出现在国史国传上。
              3、关于这个形象高大的王者是谁有多种说法,现代的学者大多赞同是郑买嗣。郑买嗣原是南诏国第十二代国王隆舜在位时廷内的一个权臣,隆舜在位时,郑买嗣不断的收敛权势,到舜化贞继位时,他的权势已非常之大。舜化贞死了以后,他杀了舜化贞的儿子,夺取了南诏国的江山,自己做了皇帝,并自封为文武皇帝圣贞。


              50楼2014-07-23 12:32
              回复
                南诏
                作者 王钟翰
                 在公元7至9世纪,中国西南民族地区以洱海和滇池为中心出现了一个由彝族统治阶级建立的南诏国政权,②南诏国传世13代,③历经274年之久,它与吐蕃政权同为唐帝国版图内两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最强大的政权,基本上与唐帝国相始终。由于南诏国地处西南极边,与唐、吐蕃为邻,处于唐、吐蕃之间,因此在唐帝国的西南边疆形成了唐、诏、蕃三方势力错综复杂的纷争局面,成为公元7至9世纪西南各族历史发展的主线,西南各民族皆在南诏国的统治下继续发展。
                第一节 南诏的起源和建国
                一、南诏建国前西南民族地区的政治局面
                南诏建国前,西南民族地区的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各民族地方势力群雄争霸,形成“朋仇相嫌”、“喜相仇怨”的分裂局面。早在魏晋时期,被称为南中或南宁州的“大姓”和“夷帅”发展很快(第三编第四章已详述),到4世纪初(东晋初年)南中大姓势力曾一度受到东晋南夷校尉宁州刺史的严重打击而衰落一时,但此后“大姓”、“夷帅”之间的兼并更为激烈,互相兼并的结果最后只剩下一个爨氏“大姓”集团。爨氏便趁机盘踞宁州,只在形式上仍对中原王朝“奉正朔”,而实际是在地方闭关自守以发展和巩固自己的势力。到公元6至7世纪(隋末唐初),爨氏已形成为两股强大的地方势力,称为“两爨蛮”,即“东爨”和“西爨”,于是爨氏便称王于一方,“土民爨瓒窃据一方,国家(北周)遥授刺史”,爨瓒之子爨震袭职后,更是“臣礼多亏”。④爨氏势力所占据的地区“延袤二千里”,“遂王蛮中”。①爨氏的强大已对统一的中原王朝造成危害,因此在公元6世纪末任益州总管的梁睿就曾两次上书北周大丞相杨坚,建议征伐爨氏豪酋势力,但当时北周还没有力量去经营南中地区。581年,杨坚建立了隋王朝,这时打破南中爨氏割据,改变南中地区纷争的状况已势在必行,于是隋王朝派兵开通到西南的道路,接着又派遣韦冲为南宁州总管,梁毗为西宁州刺史(治所在今四川省西昌市)。还在南中地区设置恭州(今云南省昭通市)、协州(今云南省彝良县)、样州(贵州省境)。此时割据宁州的爨氏代表爨翫亦归附隋朝,隋朝便委任爨翫为昆州(今云南省昆明市附近)刺史。隋朝在西南地区统治的加强,对稳定这一地区的局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隋朝派到南宁州官吏的苛暴,引起了当地各族人民的不满,“(韦冲)起为南宁州总管,持节抚慰……冲既至南宁(州)渠帅爨震及西爨首领皆趋参谒。其兄子伯仁随冲在府,掠人之妻,士卒纵暴,边人失望”。②于是以爨翫为首的地方贵族势力便起来反抗。隋朝为了彻底消除爨氏割据势力,于公元597年(开皇十七年)派遣史万岁率兵前往镇压爨翫的叛乱。隋军自西宁州(今四川省西昌市)南下,“自晴岭川(云南省永仁县),经弄栋(云南省姚安县),次大勃弄(云南省祥云县)、小勃弄(云南省弥渡县)……度西二河,入渠滥川(云南省昆阳县),行千余里,破其三十余部,虏获男女二万余口”,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胜利,爨翫投降。但是由于史万岁受贿,没有给予叛乱的爨氏首领爨翫以致命打击,第2年爨翫复起反抗,隋朝再派杨武通率兵前往镇压,俘虏了爨翫及其子爨宏达等,并将他们押解长安。经过这两次大的军事打击,爨氏统治集团的中心人物被消灭,爨氏势力遭到致命的打击,爨氏统治区域缩小到原建宁、晋宁2郡地,但终隋之世,隋朝并未彻底解决爨氏在南中的豪酋势力。
