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吧 关注:12,442贴子:95,011
  • 4回复贴,共1

学习儒学、心学的心得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夫子和众弟子都是真实存在过的人,论语里的记载都是真实发生过的。自己坐井观天,做一下比较,在学习上至少存在以下两方面的差距。
一方面是学习发愤程度。比如: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另一方面,遵道而行的笃定。夫子这么对待女儿的终身大事和最喜欢的弟子的葬礼:子谓公治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发愤和笃定也只是虚象,夫子和颜回何尝刻意发愤,何尝刻意笃定去遵道而行。他们处于乐道的境界,率性而行,但表现出来的所做所为在区区眼里便是发愤,便是笃定。
然愚钝如我,却不得不用功,不得不笃定。不刻意用功便不能有所误,不刻意用功所误终是所误而不能有所悟,不刻意笃定所悟只是所悟而不能成为所得。有所得则好之乐之,盈科而后又进,开始新一轮的循环,这个也是致良知的由刻意到诚意的过程,由畏之敬,再之顺的过程。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3-10-22 13:53回复
    儒学、心学很有意思的地方是其功夫和本体的对立统一。如仁是很形而上的,夫子极少许人以仁,然夫子给岀的仁方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力行近乎仁。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都是告诉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笃实下死功夫。阳明先生给岀的法则,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良知,尤其其背后的一是最形而上的,然功夫之要只是致良知于事事物物。阳明先生答顾东桥书中写到:就学者本心 日用事为间,体究践履,实地用功,是多少次第多少积累在,正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总结一下,如千愚先生说过的,学习目的要直指根本,追求形而上,追求偶得一时悟,其他一切桎梏,全都不屑;平日要下足死功夫,融会儒学、心学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尽己所能去印证、实践、总结。儒学如是,心学如是。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3-10-22 15:27
    回复
      事事物物的运行,后面都是有规律在起支配作用,所谓事以理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在探求事物运行的规律,这个探求是由外之内,是穷其理而非穷其物.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由内而外的释放,把规律应用于事事物物。在整个由外而内,由内之外的过程中,规律起着一以贯之的作用。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3-10-23 16:31
      回复
        行的过程,是由内而外的释放,但是常会发现知不足或者未知,便需要在事中格物致知,这个行的过程也是知的过程;格物致知以探求规律,是由外之内的探求,然无物亦无以格之,这个知的过程又是行的过程,所以内外一体,知行合一。这种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循环下去,就是扩充本体的过程,心的空间会越来越大,最后达到至大则至无的境界。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3-10-23 16:32
        收起回复
          我单向思维的原因或许如夫子教育子路的,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人的认知过程恰似华夏的阴阳鱼,在增加知的同时,不知同样在增加。如我这般忍不住自以为是、追求虚名的人,很容易跳进陷阱,把自己不知道的也当做自己知道,或者只看到自己知道的,看不到自己不知道的,固步自封。而实际情况是我只能比较准确的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很难确定的说自己知道什么。
          真正的学者随着知的增加,会愈发觉得自己的知有限,心态愈加的卑微。所以夫子说无友不如己者,所以论语让弟子贤贤易色,三人行必有我师以促进知的能力。知是有限的,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可以预计,事情不太会按照有限的远未究竟的规律去行进,所以要戒慎恐惧,要行的谨慎。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3-10-24 22:3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