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颜华歌吧 关注:1,169贴子:52,616

【红颜华歌 学习】各种事物的别称~~~拓展词汇量~~~~~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的各种别称
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中国的别名除“华夏”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呼。“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唐代韩渥诗云:“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与“外国”对举。所以,“中国”也简称“华”,中国人侨居海外称“华侨”。
“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当时列国纷争,战火连天,人们渴望统一,于是产生了区划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贡》便有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州”正式成为政区是东汉的事。后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细,辖区也越来越小,但中心地域大致相当于战国时代“九州”的范围。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国的代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古时候,中国曾有“四海”之称,以四境均有海水环绕而得名。战国齐人邹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启发,大胆提出了“大九州”说。他认为《禹贡》九州合起来只能算一州,叫“赤县神州”;同样大小的州共有9个,但不过是裨海环绕的小九州;这样的小九州共有9个,组成大九州;大九州四周为大瀛州所环绕。所以,“神州”只占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后代的事实虽然证明这只是一种假说,但“神州”之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IP属地:山东1楼2014-01-06 23:44回复
    太阳的别称
    太阳的雅称:白驹 金虎 赤乌 阳乌 金乌 金轮 火轮 赤轮 晷景 奔晷 朱曦 曦和 阳景 大明 明光
    光朱 曙雀 红日
    春天的太阳―――春晖
    夏天的太阳―――骄阳
    早晨的太阳―――朝阳、朝曦、朝暾、朝光、朝晕、初旭、初景
    黄昏的太阳―――夕照、夕曛、夕晕、夕阳、残阳、斜阳


    IP属地:山东2楼2014-01-06 23:48
    收起回复
      月亮的别称
      月亮夜行于天,明而有光,普照大地,时圆时缺,缺而复圆,盈亏更替,周而复始,于是有了以下一些别称:夜光、孤光、夜明、玄度、玄晖、玄烛、素晖、晖素、素影、霄晖、皓彩、圆光、圆景、圆影、圆缺、清晖等等。
      阴历每月初始见之月叫"魄"(本字"霸"),后来就以之代称月亮,并逐渐形成以"魄"为基本语素的别称--月魄、魄月、金魄、玉魄、皓魄、素魄、新魄、圆魄、颓魄、纤魄、细魄、夜魄、晚魄、宵魄、晓魄、残魄、莹魄、魄宝、魄渊……
      圆月如镜(鉴)如轮、如规、如环、如丸、弯月如钩、如弦、如弓,于是产生了一系列比喻性的别称--飞镜、天镜、金镜、金鉴、玉镜、玉鉴、冰镜、水镜、圆镜、圆镜、宝鉴,月轮、玉轮、琼轮、白轮、银轮、冰轮、孤轮、圆轮、轮辉,玉盘、银盘、晶盘,清规,金丸、素丸,玉环,玉弓、明弓,玉钩、琼钩、银钩、玉帘钩等等。此外还有玉羊、玉壶、玉碗、碧华、银苑、金饼等喻称。
      将上述别称相互交错,两两组合,又派生出许多生词--兔轮、兔魄、桂轮、桂魄、圆舒、圆蟾、娥轮、镜轮、蟾轮、蟾盘、蟾魄、蟾钩、金蟾、银蟾等等
      传说月亮上有玉兔在长年累月的捣药,由此产生了月亮的"兔"字系列别称--玉兔、白兔、银兔、冰兔、金兔、玄兔、卧兔、兔影、兔辉、兔月、月兔,玉兔捣药用的"玉杵"也成了月亮的别称。
      广寒,清虚,望舒,嫦娥,婵娟 ,姮娥,素娥,夜光、孤光、夜明、玄度、玄晖、玄烛、素晖、晖素、素影、霄晖、皓彩、圆光、圆景、圆影、圆缺、清晖等等。


