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吧 关注:14,180,124贴子:460,688,667

回复:东周那些事儿【转】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周郑交质,影响是很恶劣的。周平王为他的懦弱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周平王把自己降到了诸侯国的位置。在封建时代,位置是多么的重要!从此天下诸侯再也不把周天子当领导了,有一些有野心的诸侯王,开始蠢蠢欲动。后世史官评价这次交质事件,也是痛心疾首,作诗云:
腹心手足本无私,一体相猜事可嗤。
   交质分明同市贾,王纲从此遂陵夷。
值得注意的是,周郑交质之后,各诸侯国纷纷效仿,交质事件非常频繁,尤其是战国后期,几乎每个大国都有其他国家的公子。比如我们大家都知道的秦始皇的父亲异人就在赵国做质,而《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最后把少子交到齐国做质。这些公子,如同货物一样,被交来换去,实在悲哀!这是一个很值得历史学家研究的话题。一般交质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两个国家订立盟约互不攻伐,互交人质,如秦国和赵国,战国后期更有诸侯王不顾自己亲儿子(人质)死活,违背盟约攻击盟国的;还有一种是处于弱势的国家向强国交质,来换取帮助,如赵太后质少子于齐。
这说明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那个时代已经“信义不存”,一纸盟约已经丧失了约束性,整个社会已经没有诚信可言了,大家心里只有无穷的欲望,眼中只有无尽的利益,为了这些欲望和利益,食言而肥,打来打去。


IP属地:上海75楼2014-02-23 14:21
回复
    周桓王是个很刚强的人,他早就对郑庄公独霸朝政不满,又觉得自己的父亲死得蹊跷,就和周公黑肩商量,要取消郑庄公的卿位,而用虢公忌父替代他。周公黑肩谨慎地说:“郑庄公寤生为人刻薄寡恩,并非忠顺之臣。他在朝廷的势力也已经根深蒂固,如果削了他的职我怕他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来。”桓王大声说:“朕不能坐而受制!朕意已决,明天就废了他!”
      第二天,桓王早朝,就对郑庄公说:“爱卿乃先王之臣,朕不敢委屈你侍奉朕。朕已经让虢公忌父替你处理政事,请你自便吧!”好个周桓王,够直接,够强力,他这就是在给郑庄公下逐客令:“寤生,你一边凉快去吧!”
      郑庄公也没料到刚即位的新君会来这一手,臊得是满脸通红啊,但是也不好发作,只好说:“臣早有此意,告辞了!”于是忿忿出朝,逢人便说:“啊呀呀!!!孺子负心,不足辅也。”当日就负气驾车回郑国去了。


