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煜吧 关注:3,808贴子:70,505

回复:【续历史】开宝九年之后的事——历代官家大臣口中的太祖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6、欧阳修:臣尝闻太祖时,王全斌等破蜀而归,功不细矣,犯法一贬,十年不问。盖是时方伐江南,故黜全斌与诸将立法,及江南已下,乃复其官。太祖神武英断,所以能平天下者,赏罚分明皆如此也。自关西用兵,四五年矣,赏罚之际,是非不分,大将以无功而依旧居官,军中见无功者不妨居好官,则诸将谁肯立功矣!
1、欧阳修先生你好啊,我很喜欢你的词是真的!乱红飞过秋千去甚的!
2、及江南已下,乃复其官……再次为刘继元默哀。以及罢不罢王全斌与诸将是否立法,只与江南有关这事,后世都知道了?
3、老提着太祖当年如何对官家你现在如何错,官家听心里到底是个啥滋味,话说官家也越来越受欺负了,赵二朝的时候还真没人敢这么对他,赵普对比过一回,还说太祖已误你哥错了,所以说赵普多么懂人心的。


47楼2013-10-15 11:43
收起回复
    9、其一曰驭将帅。古帝王以恩威驭将帅於内,将帅以赏罚驭士卒于外,故军政行而战功集。乾德中,诏王全斌等伐蜀。是冬大雪,太祖皇帝著暖帽,被貂裘,御讲武殿,顾左右曰:「今日此中寒不能御,况伐蜀将士乎?」却脱所服裘帽,遣中使驰骑往赐全斌,此御以恩也。又曹彬、李汉琼、田钦祚等讨江南,召彬立于前,汉琼等立于后,授匣剑曰:「副将而下,不用命者,得以专戮之。」汉琼等股栗而退,此驭以威也。今命将帅,必先疑贰,非近幸不信,非姻旧不委。……如太祖监方镇过盛,虽朘削武臣之权,然边将一时赏罚及用财集事,则皆听其自专,有功则必赏,有败则必诛,此所谓驭将之道也。
    结果此疏第一项基本都是BALA太祖如何御将有道的。
    摘下帽子快递给王全斌,百年之后仍见赤果果地收买人心。授剑这种耍帅的桥段,百年之后仍然被人津津乐道,怎么不提躺枪的潘美,换成李汉琼了,还有田钦祚,田钦祚在太祖剑下股栗而退,赵二手下折辱同僚……好吧,随着宋臣一个两个的祥林嫂,我也变得很祥林了。


    50楼2013-10-16 10:26
    收起回复
      10、其三曰训营卒。太祖朝,下令诸军食无肉,衣无帛,营舍之门有置酒肴者则逐去之,士卒服缯采者则笞责之。异时披甲镫、冒风霜,攻苦服劳,无不一以当百。今营卒骄惰,临敌无勇,此殆素所资用之过也。
      这一段又基本是在讲太祖练兵有道。
      11、其六曰明探候。古者守封疆,出师旅,居则有行人觇国,战则有前茅虑无,其审谨若此。太祖命李汉超镇关南,马仁瑀守瀛州,韩令坤镇常山,贺惟忠守易州,何继筠领棣州,郭进控西山,武守琪戍晋阳,李谦溥守隰州,李继筠镇昭义,赵赞领延州,姚内斌守庆州,董遵诲屯环州,王彦升守原州,冯继业镇灵武,筦榷之利,悉输军中,仍听贸易,而免其征税,召募勇士以为牙爪。故边臣富于财,得以养死力为间谍,外蕃情状,无不预知者。二十年间,无西北之忧,善用将帅,精于觇候之所致也。
      几位老哥们我们又见面了,你们又出现了,这次人被点的更齐了,几乎把赵大所有边将一网打尽,顺便又BALA了一下赵大时期杰出的谍战工作。
      贾大人开宗明义太祖矫枉过正,让咱眼前一亮,然后就一路粉下去了。


      51楼2013-10-16 10:53
      收起回复
        12、弼愠甚,谓仲淹曰:「方今患法不举,举法而多方沮之,何以整众?」仲淹密告之曰:「祖宗以来,未尝轻杀臣下,此盛德之事,柰何欲轻坏之。且吾与公在此,同僚之间,同心者有几?虽上意亦未知所定也,而轻导人主以诛戮臣下,他日手滑,虽吾辈亦未敢自保也。」弼终不以为然。其后,两人不安於于朝,相继出使。弼还自河北,及国门,不许入,未测上意,比夜,彷徨不能寐,绕床叹曰:「范六丈,圣人也。」
        这段被引的最多的是“祖宗以来,未尝轻杀臣下,此盛德之事。”虽然不是单指赵大,但是经常被作为有无“誓碑”的佐证出现,和“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捆一块。
        结果前后因果一看范大人好老道富大人好逗乐的,尤其“他日手滑”四个字,哈哈呵呵噗,怂恿官家杀人,万一杀顺手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甚的。这么看着范大人其实很懂自保,先天下之忧而忧,也得有命忧不是。