      IP属地:山东5楼2014-01-06 23:51
      回复
        星星的别称
        天河 天汉 星汉 星河 银浦 银弯 云汉 星辰
        木星:岁星,太岁
        火星:荧惑
        金星:启明,长庚,太白
        土星:镇星
        天空的别称
        圆象,天上,皇天,天宇,玉宇,空际,上苍,苍天 旻天,天幕,天穹,苍穹,穹苍, 太皇 大区 ,大皓 ,穹冥,苍旻,苍昊,太清 太虚,大圜,碧落,高空,太空,云霄,丹霄,九霄,重霄,九重,九天,云天,云汉,霄汉,九重霄,晴空,青天,碧空,青冥,碧霄,空中,当空,上空,长空,半空,中天,天际,天边,日边


        IP属地:山东6楼2014-01-07 00:00
        回复
          节令:
          正月初一:正朝,三朝,元春,元旦,元日,无朔,元正,元春。
          初七:人日。
          正月十五:元宵,元夕,元夜,上元,灯节。
          二月初一:中和日。
          三月初三:重三,上巳,三巳,上除,令节。
          四月初八:浴佛日。十九日:浣花日。
          五月初五:端午节,蒲节,午日。
          六月初六:天贶节。
          七月初七:七夕,星节,乞巧节。
          十五:中元。
          八月十五:中秋节,仲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菊花节,重九。
          十月十五:下元。
          腊月三十:除夕,守岁。


          IP属地:山东8楼2014-01-07 00:07
          回复
            各种年龄的别称
            幼学之年.10岁
            舞勺之年.13岁
            志学之年.15岁
            而立.壮室之年.30岁
            强仕之年.春秋鼎盛.40岁
            艾老.服官政.50岁
            杖乡之年.耆年.60岁
            杖国之年.致仕之年.70岁
            杖朝之年.80岁
            齯齿.鲐背.冻梨.黄发.90岁
            破瓜之年.瓜字初分.碧玉年华.女子16岁
            风信之年.花信之年.24岁
            「喜寿」指七十七岁:草书[喜]字看似七十七,故借指七十七岁。
            「米寿」是八十八岁:将[米]字拆开彷如八十八的模样,故借指八十八岁。
            「白寿」指九十九岁: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白]是借用百字少一横,以此借指九十九岁。
            「茶寿」呢,稍稍难解,[茶]字的草头看似二十,余者可拆成八十八,二者相加得一百零八,故借指一百零八岁。
            另外,「六十岁」有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的说法;「七十岁」又称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国之年;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指的是「八、九十岁」;期颐之年,则是「百岁」了。
            始龀---指刚到换齿的年龄,约七、八岁左右。
            志学之年---十五岁(男)。
            及笄之年---十五岁(女)。
            二八年华---十六岁。
            花信之年---二十四岁。
            春秋鼎盛---壮年时期。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命之年---五十岁。
            耳顺之年---六十岁。
            花甲之年---六十岁。
            悬车之年---退休之年。
            从心之年---七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之年---七十至八十。


            IP属地:山东9楼2014-01-07 10:40
            回复
              春曰青阳(气清而温阳),亦曰发生、芳春、青春、阳春、三春、九春;
              天曰苍天(万物苍苍而生);
              风曰阳风、春风、暄风、柔风、惠风;
              景曰媚景、和景、韶景;
              时曰良时、嘉时、芳时;
              辰曰良辰、嘉辰、芳辰;
              节曰嘉节、韶节、淑节;
              草曰芳草、弱草、芳卉;
              木曰华木、华树、芳树、阳树;
              林曰茂林、芳林;
              鸟曰阳鸟、时鸟、候鸟、好鸟;
              禽曰阳禽、时禽、好禽。
              夏曰朱明(气赤而光明),亦曰长嬴、朱夏、炎夏、三夏、九夏;
              天曰昊天;
              风曰炎风;
              节曰炎节;
              草曰茂草、杂草;
              木曰蔚林、茂林、密树、茂树。
              秋曰白藏(气白而收藏万物),亦曰收成(万物成而相收敛)、三秋、九秋、素秋、素商、高商;
              天曰旻天(旻,愍也,万物之凋零);
              风曰商风、素风、凄风、高风、凉风、悲风、激风、清风;
              景曰朗景、澄景、清景;
              时曰凄辰、霜辰;
              节曰素节、嘉节;
              草曰衰草;
              木曰竦木、衰林、霜柯。
              冬曰玄英(气黑而清英),三冬、九冬。
              天曰上天(言时无事,在上临下);
              风曰寒风、劲风、严风、厉风、哀风、阴风;
              景曰冬景、寒景;
              时曰寒辰;
              节曰严节;
              鸟曰寒鸟、寒禽;
              草曰寒卉、黄草;
              木曰寒木、寒柯、素木、寒条。
              以上出自《岁时广记》


