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 会城街巷 易名的经过
解放后十五年时间,新会城街巷名字可以说是相对的稳定,有时虽然换换门牌,也仅对号数略有调整而巳。
1966年春,全镇准各定制一批蓝底白字搪瓷的门牌和街名牌时,对有封建色彩不适合时代要求的街巷名字,略加以改变,如炼丹井改为莲花街,颜家街改为银花街等等。
这批门牌刚制好,还未来得及钉用,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
那时“左”的思期泛滥,一切街名要冠上革命的名字,否则就是复旧。
以前订制的门牌当然不能使用,只有堆之高阁,尘封了好几年。
“四人帮”垮台,恢复旧街巷名字,继续使用原订制的门牌,只有一些街名要改变,如尚书坊改为尚志街,珠巩里改为知基里,幸福一、一二路改为幸福路和紫云路等。
1979 ― 1980年间,全县进行街名普查,会城镇也不例外。事前学习台山城的做法,特别改变同名字的街名,还要简化街名,以便于人们寻觅和认识。
简化街名这工作比较复杂,镇府先通知各管理区征求群众意见,然后进行修改。
由于各管理区所提简化原则有所不同,因而简化起来就不一致。
如中心管理区等把马路两旁的横街横巷,统统从南到北,或从东到西依照顺序用数字改为巷的新名字,内巷改为横巷。
如南隅巷南端的张家巷改为一巷,西隅路东端的关大宅也改为一巷。
而南宁管理区则不同,马路两旁的,不论是“街”、“里”都不改变,如知基里是短巷,也不改变。
菱东管理区又不相同,同是一条马路,如爵芳巷改叫知政中三巷,而花园巷却沿用旧名,南安街又改为知政北路二巷,这样很不一致。
可能有人会说,南安街改名和南安路名字相同有关,其实可以改用谐音的字也可以。
又如知政北路德华坊、永佑坊也接近马路,也改为四巷、三巷。
同一管理区就有这样的不同,使人记忆起来很不方便。
那些年,新村林立,命名是由集体讨论,经过镇批准才作出决定,这办法最好。如北园新村的命名,原有人建议命名为圭峰直街,也有人建议名为育才路 … 结果命名为北园新村,至于公园新村等的命名也是一样,因它们都采用和历史色彩和地理位置有关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