                  公元7世纪初(唐初),南中的大部分地区仍然是“部落支离”,“首领星碎”的局面。洱海一带六诏争相崛起;滇东的西爨白蛮和东爨乌蛮内部也很不统一;边远地区的各部更是经常互相进行掠夺性战争。这就严重影响了南中各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族生产生活的安定,这一地区的统一和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也成为各族的迫切要求。因此,唐高祖李渊在建立唐王朝后,便立即着手“开南中”的工作。唐朝首先释放了爨翫(这时已死)的儿子爨宏达,并将其送回云南,任命他为昆州刺史,利用爨氏在南中的影响,以“诱诸部”④归附,于是西南少数民族中的贵族上层纷纷归附唐朝,唐朝便在其领地范围内广者设州,狭者设县,任命这些上层为刺史、县令。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更积极开展对西南各部族的招抚,然后广设羁縻州县,从621年到649(唐武德至贞观年间)唐朝先后在西南民族地区设立了104个羁縻州县。为了进一步开发南中,679年(调露元年)改交州都督府为安南都护府,与北部的戌州都督府(治今四川省宜宾市)、东北部的黔州都督府(治今四川省彭水县)相配合,从四面向西南民族地区推进。
                  对滇西洱海地区唐王朝也积极进行开拓,早在621年(武德四年)就在接近洱海地区的姚安一带设立云南郡,以此为据点,招诱西洱河地区六诏中乌蛮上层,任命他们为羁縻州具的刺史、县令。到664年,唐王朝改云南郡为姚州都督府,进一步加紧对洱海地区的控制。然而洱海地区的乌蛮贵族也在那里“兵戈相防”,寻找机会扩大自己的势力,兼并邻部的领土,实际上姚州都督府并未起到控制洱海各部族的作用。
                  在爨氏称霸滇东和唐初经营南中时,滇西洱海地区的“河蛮”和“乌蛮”势力亦逐渐发展壮大。公元6至7世纪初,滇西西洱河(洱海)周围地区居住的许多河蛮部落,大小数百个,大者五六百户,小者二三百户,有数十种姓氏,其中杨、赵、李、董是豪族大姓。“河蛮”即西洱海河区的“白蛮”,这些河蛮无大君长,各姓分散,不相统一,各自发展着自己的社会经济文化。
                  在西洱河地区除众多的分散的河蛮村社外,还有更多的乌蛮部落与河蛮相互交错聚居,特别是得海西南地区山谷中有很多的乌蛮部落,这些乌蛮部落是南诏建国的主要民族。
                  洱海地区的河蛮、乌蛮,由于他们地处滇西受南中大姓、夷帅战乱的影响较少,并有从滇池、滇东因战祸而迁往洱海地区的汉族移民,他们直接促进了洱海各部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如河蛮有使用汉字记音的白文,有了历法,社会组织已进入了以地域为单位的农村公社阶段。经济上农业较发展,农作物有稻、粟、麦等,掌握了养蚕缫丝,种麻纺绩的技术,能畜养牛、马、猪、羊、鸡、犬等家畜和家禽。①这些都为南诏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打下了物质基础。