              IP属地:山东11楼2014-01-10 10:28
              回复
                春风:和风,暖风,东风
                夏风,热风,薰风(初夏和暖的东南风),南风
                秋风,金风,凉风,西风
                冬风,朔风,寒风,北风
                东风,谷风(生长之风)
                南风,凯风
                西风,终风,商风
                北风,朔风
                扶摇,龙卷风。


                IP属地:山东12楼2014-01-10 10:38
                回复
                  女子的别称
                  红袖。本指女子红色的衣袖,代指美女。如唐代白居易《对酒吟》:“今夜还先醉,应烦红袖扶。”
                  红裙。本指妇女穿的裙,也指妇女。如唐代韩愈《醉赠张秘书》:“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
                  红粉。本指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白粉,也代指美女。如唐代李商隐《马嵬》:“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白成灰。”
                  粉黛。本指妇女涂在脸上的白粉和画眉用的青黑色颜料,喻指美女。如唐代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蛾眉。本指女子细长而弯曲的眉毛,借为美人的代称。如唐代高适《塞下曲》:“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蝉娟守空闺。”
                  红颜。本指妇女美丽的容颜,也代指美女。如清代吴伟业《圆圆曲》:“痛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裙钗。因妇女著裙插钗,因此称妇女为裙钗。如清代曹雪芹《红楼梦》:“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
                  巾帼。本指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后成为妇女的代称。如清代湘灵子《轩亭冤?赏花》:“新世界,旧乾坤,巾帼英雄叫九阍。”
                    佳人:《古诗十九首》:“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丽人: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玉人:谢枋得《蚕妇吟》:“不信楼头所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仙子:白居易《长恨歌》:“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娇娘:李贺《唐儿歌》:“东家娇娘求对值,浓笑书空作唐字。”
                    妖娆:李商隐《碧瓦》:“他时未知意,重迭赠妖娆。”
                    姝丽:柳永《玉女摇仙佩》:“有得许多姝丽,拟把名花比。”
                    惊鸿:陆游《沈园》:“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碧玉:万楚《五日观*》:“西游漫道浣春纱,碧玉今日斗丽华。”
                    倾国: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倾城:李商隐《北齐》:“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著戎衣。”


