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佛教书友会吧 关注:18贴子:360
  • 2回复贴,共1

入行论11届复习题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95课
1.精进的本体是什么?违品是什么?出处:《入》第5册 P33-35
答:1)精进的本体
课判:己一、认识精进本体:
颂词:进即喜于善。
①精进的定义:指喜爱善法的欢喜心。心态是一种欢喜心,对境是善法。
《华严大疏》中说:“精进,练心于法名之为精,精心务达名之为进。”
精进就是法融入心,断除懈怠懒惰的一种善心。
②精进的范围:真正的精进是一种心态,身体和语言的精进都是精进的果,精进的对境是善法。
③精进的分类:《大圆满前行》三种:擐甲精进、加行精进、无厌足精进;《经庄严论》四种:擐甲精进、加行精进、无厌足精进、不畏精进;
《阿毗达磨》五种:擐甲精进、加行精进、无厌足精进、不畏精进、不退转精进。
《瑜伽师地论》九种精进,《华严经》十种精进。
《大智度论》二种:身精进(布施、持戒)、心精进(忍辱、禅定、智慧)。
2)精进的违品
课判:己二(断除其违品)分二:一、宣说所断懈怠;二、断除方法。
颂词:下说其违品:同恶散劣事,自轻凌懒惰。
①精进的违品:有千千万万,简言之就是懒惰。
《正法念住经》中说:太阳的光芒普照时,黑暗全部会消失,同理,如果心里产生精进,懒惰这一违品将销声匿迹。
②懒惰的定义:《大乘阿毗达磨》中云:“懒惰属于愚痴,是障碍善法的一种心法。”
③懒惰的分类三种:同恶懒惰、耽著恶事懒惰、自轻凌懒惰。
第98课
2.如何从正行对治自轻凌懒惰?出处:《入》第5册P73-76
答: 课判:辛三(断除自轻凌懒惰)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颂词:勿怯积助缘,策励令自主,自他平等观,勤修自他换。
上师在讲记中把这两句划成“断除自轻凌懒惰”的加行、正行和后行。加行是“勿怯积助缘”,“策励”是正行,“令自主”是后行。
1)“自轻凌”是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想方设法让自己不对善法产生兴趣,为不精进找一些借口。这也是在修持佛法过程中,必须要断掉的一种懒惰。如果不断除,我们在修善法过程中,就有可能就受到这种心态的影响,从而让自己不修持善法。
2)正行:“策励”,是指通过正知正念的方式,护持自相续,策励我们修持殊胜的菩萨道。有的时候,我们觉得心很散乱,没办法安住于正知正念,像这样就没办法适应修行。这时我们可以通过策励的方式,来断除自轻凌懒惰。如果能够保持正知正念,对于身语意的观察,对于善法的安住,都是可以做得到的。在修正法的过程中,随时观察自己的三门,观察自己的念头是不是安住在善法上。因此,正行就是通过策励的方式,来断除相对于这方面的违品自轻凌。
其实每个人都有潜力,如果能够坚持,能够精进,就可以把内心中的潜力挖掘出来。世间中为了鼓励生性怯懦的人奋发,有很多励志类的文章、视影作品,激励他们开发潜能,通过成功的事例,来说明只要努力,自己也可以做得到。
当然,从佛法的观点看,众生的潜能不仅是世间的作品中讲的潜能,佛法讲的潜能是站在很高的高度来讲的,这个潜能就是佛性,是如来藏。佛性的潜能,是非常深的殊胜潜能,和佛的功德无二无别。只要我们断除自轻凌懒惰,就完全可以胜任修持菩提道的事业。通过这些方面的教言,来告诉我们可以精进,精进之后可以获得佛的功德。
我们不要怯弱,应该发起大心,累积精进的各种助缘,通过正知正念策励自己的修行,然后调整身心,让它们达到自主,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修持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这样就能胜任菩提道的修行。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2-18 19:58回复
    .懒惰有哪三种?解释各自的含义,如何断除?
