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煜吧 关注:3,916贴子:70,521

回复:【续历史】开宝九年之后的事——历代官家大臣口中的太祖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
绍兴二年诏书略曰:‘昔我太祖皇帝尝令百官轮次面对,自今后,行在百官日轮一员面对,朕当虚伫以听其言,且观其行。’陛下初承圣绪,望举行旧典,诏日官日以序进,则数日之间,议论毕陈,而贤愚可以概见。俟其既周,即复依旧五日轮对。”诏从之。
百官日轮一员面对。
我不爱在赵大朝当官是真的。
不过应该有特别期望轮到自己去“面对”那一天的人,并且应该不在少数。


129楼2013-10-24 11:55
收起回复
    4、丙辰,知信州林机进对,因论:“昔曹彬下江南,太祖靳一节度使不予。近世为将者,未尝有戡难破敌之功,爵赏过厚,至于极人臣之位。愿陛下鉴是为驾驭之术,庶可责效于异日。”帝曰:“此实人主砺世之术也。”
    曹大帅你好,你被太祖忽悠这事成样板了。“人主砺世之术也”,赵小昚虽然孝的是高宗,但崇拜的焉能不是赵大。


    134楼2013-10-25 11:59
    收起回复
      2025-07-28 04:13:2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5、庚戌,帝谓宰执曰:“朕于听言之际,是则从之,非则违之,初无容心其间。”梁克家言:“天下事,唯其是而已。是者,当于理之谓也。”帝曰:“然。太祖问赵普云:‘天下何者最大?’普曰:‘惟道理最大。’朕尝三复斯言。”
      咱总觉得赵大和赵普这一问一答有点调戏不成被反调戏了的感觉,赵小昚奉为经典语录。


      135楼2013-10-25 14:13
      收起回复
        8、遂幸武学,著作郎傅伯寿上言:“武成之庙,所从祀者出于唐开元间,一时铨次,失于太杂。太祖皇帝尝见白起之像,恶其诈杀已降,以杖画而去之,神武不杀之仁,垂训深矣。”
        太祖皇帝咱忒怀念你这种上阵砍人水平一流又特别不喜欢杀人的矛盾特质了。


        138楼2013-10-25 14:38
        收起回复
          12、傅良自太学录去朝十四年,须发尽白,因轮对,言曰:“太祖垂裕后人,以爱惜民力为本。熙宁以来,用事者取太祖约束一切纷更之,诸路上供岁额,增于祥符一倍;崇宁重修上供格,颁之天下,率增至十数倍;其它杂敛,则熙宁以常平宽剩、禁军阙额之类,别项封桩而无额。”
          话说这是跟新法有多大仇,百十年过去了还在批判,赵小顼明明以赵大为榜样,总被人诟病改了赵大家法。


          143楼2013-10-28 11:41
          收起回复
            宋理宗
            1、甲申,程珌进读《三朝宝训》,言曰:艺祖皇帝受禅之初,与三军约,不许杀戮一人,自此圣圣相承,守为家法。帝曰:祖宗以仁立国,朕当以仁守之。

            这家法的由来还几个版本,此次愈发升级了,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升级为不杀一大臣,现在又升级为不许杀戮一人。
            祖宗以仁立国甚的,这种马屁拍的还不算肉麻。


            145楼2013-10-28 11:55
            收起回复
              2、
              辛未,乔行简进读《高宗宝训·谨名器篇》,至祖宗朝教妨官有求为郡者,太祖以唐庄宗为监,不与,帝曰:“用伶人为郡守,非独轻亵名器,亦必为民害。”行简言:“谨守祖宗法度,则名器自不滥。”帝曰:“祖宗法度,自是精密,岂容不守!”
              <?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赵小昀这理宗两字真是名符其实,啥时候都是道理最大,把理学推崇到高位,祖宗家法甚的是铁律,因此王安石变法甚的当然是奸邪,话说你家太祖要活着会很惯着荆公这种实干家好不!


              146楼2013-10-28 12:00
              收起回复
                3、癸巳,大宗正丞贾似道言:“北使将至地界,名称岁例,宜有成说。”又奏:“裕财之道,莫急于去赃吏,艺祖治脏吏,杖杀朝堂;孝宗真决刺面。今日行之,则财自裕。”
                贾大奸臣你好。
                可是陈腔滥调,不杀也是太祖,杀也是太祖。“杖杀朝堂”?话说这朱元璋的范儿赵大摆过?杖是杖过,当场打死真的有?何况似乎被打的赵大人是因为骂赵普,不是赃吏来着?


