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吧 关注:20,419贴子:123,676

回复:【盖楼贴,持续中...】从成语看中华文化智慧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人生、自然和谐的关键——节以制度
释义:遵守“节”的原则来制订法度。
出处:《易·节》:“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个人理解:制度的意思是说,要为凡事制定一个度。人的欲望需要一个控制在一个度,这便是礼法、礼节的重要性;人的行为需要控制在一个度,这便是法律、法节的重要性,四时寒暑的运行需要一个度,这便是时节、节气的重要性;假设人的欲望过度膨胀,社会必然充满竞争与不安,人的行为过度放纵,社会肯定早就乱了套,天地不按规律运行,生灵都会遭到毁灭。万事万物皆需要一个度,才能做到“不伤财,不害民”,才能使自然与社会充满和谐。给事物以制度,便称为节。
节有二义。一者时节、节气、节律、音节、竹节、节点等,它们表示事物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在恰当的时间,在恰当的地点,出现恰当的事物,这个不能乱了套,乱了套便是失节。人要有规律的生活,自然要有规律的运行,。二者节制、节约、节省等,它们表示事物不能过了度,不能该离开的时候不离开,该收敛的时候不收敛,不能有过分贪婪的欲望,不能有不加以节制的行为,人要懂得对自我的节制。
有规律、有节制,是节以制度的两个内在意义。节是方法,度是原则。


21楼2013-12-22 10:05
回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见仁见智
    标准释义: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出处:《周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系辞原话更精准的表达,也是流传更广的说法。它的意思也非常明确: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这句话。
    一、每个人都有自己成型的思维模式评价体系。受限于个人的成长经历与教育背景,每个人形成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是不一样的。
    二、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思维模式评价体系去看问题。对于同一种现象,不同学科的人会做出不同的解释。例如名著《西游记》,修行的人认为这是指导修行的典籍,搞政治的人认为这是对传统政治的反抗,现代的人会从管理学等角度去研究它,小孩子只能认为这是有趣的神话。因为他们的成长经历与学习背景不一样,所以他们看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
    三、“仁”与“智”是人的两个方面,可以说,他们一个代表情性,一个代表理性。一个代表情商,一个代表智商。常人总是更偏于某一方面的。而为人的修养应当情性与理性并重,任何一面的缺失都会对人造成巨大影响。
    同时它也启示我们,不要固执于自己的观点与人争论,而应当先充分了解别人的观点,学会站在别人的视角看问题。


    24楼2013-12-23 12:24
    回复
      人生的两样事——进德修业
      释义:提高道德修养,扩大功业建树。
      出处:《周易·乾》:“君子进德修业。”
      理解:每个人一生都有两样任务,对内完善自己,称为进德;对外奉献他人,称为修业。进德是修业的基础,功业需要相应的德行来承担,德行不够而功业太大,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德不仅仅是指品德,它包括了追求真善美的精神,自身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完善的人格才能称之为德。而业的种类也包含了很多,无论是在政治、商业、科学、技术等各个种类,只要能奉献自己的才智,做出有益于人的事情,便可称之为修业。进德所以立身,修业所以立名。


      25楼2013-12-24 10:08
      回复
        真正的尊贵——谦尊而光
        出处:《易·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
        释义:尊者谦虚而显示其美德。
        近义词:卑以自牧
        理解:个人更喜欢的解释是,做到“谦”,便能尊贵而光明,要时时保持卑的态度。对这句话最好的解说来自《道德经》: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以言下之,就是放下高人一等的态度,以身后之,就是要能扎到那些最苦最累又无法出名的活儿里去。这才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成为“上”民。


        27楼2013-12-26 10:20
        收起回复
          没有独立的个体——拔茅连茹
          释义:拔起一根茅草,会带累许多根。比喻互相推荐,用一个人就连带引进许多人。
          出处:《周易·泰》:“拔茅茹以其汇。”
          理解:每一个人都是一类人的代表,不能以一个单纯的个体去看待,在政治上尤其如此。


          28楼2013-12-27 12:09
          回复
            到现在为止,《易经》中的成语一共摘录了二十个,与《易经》有关的成语就摘录到此了,谢谢有缘人的观看。下一次开贴再待准备。现在把二十个成语摘录如下:
            美好人生的总纲领——持经达变
            人生的智慧与勇气——进退存亡
            不可忽略小事物——防微杜渐
            理想的组织——各得其所
            完美的德性——元享利贞
            最好的心境——乐天知命
            看待事物的方法——错综复杂
            掌握学习的方法——触类旁通
            儿童教育的重要性——蒙以养正
            成长的标志——改过迁善
            中国人的信仰——积善余庆、积恶余殃
            自然的法则——物以类聚
            最好的口号——顺天应人
            消灭人生的敌人——惩忿窒欲
            人生、自然和谐的关键——节以制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见仁见智
            人生的两样事——进德修业
            团队的力量——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真正的尊贵——谦尊而光
            没有独立的个体——拔茅连茹
            恭祝大家吉祥!


