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文学吧 关注:19贴子:752
  • 9回复贴,共1

如水的文字 揪心的情结——论沈从文散文中湘西风情画的审美特点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内容摘要] 本文认为,沈从文用如水的柔软和强韧的文字,朴素地记录了湘西地域性的古朴民风、淡淡的民族色彩风景,突出了原始典雅的人性美。在平静的水面下涌动着浊流,以便使人们认识到这个民族过去的伟大与目前堕落。他用一种自然美去点化它,以期唤起千百万民众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绵长千里的沅水,维系着沈老先生的审美理想和人生寄托,流波逝水中裹挟着沈老先生揪心的情结——浓浓的乡愁和对民族命运的忧虑,这是我们理解沈从文的基础。

 

[关键词]沈从文散文 湘西风情   水的文字 痛苦情结 




1楼2007-12-06 21:13回复


    沈从文先生从十五岁即开始在沅水流域随土著军队过了五年的流浪式生活,他说他的智慧得之于沅辰诸水,他学会思索、认识美全是在水边,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一条绵长千里的沅水,维系着沈从文先生的审美理想和人生寄托,流波逝水中裹挟着沈从文先生揪心的情结——浓浓的乡愁和对民族命运的忧虑,此揪心的情结辽远深长,绵绵无尽。

    沈从文又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考,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2]水较之其他物质更具天性,它是流动的,只适以疏导,强硬的堵塞只会使它泛滥成灾或者干涸无迹。沈从文作品里的女人都是水做的女人,具备了水的柔软和强韧。在沈从文看来,水是一种高贵的美,同时也是一种朴素的美,至纯至真。“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的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却无坚不摧。水教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刺激我对于工作永远的渴望,以及超载普通人功利得失,追求理想的热情洋溢。我一切作品的背景,都少不了水。”〔3〕这是沈从文关于水的一个集中诠释,作为一种精神化的东西,水这一物种已溶入他的血液,他对“神性”的赞美,对爱和美的追求,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外化在水的精神内涵之中,并提升到伦理道德的高度。沈从文钟情于湘西山水,水作为生命之源,从自然深处流出,最终流入沈从文的信仰。“对于清澈的水的感觉,已牵连着原始信仰,催生了他的杰作。青山绿水荡漾着他的灵性。”〔4〕实际上,沈从文将健全的人生形式放到带有原始特征的文化环境中去表现,这是作者的睿智,也是作者的无奈。

    在由乡村山水和“抹布阶级”构成的“湘西世界”中,沈从文从正面提取了未被现代都市文明浸润和扭曲的人生形式。湘西并不辽阔,但辽远而神秘诡谲。多山的土地深沉地藏卧在三省边缘地带;酉水和澧水横亘崇山峻岭和原始森林诞生了星罗棋布的土家人的场坝,吊角楼和古老的水车,山与水的融合,同时也诞生风流倜傥的土匪和作家。沈从文对湘西倾注了一种幽雅的体恤,这种体恤是对湘西男性精神的人性宽容,这种宽容自然也包含了由女性所激活的全部原始状态。所以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野蛮但是优雅,《湘行散记》中写道:“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为一个五彩屏障。”“四点左右,黄昏已逐渐腐蚀山峦与树石轮廓,占领了屋角隅。”“船停了,真静。一切声音皆为大雪以前的寒气凝结了,只有船底的水声,轻轻的轻轻的流过去,——使人感觉到它的声音,几乎不是耳朵却只是想象。”……沈从文笔下的岩壁、石窟、码头、河道、渔网、船橹、白帆、落日、云影、暮色、薄冰……都微微敷了一层闲淡的色彩,悠悠地在宣纸上渲染、行走,画面澄明、清澈、纯稚、简洁,到处罩着一层冬日里炉火边的暖意,就连当地水手的粗野对话,也显得极具温情和惬意:“牯子大哥,你怎么的,天气冷得很,大清早还赶来送我!”他钻进舱里笑着轻轻地向我说:“牯子老弟,我看好了的那幅画,我不想买了。我昨晚看过更好的一本册页!”“什么人画的?”“当然是仇十洲。我怕仇十洲那杂种也画不出。牯子老弟,好得很……”话不说完他就大笑起来。我明白他话中所指了。“你又迷路了吗?你不是说自己年已老吗?”“到了桃源还不迷路吗?自己虽老别人可年青……” 三十年代辰河的水手,长年与湍急的滩头激流为伴,在浪声哮吼中求活。惟一的乐趣便是小船泊到泥滩后,不再蜷伏在潮湿冰冷的船里,而是烧段烂缆绳,照着路,从跳板一端摇摇荡荡地上岸,直向河街头走去,到吊脚楼暖被窝吃“荤烟”:河面静静的,木筏上火光小了,船上的灯光也很少了,另外一处吊脚楼上,又有了妇人唱小曲的声音,灯光摇摇不定,且有猜拳的声音……这是沈从文笔下的水彩画。
    


