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跖吧 关注:19,004贴子:327,437

回复:【拜吧】长篇人物分析——盗亦有道,墨侠盗跖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小跖的眼神里满是怀疑和不信任。

一般小跖出现这个动作,就说明他在思考了。


小跖是个憋不住话的人,有什么话总想说出来,所以一看到徐夫子下来,就迫不及待的想把心里的想法告诉他。



小跖的这个表情很严肃,他的语气也很郑重其事,说明小跖心里很看重这件事,他是一个细心、谨慎的人。


147楼2013-12-14 10:54
回复



    只是石兰也是很厉害的,小跖和徐夫子的对话被暗中隐藏的石兰听得一清二楚。







    在袭击儒家弟子时,小跖看出了其中五名儒家弟子是石兰打倒的,由此可见石兰实力惊人。这样一个不知是敌是友的高手潜伏在墨家内部,难免会让小跖感到可疑和不安。


    148楼2013-12-14 10:55
    回复



      小跖察觉到了有人偷听,立即反应过来,迅速查探。此时石兰已经提早一步离开了。
      当石兰再次从楼梯上走下来时,她依旧保持着镇定和若无其事,小跖也只是默默地看着她,没有说什么来打草惊蛇。


      149楼2013-12-14 10:55
      回复







        石兰潜伏在墨家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到目前为止依旧是个迷。作为与石兰相处时间最长的丁胖子,还是对石兰有怀疑的,只是不知道她的目的。幸好,从一开始,石兰就不是敌人。


        150楼2013-12-14 10:55
        回复




          在“执行天志”时,其余人都在抱怨巨子作出的决定让人无法理解,让人不满意时,只有小跖冷静理智的开始分析巨子选择天明的理由。同样,在这个时候,小跖也开始思考天明防守能力之所以如此强的原因。玄机的创作方法,有点像《红楼梦》的“伏线千里”,在这里,巨子传给天明内力的作用初次显现,在第四部抵抗阴阳家时,巨子的内力再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小跖通过分析,认为其中主要原因是巨子的深厚内力。
          前面提到过,《墨经》中的逻辑学十分先进和完善,是“世界三大逻辑发源地”之一,而且墨家弟子擅长辩合,逻辑思维异常清晰。在墨家逻辑中,有一点就是因果分析,由因推果,由果求因。由这里一处认为小跖的逻辑清晰,并且继承了墨家的逻辑成果,或许有些牵强附会,但似乎也不能完全否认其中的联系。总之,小跖的逻辑十分清晰,擅长由果推因,这一点是绝对可以肯定的。
          ===========================================================================
          另外,我在秦吧开了个贴,快去支持小跖!
          地址是http://tieba.baidu.com/p/2163707032?pn=7


          152楼2013-12-14 10:57
          回复

            蒙恬很有大将风范,在“剑圣”的威胁之下,明知自己命悬一线,却也要维护自己作为一个军人的尊严,维护帝国的尊严,在这一点上,蒙将军和大叔很相似。只是可惜的是,虽然英雄惜英雄,但却因为道路和理想不同,只能做敌人,而成不了朋友。
            大叔在适当的时候出手,一瞬间已经到了蒙恬面前。蒙恬最吃惊的,是大叔攻击的速度。按理说,蒙恬和大叔认识多年,应该知道大叔的能力,但依旧感到惊讶,可见大叔在秦皇宫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真实的实力,或者说大叔的实力,与当年在秦国相比,已经更上一层楼了。


            大叔的剑已经架在了蒙恬的脖子上,似乎此时事情的发展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如果不出岔子,那就只有两个结果了,要么大叔把蒙恬杀了,要么蒙恬答应退兵。前者大叔肯定不愿意杀掉蒙恬,毕竟“英雄惜英雄”嘛!后者蒙恬肯定不会投降,作为军人,尊严是最重要的。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似乎无法再继续了。大叔的动作停下来,就是在等星魂出手。只要星魂出手,大叔的目的就到达了。小跖也就有更多的机会救出阿中了。

            之后是大叔和星魂的第一次交手,我在这里就不多分析了。因为这一段引发了很多战争,而且我的主角是小跖,这篇已经有点喧宾夺主,当然这也是为小跖的出场做铺垫。不过,这场比试,大叔不愿尽全力,星魂没有机会尽全力,所以结果未定,胜负未分,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大叔和星魂小试几招后,虽然丝毫没有落下风,但还是用他的“雾隐术”离开,当时看是确实觉得有点奇怪。不过到后来,恍然大悟后就只剩下崇敬了!真不愧是鬼谷弟子啊!