                52楼2014-07-23 12:35
                回复
                  南诏制造枪、矛、甲胄、弓箭等技术也较高。南诏枪、箭多用斑竹制造,斑竹产于蒙舍诏白崖山谷之中,实心,圆而紧密、柔细,弹性好,具有轻便结实的特点。⑥南诏的纺织业以丝织品为主。柘蚕抽丝,精者纺丝绫,亦用之织锦和绢,其纺丝染色后成为上服。所织之锦,纹颇密致有奇采。亦有刺绣,南诏王、清平官的礼服上皆刺有锦绣。南诏纺织业在大和三年(829)以后技术有了显著提高,其原因是南诏将这些有技术的汉族工匠与南诏手工业者组织在一起进行生产,传授了先进的纺织刺绣技术,促进了南诏纺织技术水平的提高,不仅能织过去不能织的绫罗产品,而且此后“南诏自是文工织与中国埒”⑦,其纺织技术水平已和内地一样了。南诏纺织业中还有木棉织品,南诏的银生和丽水两节度各族人民收集娑罗树子(木棉树)破壳取其中白如柳絮的纤维纺为丝,织成方幅,男女都用以做衣服,称为笼段或娑罗笼段,⑧这种木棉织品是在汉晋时期桐华布的基础发展而来的。
                    南诏的煮盐业十分发达,盐的品种很多,安宁、沪南、昆明城(今四川省盐源县)、剑川、丽水、银生城(今云南省景谷县)南部都有盐井。安宁郎井盐尤为著名,所产之盐洁白味美,只准南诏王一家食用。⑨煮盐之法和内地一样。由于盐井众多,南诏还设官管理盐业事务,制定了煮盐、销售的法令,“蛮法煮盐,咸有法令。颗盐每颗约一两二两,有交易即以颗计之”。⑩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这两大生产部门的发展,用于交换的商品生产的增加,使南诏的贸易开始活跃,在南诏后期还专门设置“禾爽”管理贸易。南诏在国内主要是与四川、广西、西藏等地贸易,在国外主要是与东南亚乃至远及波斯、大秦都有商品交易。南诏通往国外的商业交通线有4条:第1条是经银生城(景谷)到昆仑(缅甸南部),再到阇婆(今爪哇)、勃泥(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等地;第2条是自拓东经晋宁、通海、龙武、古涌步到交趾(今越南);第3条是由永昌城(今云南省保山市)过怒江到诸葛亮城(今云南省龙陵县境怒江坝),再往南经乐城(今云南省芒市)入骠国(今缅甸),向西至印度;第4条是由诸葛亮城往西经腾冲、弥城(今云南省莲山西北)到丽水城渡丽水至安西城(今缅甸孟拱),再渡弥诺江(亲敦江)到印度。①南诏还出现了许多大商业城镇,主要有阳苴■城、大厘城、柘东城(今云南省昆明市)、永昌城、铁桥城(今云南省丽江塔城)、银生城。交换的商品有腾冲、丽水所产的生金,永昌的琥珀、麝香,丽水、长傍、银生的食盐。银生城诸山所产的茶以及金齿、茫蛮等地所产的荔枝、槟榔、诃黎勒、波罗蜜、青木香、藤■、孟滩竹、野桑木及各种畜产品。“交易之处多诸珍宝,以黄金、麝香为贵货”。黄金既作为商品进行交换,又作为货币流通,同时亦用缯帛和贝为货币,一缯相当于贝10枚,称为“幂”或“觅”。②大厘城是南诏境内的贸易中心,铁桥城是与吐蕃交换畜产品的地方,拓东是与贵州、广西和交趾往来贸易的通道,银生城和永昌城是与东南亚和海外贸易的货物集散地。③在这些商业城镇中有许多本地商人和内地、海外的商人进行贸易,甚至有的内地商人到南诏边境丽水节度(今云南省德宏、腾冲及其以西地)等地经商留恋不归者,他们用歌谣道出其原因:“冬时欲归来,高黎共上雪。秋时欲归来,无那穹?热。春时欲归来,平中络赂绝(赚钱的好时机而不愿离去)。”④