            29楼2013-12-27 12:16
            收起回复
              节目预播:将于1月1日元旦开始播出《庄子》中的成语共二十条,敬请期待!
              前言:
              《庄子》一书,其思想玄妙高远,虽散而自成体系;其想象奇特瑰怪,含意隽永;其行文汪洋恣肆,变化无端。其书对于知人论世,为人处世,以及证德修道有极其精深独到的描述,是我国哲学思想与文学艺术中影响极大的一块瑰宝。这里由于只是选取部分成语,对于它的美丽奇特深刻只能有肤浅的描述。如果能做一个敲门砖,引起读者对于《庄子》一书的兴趣,便是我最大的素愿。


              30楼2013-12-28 09:37
              收起回复
                人外有人,不可骄傲自满——望洋兴叹
                释义: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出处:《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故事:这是著名的《秋水》篇中的故事,大意是说:秋天到来,千百条河川都奔注黄河,河水奔腾浩瀚,辨不清两岸的牛马,非常壮观。看到这景象,黄河的河神河伯非常高兴,以为天下所有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于是他顺水向东,不知不觉到了北海。一看到北海就惊呆了,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于是,河伯才改变了他的神态,茫然地抬头,望洋向若(北海之神)而感慨地说:“俗语说:‘知道了一些道理,就以为没人能赶上自己了。’这正是说我呀。”
                启示:故事中河伯最后感叹的那句话,真的非常有道理。人掌握了一些东西,便以为自己掌握了世上最大的秘密,以为自己天下无敌。容易过高的估计自己,从而变得骄傲自满,无法进取,是人性的弱点,也是人性的缺点之一。就好像中国近代守着传统经典,认为它已包含了世间一切的知识,从而不接纳西方科学一样。这是他们过高的民族自尊心,使他们错解了传统中的知识。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不是传统文化的精神;望洋向若,接纳包容,不断前进,止于至善,才是传统文化的精神。


                34楼2014-01-01 10:27
                收起回复
                  凡事皆有方法,方法皆相通——盗亦有道
                  释义:盗贼也有他们的那一套道理(和方法)
                  出处:《庄子·胠箧》:“盗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故事:盗跖的徒弟问盗跖:“偷盗也有什么方法吗?”,盗跖回答说:“当然有了。猜测室中有没有宝藏,那是圣;领先进去,那是勇;最后出来,那是义;知道这次行动应不应该做,那是智;平均分脏,那是仁。怎么能说没有道呢?”
                  启示:所有的事情都要有方法,这个方法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说明。圣,是远见,提供了行动的目标,告诉事情值不值得做;智,是行动的可行性分析,说明事情能不能做;勇,带头作用,激励队友,勇于开拓;义,担当责任,领导风范;仁,平均分配,保证团队的和谐。不仁,团队是一盘散沙;不义,成不了领导;不勇,事情无法成功;不智,会有很大的风险;不圣,有可能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每个人要想成事,无法单凭一己之力,必须要依靠团队。因此这智圣仁勇义多少都需要具备。而最后,“仁”的程度决定事情的性质。损害他人利益自己的小团体,那就成了强盗;损害小部分的人利益天下,那就成了天子。
                  最后再总结做事情的方法如下:先判断某个领域未来的发展前景(圣);再对进军这个领域做可行性分析(智);一旦确定可行,便不要顾忌,勇敢前进(勇);自己要能够承受可能的损失(义);取得成果后,接下来便是分配了(仁)。这便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35楼2014-01-02 12:54
                  回复
                    勿忘己能——邯郸学步
                    释义: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出处:《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启示:《庄子》里面有很多成语都能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境况,邯郸学步便是其一。我们的国家努力模仿西方,希望自己能变的跟西方一样,可是西方没学成,传统文化也忘了,变成了一个四不像。每个人、每个国家的经历都不同,自然会各有不同的特点,这是我们根深蒂固的限制,无法摆脱,一味的模仿是不切实际的。在自己的传统上嫁接西方的优势,才是我们应该有的做法。


                    37楼2014-01-03 12:07
                    回复
                      不要胡乱模仿——东施效颦
                      释义:比喻胡乱模仿,效果极坏
                      出处:《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
                      故事:春秋时候,越国有个名叫西施的姑娘,她非常美丽、漂亮,一举一动也很动人。他有心口疼的疾病,犯病时总是用手按住胸口,紧皱眉头。因为人们喜欢她,所以她这副病态,在人们眼里也妩媚可爱,楚楚动人。西施的邻村有个丑姑娘叫东施,总是想方设法打扮自己。有一次在路上碰到西施,见西施手捂胸口,紧皱眉头,显得异常美丽。她想难怪人们说她漂亮,原来是做出这种样子。如果我也做这个姿势,肯定就变漂亮了。于是她模仿西施的病态。结果人们见了原来就丑的她,现在变成这种疯疯癫癫的样子,象见了鬼一样,赶紧把门关上。
                      启示:这个故事给我们两个启示:
                      1. 每个人的特点都不同,在别人身上显现为优点,移植到自己身上则未必也是优点。人应该认识自己的特点,走自我特色的发展道路。
                      2. 这也可以作为晕轮效应解。人看西施美丽,西施怎么弄他们都觉得美丽;人看东施不美丽,则东施怎么弄他们都不觉得美丽。这是人心理上固有的刻板印象。
                      其次,需要比较一下这个词与邯郸学步的差别。他们都是不顾自身情况去模仿,最后也都成了别人的笑柄。差别的是邯郸学步不珍惜自己已有的技能去模仿,他是忘了自己;而东施效颦是不顾自己的情况去模仿,他是不了解自己。这两种错误都是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容易犯的,需要我们警醒。
                      最后,我们且不要笑邯郸学步与东施效颦,他们好歹也会欣赏到别人的优点,好歹也有一颗上进、好学的心,只是没有掌握好方法而已。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又何尝不会如此呢?更重要的是,我们很多人连真正欣赏别人的心都没有,而更多的是夜郎自大,自以为是。这才是真正应该受到嘲笑的。而邯郸学步与东施效颦所展现出来勤于学习的精神,则应该为我们所学习。