    答: 1)懒惰的分类及含义:出处:《入》第5册P35-38
    课判:己二(断除其违品)分二:一、宣说所断懈怠;二、断除方法。
    颂词:下说其违品:同恶散劣事,自轻凌懒惰。
    懒惰归纳起来,懒惰有三种:同恶懒惰、耽著恶事懒惰、自轻凌懒惰。
    ①同恶懒惰:也叫推延懒惰,即把当下应做的事往后推延,以为今后还有时间,于是今日推明日,明日推后日,它是一种得过且过的做法。
    ②耽著恶事懒惰:指贪执散乱于无意义的世俗劣事,围绕这些来虚度人生,而把修行善法搁置不顾。
    ③自轻凌懒惰:指自己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什么能力也没有,什么法也修不成,因此而自暴自弃,甘于堕落。
    2)断除方法分三:
    ①出处:《入》第5册P39-69
    课判:辛一(断除同恶懒惰)分二:一、认识因;二、断除彼
    产生同恶懒惰的三种因:耽著恶劣事、习卧嗜睡眠、不厌轮回苦;告诫大家要从思维今生无常和思维后世痛苦这两个方面着手生起精进之意乐,然后以加行修持来一一断除同恶懒惰及其产生的三种因。
    ②出处:《入》第5册P70-73
    课判:辛二 断除耽著恶事懒惰
    寂天菩萨在此用对比的方式告诫大家,散乱沉掉、世间八法等等是痛苦的种子,而殊胜的佛法才是欢乐的正因,依靠佛法的威力,不说解决生生世世的轮回大事,即使今生它也可以给我们赐予无可比拟的精神力量,能够遣除大家的一切恐怖和痛苦。
    ③出处:《入》第5册P73、76-81、81-106
    课判:辛三(断除自轻凌懒惰)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略说:概括了断除自轻凌懒惰的精进,包括加行、正行和后行。
    广说:详细地介绍了两种断除方法:一是断除因思维自己无有能力成佛度生而产生的退缩懒惰,以教证和理证为我们说明了人人都可成佛的道理和方法;二是修缘难成而懒惰的对治,断除认为自己成佛太难的邪念,为我们指出了修行路上不但没有怯懦的原因,反而应该有欢喜之因。
    备注:此题可以广答,建议结合法本把整个断除的方法多看几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2-18 20:00
    回复
      颂词解释:佛身能现故,真如无别故,具种故众生,恒具如来藏。出处:《入》第5册 P79
      答:此颂词为弥勒菩萨《宝性论》之颂词,本论中引用于精进品科判“修思维因无有能力而懈怠之对治”。即从因的角度思维而断除自轻凌懒惰。颂词中以三个因来成立众生恒具如来藏。
      1)“佛身能现故”:具缚凡夫的相续中能现前圆满佛身功德;2)“真如无别故”:众生与真如的本性无别一味;3)“具种故”:一切众生具有成佛的种性。依靠强有力的这三大理由,便可推知“众生恒具如来藏”: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藏,都能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第99课
      有些人说:“虽然精进能成佛道,但此过程中必须修持施舍头目手足等苦行。我肯定
      受不了,所以不敢精进修持。”请以理破斥,并说明你的理由。出处:《入》第5册 P81-85
      答:
      科判(断除邪念)分二:一:以观察而断
      答:这是因为愚昧无知、不能分辨利害轻重而生的错误想法。
      一方面,痛苦并无实际存在的本质,只是凡夫的一种错觉,因为执著我与我所,从而导致虚妄的身体受伤害之苦受。慧源与普明论师说:布施身体的苦行对初学者来说是不能行持的,但修行到了一定的境界,如果断除愚痴分别念,断除了我执与我所执,即使将身体一块块割截,也不会有什么痛苦。
      另一方面,这种苦与轮回苦相比,实在微不足道,尤其堕落地狱的痛苦是无法描述的,正因为从来没有为菩提而苦行,结果在无数俱胝劫的轮回中身体千万次被破截、刺杀、焚烧等痛苦,但这些苦难并没有让我们成就菩提。如果害怕修行之苦,则永远不能从中解脱。所以,为消尽轮回中的无边痛苦,现在应当忍受修行中的些微苦行。
      备注:如果是简答,按照以上回答即可;如果是论述,可以结合到99课到100课的两个科判:以观察而断和以修习而断中的所有颂词来回答。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2-18 20: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