                  IP属地:山东15楼2014-01-17 10:12
                  回复
                    书信的别称(一)
                    手书 家信 使函 寸简
                    信件还可分为许多种类,如公函、私信、便函、手书、家信、情书等等。现将手书、家信、短信、便函的别称略加介绍。
                    1.手书
                    手书是亲手写的信。相对含有重视、真实非假冒等意味在内,所以常区别于一般书信别称。如《汉书·薛宣传》:“冯翊敬重令,又念十金法重,不忍相暴章。故密以手书相晓,欲君自图进退。”“暴章”即揭露。
                    手书还称“亲笔信”“手札”“手翰”“手启”“手柬”“手笔”“手记”“手帖”“尺墨”等等。举例如下:
                    手札:白居易《宿香山寺酬广陵牛相公见寄》诗:“手礼八行诗一篇,无由相见但依然。”
                    手翰: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是以前状,辄述鄙诚,眷惠手翰还答,益增欣悚”
                    手启:《三国演义》第三十六:“(程昱)待徐母如亲母,时常馈送物件,必具手启。徐母亦作手启答之。”
                    手柬:明代沈德符《野获编·台省·房心宇侍御》:“房念众咻不止,其势且孤,乃尽出二给事先后托请诸手柬呈上览。”
                    尺墨:《翰苑新书·戴象麓(上赣州周府判启)》:“编摩尺墨,披沥寸丹。”
                    手笔:亲手写的或画的东西叫手笔。因此亲笔信也叫手笔。刘禹锡《上杜司徒启》“近本州徐使君至,奉手书一函。”
                    手记、手帖:亲自写的文章、书信之类称“手帖”;亲笔写的笔记、日记、书信称“手记”
                    。如明代张居正《与蓟镇督抚书》:“昨偶因赵帅,以李自馨手帖见寄。”鲁迅小说《伤逝》副题为“涓生手记”。
                    2.家信
                    指家里来的信或外出后寄给家里的信。家信也称“家书”、“家禀”、“家问”、“家报”、“乡书”、“乡信”、“竹报平安”、“锦字”、“锦书”、“锦文”、“锦中书”、“锦字书”、“黄犬音”、“大书”等等。
                    “家票”在前文郭沫若的信中已经举过,其余举例如下:家书:宋赵抃(bian音变)《闻岭外寇梗》诗:“家书万倍金难得,远梦干回路不知。”
                    家问:《周书·晋荡公护传》:“不期今日,得通家问,伏纸呜咽,言不宣心。”
                    家报:李渔《蜃中楼·传书》:“奴家还有一封家报,你可差个的当的差役,投到洞庭龙官。”
                    乡书:孙道乾《小螺庵病榻忆语题词·哭舍妹》:“乡书甫启读末终,涕泪藉嫌素中。”
                    乡信:指家乡人或家人的来信,但多指后者。唐刘长卿《同诸公登楼》诗:“北望无乡信,车游滞客行。”
                    竹报平安:唐代段成式《酉阳杂组续集·支植下》说:“卫公(即唐代宰相李德裕)言北都(即太原)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长数尺,相传其寺纲维(即主管寺内事务的僧人)每日竹报平安。”后来,就以“竹报平安”代称平安家信,也简称“竹报”。如宋人韩元吉《水调歌头·席上次韵王德和》词:“无客问生死,有竹报平安。”
                    锦字:即用锦织成的字,源于一个凄惋的故事。《晋书·窦滔妻苏氏传》载:“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惠,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放)流沙(沙漠)
                    ,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凡三百四十字,文多不录。”后来就把妻子寄给丈夫的信称“锦字”。如范成大《道中》诗:“客愁无锦字,乡信有灯花。”锦字也称“锦字书”、“锦文”、“锦书”、“锦中书”。
                    锦字书:李白《久别离》诗:“别来几春末还家,玉窗又见樱桃花。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磋。
                    锦文:冯梦龙《挂枝儿·耐心》:“锦文织就,薄幸回颜。”薄幸,犹冤家,旧时女子对意中人的呢称。
                    锦书:唐人刘兼《征妇怨》诗:“曾寄锦书无限意,塞鸿何事不归来”
                    锦中书:唐耿湋(wei音围)《古意》诗:“叶下统窗银烛冷,含啼自草锦中书。”
                    黄犬音:典故出《晋书·陆机传》。西晋文学家陆机是吴郡吴县(今上海松江)人。养有一个很好的狗,取名黄耳,他曾在当时的首都洛阳羁留,很久没有得到家信,十分惦念,一日他笑着对狗说:“我家绝无书信,你能送信不能?”黄耳摇尾作声,表示可以。于是陆机写信用竹简装,系到狗颈上。狗向南寻路到家,取了回信又送回洛阳。后来就用“黄耳”或“黄犬”代指信使,用“黄犬音”借指家信。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不用黄犬音,难传红叶诗。”
                    黄犬音也称“犬书”。如李贺《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待:“犬书曾去洛,鹤病悔游秦。”
                    “鹤病“即妻子生病。
                    3.便函
                    便函是机关团体发出的形式比较简便、非正式公文的信件,从前也叫“札字”。如《儒林外史》第五十三回:“陈木南写了个札字,叫长随拿到国公府向徐九公子借了二百两银子。