                      40楼2014-01-04 12:37
                      回复
                        中国人的最高理想——内圣外王
                        释义: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
                        出处:《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理解:后世常以内圣外王为儒家的最高理想,而实际上内圣外王这个说法却是出于庄子,由此可见,春秋时代儒道不分这个说法也是有根据的。
                        这个理想涵盖了人生理想与社会理想两个方面。内者,人格的养成,人性的完善,潜能的发挥,止于至善,谓之圣。外者,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少有所依,社会清明,公平正义,礼乐兴盛,教化盛行,成此功者,谓之王。内圣是外王的基础,外王是内圣的显现。古代儒士勤修内圣之功,以佐圣主成外王之道,可以说,他们自认为是道统的代表,而君主只是政统的代表。这种强烈的道统意识,为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又光辉灿烂的一笔。
                        现代社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大行其道,它们都无一例外的扩充了外王之学,而内圣之学却日渐昏暗。内圣之学是人生幸福美满的基础。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成就事业,才能获得幸福。


                        41楼2014-01-05 23:09
                        回复
                          面子问题的来源——文过饰非
                          释义: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出处:《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文。”。《庄子·杂篇·盗跖》:“辩足以饰非。”
                          理解:如果行为上我犯了错误,通常我都会先找借口解释;如果我发现自己的观点偏颇,通常我也会找很多理由去与别人争辩。所以文过饰非这个成语,形容我是非常恰当的。
                          过,过失,行为上的错误;非,不正确,观点上的错误。文,掩饰。孔子说“文过”的意思是很多人的行为都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过失;饰,也是掩饰。庄子的意思是说,很多看起来充满雄辩的理论,其实都是为了掩饰自己观点的不足。撒一个谎便要十个谎来弥补,谎撒的圆满的便成了理论。
                          承认自己的不足,承认自己的无知,是一件非常需要勇气的事情。能为之者,便可称为君子。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如果做不到接纳自己的缺点与不足,而又深恶之的话,那就要自己暗暗的努力改之。


                          42楼2014-01-06 10:18
                          回复
                            技艺的最高境界——得心应手
                            释义: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顺利。
                            出处:《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
                            理解:技艺的最高境界是能做到心手合一,心中想什么,手中就能做什么,不差分毫。要达到这个境界,既要练手,亦要练心。练手的时候心中慢慢的领悟,最后找到那个突破点,那种感觉,心能突破手的限制,能自如的运用手,达到心手合一的境界。


                            43楼2014-01-07 11:56
                            回复
                              真真假假的世界——似是而非
                              释义:指事物似真而实假,或似正确而实错误,也指似针对此实针对彼。
                              出处:《庄子·山木》:“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战国·邹·孟轲《孟子·尽心下》:“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
                              典故: 战国时期,庄子带学生游学各地,见伐木工人砍树问为什么不去砍大树,工人说因为它已没有用处了。到了朋友家,仆人问杀鸡的事,主人说杀不会打鸣的鸡。庄子对学生说:“应该处于有用和无用之间,似是而非,这样才谁也抓不住把柄。”
                              启示:孔子与庄子所说的似是而非,是从两个方面来讲的。孔子说的是现象,而庄子说的是做人,他们都能给我们以启发。
                              孔子说,恶莠,因为它长的像苗,难以分辨,会扰乱苗的生长。自然界如此,社会界亦是如此。好像各种异端邪说,举着正宗的旗号,却打着别的主意,而我们常人难以分辨,所以它们会迷惑人,会妨碍正宗的东西的发展。苗莠之辨,存在于各种事物之种。
                              而庄子所说,则是如何保存自己的生命。做人要像变色龙一样给自己增添保护色,要能处于有用与无用之间。太无用无法生存,太有用亦无法生存。这并不是教人变成小人,小人没有自己的原则,随风而倒,阿谀奉承。做到似是而非是要能做到变通,能长能短,能屈能伸,成功亦然,失败亦然,得失顺逆不乱于心,该有用就有用,该无用就无用。能在有无之间无碍变通,是人生极高的境界。


                              44楼2014-01-08 22: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