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颜华歌吧 关注:1,169贴子:52,616

回复:【红颜华歌 学习】各种事物的别称~~~拓展词汇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书信的别称(五)
鳞鸿雁鱼
古时认为鱼和雁都可以传递书信,所以鱼雁便成为书信的代称,而且这一类的书信别称,在书信家族中是人丁兴旺的一支,下边分类来谈。
第一类,以雁足为代表。
雁足、雁足书:《汉书·苏武传》中记载: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扣,苏武英勇不屈,被送至北海(即俄国贝加尔湖)牧羊。汉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汉朝使者要求放回苏武,匈奴诡言苏武已死。后来汉使又至匈奴,苏武的随行部下常惠于夜间找到汉朝使节,他让汉朝使节对匈奴单于说:汉帝在上林苑中射得一雁,雁足系有帛书,帛书上说苏武等人在某泽中。使者照此责备匈奴单于,单于大惊,赶快谢罪,承认苏武等人仍在,乃放苏武等回朝。后来就以“雁足书”或“雁足”称书信。如唐代李绅的诗中说:“鱼肠雁足望缄封,地远三江岭万重。”又如南朝梁人王僧儒《捣衣》诗:“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唐代诗人权德舆《寄李衡州》诗:“主人千骑东方远,唯望衡阳雁足书。”
雁足书的起因是常惠捏造的,属于子虚乌有,但相传还真有这类事。据明人张萱所著《疑耀》卷二说:元世祖中统年间,派郝经以宣慰副使的身分使宋,被扣于真州,十六年不还,郝经养一雁,十分驯服。一日经写诗于尺帛曰:“露冷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缴弓,穷海累臣有帛书。”(累臣,指被囚禁的臣子)系于雁足而纵雁北去。雁为打猎人所获,献与元主,元主恻然。遂向南进军。二年后,宋亡,可见雁足传书,实有其事。
从雁足书演变而成的书信别称还有:“雁帛”、“雁书”、“雁锦”、“雁帖”、“雁封”、“鸿”、“鸿雁”、“片鸿”“雁鸿”、“鸿书”、“鸿信”、“金鸿”等等。下边举出一些例子,说明这些别称的应用。
雁帛:元人柳贯《舟中睡起》诗:“江驿比来无雁帛,水乡随处有鱼罾。”
雁书:清李渔《唇中楼·传书》:“雁书寄到君前,我倩谁伶。”
雁锦:明人谢谠《四喜记·泥金报捷》:“定应是虎榜高标,怎不见雁锦遥传。”“锦”字的含义详见后文。
雁帖:元代李唐宾《梧桐叶》第一折:“一旦恩情成断绝,烽火相连,雁帖鱼书谁与传。”
雁封:《事物异名录·书籍·书柬》:“王瑳诗:‘雁封归飞断,鲤索还流绝。’按,谓书也。”
鸿、鸿雁、片鸿:鸿和鸿雁都是大雁。大的叫鸿,小的叫雁。由于《汉书·苏武传》中有大雁传书的故事,所以鸿、片鸿和鸿雁都被用为书信的代称。如清代孙枝蔚《得方尔止越中消息》诗:“游吴曾有约,不谓滞钱塘。屡月无鸿雁,沿途半虎狼。”明代张煌言《祭建国公郑羽长鸿达文》:“千里片鸿,经年尺鲤。”
鸿稀鳞绝、鸿消鲤息、鱼沉鸿断、雁杳鱼沉、鱼沉雁杳、鱼沉雁静、鱼沉雁落:都是说书信绝少或断绝。
鸿雁:指书信、音讯。如明代高明《琵琶记·拐儿绐误》:“只怕豺狼纷扰路途间,鸿雁伯不到家乡。”
鸿书:清代袁枚《奉和李雨村观察见寄原韵》:“访君恨乏葛陂龙,接得鸿书笑启封。”
鸿信:清人二石生《十洲春语》:“兄妹无恩鸿信阻,年年风雨走关梁。”关梁指关口和桥梁,引申为水陆交通必经之处。
金鸿:金鸿本指秋雁,与鸿雁—样,成为书信的代称,但用得较少。如清人陈维崧《还京乐·送叙彝上人北游》词:“怕他年,又红鲤无书,金鸿少使。”
羽、羽书、羽翰:“羽”是鸟的代称,所以“羽”、“羽书”、“羽翰”也代指书信。如明代张煌言《与某书》:“发羽忽次,率勒上报。”郭沫若《纪念孙中山》诗之二:“天高风净雁声远,寄语台澎托羽翰。”
鸾翰、鸾书:亦为书信代称。


