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吧 关注:20,419贴子:123,667

【盖楼贴,持续中...】从成语看中华文化智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家好!前段时间,我无意间看到一些很常见的成语,像“安步当车”,“画饼充饥”,“杯弓蛇影”,“防微杜渐”之类的,突然体会到,原来我们的成语中蕴含了非常丰富的内涵与非常深刻的智慧。它们有的可以作为现实现象的反映,有的阐明了生活中的原理,而有的可以直接拿来作为人生的教条。只是我们“百姓日用而不知”,见的多了反而体会不到它的深刻内涵了。
成语工整而优美,简洁而深刻,恰当的使用成语,能使我们的表达更为出彩,从而提升我们的文学水平与口语能力。而了解成语背后丰富的素材,也是我们积累文学素养的好方法之一。
对我个人而言,我更注重成语中所表达的人生智慧以及它所提出的人生实践。特开此贴,争取每天与大家分享一例!
成语可以从很多角度进行分类,例如从不同的物类进行分类,或者分类为现象型、原理型、实践型、故事型等。前一种分类可以作为基本的成语学习,是学校中常用的方式。后一种分类是我比较喜欢的,但是难度很大,还没看到相应的书籍。
这里我用不一样的思路,将成语按出处进行分类。例如《易经》、《论语》、《左传》等。由于前一段时间初步读了读《易经》,深深的为《易》的智慧所折服,因此,此贴将首先与大家分享与《易》相关的成语。希望大家催促、监督!
是为首楼。谢谢!


1楼2013-12-08 10:45回复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第一个成语是:持经达变。
    解释:应用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圆通的应对事物。
    出处:这并不是严格的成语,也并不直接出自《易经》,不过它确实是易经思想的直接反映。所谓易有三义:简易、变易,不易。经即是不易,变既是变易。
    个人浅解:首先要理解经与变的关系。变是说,从现象上看,世间的一切都是在不断变化的,纷繁复杂。经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这些变化的世事后面贯穿着一个不变的东西,称为规律,也就是经。另一个意思是,我们作为人,虽然时时刻刻在经历着变化,我们会不断的变换环境,乃至于我们的身体心理都在不断变化着,可是在我们的思想上原则上,应该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即孔子所谓“吾道一以贯之”是也。
    如果要想在事上获得成功,就一定要通达世变。一个不能通变的顽固先生是难以招人喜欢的。可是如果人像墙头草一样随风改变,必然会成为被世人唾弃的小人。人如果要发扬自己的经,就一定要通达世间的变。真正的成功,是能将自己的“经”在变换的世事中达成的人。
    培养自己的经,通达世间的变,需要极大的智慧。在变中保持着自己的经,在经中顺应世间的变,需要极大的勇气。持经达变,是智慧与勇气的完美结合,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
    世间的变是什么?传统文化告诉我们的经又是什么呢?


    2楼2013-12-08 10:47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3-12-09 18:05
      回复
        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成语是:进退存亡。
        出处:《文言传》“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标准释义:前进、后退、生存、死亡。泛指各种好的与坏的处境。
        个人理解:这是我最佩服易经的思想。如果仅仅只是把这个成语理解成为各种处境,那易的深刻思想就要大打折扣了。从它的出处来看,它是要我们能时时刻刻认清自己的处境,找准自己的定位,从而确定自己的行动。若知进而不知退,一味勇冲,则容易变成“亢龙有悔”哦。
        存与亡是我们对自己处境的判断,需要我们极大的智慧。我们需要判断我们能得到什么,我们会失去什么,然后对于我们能得到的,则要有前进的勇气,而对于无法挽留的,则要有勇于面对失去的勇气。若当进不进,则会有后悔遗憾,若当退不退,则会有纠结苦恼。若进退自如,方能自在逍遥。知存知亡是智慧,能进能退是勇气,自在的人生是智慧与勇气的完美展现。