        52楼2013-10-16 11:00
        收起回复
          13、富弼大人又上疏:
          国朝以兵得天下,震耀武威。太祖皇帝待北敌仅若一族,每与之战,未尝不克。太宗皇帝因亲征之磨,敌志遂骄,频年寇边,胜败相半。真宗皇帝嗣位之始,专用文德,于时旧兵宿将,往往沦没,敌骑深入,直抵澶渊,河朔大骚,乘舆北幸。上是讲金帛啖之之术,以结欢好。自此河湟百姓,几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
          简言之一代不如一代。未尝不克——胜败相半——那啥。
          其实澶渊之战打的不差,只是被人攻到家门口才自卫反击甚的难免灰头土脸,说到底还是赵二种下的因,赵小恒收获苦果,但也不能全赖他爹,他自己备战思想也不充分,比他爹确实更少爷兵了,想起往绵羊身上披狮子皮了,赵小恒还能勉强披下,赵小桓!话说恒桓两字晃眼一看跟一个人似的。


          53楼2013-10-16 11:09
          收起回复
            富大人还没说完:
            臣昨奉诏宣抚,自渡河而北,遍询土人熟知祖宗以来边防事机者,观其所说,皆有条理。谓太祖、太宗之时,契丹入寇,边兵或有丧败,而不能长驱,真宗初时,边兵亦少失,而有长驱之患者何哉?盖太祖、太宗时,屡曾出师深入攻讨,及寇至,又督诸将发兵御战,北骑虽胜,知我相继开壁,援兵四至,无退藏之惧,是以匆匆出塞,不敢长驱也。洎真宗即位,惩丧师之衄,遂下诏边臣,寇至但令坚壁清野,不许出兵。纵不得已出兵,只许披城布阵,又临阵不许相杀。贼知我不敢出战,于是坚壁之下,不顾而过,一犯大名,一犯澶渊,是故虽无丧师之失,而有长驱之患。真宗再驾河朔,幸而讲和,不然,事未可知也。
            这意思就是说,你敢打,人家就不敢打你,你不敢打,人家就长驱直入,话说这是把赵大赵二当成正方,赵小恒当成反方了,赵小恒你本来就比较绵羊,对面是你皇伯考和皇考两重量级选手,富大人欺负赵小恒。不过说到契丹大举入侵这事,其实就跟太宗有关系,太祖纯属给他弟扎场子的。


            54楼2013-10-16 11:16
            收起回复
              14、又读经武圣略至真宗朝,李继和上言,国初李汉超在关南,以私钱贸易佐公用,人或绳奏之,太祖反令尽除所过税。上曰:「任人如此,孰不尽力哉。」
              李继和上言,前面讲过了。
              赵小祯神往,但赵小祯做不到,这楼里我叫祥林嫂。


              55楼2013-10-16 11:22
              收起回复
                15、自开宝以来,河北盐听人贸易,官收其算,岁为额钱十五万缗。上封者尝请禁榷以收遗利,余靖时为谏官,亟言:前岁军兴以来,河北之民拣点义勇强壮及诸色科率,数年之间,未得休息。臣常痛燕蓟之地入于敌中几百年,而民忘南顾之心者,以外域之法,大率简易,盐麴俱贱,科役不烦故也。昔者太祖皇帝特推恩意以惠河朔,故许通盐商,止令收税。今若一旦榷绝,价必腾踊,民苟怀怨,悔将何及!伏缘河朔土多盐卤,小民税地不生五谷,惟刮□煎之以纳二税。今若禁止,便须逃亡,盐价若高,犯法必众,边民怨望,非国之福。
                这事好象后来拉大锯扯大锯地扯了好几盘,太祖不收河北盐税,所以俺们也不能收。话说“燕蓟之地入于敌中几百年,而民忘南顾之心”……其实这是真的,幽燕是五代到宋的一块心病,但这是历史遗留问题,对百姓最重要的是安居乐业,倘若你这边政策还不如人家,还得防着自己的百姓跑过去!赵大对河北特别推恩,又打算花钱和平买幽燕,这是对民心的通透,简单粗暴地收回故地却不得民心,得不到好去,哪怕后来金国把幽燕六州还给了宋,话说百姓并不买帐。