IP属地:山东22楼2014-01-18 11:15
回复
    花中之客
    宋代姚宽《西溪丛语》里对三十种花做了形象的比喻,列为下列三十客:
    牡丹——贵客
    梅花——清客
    兰花——幽客
    桃花——妖客
    杏花——艳客
    莲花——溪客
    木犀(桂花)——岩客
    海棠——蜀客
    踯躅(即杜鹃)——山客
    梨花——淡客
    瑞香——闺客
    菊花——寿客
    荼蘼——才客
    蜡梅——寒客
    丁香——情客
    琼花——仙客
    素馨——韵客
    杨花——狂客
    葵花——忠客
    含笑——佞客
    木芙蓉——醉客
    玫瑰——刺客
    月季——痴客
    鼓子花——田客
    唐棣——俗客
    木槿——时客
    安石榴——村客
    棠梨——鬼客
    孤灯——穷客
    曼陀萝——恶客
    据《三柳轩杂记》、《姚氏残语》、《春晖堂花卉图说》及《三除赘笔》又得三十二客:
    丁香→情客
    芍药→娇客、近客
    木槿→时客
    玫瑰→刺客
    月桂→痴客
    莲花→净客、静客
    桂花→仙客
    棣棠→和客
    菊花→倦客
    荼蘼→雅客
    木笔→书客
    蜡梅→久客
    凤仙→泪客、媚客
    紫嶶→高调客
    水仙→雅客
    杜鹃→仙客
    玉绣球→巾客
    萱草→欢客
    茉莉→神客(远客、狎客)
    橘花→隽客
    凌霄→势客
    栀子→禅客
    李花→俗客
    林檎→靓客
    迎春→僭客
    山矾→幽客
    菱花→水客
    楝花→晚客
    月丹→豪客
    菖蒲花→隐客
    唐棣→和客
    枇杷→粗客
    月季→瘦客


    IP属地:山东23楼2014-03-03 23:46
    回复
      雪的别称
      雪是大自然的杰作,而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浩瀚的诗海中,文人墨客不惜笔墨,给雪冠以不少美名,别有情趣:
      六出
      雪呈六角形状,便称之为“六花”、“六出”,如唐代元稹《赋得春雪映早梅》诗:“一枝方渐秀,六出已同开。”唐代高骈的《对雪》诗:“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宋代楼钥的“黄昏门外六花飞,困倚胡床醉不知”。元代白朴所吟的“门前六出花飞,樽前万事休提”。
      玉龙
      唐代吕岩《剑画此诗于襄阳雪中》:“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宋人张元的《雪》诗:“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这漫天飞雪,就像被天兵天将杀败的无数条白龙身上脱落的鳞甲,在空中飘降,富于神话的浪漫色彩。
      琼花
      雪白似琼花,便命名为“琼花”,如唐代韦庄的《冬日长安感言》诗:“闲招好客斟香蚁,闷对琼花咏散盐。”宋代杨万里的《观雪》诗:“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元代诗人吴澄的《立春日寓北方赋雪诗》:“不知天上谁横笛,吹落琼花满世间。”
      梨花
      唐代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把飞雪比做梨花:“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宋代诗人韩元吉也将雪花视为梨花,诗云:“莫将带雨梨花认,且作临风柳絮看。”
      柳絮
      晋代谢安集子侄咏雪,侄子谢朗吟道“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因此后人常将雪喻为“柳絮”。宋代梅尧臣的《十五日雪》诗:“拥柱轻于絮,吹墀净若沙。”宋代苏轼的《谢人见和雪夜诗》:“渔蓑句好真堪画,柳絮才高不道盐。”清初钱谦益的《春雪》诗:“绕树莺雏应罢语,漫天柳絮敢争飞。”
      此外,古诗中的雪还有众多别称,有的称雪为“玉妃”,如唐代韩愈《辛卯年雪》诗:“白霓先启途,从以万玉妃。”有的称雪为“玉花”,如宋代苏东坡的《和国博喜雪》诗:“玉花飞半夜,翠浪舞明年。”有的称雪为“玉絮”,如宋代司马光《雪霁登普贤阁》诗:“开门枝鸟散,玉絮堕纷纷。”有的称雪为“干雨”,如宋代洪龟父《喜雪》诗:“漫天干雨纷纷暗,到地空花片片明。”有的称雪为“凝雨”,如南朝沈约《雪赞》诗:“独有凝雨姿,贞蜿而无殉。”有的称雪为“素尘”,如唐代李商隐的《残雪》诗:“旭日开晴色,寒空失素尘。”