        4楼2013-12-09 21:48
        回复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成语是:各得其所
          标准释义: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出处:《周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个人理解:在我看来,这个词有两重意思。一、各得其所需;二、各得其所处。各得其所需,是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的利益,而不妨害其他人的利益。各得其所处,是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平台与位置,使自己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而不压抑其他人发挥才能的机会。正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它是一个理想组织、理想社会的模型。无论共产主义还是大同世界,都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有这两方面的描述。
          而反过头来看,现实世界中的矛盾、冲突,大部分都是因利益难以协调分配而引起。资源总是有限的,而人的需求常常是无限的,这必然会引起冲突。如何减少冲突呢?一方面,我们可以探讨如何更充分的利用资源,更好的分配利益。这是现代技术、经济学、社会学之类所研究的课题。而另一方面,我们也能探讨如何在现有的资源、利益限制下,如何审视我们的需求,合理的调整我们的需求,这成为伦理学、宗教、身心灵学等所探讨的话题。在一个正常而合理的社会中,这两方面的重要性应该是等同的。若过分强调限制需求,则必然压制技术和经济;若一味强调技术经济、则必然放纵人类欲望。我们可以发现,欧洲从中世纪到现今,正是经历了这个转变。
          假若中庸之道是将发展经济与审视欲望看成同等重要而不偏不倚的话,那中庸之道便是通向理想社会的正道!


          6楼2013-12-11 16:58
          回复
            赞一个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3-12-12 12:47
            收起回复
              完美的德性——元享利贞
              出处:乾卦卦辞,“乾,元享利贞”。
              释义:元者万物之始,亨者万物之长,利者万物之遂,贞者万物之成。
              解释:元享利贞是天之四德,取象于自然界的发展变化过程。春天万物复生,草木生长,是天之生德。夏天万物纷纭,欣欣向荣,是天之长德。秋天果实成熟,橙黄桔绿,是天之收德。冬天天凝地闭,阳气潜藏,是天之藏德。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个完整的轮回,天地万物在新的起点上重新开始,生生不息,不断向前发展。这是天的德性。
              作为人也要拥有这四种德性,它们体现在人的身上便是仁义礼智。“君子体仁足以长人”,体会到仁德,就能发现别人的优点长处。“嘉会足以合礼”,践行了礼德,便能为自己,为他人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空间。“利物足以合义”,实现了义德,则能利己利人,使人各得其所。“贞固足以干事”,内化了智德,使智慧能力得到增长,则能使自己的人生境界获得提升,从而更好的就应付世事。
              元享利贞也可以说明仁义礼智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一个社会若能不断培养人的善心,则是有仁的。若能给人的善以良好的发展空间,则是有礼的。若能使人们的善各得其所利,则是有义的。若能使人们都得到自由而健康的发展,使人们都拥有智慧,则是有贞的。
              因此,我们能用此四德,去观照自己,观照他人,观照社会,发现优点与不足。
              ————————————————————
              注:元享利贞并不是一个成语。这里只是觉得它非常高明,因此解释一下。


              8楼2013-12-12 15:51
              收起回复
                最好的心境——乐天知命
                出处:《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标准释义:安于自己的处境,由命运安排。这是相信宿命论的人生观。
                个人理解: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追求人定胜天的时代,对于安分、守柔之类的成语多少会冠一个消极的名号,仿佛如果一个人不能做到任何时刻都“毫无畏惧”的往前冲,那么他就消极了一样。近代的成语辞典解释成语也受了这种思潮的影响,像这个成语的解释,“安于自己的处境,由命运安排”就已经解释完了,为什么还要狗尾续貂的添上一句“这是相信宿命论的人生观”呢?难道成语中所谓的“命”就一定是宿命吗?
                天与命这两个字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承载了太多的东西,在这个成语里,我们姑且认为它们都表示“天命”,并假设天命是指人先天所生,无法扭转的东西。人世间太多的东西是我们无法选择,亦或是选择之后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的,例如我们的出生,我们的时代,例如我们选择了爱人,选择了工作,选择了城市。渺小的人是不断的被小环境大环境所左右的,人生难以自已,当我们对境遇感到不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成语告诉我们,第一条要做到的,是乐。不要抱怨那些已经发生的东西,不要抱怨父母贫穷,不要抱怨时代不好,不要抱怨工作、感情、生活的不顺。如果一个人沉浸于抱怨之中,那他怎么进取?那才是真正的消极了。
                第二条要做到的,是知。子曰: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是一个困难的过程,也是人一生的功课。知道时代的命运,知道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能得到什么,会失去什么。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就不会汲汲于得不到的,不会戚戚于留不住的。乐天知命,故不忧。
                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到一条:运。我们常说命运命运。命和运是两样东西。命是先天的,无法改变。而运是后天的,是人的行为,可以依靠人的智慧与勇气来改变。运是什么呢?运就是能做到“进退存亡”。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假设命是一个难解的方程,运就是我们对它的求解。求解的好坏,则依各人的勇智而定了。