            191楼2013-12-17 20:32
            收起回复
              墨子曾经提到判断是非标准的“三表法”:上本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国家耳目之发,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因此,墨子在举例论证自己的观点时,都要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先王圣贤之君。在说明了领导体系实行的原则后,墨子说到“故古者圣王,明天鬼之所欲,而避天鬼之所憎,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古者圣贤的君主,就是“以尚同为政”,才达到了“谋事得,举事成,入守固,出诛胜”的天下大治的效果。再一次从正面论证了“尚同”的合理性。
              之后,墨子正面回答了当时一些人对“尚同”的质疑。“今天下之人曰:方今之时,天下之正长犹未废乎天下也,而天下之所以乱者,何故之以也?”意思就是当时有一些人问,现在天下的长官没有被废除,但天下为什么依旧混乱?墨子回答这个问题时,举了《尚书》中“五刑”的例子,善于用刑法可以做到治理百姓,不善于用刑法就变成了五种杀人的方法,这并不是刑法不好,而是刑法用得不好。言外之意就是说“尚同”本身是好的,而现在之所以没有效果,是因为领导者用得不好,是因为他们没有遵循上面提到的三大原则。为了进一步论证这个观点,墨子提出了官员为官的目的,不是求取高官厚禄,而是“治民”,“为万民兴利除害,富贵众寡,安危治乱”。而现今的天子,却是选的“父兄故旧”来做官员,这些人做官,“非正以治民也,是以皆比周隐匿”,官员结党营私,聚敛财富,因而没有人愿意与上面统一,所以上下不统一,这样上面赞赏的,下面并不赞赏;上面惩罚的,下面并不觉得不好。上下不同义,就达不到“治民”,就会导致和人类刚刚产生没有行政长官时一样的局面。
              在解决了现实中的疑虑后,墨子再次说明“尚同”的意义和重要性。“尚同”可以做到“上下情请相通。上有隐事遗利,下得而利之;下有蓄怨积害,上得而除之”,趋利避害。“尚同”之所以有这种功效,是因为上下相通能够让上级领导做到“使人之耳目助己视听,使人之吻助己言谈,使人之心助己思虑,使人之股耾助己动作”,从而能够使“所闻者见远”、“德音所抚者博”、“谈谋度速得”,“举事速成”。正是因为“尚同”能都聚集许多人的力量和才智,所以墨子得出结论:故古者圣人之所以济世成功,垂名于后世者,无他故异问焉,曰:唯能以尚同为政者也。“古者国君诸侯之闻见善与不善也,皆驱驰以告天子,是以赏当贤,罚当暴,不杀不辜,不失有罪,则此尚同之功也。
              最后,墨子再次强调了自己的观点: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请将欲富其国家,众其人民,治其刑政,定其社稷,当若尚同之不可不察,此之本也。
              综上所述,墨家“尚同”的教义,其含义简而言之就是要做到“上下同其义”,上意下达,民意可上传,天下有一个统一的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尚同”,其字面意思就是崇尚统一。其实行措施就是在人民选举天下贤人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天子——三公——诸侯——正长”这样上下级分工明确的领导体系。其实行原则就是“上是必是之,上非必非之”,“上同而不下比”,“上有过规谏,下有善傍荐”。其对领导者的要求就是为官者以“治民”为为官之目的,“为万民兴利除害,富贵众寡,安危治乱”。其能使天下治的原因就是能够做到“上下情请相通。上有隐事遗利,下得而利之;下有蓄怨积害,上得而除之”。其重要性在于能够实现“赏当贤,罚当暴,不杀不辜,不失有罪”。而“尚同”最终的目的,就是实现国家富,人民众,刑政治,社稷定”的理想社会。