      IP属地:山东24楼2014-09-12 19:05
      回复
        杜鹃鸟的别称
        杜鹃鸟,身体黑灰色,尾巴有白色斑点,腹部有黑色横纹,它常在春末夏初昼夜不停地鸣叫,口中有血色斑点,被说成啼血。其叫声被人谐声为“不如归去”,凄厉悲哀,因上它常常作为引起思归、伤春等惆怅悲哀感情的雀鸟,出现在古代诗词中,有趣的是,杜鹃鸟在古代诗词中有多种别称。杜鹃鸟,又名子规、布谷、蜀鸟、杜宇、鹈鴂、杜鹃;谢豹;催归、子巂。
        1、杜鹃:这是一直沿用至今的常见名称。
        秦观的词《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2、杜宇:相传杜鹃鸟为古代蜀国国王杜宇之魂所化,因此得名。
        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南宋女诗人朱淑真的《蝶恋花送春》“满目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意。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诗人借杜宇的声声悲啼表现了词人流连光景,伤春迟暮的情感。
        3、子规:
        唐代词人温庭筠《菩萨蛮》“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中“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4、鹈鴂:
        最早出现在屈原《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明代女诗人沈宜修的《望江南暮秋》
        蝴蝶去,何处问归期?一架秋千寒月老,满庭鹈鴂故园非。空自怨萋萋。”
        这首词写的是词人触景生情,通过对暮秋时节满目凄凉的景物的渲染,表现自己对亲人的深切怀念。沈宜修借此典故说明季节时序的变化,鹈鴂啼叫着,原本充满生气的庭院也变得面目全非了。
        5、蜀鸟:文天祥词《酹江月驿中言别友人》“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
        6、鶗鴂:即杜鹃鸟,“鶗鴂鸣时芳草死,山家渐欲收茶子。”唐代诗句。
        7、催归:即杜鹃鸟,韩愈《赠同游》“唤起窗全曙,催归日未西。”