                  58楼2014-07-23 12:46
                  回复
                    ④《新唐书·两爨蛮》卷二二二下,第6316页。
                      ⑤《云南简史》,第79页。
                      ⑥同上。
                      ①《旧唐书》卷九,第225页;《旧唐书》卷一九七,第5281页。
                      ②关于两次战争唐兵数字各书记载有异,天宝十年战争《旧唐书·本纪》记为6万人,《旧唐书·杨国忠传》记为8万人。天宝十二年战争《旧唐书·杨国忠传》记为7万人,《旧唐书·南诏蛮》记为10余万人,《蛮书》记为20万众。
                      ③《旧唐书·南诏蛮》卷一九七,第5281页
                      ④《新唐书·南诏传》卷二二二中,第6282页。
                      ⑤《彝族简史》,第79页。
                      ⑥《新唐书·吴保安传》卷一九一,第5509页;《太平广记》卷一六六引《纪闻》。
                      ⑦《新唐书·南诏传》卷二二二中,第6284页。
                      ⑧《云南简史》,第79页。
                      ⑨《新唐书·南诏传》卷二二二上,第6268页。
                      ⑩向达:《蛮书校注》卷七,第174页。
                      ①梁建方:《西洱河风土记》,载《云南史料丛刊》22辑。
                      ②向达:《蛮书校注》卷七,第174页。
                      ③胡蔚:《南诏野史》“劝丰佑”,载《云南史料丛刊》31辑,第48—103页。
                      ④梁建方:《西洱河风土记》,载《云南史料丛刊》22辑。
                      ⑤向达:《蛮书校注》卷七,第171页。
                      ⑥同上书,第79页。
                      ⑦同上。
                      ⑧同上书,第201—204页。
                      ⑨同上。
                      ⑩同上书,第173页;《新唐书·南诏传》卷二二二上,第6269页。
                      ①向达:《蛮书校注》卷七,第190页。
                      ②同上书,第199、200页。
                      ③李昆声等:《南诏史活》、第97页。
                      ④向达:《蛮书校注》卷七,第204、205页。
                      ⑤同上书,《续博物志》卷九。
                      ⑥向达《蛮书校注》卷七。
                      ⑦同上。
                      ⑧陈润圃:《南诏铁柱辩正》,载《文物》1982年第6期。
                      ⑨向达:《蛮书校注》卷七,第174页。
                      ⑩《新唐书·南诏传》卷二二二中,第6282页。
                      ①向达:《蛮书校注》卷七,第183页。
                      ②同上;《新唐书·南诏传》卷二二二上,第6269页。
                      ③向达:《蛮书校注》卷七,第190页。
                      ④向达:《蛮书校注》卷一○。
                      ⑤《新唐书·南诏传》卷二二二上,第6270页。
                      ⑥《云南简史》,第82页。
                      ⑦向达:《蛮书校注》卷二,第41页。
                      ①《王仁求碑》,载马曜,《云南各族古代史略》,第714页。
                      ②李昆声等:《南诏史话》、汪宁生:《云南考古》、赵衍荪:《关于白文及白文的研究》,载《大理文化》1982年第1期。
                      ③《南诏野史会证》载《云南史料丛刊》31辑,第316页,云南大学历史系油印本。
                      ④《南诏德化碑》,载《云南史料丛刊》31辑,云南大学历史系油印本。
                      ⑤《旧唐书·南诏蛮》卷一九七,第5281页。
                      ⑥《孙樵集》卷三“田将军边事”;王谠《唐语林》卷二,均见《云南史料丛刊》31辑,第318—319页。
                      ⑦《玉溪编事》,载《云南史料丛刊》28辑。
                      ①《云南简史》;李昆声等;《南诏史话》。
                      ②王谠:《唐语林》卷二,载《云南史料丛刊》31辑,第319页。
                      ③《云南史料丛刊》31辑,第284页。
                      ④云南省博物馆:《大理崇圣寺三塔主塔的实测和清理》,载《考古学报》1981年第2期。
                      ⑤《南诏野史笺证》,载《云南史料丛刊》31辑,第109—110页。
                      ⑥同上书,第99~102页。
                      ⑦向达:《蛮书校注》卷五,第110页。
                      ⑧同上书,第116—118页。
                      ①黄如英:《石钟山石窟》,载《文物》1981年第8期。
                      ②《新唐书·骠国传》卷二二二下,第6308页。
                      ③李昆声等:《南诏史话》,第104页。
                      ④徐嘉瑞:《大理古代文化史稿》第3章。
                      ①《南诏德化碑》,载马曜:《云南各族古代史略》,第716页。