                56楼2013-10-16 11:59
                收起回复
                  16、三司使张方平:
                  臣昨曾约计天下财利出入之籍,知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因勘会自宝元、庆历后,内外增置禁军,岁给钱帛粮赐等数进呈,乞朝廷图议其事,有以弛张之。
                  伏以太祖皇帝取荆、潭,收蜀、广南、江南,备晋寇,御西戎、北敌,计所畜兵不及十五万。太宗皇帝平太原,备迁贼,御北敌,料简军旅,增修戎备,志在收取燕蓟,然畜兵亦不过四十万。先皇咸平中,备迁贼,御北敌,搜募战士至五十余万人。及契丹请和,祥符以后,稍稍消汰,……(然后讲到现在)凡内外增置禁军约四十二万余人,通三朝旧兵且百万,乡军义勇、州郡厢军、诸军小分剩员等不列於数。
                    且太祖训兵十万人以定天下,今以百万人为少,此无他尔,各苟且及身之安,莫为经久之虑也。
                  十五万、四十万、五十万、百万!
                  赵大悠悠一声叹:不及百年,而天下民力殚矣……成真了。


                  57楼2013-10-16 14:48
                  收起回复
                    18、仁宗初盛怒,迎谓之曰:「岂欲论张尧佐乎?节度使粗官,何用争?」唐质肃公作御史里行,最在众人后,越次而前曰:「节度使,太祖、太宗皆曾为之,恐非粗官。」上竦然,而尧佐之命竟罢。
                    唐大人这是在说官家在公开埋汰他的皇伯爷爷和皇爷爷非常大不孝吗?赵小祯手头没有家伙什故而不敲其门牙?耐谏程度,可比李六。赵氏官家除极个别外,耐谏程度都可比李六。


                    59楼2013-10-16 15:14
                    收起回复
                      19、初,殿中丞、通判滁州王靖言,太祖擒皇甫晖于滁州,太宗下刘继元于并州,真宗御契丹于澶州,是三州皆宜立庙以昭遗烈。于是即芳林园命工写三圣御容,宰相庞籍为奉安使,权奉安於万寿观。庚辰,车驾诣观,行酌献之礼。
                      先是,并州太宗神御殿火。丙申,范镇言:「窃闻并州素无火灾,自建神御殿,未几,而辄火灾。天意若告陛下,祖宗御容非郡国所宜奉安。近日又闻下并州复加崇建,是徒事土木以重困民力,非所以答天意也。自太宗皇帝下并州,距今七十七年,故城父老不入新城,陛下宜减其赋输,缓其徭役,以除其患,使河东之民不忘太宗皇帝之德,则陛下孝思,岂特建一神御殿之比哉?伏惟上观天意,下顾人心,特赐停罢。」
                      赵二我对你因怜生爱真的。
                      话说你咋得罪老天爷了,你哥神御殿没事,你儿子神御殿盖在澶州那么一个坑爹的地方,话说不知道你孙子是咋想的,也没事,就你的画像往太原一放就被烧没了,话说太原和你多大仇。另外并州硬气啊,七十七年故城父老不入新城,新城房地产空置成为一座鬼城甚的,难怪刘继元能撑那么久。


                      60楼2013-10-16 15:22
                      收起回复
                        20、青既平岭南,上欲用为枢密使、同平章事,宰臣庞籍曰:「昔太祖时,慕容延钊将兵,一举得荆南、湖南之地方数千里,兵不血刃,不过迁官加爵邑,锡金帛,不用为枢密使。曹彬平江南,擒李煜,欲求使相,太祖不与,曰:『今西有汾晋,北有幽蓟,汝为使相,那肯复为朕死战耶!』赐钱二十万贯而已。祖宗重名器如山岳,轻金帛如粪壤,此陛下所当法也。青奉陛下威灵,殄戮凶丑,克称圣心,诚可褒赏。然方于延钊与彬之功,不逮远矣。若遂用为枢密使、同平章事,则青名位极矣,寇盗之警,不可前知,万一他日青更立大功,欲何官赏之?且枢密使高若讷无过,若何罢之?不若且与移镇,加检校官,多赐金帛,亦足以酬青功矣。」
                        太祖不给曹彬使相说的那番话,那是借口,那是借口!
                        太祖不给曹彬使相所以以后的官家都不能再给,太宗明明加任曹彬同平章事了,他哥没给的他明明给了,被后世一再选择性忽略。赵二你为啥而透明了?
                        文官不欲武将掌实权,这是文官的私心,但,确实也是赵大的本意,武将就是多拿钱,一手掌握兵权一手掌握朝纲是要杜绝的,宋之后所有的汉家天子,以及被汉化的天子都心照不宣。