              205楼2014-01-05 22:52
              回复
                (二)对“尚同”思想的评价
                墨家十论在历史上的命运,颇有不同,有的备受赞赏,有的被无理批判,有的被说成是落后迂腐,有的则是争议不断。
                “尚贤”,“非命”,“节用”,“非攻”四大观点是很受后人推崇的,其积极影响绝对大于负面影响。《吕氏春秋》中写道“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将“廉”看成时候墨家思想的核心特点。西汉著名学者司马谈也在《论六家要旨》中写道“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可见他虽不赞成墨家的很多学说,但却认为“节用”是不能废除的。“尚贤”学说更是后世科举制的先声,而“非命”则是超越时代的极其先进的思想,很适应当今的社会现实。“非攻”符合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和发展”,对维护世界和平,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有很大启发。
                “兼爱”虽是墨家的核心思想,但几千年来都是被怀疑批判的,孟子就曾经很无理的诋毁谩骂“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绝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空想,是反人性的,完全没有实现的可能。更有很多人因为这样误会墨家整个思想体系都是建立在空想之上,完全没有一点可行性,认为是墨家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以此来否认整个墨家思想。虽然我们不能说墨家的“兼爱”是十全十美的,但上述观点实在有失公正,过于片面和极端,对墨家的“兼爱”也没有真正理解。
                “天志”,“明鬼”因为宣扬鬼神,虽然在封建时期被道家吸收,但却与唯物主义观点格格不入,并不适应现今社会,很多人也将这作为批判墨家的借口之一。事实上,墨子基本算是一个无神论者,他之所以宣扬鬼神,其实还是为了推广自己的学说。我们用现在的哲学思想来批判当时的思想,还是有一点不公正的。这一点,以后我会详细说的。
                “非乐”,“节葬”思想可以说是墨家与儒家的重要对立的观点。儒家希望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提倡音乐,主张厚葬久丧。而墨家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上,认为音乐劳民伤财,厚葬浪费钱财,所以反对音乐,反对厚葬。《淮南子》曰:“墨子学儒者之业,收孔子之术,以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丧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可见反对音乐和厚葬,是墨子离开儒家自创墨家的重要原因。因为这些思想与儒家对立,所以自然是被很多人猛烈批判的对象。
                最后就是“尚同”思想了。“尚同”思想是最受争议的一个,学术界目前有两个完全相反的观点。有些人认为“尚同”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先声,提倡人人平等;有的则认为这是法家专制思想的来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提供了理论基础。两种观点,争论不休,到现在也没有定论。甚至有人说这是墨家思想的矛盾之处,是墨家衰败的原因。
                既然是给大家介绍“尚同”思想,这个问题也不能回避,我就给大家说一下我自己的观点吧!


                206楼2014-01-05 22:53
                回复
                  《长篇人物分析之盗跖篇》五一系列番外
                  导语:
                  盗跖是秦时中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他在第一部就作为墨家弟子正式出场,在一至四部也有很重要的戏份。我的《长篇人物分析之盗跖》目前尚没有完结,第一、二、三部盗跖的出场已经分析完结,第四部目前分析到第十三集《尚同墨方》,十三集之后盗跖在剧情发展中很重要,所以会在暑假继续写,应该在今年暑假可以完结。这篇番外并不是按照时间和出场来写,而是从盗跖这个人物以及和他相关的人物入手进行另一个角度的解读。
                  这次系列番外一共有五篇,这五篇的主角依次是盗跖、跖蓉、聂跖、凤跖和跖少。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09楼2014-01-05 22:56
                  回复
                    第一篇 “墨侠”与“盗王”
                    秦时中的盗跖,具有两个十分重要的身份:墨家弟子和盗王之王。
                    这两个身份虽然密不可分,但在不同的表现中侧重不同。在第一、二、三部中的盗跖,主要表现的是他作为墨家弟子的身份。第四部则突出盗跖作为“盗王之王”的身份。所以,我们就从“墨侠”和“盗王”两个角度来再看盗跖。
                    (一)“墨侠”