                    4.寸简
                    寸简就是简短的信,也称为“寸笺”、“寸纸”、“寸楮”、“寸札”、“寸函”、“片札”。有时还用这些代称,谦指自己发出的书信。兹举几例:
                    寸简:夏曾佑《送汪毅白》诗:“千古心期凭寸简,九州容易入斜曛。”“心期”指期望、心愿。“曛”(xun音熏)意为昏黑。
                    寸笺:鲁迅《书信集·致高良富子》“特上寸笺,以申谢悃。”悃(kun音捆),即真心诚意。
                    寸纸:秋瑾《念奴娇·寄闺珵妹》词:“别绪千丝,离恨万缕,寸纸应难剖。
                    寸楮:太平天国罗大纲《致英使书》“今藉羽便,特修寸楮。”
                    寸札:清人吴下阿蒙《断袖篇·琴书》:“倘得机缘,寸札相招。”
                    寸函:鲁迅《书信集·致黎烈文》:“晚间曾寄寸函,夜里又做一篇。”


                    IP属地:山东18楼2014-01-18 11:09
                    回复
                      书信的别称(三)
                      翰素笺缄启
                      翰:本指山鸡或鸟羽,因古人用羽毛为笔,所以代称毛笔,进而引申为笔写的书面文字,亦多指书信。如宋代人叶适《赠徐灵渊》诗:“今日观来翰,如亲见古人。”用翰字组成的书信别称还有:
                      书翰:书翰泛指文墨书札,后多用来指书信。
                      札翰:《魏书·夏侯道迁传》:“道迁虽学不渊洽,而历览书史,闲习尺牍,札翰往还,甚有意理。”渊洽指广博。
                      筒翰:唐代李吉甫《编次郑钦悦辨大同古铭论》:“使至,忽辱简翰,用浣襟怀。”辱,谦词,在此句中作承蒙赐与讲。浣,涤除、宽解意。
                      翰扎:宋人文莹《玉壶清话》:“(李建中)善翰札,行笔尤工。”
                      素:与简相似,都是书写材料。素是白色的生绢,古人用它写东西,所以它就成为书籍和信件的代称。用素字组成的书信别称有:
                      素书:杜甫《暮秋遣兴呈苏涣侍御》诗:“久客多枉友朋书,素书—月凡一束。”
                      书素:唐代权德舆《九华观宴饯崔十七叔》诗:“记室有门人,因君达书素。”
                      素札:唐代韦应物《答崔都水》诗:“常缄素札去,适枉华章还。”枉,谦词,指使对方受屈。
                      简素:朱自清《陶诗的深度》:“'检素’,即'简素’,就是书信。”
                      笺:以前供题诗或写信用的精美的小幅纸张称为笺。如唐代女诗人薛涛自制深红小彩笺写诗,当时人称“薛涛笺”。现代一般信纸也称信笺。因为用笺写信,所以也称书信为笺。如鲁迅《书信集·致吴渤》:“附上一笺,请持此笺前往一取为幸。”
                      用笺字领头的书信别称还有:
                      笺札:清人叶廷琯《吹网录》:“余因胡心耘得交季言,笺札常通,终未一面。”
                      笺书:如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郡县民庶,竞修笺书,朝夕辐辏(fú còu音福凑),几案盈积。”辐辏,即聚集。
                      笺简:清人缪良所写《珠江名花小传》:“数日复贻笺简。”
                      笺缯:缯与素、帛等都是丝织品,笺缯也指书信。如南朝人徐陵《与李那书》:“脱惠笺缯,慰其翘想。”翘想即悬念。
                      缄、启:都是书信的别称。如鲁迅《书信集·致李秉中》:“十日以来,几于日以发缄更正为事,亦可悲矣。”宋代人沈作哲《寓简》:“秦熺状元及第,汪彦章以启贺会之。”(秦熺、汪彦章、会之皆人名)由缄、启构成的书信别称还有:
                      缄札:李商隐《春雨》诗:“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玉珰指玉制耳饰。云罗本指如网罗一样遍布上空的阴云,这里借指整个天空。
                      缄素:明人张羽《怀友》诗:“携赏邈难期,庶望遗缄素。”
                      书缄:《水济传》第四十七回:“李应教请门馆先生来商议,修了一封书缄。”
                      缄书:杜甫《奉汉中王手札》诗:“前后缄书报,分明馔玉恩。”
                      缄翰:唐李匡义《资暇集》:“四方缄翰,日满阍者之袖。”(阍者指守门人)
                      缄题:本指信函的封题,但亦指书信。如白居易诗句:“缄题重叠语殷勤”。
                      缄封:既指封闭、封口,也指信函。如苏轼《谢孙舍人启》:“不遗衰朽,过辱缄封,永敦为好之怀,深负难酬之作。
                      书启:古代专指下级对上级的信件,欧阳修《与陈员外书》中曾说:“下吏以私自达于其属长,而有所候问请谢者,则曰笺记书启。”后来也用为信札的通称。如《剪灯新话·翠翠传》:“书启堆案,元人裁答。”