    IP属地:上海77楼2014-02-23 14:22
    回复

      郑庄公割温、成周之麦
        郑庄公被周桓王残忍地罢掉,只好怏怏地回到郑国去,众大臣都愤愤不平。
      大夫高渠弥性格暴烈,不拘法度。他对郑庄公说:“主公和先主两代辅佐周天子,功劳比天还高。今天这个鸟姬林刚即位,就要把主公扔在一边了?如此不义之行为,我莽汉也瞧不起!为什么不发兵打进洛邑,废了姬林这鸟人,另立新君?到那时,天下诸侯,哪个不怕我郑国?主公到时也可成为一方霸主!”
      颍考叔见高渠弥说的鲁莽,忙道:“主公不可!请听臣一言,君臣之间,就好比母子,主公不忍和母为仇,怎么忍心和君为仇呢?愿主公隐忍个一年半载的,到时候再进洛邑朝觐,天子必然会心生内疚,到时候隔阂尽消。主公千万不能因一时之怒而弑君,留下千古骂名啊!”
      大夫祭足很聪明,综合了高渠弥和颖考叔的想法。他劝谏道:“主公,以臣愚见,两位的说法,都有道理。我们应该恩威并用,进退有据。一方面要给周天子施加压力,不能单纯示弱;另一方面要给自己留些余地,不能过分强硬。臣愿率兵直抵周疆,就跟周天子说郑国今年收成不好,强抢了他温、洛之间(属于周天子辖地)的粮食,这就是吓唬他,让他知道我们的厉害。如果周天子遣使责备,臣自有话说;如果他不说话,说明他怕了咱们,到时候主公再入朝理论也不晚。”
      祭足这一番话,那是相当高明的。一方面,他说高渠弥和颖考叔都有道理,谁也没得罪,其实等他说完了,我们才知道,原来高渠弥和颖考叔说得都没道理,就属他说得最有道理了!这件事对我们现在的人来说也是很有指导意义的。比如开会的时候,在领导面前说话,一定要深思熟虑,最好让别人先说,自己最后再说。这样有归纳有总结,还能拾人牙慧,把别人的精彩当成自己的精彩,领导肯定喜欢。
      祭足这人就是这么厉害。公子吕死后,祭足接任执政大夫。他前后辅佐三位郑君,执政整整64年,最后居然得以善终,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这跟他优秀的能力、圆滑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郑庄公对祭足的意见非常赞同,当下便让祭足领了一枝军马,扑向洛邑去了。
        祭足率兵来到温、洛界首,这一带是周天子管辖范围,当时正值六七月麦子熟了,遍地金黄,一群郑兵二话不说,一人一把镰刀,把地里的麦子割了个精光。祭足亲自领精兵,往来接应。温大夫知道郑兵强盛,不敢相争。
        之后郑兵又连夜将成周地界的禾割掉,满载而归。这温之麦、成周之禾乃是周天子的粮仓所在,不久,两地告急文书送至洛邑,都说郑兵割麦刈禾一事。周桓王和他爷爷不一样,可不是个好惹的主,便想要出兵伐郑问罪。
      辅佐周桓王的周公黑肩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周桓王刚即位就废了郑庄公,郑庄公必然心怀不满。这次抢割麦子的事,只是一种立威和发泄,就是要让周天子服软。如果天子肯原谅郑庄公的话,那算是给足了他面子,他也会给周天子一个台阶下,正所谓“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如果天子不服软,真的打起来,恐怕打不过郑国,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对周桓王说:“盗取禾麦的事是祭足干的,郑伯不一定知道这件事。过一段时间郑伯会来道歉的。”——周公黑肩的这个想法和祭足的计策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动机不同,但是结果都是一样的。郑庄公占了便宜不说,还赚足了面子,便把朝觐周桓王(实际上是入朝理论)提上日程。
      周桓王自己也有点心虚,觉得打郑国没有十分胜算,便听从了周公黑肩的话,不再计较郑国割麦之事。


      IP属地:上海78楼2014-02-23 14:22
      回复

        郑齐石门之盟
        不多时,郑国大夫祭足在温地割麦、成周刈禾的事,震动了天下诸侯。虽然周朝已经弱势多年,秦文公和鲁惠公明着祭祀上帝,都属于无视周天子权威的僭越行为,但是那只是小打小闹,比起郑国这种欺负到周天子头上的举动,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可以不客气地说,站在周天子头上撒尿,郑庄公是第一个做的,不怕被天子一巴掌拍死,也不怕诸侯国闲言碎语,如此敢为人先,不服不行。于是天下诸侯纷纷向郑国投去敬佩的目光,有不少大国的君主向郑庄公伸出橄榄枝,想要结为同盟,齐僖公就是其中的一个。
        齐国自齐前庄公吕购即位以来,国家稳定,发展迅速。公元前730年,在位64年的齐前庄公吕购病薨,儿子吕禄甫即位,就是齐僖公。
        齐僖公是个比较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先后主持多次诸侯会盟,在郑伐宋、郑灭许、平宋华督之乱中都有参与,是一个闲不住的人。
        不过他最著名的地方不在于他自己,而在于他的两个漂亮女儿:一个叫宣姜,嫁给了卫侯;一个叫文姜,嫁给了鲁侯。这两个女儿都是倾国之色,可惜都是红颜祸水。到底怎样祸水,这里暂且不提,待待我慢慢道来。公元前720年,齐僖公羡慕郑庄公威加周桓王,约郑庄公至石门相会。郑庄公也正想与齐国这样的大国结交,欣然赴石门之约。二君相见,歃血为盟,约为兄弟,表示有难同当,有福同享。


