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中庸第二十,说说对自明诚的理解,准确一些是对明的理解。
明的前提是致中和,或如夫子的毋意、必、固、我。或者如阳阳先生说的无善无恶心之体。
明的过程呢,如中庸所言,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要人一己百,人十己千。非如此不能明。
明的标准。学则要能之,问则要知之,思则能得,辩则能明之,行则必笃之。若言,则不跲;若行事,则不困、不疚。若傍之为道,则不穷。套用千愚先生的“因为不但了解事物初起,还知晓其终结,而所行介乎四六之间”似乎能帮助理解。
明的前提是致中和,或如夫子的毋意、必、固、我。或者如阳阳先生说的无善无恶心之体。
明的过程呢,如中庸所言,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要人一己百,人十己千。非如此不能明。
明的标准。学则要能之,问则要知之,思则能得,辩则能明之,行则必笃之。若言,则不跲;若行事,则不困、不疚。若傍之为道,则不穷。套用千愚先生的“因为不但了解事物初起,还知晓其终结,而所行介乎四六之间”似乎能帮助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