                      IP属地:山东20楼2014-01-18 11:14
                      回复
                        书信的别称(五)
                        鳞鸿雁鱼
                        古时认为鱼和雁都可以传递书信,所以鱼雁便成为书信的代称,而且这一类的书信别称,在书信家族中是人丁兴旺的一支,下边分类来谈。
                        第一类,以雁足为代表。
                        雁足、雁足书:《汉书·苏武传》中记载: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扣,苏武英勇不屈,被送至北海(即俄国贝加尔湖)牧羊。汉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汉朝使者要求放回苏武,匈奴诡言苏武已死。后来汉使又至匈奴,苏武的随行部下常惠于夜间找到汉朝使节,他让汉朝使节对匈奴单于说:汉帝在上林苑中射得一雁,雁足系有帛书,帛书上说苏武等人在某泽中。使者照此责备匈奴单于,单于大惊,赶快谢罪,承认苏武等人仍在,乃放苏武等回朝。后来就以“雁足书”或“雁足”称书信。如唐代李绅的诗中说:“鱼肠雁足望缄封,地远三江岭万重。”又如南朝梁人王僧儒《捣衣》诗:“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唐代诗人权德舆《寄李衡州》诗:“主人千骑东方远,唯望衡阳雁足书。”
                        雁足书的起因是常惠捏造的,属于子虚乌有,但相传还真有这类事。据明人张萱所著《疑耀》卷二说:元世祖中统年间,派郝经以宣慰副使的身分使宋,被扣于真州,十六年不还,郝经养一雁,十分驯服。一日经写诗于尺帛曰:“露冷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缴弓,穷海累臣有帛书。”(累臣,指被囚禁的臣子)系于雁足而纵雁北去。雁为打猎人所获,献与元主,元主恻然。遂向南进军。二年后,宋亡,可见雁足传书,实有其事。
                        从雁足书演变而成的书信别称还有:“雁帛”、“雁书”、“雁锦”、“雁帖”、“雁封”、“鸿”、“鸿雁”、“片鸿”“雁鸿”、“鸿书”、“鸿信”、“金鸿”等等。下边举出一些例子,说明这些别称的应用。
                        雁帛:元人柳贯《舟中睡起》诗:“江驿比来无雁帛,水乡随处有鱼罾。”
                        雁书:清李渔《唇中楼·传书》:“雁书寄到君前,我倩谁伶。”
                        雁锦:明人谢谠《四喜记·泥金报捷》:“定应是虎榜高标,怎不见雁锦遥传。”“锦”字的含义详见后文。
                        雁帖:元代李唐宾《梧桐叶》第一折:“一旦恩情成断绝,烽火相连,雁帖鱼书谁与传。”
                        雁封:《事物异名录·书籍·书柬》:“王瑳诗:‘雁封归飞断,鲤索还流绝。’按,谓书也。”
                        鸿、鸿雁、片鸿:鸿和鸿雁都是大雁。大的叫鸿,小的叫雁。由于《汉书·苏武传》中有大雁传书的故事,所以鸿、片鸿和鸿雁都被用为书信的代称。如清代孙枝蔚《得方尔止越中消息》诗:“游吴曾有约,不谓滞钱塘。屡月无鸿雁,沿途半虎狼。”明代张煌言《祭建国公郑羽长鸿达文》:“千里片鸿,经年尺鲤。”
                        鸿稀鳞绝、鸿消鲤息、鱼沉鸿断、雁杳鱼沉、鱼沉雁杳、鱼沉雁静、鱼沉雁落:都是说书信绝少或断绝。
                        鸿雁:指书信、音讯。如明代高明《琵琶记·拐儿绐误》:“只怕豺狼纷扰路途间,鸿雁伯不到家乡。”
                        鸿书:清代袁枚《奉和李雨村观察见寄原韵》:“访君恨乏葛陂龙,接得鸿书笑启封。”
                        鸿信:清人二石生《十洲春语》:“兄妹无恩鸿信阻,年年风雨走关梁。”关梁指关口和桥梁,引申为水陆交通必经之处。
                        金鸿:金鸿本指秋雁,与鸿雁—样,成为书信的代称,但用得较少。如清人陈维崧《还京乐·送叙彝上人北游》词:“怕他年,又红鲤无书,金鸿少使。”
                        羽、羽书、羽翰:“羽”是鸟的代称,所以“羽”、“羽书”、“羽翰”也代指书信。如明代张煌言《与某书》:“发羽忽次,率勒上报。”郭沫若《纪念孙中山》诗之二:“天高风净雁声远,寄语台澎托羽翰。”
                        鸾翰、鸾书:亦为书信代称。