        IP属地:上海79楼2014-02-23 14:22
        回复

          在这次盟会上,齐僖公想和强盛的郑国约为婚姻,于是试探着问:“贵国的世子忽结婚了吗?”郑庄公说:“还没有。”齐僖公便要把自己的女儿文姜嫁给世子忽,郑庄公连连称谢。
            郑庄公回国后对世子忽说起此事。这个世子忽是个没福气的人,命中注定娶不到那么漂亮的大美妞儿,而且他做国君加起来不到四年就被弑了。这哥们儿当时就拒绝了:“老爸,郑国小,齐国大,孩儿不敢仰攀!”后世也有人说是世子忽已打听到文姜和他亲哥哥诸儿的不伦之恋,不想戴绿帽,所以推辞。
          郑庄公略有不快,说:“这婚姻是齐侯提出来的。如果你和文姜真的成了,齐侯就是你老丈人,有事可以仰仗,为什么要推辞呢?”这世子忽又犯虎了,他说:“大丈夫志在自立,岂可仰仗于婚姻?!”
            郑庄公见世子这么有志气,也不强求。后来齐国的使节来催促这门婚事,却听说世子忽不愿结婚,就回国奏知齐僖公。齐僖公叹道:“郑世子忽真是谦让之极!算了!我的女儿文姜貌美如花,不愁嫁不出去。”于是作罢。
          其实世子忽这件事真是做错了。世界上因为婚姻而受益的人太多了,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婚姻作为人生三大事,确实也是一门学问。遇上坏的婚姻,可能会生不如死,贫病交加;遇上好的婚姻,会青云直上,飞黄腾达。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就拿世子忽来说,如果他和文姜结合,齐僖公做他的老丈人,有齐国做他坚实的后盾,估计他的弟弟公子突和宋国就不敢把他怎么样了。一个人,如果有能力还行,没有能力,只能依靠父母、贵人、婚姻。可叹世子忽,就是一个志大才疏的人,哀哉痛哉!


          IP属地:上海80楼2014-02-23 14:22
          回复

            州吁弑君
            前面说到,卫桓公对弟弟公子州吁逐渐放松了警惕,而公子州吁对卫国君位依然有觊觎之心,只是苦于没有机会,无从下手。卫国大夫石碏曾经多次劝谏卫桓公提防州吁,而卫桓公都没当回事。
            石碏有个儿子,名字叫石厚,和公子州吁年龄相当。俩人经常一起玩耍,骚扰国人,偷鸡摸狗,无恶不作。石碏教训他,让他少和州吁来往。石厚不听,反而和州吁往来更密切。后来州吁呵斥石碏说:“我跟你儿子一起玩,关你鸟事!你去打好你自己的酱油吧!老东西!”石碏能管儿子,却管不了公子,于是告老回家。
            等到长大,石厚便与州吁阴谋商量弑君夺权之事。卫桓公还蒙在鼓里。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驾崩,周桓王姬林即位。第二年春天,卫桓公打算亲往洛邑吊贺。州吁觉得这是一个篡位夺权的好机会,就与石厚秘密筹划,令石厚埋伏五百甲兵于朝歌(卫国都城为商朝故都朝歌)西门之外,假借为桓公饯行之机,图谋杀害卫桓公。并命令心腹将领派兵驻扎在朝歌城外,以备宫廷之变。
            临行之日,州吁亲自驾车到行馆迎接桓公,为桓公饯行。宴席上,州吁恭恭敬敬,亲手把盏递给桓公,并假惺惺地说:“兄侯远行,谨备薄酒一杯,为兄奉饯。愿兄侯早日归来,干了此杯!”卫桓公不知就里,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并感激地对州吁说道:“多谢美意。我月余便回,烦弟暂摄国事,务要小心在意!”
            菜过五味,酒过三巡,卫桓公身体摇摇晃晃,已经有了几分醉意。州吁见时机已到,趁卫桓公不留意,乘机拔出随身携带的短剑,腾身闪挪,跳到桓公身后,剑从背后刺入,刃透于胸前。可怜忠厚老实的卫桓公,还没等反应过来,就血溅行馆,当场毙命,享国仅15年。
            州吁弑了卫桓公,忙赶到朝歌城里,早有石厚一班人将众臣挟持了。众臣见桓公已死,又迫于州吁武力,只好屈服。州吁即卫国君位,就是卫前废公。
            得,众看官一听州吁这谥号估计就知道他不得好死了。他即位后,马上把自己的发小儿石厚提为上大夫。如此任人唯亲,众大臣也是敢怒不敢言。卫桓公的亲弟弟公子晋,见朝中混乱,连夜逃到邢国去了。


            IP属地:上海82楼2014-02-23 14:22
            回复

              刚即位就想打仗
              州吁靠弑君即位,怕臣子和国人不服,夙夜忧虑。石厚建言说:“主公不如讨伐敌国,立威于国人,君位就会稳固了。”
              州吁本来就是个喜欢打仗唯恐天下不乱的人,做了国君后,怕人议论,一直隐忍,现在听发小儿说要讨伐敌国,不禁大喜过望,站着来说:“很好!我们该讨伐谁呢?”
              州吁被这“成为霸主”的猪油蒙了心,连忙问:“此计甚妙。可是齐国刚跟郑国订立了石门之盟,我们还能联系谁呢?”
              石厚说:“宋国、鲁国、陈国、蔡国。”然后石厚向州吁简要分析了联合这些诸侯的原因。