        IP属地:山东25楼2014-09-12 19:09
        回复
          荷花的别称
          芙蓉
          《尔雅》:“荷,芙蕖,别名芙蓉,亦作夫容。”《说文》:“芙蓉花未发为菡萏,已发未为夫容。”李时珍《本草纲目 》:“芙蓉,敷布容艳之意。”
          2 芙蕖
          《尔雅·释草》:“荷、芙 蕖。……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疏:“皆分别莲茎、叶、华、实之名。芙蕖,未发为菡萏。”魏曹植《洛神赋》:“迫而察之,灼灼芙蕖出绿波。”晋潘岳《莲花赋》:“游莫美于春台,华莫盛于芙蕖。”
          3藕花
          唐张籍《送从弟之苏州》诗:“夜月红柑树,秋风白藕花。”宋陆游《同何元立赏荷 花追忆镜湖旧游》:“三更画船穿藕花,花为四壁船为家。”
          4水芙蓉
          《群芳谱》:“荷花亦称作芙蕖、水芙蓉。”因木本拒霜花花艳如荷花,故有“芙蓉”、“木莲”之称,为明其区别,故又称荷花为水芙蓉。
          4 草芙蓉
          《广群芳谱》“荷花:芙蕖花,一名水芙蓉。”注云:“杜诗注云:产于陆者曰木芙蓉,产于水者曰草芙蓉。”
          5 水花
          李时珍《本草纲目》:“莲花”释名:“芙蓉、芙蕖、水华。”
          6 水芝
          普崔豹《古今注》下“草木”:“芙蓉一名荷华,一名水目,一名水芝,一名水花。”《本草纲目》:“《本经》谓莲子为*水芝丹*。”金元好问《泛舟大明湖》:“晚凉一棹东城渡,水暗荷深若无路。江妃不惜水芝香,狼藉秋风与秋露。”
          7 泽芝
          《类聚》引晋郭璞《尔雅图赞 ·芙蓉赞 》云:“芙蓉丽草,一曰泽芝,……”刘宋鲍照《芙蓉赋》:“访群英之艳绝,标高名于泽芝。”
          8灵草
          魏曹植《芙蓉赋》:“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吴闵鸿《芙蓉赋并序》:“乃有芙蓉灵草,栽育中川。”
          9玉芝
          《本草经》载:“荷花又名玉芝。”
          10 君子花
          北宋周敦颐著《爱莲说》,谓莲为花中之君子,故莲又称“君子花”。黄宅中《希濂堂留诗》:“是时夏六月,莲沼吐芳芬,我爱君子花,遗花如甘棠。”
          11水宫仙子
          因莲生水中,莲花亭亭玉立于水面,好似仙女飘然而行,故名。宋张耒《鸡叫子·荷花》:“平地碧玉秋波莹,绿云拥扇轻摇柄,水宫仙子斗红妆,轻步潜波踏明镜。”
          12净友 又称净客。
          莲花洁净不染,因此人们称其为净友。唐代孟浩然《大禹寺主公禅诗》:“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宋代陈亮《新荷叶》词:“艳态还幽,谁能洁净争研。”宋代刘过《贺新郎》词:“水浴芙蓉净。”
          13菡萏 即莲花,或指未开之莲花。
          《尔雅》:“荷,芙蕖……其华菡萏。”唐代刘商《咏双开莲花》:“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明李梦阳《去妇词》:“菡萏鸳鸯不羡,人生一别何由见。”


          IP属地:山东26楼2014-09-12 19:11
          回复
            青青加油


            来自手机贴吧27楼2014-09-12 23:18
            回复
              十二时辰的别称
              一昼夜分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表示,其“别称”分别为:
              子时——“夜半”
              丑时——“鸡鸣”
              寅时——“平旦”
              卯时——“日初”
              辰时——“食时”
              巳时——“隅中”
              午时——“日中
              未时——“日映”
              申时——“哺时”
              酉时——“日入”
              戌时——“黄昏”
              亥时——“人定”


