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我一时心血来潮有点抱怨性质的想法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和讨论,今天突然又心血来潮,希望大家能一如既往地批评和讨论。
关于质量控制方法的问题:
质量控制方法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像品管工具控制图、因果图,PFMEA DFMEA等等,表面上看这些都是品质管理工具,前面我说过,质量管理并非是独立的一门,而是综合性非常强的,那么质量管理的各种方法有没有源头呢?当然有,质量管理方法的源头就是——社会调查方法,再啰嗦一句,质量管理方法实际上就是社会调查方法的一个分支。
或许大家对社会调查这个词比较陌生,但从字面意思上看,社会调查的对象是什么?当然是社会!大家以自己工作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一下,质量工作的各个相关成员是不是组成了一个微型社会?各个成员有自己的分工,有各自的利益冲突,有各种团结协作,这完全可以看做是一个社会嘛,以往的质量书籍所介绍的都是一些死板的条条框框,告诉你这个可以做,那个不许做,搞得别人对质量工作的印象都是成天板着脸,考核这个,罚款那个,每天都荣获“挨骂最多部门”的荣誉称号,其实如果从“社会”的角度看,质量工作也可以很灵活,也可以很有人情味。
按照教科书的说法,社会调查的主要内容有:调查课题的选择和调查设计;抽样;测量;资料收集;资料处理;统计软件应用与统计分析的准备;资料的统计分析;调查报告撰写等,大家看看这些内容是不是和平时的质量工作内容有着惊人的吻合呢?调查课题的选择和调查设计,实际不就是QC那一套么;抽样、测量这都不用说了吧,最基本的工作;资料的统计分析这是必备技能吧;调查报告撰写,谁没写过质量报告?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质量工作方法和社会调查方法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目前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质量工作的重心更多地放在生产流程的终端,而忽视了过程和谐,这里要强调一下,和谐并非是说在原则问题上放水,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而是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的合理性和协调性,并非是简单的人际关系的和谐,很多企业的质量工作都是领导拍脑袋决定的,而领导的一个关键的能力就是平衡人际关系,结果就导致生产线了的不平衡,工作量的不均衡,引起众多怨言,这点不必细说,相信大家都有着深刻的体会吧。
拉里拉杂讲了这些,最重要的一个想法就是希望将来质量工作能够朝着社会调查的方向走,目前质量管理中数字太多,人性人情太少,而社会调查的出发点是理性与感性,定量与定性并重的,多学习一些社会调查知识,将质量工作的部分重心从产品转到“社会”,认真研究,持之以恒,我相信这样做质量工作一定会取得相当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