    3楼2007-12-06 21:14
    回复


       

      探讨沈从文散文中湘西风情画的审美成因的意义,在我看来并非仅仅为考察出作家的艺术心理和创作动因,更主要的是解开一个民族或时代悲剧之所以形成的历史动因和教训。正是在这个层次上我们才执著于作家生命的艺术结晶的。和他笔下的湘西风情画一样,是这种“流动性”的“水”给童年沈从文以生命的滋润和想象,培养了他自然纯真的秉性,使得他尽情的领略和沐浴着自然的光辉,从而将自己的生命同乡土的自然界与人生世界同化。以自然美的品格陶冶主体生命的性格,这就形成了沈从文主体生命的主要特征,即情感与心态特征是与水的品性极其相似的。

      写《湘行散记》时是1936年,沈从文34岁,记录他重归故里的所见所闻所感。《湘行散记》与沈从文另一部著名中篇小说《边城》有着一脉相承之势,都属湘西风土人情题材。沈从文在《湘西》题记中说道:“负气与自弃使湘西地方被称为苗蛮匪区,湘西人被称为苗蛮土匪,这是湘西人全体的羞辱。每个人都有涤除这羞辱的义务。天时地利待湘西人并不薄,湘西人所宜努力的,是肯虚心认识人事上的弱点,并有勇气和决心改善这些弱点。第一是自尊心的培养,特别值得注意。因为即以游侠者精神而论,若缺少自尊心,便不会成为一个站得住的大脚色。何况年青人将来对地方对历史的责任远比个人得失荣辱为重要。”这番话当可看做《湘西》系列散文最主要的初衷。文章在《大公报》发表时所用的题目为《沅水流域识小录》,沈从文说书名本也当用此,虽然自称“只在减少旅行者不必有的忧虑,补充他一些不可免的好奇心,以及给他一点来到湘西为安全和快乐应当需要的常识。”但其重塑湘西形象,提高当地人自信,并且让外界重新认识湘西,并最终使它能够得到治理和强大的意图更是明显。

      湘西被外界称为“苗蛮匪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当地的半原人生态,人神错综的宗教情绪,和长期以来的军人政治环境。沈从文接下来从社会心理层面,深入分析放蛊的几种形态,他以主要的篇幅细致描写了这种奇异的民俗风情,努力向人们展示其诗意的一面,提出这种似乎与世隔绝的原始风俗,自有其源远流长的社会与心理原因,并非像某些知识分子简单认为的那样,仅仅是一种落后并且腐朽的东西。“用通常的眼光看来,殊不可解,用现代心理学来分析,它的产生同它在社会上的意义,都有它必然的原因。一知半解的读书人,想破除迷信,要打倒它,否认这种‘先知’,正说明另一种人的‘无知’。”[11]写到蛊婆落洞女子等,生动鲜活,情态宛然,“死时女子必觉得洞神已派人前来迎接她,或觉得洞神亲自换了新衣骑了白马来接她,耳中有箫鼓竞奏,眼睛发光,脸色发红,间或在肉体上放散一种奇异香味,含笑死去。”[12]种种描写,虽然多有主观想象附会,但却让人们对苗乡的异俗奇风,在敬畏鄙视之外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20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20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 (汪曾琪语)。尽管生活在大都市大半生,但他的创作就整体而言,与现代化都市化无关,他的目光面向原始和封闭的多山多水的土地,他的文学思考总在部落形态的人类精神范畴游走,充满一种南方少数民族的神秘和幽闭的生存形式。沈从文的创作以人类童年记忆的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发出了许多叩问和诘问,从中寻求一种精神的异种释放。 