                    62楼2014-07-23 12:57
                    回复




                      72楼2014-07-23 13:11
                      回复

                        三塔中,南北两座小塔高度相同,都是 42.19米,各有10级,是一对八角形密檐式砖塔,八层以上为实心,八层以下为空心。外观轮廓线象锥形,属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根据相关资料推断,南北小塔造于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公元1108年~1172年)。现在我们看到的两座小塔已偏离了垂直线,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状态,不过大家不用担心,因为它们就这样已经倾斜了四百多年。这可以说是我们大理的“斜塔” 奇观。如果仔细仰望三塔,我们不难发现,千寻塔篆级四面都有拱形龛;也就是常说的供俸神佛的小阁子。相对的两龛内都有佛像,另外两龛则作为窗洞直通塔心。而南北小塔,每级的八方都有形形状各异的的塔形龛,各层塔身都有浮雕作为装饰。崇圣寺三塔的级数都为偶数,而其[经地方佛塔的级数一般都是奇数。
                        这三座大塔,从修建至今,除历经上千年日晒风吹雨淋外,还经历过30多次强烈地震的严峻考验。其中,明朝正德年间的大地震,大理古城房屋绝大部分倒塌,千寻塔也折裂似破竹,可十天后竟奇迹般自行复合如初。1925年的大理大地震,城乡民房倒塌达99%,可千寻塔,只震落了顶上的定宝刹。这对于没有石基础而直接修建的三塔来说的确是一个奇迹。崇圣寺以及三塔建成后直至明代,寺院一直保存完好。史料记载其规模达方圆七里,有三阁七楼九殿,房屋八百九十多间,有佛一万一千四百蹲。大理国时曾有九个国王禅位为僧,任崇圣寺住持。在佛教盛行的大理国时期,百姓不论贫富,家家户户都有佛堂;不论男女老少,都手不释数珠,因此大理国有“佛国”之称。而崇圣寺又有“佛都”之誉,古人有道是“南中梵刹之胜在苍山洱水、苍山洱水之胜在崇一寺”,而寺中的三塔,鸿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三圣金像,被视为五大重器亦即五大宝物。

                        当年元代名僧念庵就题写出于崇圣寺这样一幅名联:“伟哉!具苍洱大观,到此邦才知此地;果然!是古南名胜,非斯塔莫称斯楼。”佚名题写的“成古云霄三塔影;诸天风雨一楼钟。”均绝妙地道出了崇圣寺的的名塔、名楼大观。直到明代李元阳组织重修崇圣寺时,寺中五宝还保存完好。南诏建极十二年(公元871年)所铸造的寺内鸿钟,徐霞客曾在《滇游日记》中这样写到:“钟极大,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因而“钟震佛都”,曾成为大理著名的十六景之一。有人题写于原钟楼的“大叩大鸣,小叩小鸣,普觉梦中之梦;一声一佛,千声千佛,遥闻天外之天”的名联佳句描述的就是这一景观,而清代周之烈题写的“楼势欲空天地我;钟声唤醒去来今。”同样有异曲同工之妙。原寺内的雨铜观音,庄严静美,细腰赤足,造型精妙。[1]


                        74楼2014-07-23 13:18
                        回复

                          老人借酒发挥,夹叙夹议,给我们上了一堂彝族树腾崇拜教育课。我们大家都视老人为高人。
                          确实,在弥渡西山人看来,树与铁柱是分不开的。南诏铁柱是树的象征,而彝民反过来又把树当作南诏铁柱加于祭祀膜拜。有时间你到彝区,留心观察,便会了解到彝民丰富多彩的树图腾崇拜现象。
                          彝族人每家祖坟都有一棵“司命际”意即祖宗树。每当清明节上坟时,首先要在这棵树下杀鸡,烧黄钱,用鸡血来祭祀它。在祭祀祖宗前,先做好汤饭,在祖宗树前叩头祷告祭祀。然后才祭祀祖坟。这是因为在彝家人眼里,祖宗树比老祖宗还大,先有祖宗树,后才有老祖宗,所以在祭祀的秩序上,就先祭祀祖宗树,后祭老祖宗。一位老人告诉我,他们祭祀的树,是南诏铁柱的象征,因为南诏铁柱离家很远,很少有机会去祈祷,于是每一户人家,都选定一棵祭祀树,逢年过节,都要烧香、祭祀、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弥满西山彝族每一个村都有一个祭祀南诏铁柱的地方,当地人叫皮连格,意即大丫口,大丫口的方向一般都面对南诏铁柱,每年的正月十五,每个村都要推选代表到铁柱庙亲自领歌和朝拜铁柱老祖,剩下的人,老人、妇女、小孩整个村子的人都要到皮连格祭祀铁柱。正月十五这一天算是西山彝族的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为迎接这一天的到来,各村的山民都要做精心准备,准备好祭祀用的猪羊,纸钱及其它必需品。这一天,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每个人都精心地打扮一番,为祭拜老祖宗,把所有苦辣都暂时放在一这,调整自己的情绪,带上一份喜悦和真诚的心,获得明天的一份希望。
                          这一天,彝民们要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有踏歌祭祀,有山歌对唱,还有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当然,最隆重、最庄严的是祭祀铁柱的活动。每村皮连格都有一棵古朴、苍劲的大树。不知是先有树,彝民才选择这里做为祭祀地方,还是先选择祭祀地点,后栽上这棵古树,不知是铁柱象征这棵古树,还是古树象征铁柱,谁也无法回答清楚,总之,这棵古树早已是彝民心中的灵魂,他们生活中的一种精神支柱。万事具备,礼炮三响,虔诚的彝民便开始举行祭祀仪式。先要须古树旁杀十二只公鸡,彝族人祭祀用公鸡不用母鸡蛋,他们以为用母鸡祭祀神灵是大不敬,而公鸡代表吉祥,代表祝福。彝民把第一只公鸡血一滴一滴地涂抹在古树上,其余的血全部滴进大酒樽缺之中。当一切准备就绪,彝民们一个接一个排成长队,队伍最长时可达到一里许。一个个要向古树叩头。心中默默地祈祷,愿老祖宗赐予幸福,赐予光明,保佑全村平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心想事成,万事如意。然后每人分一盅酒而饮之。
                          叩头完毕,开始举行盛大的跳神活动。弥渡西山彝族的跳神活动,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其显著的特色。从形式上看,它是一种说唱艺术,在说唱的时候,常用小鼓、芦笙、笛子伴奏。表演者有神汉、神婆。神婆、神汉们首先向老祖宗树进行十叩九拜,不断地向老祖宗树祈求,祈求老祖宗树给予力量,给予智慧,给予神秘的力量。等到老祖宗树赐予他们力量的时候,他们并进入一种境界,在这种景界里他们得到了一种渲泻和平衡。
                          在彝族族人的传统节日中,二月八踏歌节是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在二月八前的几天,彝民就要砍三棵直者(神树)立在歌场中央。全村的长老们每晚都要举行仪式,祭祀这三棵树。一直到二月八这一天。二月八这一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绕三棵树踏歌三转,然后才把三棵树移到歌场的一侧,在歌场中央烧起熊熊的大火。开始传统的踏歌。
                          总之,虽然彝族人细奴罗所建的南诏王朝早已作古,而南诏铁柱山经风霜雨雪,仍傲然于天地之间。彝民的树图腾崇拜直到今天还是无处不在。伴随着彝民走过春夏秋冬。仍然延续于广大的彝区。