              IP属地:上海83楼2014-02-23 14:23
              回复

                宋国和郑国的矛盾
                先说说宋国,宋国在西周刚建立的时候,就是“三恪”之一。周天子为了表示对先朝的尊敬,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在殷,但周成王的时候,武庚连通管蔡叛乱,被处死,为了不让殷商的宗祀断绝,周公旦封商纣王之兄微子于商丘,定国号宋,微子就是宋国的鼻祖了。孔子的论语尧曰篇曾记载此事,叫做“兴灭国,继绝世”。宋国国君为子姓,世袭为公爵,虽然是周王朝的异姓,但是比很多姬姓诸侯还要显贵。不知道什么原因,宋国公室和诸侯通婚不如齐国多。
                宋国的国君兄弟之间比父子之间还有爱,所以经常出问题。早在周夷王年代,宋国有个国君叫子共,又称宋前缗公,缗公和弟弟子熙的关系比儿子还好,死后立子熙为君,就是宋炀公。缗公次子子鲋祀不服,将叔父炀公子熙杀害,把国位给了长兄弗父子何,弗父子何不受,鲋祀于是自立,称为宋厉公,封弗父何于栗(今夏邑),任宋国国卿。弗父何是孔子的远祖。这是宋国第一次因“兄终弟及”而动乱。
                又传了几代,到了宋戴公手里,宋戴公励精图治,将宋国治理得很好。
                宋戴公的儿子宋武公是鲁惠公的老丈人、鲁桓公的外公。宋武公死后,儿子宋宣公即位。宋宣公生公子与夷。也就是说,公子与夷和鲁桓公是同辈。这时候郑庄公小霸于中原。


                IP属地:上海84楼2014-02-23 14:23
                回复

                  宋宣公死后,不传位给世子与夷,非要传位给弟弟子和,并说:“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通义也。我其立和。”子和推辞再三,最后终于即位,就是宋穆公。宋穆公感激哥哥让位于他,临死前召大司马孔父嘉立了遗言:“先前我哥哥舍世子与夷而立我,我铭记于心。我死了之后,你一定要立与夷为君。”因为宋穆公也有一个儿子叫子冯,孔父嘉以为宋穆公是在试探他对公子冯的态度,就说:“臣等都愿意立主公之子公子冯为君,并会将公子与夷赶出宋国。”宋穆公挣扎起来,大怒道:“不要立冯!我绝不能对不起我哥哥宣公。”他见众臣为难,就亲自下令将自己的亲儿子公子冯赶到郑国去。不久,宋穆公死了,孔父嘉等大臣扶持公子与夷即位,就是宋殇公。当时的人感怀宋穆公让位一事,都说:“宋宣公让位给弟弟,宋穆公让位给侄儿,他们真是讲义气啊;最后君位又回到宋宣公儿子手里,宋宣公真有知人之明啊。”
                  然而宋殇公与夷和公子冯可没他们的长辈那么善良。宋殇公顾忌公子冯在郑国,便和郑国不和,三番五次地找事,后世记载说宋殇公当时主动攻打强盛的郑国居然有9次之多。这多大仇?反正你公子冯我宋殇公是吃定了,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天天打仗,还打不过,这谁能受得了?反正老百姓是怨声载道,苦不堪言哪!
                  公子冯也很害怕。在郑国寄居的这段时间,他对郑庄公毕恭毕敬,极尽溜须拍马之能事,就是希望有朝一日,郑庄公能送他回国即位。而且,他和郑庄公的次子公子突也树立了良好的关系,俩人一见如故,成为挚友。这俩人跟公孙滑和州吁一样,每天在一块,也不知道捣鼓些什么东西,但是我们后来知道,无非就是些权力斗争的东西。
                  就因为公子冯的事,宋国跟郑国矛盾很大,说到底就是因为宋殇公心眼太小,容不得堂弟所致。而卫国要讨伐郑国,让宋国帮忙,宋国当然乐意帮忙了,因为在之前对郑国的战争中宋国一直没占到什么便宜,这次有卫国帮忙,有很大可能胜利,胜利后就可以借机除掉公子冯,何乐而不为?


                  IP属地:上海85楼2014-02-23 14: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