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和众弟子都是真实存在过的人,论语里的记载都是真实发生过的。自己坐井观天,做一下比较,在学习上至少存在以下两方面的差距。
一方面是学习发愤程度。比如: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另一方面,遵道而行的笃定。夫子这么对待女儿的终身大事和最喜欢的弟子的葬礼:子谓公治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发愤和笃定也只是虚象,夫子和颜回何尝刻意发愤,何尝刻意笃定去遵道而行。他们处于乐道的境界,率性而行,但表现出来的所做所为在区区眼里便是发愤,便是笃定。
然愚钝如我,却不得不用功,不得不笃定。不刻意用功便不能有所误,不刻意用功所误终是所误而不能有所悟,不刻意笃定所悟只是所悟而不能成为所得。有所得则好之乐之,盈科而后又进,开始新一轮的循环,这个也是致良知的由刻意到诚意的过程,由畏之敬,再之顺的过程。
一方面是学习发愤程度。比如: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另一方面,遵道而行的笃定。夫子这么对待女儿的终身大事和最喜欢的弟子的葬礼:子谓公治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发愤和笃定也只是虚象,夫子和颜回何尝刻意发愤,何尝刻意笃定去遵道而行。他们处于乐道的境界,率性而行,但表现出来的所做所为在区区眼里便是发愤,便是笃定。
然愚钝如我,却不得不用功,不得不笃定。不刻意用功便不能有所误,不刻意用功所误终是所误而不能有所悟,不刻意笃定所悟只是所悟而不能成为所得。有所得则好之乐之,盈科而后又进,开始新一轮的循环,这个也是致良知的由刻意到诚意的过程,由畏之敬,再之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