                          76楼2014-07-23 13:20
                          回复
                            彝族图腾的分裂和流变形式
                            彝族图腾,属先民信仰,盛行远古,遗风沿习至今。关于这一问题,前人已作过不少研究,但大凡谈及时,一般只就其表象的崇拜物,即竹图腾、虎图腾、马樱花图腾等作论述,而没有从彝族固有的图腾文化层加以分析和阐述。针对彝族图腾研究中存在的这一薄弱环节,笔者专就彝族图腾的分裂和流变形式略抒尚未成熟之见解。
                            一、群体共奉物--竹图腾
                            大家知道,不管是原始宗教或人为宗教,并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永恒的现象。图腾崇拜,是随着氏族制度的发展而形成的。那时,人们不理解人类的起源,认为某种特定的动物和植物与他们的氏族有着血缘关系,视为自己的"祖先",或者认为某种动植物营救或保护过自己的氏族,因而对它加以崇拜。作为图腾崇拜的本身,它是以一生物或一无生物,而且最为普遍的则是以一种兽或一种植物为崇拜物的。原始社会的一群人即觉得自己同是这个图腾的子孙,便将这个图腾用作自己的徽章,并用作共同的姓,我们把这一同姓,且图腾相同的群体成员称为同一氏族的人。世界各民族中或多或少地都有图腾文化的反映。
                            马克思指出:"图腾一词表示氏族的标志或符号。①"彝族的图腾崇拜则与别的国家或国内一些民族的图腾崇拜有所区别。所不同的是,彝族图腾崇拜分为:古代图腾崇拜和近代图腾崇拜。在近代图腾崇拜中又分为,整个地区内众多群体共有的图腾崇拜和一家支、一氏族以及一家一户的图腾崇拜,即带有一定地域的普遍性的特点和个体的单一性的特点,并且呈现出多元性和多层次的现象。所谓多元性就是图腾崇拜的对象多种多样;多层次就是近代以来大多数地区以竹为图腾外,一家支或一氏族以及一家都还各有其不同的崇拜内容和对象。
                            彝族古代社会,并未出现群体共有和一家支、一氏族以及一家一户的图腾崇拜之分,但可从大量的文献记载中看出,那时的图腾崇拜对象还是众多的。贵州彝文经典《人类历史》记载,彝族第三十代祖先武老撮有十二子,其中十一子变成各种动植物,即犬、鸡、蚌、蛙、蛇、熊、猴、虎等动物。四川凉山彝文创世史诗《勒俄特依·雪子十二支》中认为,人类和草、木、藤、蛙、蛇、鹰、熊、猴等动植物都源于雪。笔者认为,这些动植物均为古代彝族的图腾崇拜对象,这是因为,彝族先民的每一氏族组织分化时(彝族称为分支和搬迁),其所分化出的各支系均需另立各崇拜的图腾物,原有的氏族图腾不变,但各分支均不沿用,只列入家谱记载和计算谱系用。(这一宗教俗制至今仍沿袭使用)。