                9楼2013-12-13 16:19
                回复
                  看待事物的方法——错综复杂
                  标准释义:错:交错,交叉;综:合在一起。形容头绪多,情况复杂。
                  出处:《周易·系辞上》:“参伍以变,错综其数。”
                  理解:错综复杂现在常用来表示头绪繁多,难以捉摸。不过它最早是易经看卦的方法。错是不变换主体,将卦阴阳相变,看事物的另一方面。综是变换主体,倒过去看卦,从另一方面看事物。错综是主客体角度的变换。复卦是将原卦的2、3、4爻做下卦,3、4、5爻做上卦组成新卦,也就是看卦的本质。杂卦再对复卦进行变化,看卦的变化。错综复杂通过四个不同的角度,来全面的看待事物,分析事物。这是易经的看卦方法。
                  举例来说,当我们爱的时候,要想到恨,成功的时候要想到失败,得意的时候要想到失意。知道成败得失苦乐是一体的两面,相反相成,而不相离,永不可分。不可能只有其一而无其二。那么这就是“错”卦的方法。使我们心境平和,未雨绸缪。
                  而“综”卦的方法就是说,我们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往往同一个问题,同一样事物,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东西。如果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则容易产生矛盾,处理事情不能圆融。这时候必须要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同一样事物,变换角度。这是“综”卦的方法。
                  我们可以看到,错综这两个思想对我们非常有用。经常练习,会有意想不到的感悟。至于复杂,那个就太“复杂”,不是我所能粗解的了。


                  10楼2013-12-14 22:07
                  回复
                    掌握学习的方法——触类旁通
                    标准释义:触类:接触某方面的事物;旁通:互相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规律,就能推知同类事物。
                    出处:《周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个人理解:描述一个人善于学习的常用成语有三个: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是一种发散性思维,从点到面,需要经常的训练。它是做到融会贯通和触类旁通的基础。融会贯通是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对某一领域的知识有了完整的思想体系,自然能将所学的各种零散知识整合起来。凡是学习,都应该力求做到融会贯通。做到融会贯通了,就有了自己的思想,而自己那些零散的学习才有了它的意义。
                    触类旁通与融会贯通是不一样的。融会贯通的重点在于“贯”,它象征一个体系。而触类旁通的重点在于“类”,类是一个框架,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用于其它领域的学习上。例如我们在学习时,作者使用的分析方法就是一个“类”,我们若能在学习知识信息的同时掌握这个“类”,就能将它用在其它领域的分析上,从而达到旁通。
                    总的来说,学会举一反三,是学会学习的初步。学会融会贯通,就有了自己的思想,而学会触类旁通,就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天下之能事,毕矣!”。


                    11楼2013-12-15 16:36
                    回复
                      儿童教育的重要性——蒙以养正
                      出处:《易·蒙》:“蒙以养正,圣功也。”
                      释义:从童年开始,就要施以正确的教育。
                      理解:教育要趁早,这是当代中国一个毋庸置疑的观念。从各种辅导班,培训班一直往前,直到胎教,唯恐自己的子女输在起跑线上。但是细细想之,这种教育却不一定是正确的。用知识的灌输取代孩子的求知欲,能培养孩子独立的思维与学习兴趣吗?用一味的“奋勇争先”取代互爱互助,孩子能学会怎么与人交往吗?用荣誉取代目标,孩子会获得将来的幸福吗?现行的教育已经在很多方面被人所诟病。
                      回到这个成语所表达的思想里可以发现,教育要趁早,这也是古人的共识之一。我们前面讲过成语防微杜渐,便是蒙以养正的道理所在。孩子性识未定,各种潜在的问题都容易改,各种好的东西都容易培养。一旦长大,性格与习惯确定,就再难以改变了。由此便可显出蒙以养正的重要性来。
                      蒙以养正,需要养哪些正呢?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个人觉得,心理、身理、性格、习惯、思维、求知欲、价值观,一个都不能少。这些有的需要父母的谆谆教导,有的需要父母的以身作则,有的需要潜移默化,有的需要循循善诱,还有的需要有威严的禁止。对于父母而言,教育子女是个光荣的责任与巨大的挑战!