              IP属地:山东28楼2014-09-13 08:40
              回复
                妻子的别称
                在我国,“妻子”一词的别称特别丰富,高达百余种之多。近现代常用的有:夫人、太太、爱人、老婆、亲爱的、媳妇儿、我家那口子、孩子他妈、贤内助、老伴儿、婆娘、婆姨、堂客、浑家、家主婆(上海话、苏州话)、婆婆子等。古代常用的或见诸于文献典籍的有:宝眷、令室、侧室、糟糠、寒荆、荆妇、拙荆、山荆、贱内、贱累、山妻、内人、内子、房下、屋里、玉雪、娘子、良人、孟光、故剑、结发等等。这众多的别称里,包含着尊称、自称、谦称、雅称、俗称、爱称、特称以及方言的区别。其中绝大多数都与传统文化、社会制度、道德观念等相联系。例如“孟光”、“故剑”、“糟糠”等词均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IP属地:山东29楼2014-09-13 08:42
                回复
                  古琴的别称:、
                  1.玉振:古琴弹时金声玉振,故名。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古琴名:冰清、春雪、玉振、黄鹄、秋啸。
                  2.玉琴:琴以玉饰,乃名。唐常建《江上琴兴》: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3.玉徽:琴徽每以玉制。《梁书文学传.庾肩吾》:故玉徽金铣,反为拙目所嗤;巴人下里,更合郢中之听。
                  4.丝桐:古琴以丝为弦,多为桐木所制。三国魏王粲《七哀诗》: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5.孤桐:峄山南坡所产桐木,制琴质好,声音清亮,故称。《尚书.禹贡》: 峄阳孤桐。传:孤,特也。峄山之阳,特生桐,中琴瑟。
                  6.鸣丝:古琴拨弦丝而后得声,故称。唐李白《邯郸南亭观伎》:歌鼓燕赵儿,魏姝弄鸣丝。
                  7.鸣琴:古琴拨弦而鸣。晋陆机《拟东城一何高》:闲夜抚鸣琴,惠音清且悲。
                  8.峄阳:峄山南坡,称"峄阳",所产之桐是造琴的上等木料,故精美之琴代称"峄阳"。注见上"孤桐"。晋葛洪《抱朴子.擢才》:峄阳云和,不为不御而息唱,以竞显于淫洼。
                  9.弦桐:古琴桐木为制,练丝为弦,故称。南朝宋谢庄《月赋》:于是弦桐练响,音容选和。
                  10.桐君:桐为斫琴佳材,拟称为"桐君"。宋陈师道《次韵苏公西湖观月听琴》:人生亦何须,有酒与桐君。
                  11.珠柱:对琴的美称。北周庾信《小园赋》:琴号珠柱,书我玉杯。
                  12.流徽:古琴以十三徽为志,故琴音为"流徽",代指琴。南朝梁张率《相逢行》:堂上抚流徽,雷罇朝夕施。
                  13.清英:古琴桐制,音色清悦,故称。《文献通考.乐十》:相如之绿绮,蔡邕之焦尾,以至玉林、响泉、韵磬、清英、怡神之类,名号之别也。
                  14.绿绮:琴之别称。西晋傅玄《琴赋序》:齐桓公有鸣琴曰号钟,楚庄有鸣琴曰绕梁,中世司马相如有绿绮,蔡邕有焦尾,皆名器也。
                  15.焦桐:汉蔡邕以烧焦桐木制琴,故称。《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16.落霞:古琴别称。唐陆龟蒙《幽居赋》:著名聚雪,仍招死草之讯;琴号落霞,尚被枯桐之说。
                  17.舜琴:五弦古琴为舜发明,故称。《礼记.乐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18.虞弦:虞舜制五弦琴,见上条。明高明《琵琶记》:强对南熏奏虞弦。
                  19.槁梧:古人以干枯桐木制琴,故称。《庄子.德充符》: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
                  20.瑶轸、琴轸、玉制:泛指琴。唐李白《北山独酌寄韦六》:坐月观宝书,拂霜异瑶轸。
                  21.瑶琴:对琴的美称。南朝宋鲍照《泥古》:明镜尘匣中,瑶琴生纲罗。
                  22.鹤轸:相传师旷鼓琴,玄鹤来舞。唐王勃《与员四等宴序》:古今惜芳辰者,停鹤轸于风衢;怀幽契者,伫鸾觞于月径。
                  23.爨下余:典出《后汉书.蔡邕传》,上详。唐韩愈《题木居士》:为神讵比沟中断,遇赏还同爨下余。亦称"爨下残" 、爨下薪"。
                  24.三尺桐:传说神农桐木制琴,长三尺六寸六分,故称。宋苏轼《戴道士得四字代作》:赖此三尺桐,中有山水意。也称"三尺琴"。
                  25.峄阳友:明黄一正《事物绀珠》:李建勋称琴为峄阳友。
                  26.清英居士:对古琴拟人戏称。元罗先登《文房图赞序》:焦桐字良材,号清英居士。


                  IP属地:山东31楼2014-09-13 09:01
                  回复
                    古琴别称补充:
                    1.七丝
                    以琴七弦之故。宋赵抃《游青城山》:陟险齐双屐,逢幽鼓七丝。
                    2.七弦
                    古琴有七弦也。三国魏嵇康《酒会》:但当体七弦,寄心在知己。
                    3.凡桐
                    佳琴多为桐木所斫,一般木料所作名"凡桐"。宋苏辙《大人久废弹琴比借人雷琴以记旧 曲十得三四率 》:久厌凡桐不复弹,偶然寻绎尚能存。