                            78楼2014-07-23 13:22
                            回复

                              广西隆林一带彝族,每村中种一丛兰竹,其周围用石头拦围,平时严禁砍伐或毁坏。村人每逢农历四月二十日举行祭竹大典。他们认为自己的族人与竹有血缘关系,妇女分娩时将胎衣胎血少许放进一节竹筒里,然后塞以芭蕉叶,吊在村中兰竹枝上,以显示他们是兰竹的后裔。同时他们还传说:远古有一节兰竹从水上漂来,竹筒流到岸边爆裂,从竹筒中走出来一个人叫阿搓,他面似猴子,初生就会说话,住在洞穴里,穿芭蕉叶,吃野果。遂后与母猴配成偶,子孙繁衍成今天的彝族。④
                              四川凉山彝文创世史诗《勒俄特依》记叙道:洪水泛滥以后,漂来一根三节竹,第一节烧爆后,出来的子孙成藏族;第二节烧爆后,出来的子孙成彝族;第三节烧爆后,出来的子孙成汉族。
                              纵观各地彝族拜竹为祖的习俗,最为突出地表现在原始宗教意识上的就是认为彝族起源于竹。也就是说,各地彝族都是由古代竹图腾崇拜氏族组织分化(分支)出来的。竹图腾崇拜无论是在彝汉文的记载中,还是在各个彝区的民间传说、神话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与本民族或人类的起源有关。要么,彝族的始祖从竹而生,要么因竹而得生。因此,我们说,竹图腾是众多彝族共有的图腾崇拜,只是各地崇拜的形式和特点有别罢了。它们中有的直接以竹子本身作对象加以崇拜,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的仪式和禁忌;而有的则作为图腾崇拜的遗迹保留在社会生活中;还有的则发展为祖先崇拜,并在祖先崇拜中保留了下来。当然,彝族先民从崇拜自然的实体,发展到对祖先的崇拜,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上述史料记载集中反映的是彝族历史神话传说中的"居木"⑤(四川彝文创世史诗《勒俄特依》中人物)和"阿朴独姆"⑥(云南创世史诗《查姆》中人物)以及"笃慕"。(贵州《西南彝志》中人物)是从竹中诞生出来的彝族父系民族的始祖。可以想象,这是古代彝族众多的图腾崇拜中不断发展壮大最强的一个,它的崇拜者至今遍布整个彝区。
                              随着历史的发展,岁月的流失,由于生产、智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增长,人口的繁衍,出于通婚范围和居住扩展的需要,于是,氏族开始产生分化、迁徙,标志氏族的符号--图腾也随之产生分裂和流变。彝族中竹图腾氏族始祖仲牟由,因洪水泛滥被迫迁居、避难于乌蒙山脉高高的洛尼山。洪水退后,由于洛尼山地少人多,不宜长期居住,他便主持祭祀举行分支仪式、分别确定各自的氏族图腾之后将自己的6个儿子迁居三个区域,即武乍二支居南部,糯恒二支居北部(凉山彝族称此二支为古候、曲涅二支),布默二支居贵州。分散到各地的六祖后裔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一般为6代),一个家族又需举行分支、另择图腾的祭祀仪式,并分散迁徙到若干个地方。如此继续,从古至今,所产生的各亚氏族人又各奉某物作为图腾名号,因此原来的竹氏族的徽号也以胞族的形式被保留下来,所以直到今天,在彝族社会里不但能查到属于彝族共同崇奉的竹图腾,还可在不同地区、不同支系的彝族中查到众多属亚氏族名号的图腾。下面我们看看六祖中的糯恒二支居北部--凉山以后,其图腾是怎样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分裂和流变的。


                              80楼2014-07-23 13: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