                      12楼2013-12-16 15:50
                      回复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3-12-16 23:36
                        回复
                          成长的标志——改过迁善
                          标准释义:改正错误,变成好的。指去恶就善。
                          出处:《周易·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个人理解: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成语,说起来好像理所当然,不难理解,没有其它的意义。但是真正体会到它的内涵并能付诸实施,则是一件不大容易的事。
                          我们都需要成长,成长了才能“三十而立”,才能有担当。成长就是一种改变,改变什么呢?在我们还小的时候,我们一切只按着自己的性子来,父母亲属都会包容我。在遇到不顺的时候就哭哭闹闹,以表示对现状的抗议。那时候的我们从来不会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外物应当为我们旋转,而我们却不会犯错误。即使犯了错误也并不代表我有缺点。
                          等到慢慢长大,当生活遇到不顺的时候,有一天,我们突然反观内省,灵光一闪,发现原来眼前的不如意,竟然是根源于自身的不完美。而我们再省视周边遇到的人,也忽然发现他们具有了自身不具备的优点。当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严重性的时候,改变就发生了。“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于是改过迁善就开始了,成长也就开始了。
                          再啰嗦一句,成长的节点在什么地方呢?就在我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厌恶自己的不足,认识到别人的优点并欣慕别人的优点的时候,成长就开始了。


                          14楼2013-12-17 10:46
                          回复
                            信息收集:
                            从12月7日到12月17日,不知不觉已经发了十个成语了。现把它罗列如下:
                            美好人生的总纲——持经达变
                            人生的智慧与勇气——进退存亡
                            不可忽略小事物——防微杜渐
                            理想的组织——各得其所
                            完美的德性——元享利贞
                            最好的心境——乐天知命
                            看待事物的方法——错综复杂
                            掌握学习的方法——触类旁通
                            儿童教育的重要性——蒙以养正
                            成长的标志——改过迁善
                            ————————————————
                            希望看到的朋友能为我提点意见,哪个成语您觉得还不错,哪个您觉得需要改进,整体的发贴风格、思路需要怎么改进等等。


                            15楼2013-12-17 10:57
                            收起回复
                              中国人的信仰——积善余庆、积恶余殃
                              标准释义:积德行善之家,恩泽及于子孙;多行不善,则会遭受恶报。劝人不要行恶,以免祸延子孙。
                              出处:《易传·文言传》: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个人理解:有人认为,当代的中国人没有信仰,自此便推论出几千年来的中国人都没有信仰,这是不负责任的说法。以西方人的语境来说,没有对人格化上帝的爱与敬畏便是没有信仰,这是因为他们难以理解没有对象的信仰是什么样的。但恰恰在中国,在传统文化中,去人格化的神早已经在春秋时代便完成了。我们的追求指向于“道”,而信仰则止于“道”所设定的规律,它要为我们的现实行为提供指导。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是“道”所体现的规律之一,也是我们重要的信仰之一。它与当代语境中的信仰至少有以下三点不同:
                              一、它指向于这个规律本身,而不指向于规律背后的操纵者。所以无论是神、佛、道、真主、上帝,它们是有形无形,是一是多,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体现了这个规律。所以我们的民族才能包容进多种不同的信仰。
                              二、它以家为本位,而不以个人为本位。信仰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它也会关系到家族。家族是一体的,人无法独立于家族而存在。所以人的信仰也必然关系到家族的兴衰。
                              三、它以行为的善恶为决定福殃的惟一力量。没有其它力量能改变善恶所带来的后果,因此自己才是决定善恶祸福的主体。福,不是依赖于天神的赐予,而是靠自己的积德行善。
                              当代有的人,认为权力与财富才能福及子孙而非善恶,不亦惑乎?


                              16楼2013-12-18 10: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