                    IP属地:山东32楼2014-09-13 09:04
                    回复
                      围棋的别称:、

                      围棋又称为“弈”:这是最常见的围棋别称。
                      详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杜预注曰:“弈,围棋也。”对弈双方的神态跃然纸上。
                      西汉末杨雄《方言》卷五载:“围棋自关而东,齐鲁之间,皆谓之弈。”说明当时北方称围棋为“弈”了。
                      《说文解字·三上》也说:“弈,围棋也。”

                      这是棋的异体字。我国古代使用较广。
                      《隋书·经籍志》中所载棋谱目录,均作“碁”。
                      在日本,“棋”与“碁”长期并用,一般情况下,含义无区别。但“棋”字可用于多种棋类,如“围棋”、“将棋”等,而“碁”字则主要指围棋。如,日本围棋名手的对局专集均称“打碁集”,现在重要比赛所获“棋圣”与“碁圣”桂冠的含义也不相同。
                      手谈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支公(遁)以围棋为手谈。”
                      《颜氏家训·杂艺》:“围棋有手谈、坐隐之目。”
                      明王三聘《古今事物考》:“围棋……王郎号为坐隐,祖约称为手谈。”
                      无言的交流,尽在叮叮咚咚的落子声中。
                      烂柯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信安君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烂尽,既归,无复时人。”后人笔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如北魏人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有记载,事迹地点略有异同。
                      唐代孟郊诗云:“仙界一日内,人间千岁穷。双棋未编局,万般皆为空。樵客问归路,斧柯烂从风。唯余石桥在,独自凌丹虹。”
                      坐隐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围棋有手谈、坐隐之目。”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王中郎以围棋为坐隐。”
                      清梁章钜《浪迹三谈》:“按王中郎者,王坦之也。在哀节中,客来,即用方幅为会戏,故曰坐隐。”
                      黑白
                      以黑白二色形容围棋棋子,引申指围棋。
                      唐元稹《酬段丞与诸棋流见赠》诗云:“异日玄黄队,今宵黑白棋。斫营看迥点,对垒重相持。”
                      北宋王安石《棋》诗:“莫将戏事拢真情, 且可随缘道我赢。战罢两奁收黑白, 一枰何处有亏成。”
                      方圆
                      “方”指棋盘,“圆”指棋盒和棋子,引申指围棋。
                      南朝梁武帝《围棋赋》:“圆奁象天,方局为法地。”
                      《新唐书·李泌传》:“李泌七岁因棋赋诗。泌至,帝方与燕国公张说观弈,因使说试其能。说请赋‘方圆动静’。泌逡巡曰:‘愿闻其略。’说因曰:‘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泌即答曰:‘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聘材,静若得意。’”
                      乌鹭
                      大致为围棋的黑白两色棋子之推衍,乌黑色,鹭白色。
                      宋王之道《碟恋花》:“玉子纹楸频较路。胜负等闲,休冶黄金注。黑白斑斑乌间鹭。明窗净几谁知处。逼剥声中人不语。见可知难,步武来还去。何日挂冠宫一亩。相从识取棋中趣。”
                      大棋
                      《红楼梦》第九十二回:“贾政这日正与詹光下大棋。”下大棋,即指下围棋也。这可能是因为围棋棋盘较象棋要大得多而得名。


                      IP属地:山东33楼2014-09-13 09:07
                      回复
                        白马来
                        【白马来】《后汉书·范式传》:“(范式)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式忽梦见元伯玄冕垂缨屣履而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忘我,岂能相及?’……俱告太守,请往奔丧。……遂停柩移时,乃见有素车白马,号哭而来。其母望之曰:‘是必范巨卿也。’”O指悼亡。唐王维《哭褚习马》:“尚忆青骡去,宁知白马来?
                        乐大夫挽词五首(之四)骆宾王
                        一旦先朝菌,千秋掩夜台。青乌新兆去,白马故人来。
                        草露当春泣,松风向暮哀。宁知荒垄外,吊鹤自裴徊。


                        IP属地:山东36楼2015-04-08 15:21
                        回复
                          谢谢楼楼,本宝宝想写小说,不知道起名呢!感谢楼楼雪里送炭


                          37楼2016-08-08 19: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