      读沈从文的作品既有山风扑面、爽心润肺之感,又觉有水性柔美、滴水穿石的钢强之情。春季山风是他的风度,水的品格与性情是他的处世之道;看得出温柔中的倔强与倔强中的温柔紧密地结合。当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深受残蚀的时候,他用一种自然美去点化它,以唤起千百万民众为美好生活而奋斗。他同样用这一手法,呼唤一个愚昧民族心灵上的觉醒。在他那一串串的字符中,看不到刀光剑影,更嗅不到战火消烟,然而在平静的水面下涌动着浊流,在盛开的玫瑰花中带有尖尖的刺角。读者可感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间的悲凉。正如金介甫说:“沈从文的乡愁就像辰河一样静静地流在中国的大地,流动在他和他的民族记忆中的是一条染红的河流,是一腔斩不断的乡愁,是一种古老情绪的振颤,”是民族使命感与责任感的体现。
      


      5楼2007-12-06 21:15
      回复
        [参考文献] 

        [1] 沈从文《散文选译·序》,(《沈从文散文选》1981,湖南人民出版社)

        [2]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沈从文《从文自传》;(《沈从文散文选》1981,湖南人民出版社)

        [3〕《一个传奇的本事》,(《沈从文散文选》1981,湖南人民出版社)

        [4〕杨义《作为文化现象的京派与海派》(《2001年中国年度文论选》,2002,漓江出版社)

        [5]《湘行散记》(《沈从文散文选》1981,湖南人民出版社)

        [6]《湘行散记·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沈从文散文选》1981,湖南人民出版社)

        [7]《鸭窠围的夜》(《沈从文散文选》1981,湖南人民出版社)

        [8]《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沈从文散文选》1981,湖南人民出版社

        [9] 金介甫(美)《沈从文传》(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10]《鸭窠围的夜》(《沈从文散文选》1981,湖南人民出版社)

        [11〕《凤凰》(《沈从文散文选》1981,湖南人民出版社)

        [12〕《湘西》(《沈从文散文选》1981,湖南人民出版社)

        [13〕沈从文《创作杂谈·给志在写作者》《沈从文文集》(1—12卷),花城出版社1982—1984年出版

        [14] 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文集》(1—12卷),花城出版社1982—1984年出版


        7楼2007-12-06 21:15
        回复
          来源网址:
          http://hi.baidu.com/jczhan/blog/item/9848c70007055611738b655d.html


          8楼2007-12-06 21:16
          回复
            呵呵 照红楼贴国那样 文明只能停留在史


            11楼2007-12-07 14:51
            回复
              竹子说得好!!!


              13楼2007-12-07 18:26
              回复
                哦?居然二十一世纪的文字和二十世纪的文字不一样 红楼贴国筒子试举两个例子来看看???


                15楼2007-12-07 21:48
                回复
                  哦 同理可证我写的也是21世纪


                  17楼2007-12-07 22:54
                  回复
                    字是二十一世纪的,作品是二十世纪的 
                     
                     
                     作者: 红楼贴国 2007-12-8 10:02   回复此发言 
                     
                    --------------------------------------------------------------------------------
                     
                    你写的这几个人在二十世纪没用过?


                    19楼2007-12-08 11: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