                        61楼2013-10-16 15:31
                        收起回复
                          23、司马光:
                          何谓减损浮冗而省用之?吾太祖初得天下之时,止有一百一十一州尔,江南、两浙、西川富饶之土,皆为异域,又承五代荒乱之余,府库空竭,豪杰泻布于海内,戎狄窥觎于边境,戎车岁驾,四方多虞。当是之时,内给百官,外奉军旅,诛除僭伪,赏赐钜万,未尝闻财用不足,如今日之汲汲也。陛下承祖宗之业,奄有四百余州,天下一统,戎狄□塞,富饶之土,贡赋相属,承平积久,百姓阜安,是宜财用羡溢,百倍於前。奈何竭府库之所蓄,罄率土之所有,当天下无事之时,遑遑焉专救经费而不足?万一有不可期之灾患,将何以待之乎!夫以国初之狭隘艰难,财用宜不足而有余;今日之广大安宁,财用宜有余而不足,陛下亦尝熟思其所以然之理乎?得非太祖所养者,皆有功有用之人,陛下所养者,未必尽有功用乎?
                          这好象是新鲜论调了?一不说御将二不说带兵,说的是怎么用钱的事情,太祖刚登上皇位的时候那么穷,也是经常大手笔地打赏,没听说他缺钱花……赵大焦心能让你知道吗,不缺钱先奔孟昶去抢甚!现在却动不动就缺钱,司马先生认为,就是因为赵大养有用之人,而现在的官家养的大多是闲人。
                          当然司马先生认可赵小祯自己是非常简朴的:窃见陛下天性恭俭,不好侈靡,宫室苑囿,皆因祖宗之旧,无所更造,或堕顿荒翳,不加修治,饮膳衣服,器皿帷帐,适足供用,不极精华,或苦恶敝绽,亦不更易,虽唐、虞之土阶三尺,茅茨不翦,殆无以过。话说这比赵大之扣门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但是,赵小祯身边的亲贵,是很不象话的:然左右侍御之人,宗戚贵臣之家,第宅园囿,服食器用,穷天下之珍怪,极一时之鲜明,惟意所欲,无复分限,以豪华相尚,以俭朴相訾,恶常而好新,月异而岁殊。
                          所以一个人检朴是没有用的,“秦、汉竭天下之力以奉一身,陛下竭天下之力以资众人,其用心虽殊,其病民一也。”
                          司马先生话说的很有道理,但司马先生的生活也是十分美学化奢靡风的,洛阳园林不要太精致。


                          64楼2013-10-16 16:25
                          收起回复
                            24、琦取汉书孔光传怀之以进,曰:「汉成帝即位二十五年无嗣,立弟之子定陶王为太子。成帝中才之主,犹能之,以陛下之圣,何难哉!太祖为天下长虑,福流至今,况宗子入继,则陛下真有子矣,盛德大庆,传之万古,孰有逾陛下者!愿陛下以太祖之心为心,则无不可者。」
                            替赵小祯腹诽一个!


                            65楼2013-10-16 16:35
                            收起回复
                              宋英宗
                              1、国朝太祖为受命之祖,太宗为功德之宗,此万世不迁者也。故太祖之室,太宗称孝弟,真宗称孝子,大行皇帝称孝孙。而禘祫图,太祖、太宗同居昭位,南向,真宗居穆位,北向。盖先朝稽用古礼而著之于祀典矣。大行皇帝神主祔庙,伏请增一室为八室,以备天子事七世之礼。」诏从之。
                              凡大行了一位皇帝,礼官都要出来念叨一番,地方越来越不够用,赵大赵二就弄一块去了,同居昭位,话说要是这样的话两人分别配享谁也不重要,凑在一起暖暖和和的打打麻将斗斗地主甚的。
                              英宗同志在位时间短,身体差,脾气怪,对太祖太宗大行皇帝几世之礼这事不上心,最上心的就是他的亲生爹应该咋个定名份的问题,这个问题掀起了轩然大波朝臣掐架口沫横飞,饶是这样比起嘉靖那次来还不算惨烈,朝臣宫门之外被集体打屁股板子才是何其壮观。等这事落定了,他也黄泉路近了,但贡献了神宗这样一个太祖粉让我们可以多侃一下,对于他一朝,实在没太多好侃的。


                              67楼2013-10-17 09:4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