                147楼2013-10-28 12:02
                收起回复
                  2025-07-28 04:07:2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4、太学生黄恺伯、金九万、孙翼凤等百四十四人上书曰:“自古大臣,席宠怙势至于三世,未有不亡人之国者,汉之王氏、魏之司马是也。史氏秉钧,今三世矣。军旅将校惟知有史氏,天下士大夫惟知有史氏,而陛下之左右前后亦惟知有史氏,陛下之势,孤立于上,甚可惧也!天欲去之而陛下留之,堂堂中国,岂无君子,独言一小人而不悟,是陛下欲艺祖三百年之天下坏于史氏之手而后已。麻制有曰:‘赵普当乾德开创之初,胜非在绍兴艰难之际,皆从变礼,迄定武功。’夫儗人必于其伦,曾于奸深之嵩之而可与赵普诸贤同日语耶?臣愚所谓擢奸臣以司喉舌者其验也。”
                  学生永远是最为忧国忧民敢想敢说的一群,史弥远史大奸臣当然属于被骂之烈,不过话说太学生一百多人集体上书有没有点五四的意思。史大奸臣怎么和赵普比,怎么把他当赵普用!赵小昀要是再用史大奸臣,太祖创立的三百年天下就毁了!
                  话说这一君一臣,三百年了还在传诵,一时无两,万世无两。


                  148楼2013-10-28 12:33
                  收起回复
                    6、
                    帝夜出象简书疏稿授刘应龙使劾潜,应龙谓:“潜本有贤誉,独论事失当,临变寡断。祖宗以来,大臣有罪,未尝轻肆诛戮。请姑从宽典,以全体貌。”帝大怒。
                    以往说祖宗不杀大臣,官家都从了,这次赵小昀大怒,是国势到了危难时节,乱世需用重典的时候。说实在的不世出的奸臣你都用了,贾似道史弥远丁大全随便挑出来一个足以祸国殃民,这几人在你跟前走马灯还想好吗,就算发狠要杀人,也得说是所杀非人。


                    150楼2013-10-28 12:43
                    收起回复
                      7、
                      蒙古以王德素充国信使,刘公谅副之,致书于帝,其略曰:“贵朝自太祖受命,创立规模,一本诸理,校其武功,有不逮汉、唐之初;而革弊政,弭兵凶,弱籓镇,强京国,意虑深远,贻厥孙谋,有盛于汉、唐之后者。夫有天下者,孰不欲九州四海,奄有混一,端委垂衣而有天下,晏然穆清也哉?理有所不能,势有所难必,亦安夫所遇之理而已。贵朝祖宗深见夫此,持勒控约,不肯少易,是以太祖开建大业,太宗丕承基统,仁宗治效浃洽,神宗大有作为,高宗坐弭强敌,皆有其势而弗乘,安于理而不妄者也。今乃或者欲于迁徙战伐之极,三百馀年之后,不为扶持安全之计,欲断生民之馀命,弃祖宗之良法,不以理,以势;不以守,以战?欲收奇功,取幸胜,为诡遇之举,不亦误乎?”
                      风水轮流转,以前这种劝降信,都是赵大写给别人……或者让李六写给小南强的,现在轮到自家了。人家还是承认,你的祖宗曾经威过,客观评价,你家太祖开创大业,论到武功不如汉唐建国的时候,可深谋远虑消弭兵凶的那套制度却胜于汉唐,你们应该向他学习,以生民性命为重,不战而降是正理。
                      劝降都拿太祖说事,太祖不仅可以为正反两方共用,而且可以为敌我双方共用。


                      151楼2013-10-28 12:52
                      收起回复
                        度宗无甚好说,下面就是几个幼帝,惨烈的不那么想说。
                        最后以两条八卦结束。
                        1、孟頫,宋太祖子秦王德芳之后也。才气英迈,神采焕发,初入见,帝顾之喜,使坐叶李上。或言孟頫宋宗室子。不宜使近左右,帝不听。
                        元世祖忽必烈咋看赵子昂咋舒服,包括说他“不过一俊书生耳”,很有太祖当初“好一个翰林学士”的调戏风。据说也曾经把赵大的画像拿给他看,赵大诗人兼画家这样说“江南江北新疆土,曾属当年旧主人。”
                        话说那时候赵大的画像都还能够随处找到一幅,再话说这诗做的……好缅怀。
                        2、
                        文天祥被俘后由元人押送大都,曾作诗,“我行保州塞,御河直其东。山川犹有灵,佳气何郁葱。瓣香欲往拜,惆怅临长空”。
                        这是路过赵大家的祖坟,文大人有感而发,终宋一代这也是别家的地方,倒是元朝一统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元朝对我疆土贡献极大,咋也不能说这不是积极意义。一句“惆怅临长空”,给赵大的缅怀划个句号,至少是终宋一朝,划个句号,后世的,得空再说了。


                        152楼2013-10-28 12:5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