                    盗跖在秦时里属于诸子百家中的墨家。他在墨家的地位并不是一般的弟子,而是墨家七大统领之一。年仅20岁的他,为何会加入墨家,又成为墨家的统领?
                    秦时里对盗跖加入墨家的原因并没有详细交代,甚至连只言片语都没有。但是,我们从一些人的回忆和盗跖的话中可以发现一些线索。
                    首先,盗跖一出场就对端木蓉十分热情,并且在之后多次提到端木蓉救过自己。而端木蓉也是墨家统领,但她加入墨家的原因也没有交代。其次,墨家前任巨子燕丹对盗跖有救命之恩,所以盗跖对老巨子十分忠心和敬仰,相信巨子选人的眼光,愿意相信天明可以做墨家 巨子。最后,在第二部回忆“易水送别”时。依稀的几个人影中有一个就是盗跖。可见,当时的他已经是墨家的弟子了。
                    由上述线索可以大致推断出,盗跖原本是江湖上赫赫有名的“盗王之王”,在某次行动中身受重伤,被墨家巨子救下,带到墨家后交给“墨家医仙”端木蓉救治。伤好以后,因为对巨子的救命之恩心怀感恩,又对端木蓉倾慕有加,所以选择“金盆洗手”,退出江湖,加入墨家。这样,就实现了从一个江湖独侠到社会著名团体正式成员的转变。
                    那么墨家为何会接受一位偷盗之人?这应该和墨家的教义以及盗跖的具体行为有很大关系。墨子曾经指出“据财不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在《兼爱》中也写到“有财者勉以分人”。可见墨家提倡富者应该帮助穷人,把自己的财物分给他们。盗跖作为一名江湖上的“侠盗”,做的就是劫富济贫,行侠仗义之事,这与墨家的思想十分吻合。所以盗跖成为了墨家的统领,也算是顺理成章的事。


                    210楼2014-01-05 22:56
                    收起回复
                      (二)“盗王”
                      盗跖在进入墨家之前,是江湖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更有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外号——“盗王之王”。这四个字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盗王之王”就是盗王里面的王,意思就是说是盗王里面最厉害的。我理解为,盗跖是盗王的徒弟,而盗王应该是一个一代代传下来的的称呼,那么,盗跖应该是有“盗王”这个称号几百年来最厉害的人物,而且是江湖上公认的。至于盗跖为什么会在不到二十岁就名声显赫,超过前任很多届的“盗王”,那一定是盗跖偷过一件比“千机铜盘”更难度更大的东西。能比千机楼更难进去的,天下大概只有咸阳宫了。
                      第四部主要表现的就是盗跖的另一个身份——“盗王”。所谓“力量越大,责任也越大”,盗跖面对危机重重的千机楼,虽然知道自己可能不会活着回来,但他还是毅然承担下这项任务,虽然有点维护“盗王之王”名声的意思,但是最重要的还是盗跖心里那份深深的责任感,不然他也不会明知道凶多吉少还要从机关鸟上跳下去抢千机铜盘。能力和责任,让盗跖成为这项任务的不二人选。
                      我想对于“盗王之王”这个称呼,以及盗跖的能力,应该不会有人提出异议。无论盗跖的“电光神行术”是否能让他成为天下速度最快的人,他在通过血蚕丝阵时所展现的难以置信的身体的柔韧性和对自己能力的绝对自信,以及面对白凤这样强大的对手依旧处变不惊,偷梁换柱,都让他无愧于这个称谓,他用自己的行为,证明了“盗王之王,绝无空手而归的可能”这句宣言,都足以证明速度并不是“盗王”唯一的标准,盗跖的职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盗王之王”这个光彩的称呼的背后,隐藏的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


                      212楼2014-01-05 22:57
                      回复
                        事实上,盗跖的这两个身份是不能分开的。他既是“盗王之王”,又是“墨侠”。可以说,“侠”是盗跖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盗”则是他为了实现自己的追求而选择的手段。虽然韩非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侠客历来都不会遵循国家法度,不会唯“君王之命”是从,但是侠客素来都有武艺高超、不守常规、急民之急的特征,他们由于对统治者没有自信,所以把维护公平和正义当成自己的使命,以除暴安良为己任。盖聂是用剑来“任侠”,端木蓉是用医来救世,盗跖则是用盗来“为义”。不同的方式,为的是同一个理想。
                        无论盗跖的身份是什么,只要他心中怀有“有力量的人帮助弱小的人”的信念,就不会影响我们对他的敬佩,就不失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侠”。




                        213楼2014-01-05 22:58
                        回复
                          之所以说盗跖对端木蓉的爱,不同于我所见过或者在小说上看到过的任何一种,是因为他的爱很复杂,很坦荡,很无私。盗跖对端木蓉,应该算是一厢情愿的单相思,因为端木蓉对他只有同门情义,而无男女之情。但是,盗跖的单相思却又很不一样。明明很喜欢,却没有无时无刻的跟在对方身边,而是选择离开,因为他知道她不想见自己,那他就如她所愿,不然在机关城见到端木蓉时盗跖不会欣喜若狂地说“好久不见,想不想我?”;虽然被多次拒绝,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希望,但还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决不放弃;尤其是在盖聂出现,并且已经知道端木蓉喜欢的是盖聂后,盗跖没有任何嫉妒和怨恨,他所关心的只是盖聂会不会让端木蓉幸福,心里是否在乎她,所以在看到盖聂对颜路给端木蓉治伤时“无动于衷”时,他才会愤怒的失去理智;