                        IP属地:山东22楼2014-01-18 11:15
                        回复
                          花中之客
                          宋代姚宽《西溪丛语》里对三十种花做了形象的比喻,列为下列三十客:
                          牡丹——贵客
                          梅花——清客
                          兰花——幽客
                          桃花——妖客
                          杏花——艳客
                          莲花——溪客
                          木犀(桂花)——岩客
                          海棠——蜀客
                          踯躅(即杜鹃)——山客
                          梨花——淡客
                          瑞香——闺客
                          菊花——寿客
                          荼蘼——才客
                          蜡梅——寒客
                          丁香——情客
                          琼花——仙客
                          素馨——韵客
                          杨花——狂客
                          葵花——忠客
                          含笑——佞客
                          木芙蓉——醉客
                          玫瑰——刺客
                          月季——痴客
                          鼓子花——田客
                          唐棣——俗客
                          木槿——时客
                          安石榴——村客
                          棠梨——鬼客
                          孤灯——穷客
                          曼陀萝——恶客
                          据《三柳轩杂记》、《姚氏残语》、《春晖堂花卉图说》及《三除赘笔》又得三十二客:
                          丁香→情客
                          芍药→娇客、近客
                          木槿→时客
                          玫瑰→刺客
                          月桂→痴客
                          莲花→净客、静客
                          桂花→仙客
                          棣棠→和客
                          菊花→倦客
                          荼蘼→雅客
                          木笔→书客
                          蜡梅→久客
                          凤仙→泪客、媚客
                          紫嶶→高调客
                          水仙→雅客
                          杜鹃→仙客
                          玉绣球→巾客
                          萱草→欢客
                          茉莉→神客(远客、狎客)
                          橘花→隽客
                          凌霄→势客
                          栀子→禅客
                          李花→俗客
                          林檎→靓客
                          迎春→僭客
                          山矾→幽客
                          菱花→水客
                          楝花→晚客
                          月丹→豪客
                          菖蒲花→隐客
                          唐棣→和客
                          枇杷→粗客
                          月季→瘦客