                          盗跖虽然很爱端木蓉,但却没有爱到没有原则,没有底线,什么都愿意背叛,什么都可以放弃。他知道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是最重要的,因为他的理想和她是一样的,自己帮助实现她的理想也是一种爱。当知道盖聂心里有端木蓉,并且能够更好地保护她时,盗跖毅然选择放手,安心地把端木蓉交给盖聂,自己宁愿做一个幕后的保护者永远不奢求回报。虽然盗跖装死把我们吓了一跳的做法很有些欠扁,但我相信,如果当时他真的身受重伤,真的是在交代遗言,他的话也不会变,他对端木蓉的爱也不会减少。没有人会怀疑盗跖对盖聂说出那句“如果世界上还有一个人能够救回蓉姑娘,那个人就是你。你能答应我吗?”,就像没有人会怀疑盖聂那句“我答应你”的回答一样。盗跖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让盖聂做出了承诺。这样,他就可以真的放心了。

                          他的付出不计回报,他的喜欢从不隐瞒,他的放手那么洒脱。


                          216楼2014-01-05 23:00
                          收起回复
                            所以说,盗跖有自己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信仰,他甚至可以为了自己的信仰不顾生命,但是,他的信仰不是爱情,而是墨家的“为义任侠”,“兴利除害”。当然,爱情对盗跖来说也不是生命的附加品,不是可有可无、锦上添花的东西,他同样可以为了端木蓉连自己的性命也不要。盗跖真的很让人敬佩,他既能坚持自己的信仰,又能毫无顾忌不计后果的坦诚的爱一个人,这一点难能可贵。
                            突然觉得,盗跖的爱和《步步惊心》里十四对若曦的爱有些相似。都是默默地付出而不求回报,看着对方得到幸福时默默地祝福。十四为了若曦冒死为十三求情,和若曦一起在雨中跪着求情;已经深爱了,却也不愿意强迫若曦做任何事,被若曦当面拒绝也没有怀恨在心。十四的爱和盗跖一样执着,他的放手和盗跖一样洒脱,只是不同的是,他没有真正正是过自己的心,到最后才明白这份爱

                            在对信仰的坚持和对爱的付出上,盗跖和《凤囚凰》里的天如镜很像。天如镜虽然深爱楚玉,但却不能背叛自己从小立下的信仰和肩上的责任,最后只能让两人反目成仇。即使最后天如镜自杀时,楚玉对他也只有满腔的恨意,对他的爱一无所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这句诗是最好的描述,我的ID名也是来源于此。相比之下,盗跖是幸运的,他和端木蓉有着相同的理想和信仰,所以他不会像天如镜一样在爱和使命中挣扎。
                            也许在端木蓉之后,盗跖会遇见另一个自己喜欢的人,但他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位清丽脱俗的女子,不会忘记自己从昏迷中醒来时第一眼看见的身影。
                            盗跖和端木蓉,有缘相遇,却无缘相爱。或许他注定要默默地保护她一生,看着她得到自己的幸福,就是他最大的幸福。


                            217楼2014-01-05 23:00
                            回复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明,盖聂和盗跖很像。盖聂是“剑圣”,盗跖是“盗王”,两人都会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盖聂的梦想是追寻一片乐土,一个可以让所有人都安居乐业的世界,所以他仗剑天涯,用剑去维护世间正义,做一个真正的“侠”。盗跖的梦想是实现墨家的理想,建立一个没有战争只有爱的世界,所以他劫富济贫,用盗去实现赏善罚恶,做一个真正的“侠”。相似的身份,相同的理想,让他们能够从陌生到熟悉,从敌对到合作。
                              盖聂和盗跖的关系,原本是不相关的陌路人,只是因为都在江湖上赫赫有名,所以听过对方的名字而已。机关城的相遇,应该是他们第一次两人第一次见到对方。虽然盖聂在江湖上的名声不是很好,但是盗跖并没有对盖聂显示出很强的敌意,两人仅仅是相识而已。再到后来两人的关系的变化,就和端木蓉有很大的关系了



                              219楼2014-01-05 23: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