                          IP属地:山东23楼2014-03-03 23:46
                          回复
                            雪的别称
                            雪是大自然的杰作,而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浩瀚的诗海中,文人墨客不惜笔墨,给雪冠以不少美名,别有情趣:
                            六出
                            雪呈六角形状,便称之为“六花”、“六出”,如唐代元稹《赋得春雪映早梅》诗:“一枝方渐秀,六出已同开。”唐代高骈的《对雪》诗:“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宋代楼钥的“黄昏门外六花飞,困倚胡床醉不知”。元代白朴所吟的“门前六出花飞,樽前万事休提”。
                            玉龙
                            唐代吕岩《剑画此诗于襄阳雪中》:“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宋人张元的《雪》诗:“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这漫天飞雪,就像被天兵天将杀败的无数条白龙身上脱落的鳞甲,在空中飘降,富于神话的浪漫色彩。
                            琼花
                            雪白似琼花,便命名为“琼花”,如唐代韦庄的《冬日长安感言》诗:“闲招好客斟香蚁,闷对琼花咏散盐。”宋代杨万里的《观雪》诗:“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元代诗人吴澄的《立春日寓北方赋雪诗》:“不知天上谁横笛,吹落琼花满世间。”
                            梨花
                            唐代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把飞雪比做梨花:“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宋代诗人韩元吉也将雪花视为梨花,诗云:“莫将带雨梨花认,且作临风柳絮看。”
                            柳絮
                            晋代谢安集子侄咏雪,侄子谢朗吟道“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因此后人常将雪喻为“柳絮”。宋代梅尧臣的《十五日雪》诗:“拥柱轻于絮,吹墀净若沙。”宋代苏轼的《谢人见和雪夜诗》:“渔蓑句好真堪画,柳絮才高不道盐。”清初钱谦益的《春雪》诗:“绕树莺雏应罢语,漫天柳絮敢争飞。”
                            此外,古诗中的雪还有众多别称,有的称雪为“玉妃”,如唐代韩愈《辛卯年雪》诗:“白霓先启途,从以万玉妃。”有的称雪为“玉花”,如宋代苏东坡的《和国博喜雪》诗:“玉花飞半夜,翠浪舞明年。”有的称雪为“玉絮”,如宋代司马光《雪霁登普贤阁》诗:“开门枝鸟散,玉絮堕纷纷。”有的称雪为“干雨”,如宋代洪龟父《喜雪》诗:“漫天干雨纷纷暗,到地空花片片明。”有的称雪为“凝雨”,如南朝沈约《雪赞》诗:“独有凝雨姿,贞蜿而无殉。”有的称雪为“素尘”,如唐代李商隐的《残雪》诗:“旭日开晴色,寒空失素尘。”


                            IP属地:山东24楼2014-09-12 19:05
                            回复
                              杜鹃鸟的别称
                              杜鹃鸟,身体黑灰色,尾巴有白色斑点,腹部有黑色横纹,它常在春末夏初昼夜不停地鸣叫,口中有血色斑点,被说成啼血。其叫声被人谐声为“不如归去”,凄厉悲哀,因上它常常作为引起思归、伤春等惆怅悲哀感情的雀鸟,出现在古代诗词中,有趣的是,杜鹃鸟在古代诗词中有多种别称。杜鹃鸟,又名子规、布谷、蜀鸟、杜宇、鹈鴂、杜鹃;谢豹;催归、子巂。
                              1、杜鹃:这是一直沿用至今的常见名称。
                              秦观的词《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2、杜宇:相传杜鹃鸟为古代蜀国国王杜宇之魂所化,因此得名。
                              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南宋女诗人朱淑真的《蝶恋花送春》“满目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意。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诗人借杜宇的声声悲啼表现了词人流连光景,伤春迟暮的情感。
                              3、子规:
                              唐代词人温庭筠《菩萨蛮》“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中“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4、鹈鴂:
                              最早出现在屈原《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明代女诗人沈宜修的《望江南暮秋》
                              蝴蝶去,何处问归期?一架秋千寒月老,满庭鹈鴂故园非。空自怨萋萋。”
                              这首词写的是词人触景生情,通过对暮秋时节满目凄凉的景物的渲染,表现自己对亲人的深切怀念。沈宜修借此典故说明季节时序的变化,鹈鴂啼叫着,原本充满生气的庭院也变得面目全非了。
                              5、蜀鸟:文天祥词《酹江月驿中言别友人》“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
                              6、鶗鴂:即杜鹃鸟,“鶗鴂鸣时芳草死,山家渐欲收茶子。”唐代诗句。
                              7、催归:即杜鹃鸟,韩愈《赠同游》“唤起窗全曙,催归日未西。”


                              IP属地:山东25楼2014-09-12 19: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