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吧 关注:39,184贴子:510,976

回复:【对话录】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 最“典型”的中国人是什么样子?
—— 这个问题问得好。首先,只知道中国,不知道外国的,并不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没有外国,自然也无所谓中国,他们眼里没有中国,只有“天下”,也就是一个主观上无界,客观上有限的“世界”。
—— 有道理。
—— 典型的中国人,应该知道外国的存在。而且能用中国的语言、中国的立场、中国式的逻辑、中国的角度画出一个清晰的中国版世界地图。这就是典型的中国人。


IP属地:江苏122楼2014-01-29 09:21
回复
    —— 要做“世界人”的话,是不是要跳出中国人的世界地图,精通各种不同版本的世界地图?
    —— 不仅如此,还要成一家之言,画出只属于自己的世界地图。


    IP属地:江苏123楼2014-01-29 09:21
    回复
      —— 我们既要追求进步,又要追求幸福。怎么知道当前的幸福感是进步的呢?
      —— 想想那个波斯人吧。只有在“反复”中才有进步。如果没有“回头”的经历,而是一路顺畅走下来,就没有获得真正的进步。


      IP属地:江苏124楼2014-01-29 09:22
      回复
        —— 为什么佛教把所有执着都称为“我执”?
        —— 因为他们的体系里只有“我”。


        IP属地:江苏125楼2014-02-03 10:45
        回复
          —— 盗墓小说的关键是一个布局巧妙的墓穴。如果让你写盗墓小说,你会怎样设计墓穴?
          —— 我会这么写:这帮盗墓人听说,在一座高山上,有一个巨大的墓葬。于是他们从山脚下开始,经历重重机关,克服千难万险,终于来到了山顶,进入了墓穴。然后发现,该墓葬结构像一个倒立的宝塔,最核心的宝物在最深处。于是又盘旋向下,经历重重机关,克服千难万险 —— 而且他们慢慢发现,这些机关,和上山时的机关一一对应,每克服一道障碍,同时就把相应的上山时被破坏的障碍恢复了原状 —— 最后终于下到了最深处,见到了传说中的宝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厌倦了这些宝物,然后通过一扇小门出来,正是山脚下的出发点,同时看到另一拨盗墓人正准备上山。
          —— 我知道了,这小说的题目叫《竹篮打水一场空》。
          —— 滚。不能这么直白,叫《通天塔》吧。


          IP属地:江苏126楼2014-02-03 10:46
          回复
            —— 《通天塔》的故事,至少包含了两个信息,一是 ”轮回“ 观念,二是 ”小门“ 的存在。你真的认为前一批盗墓人和后一批盗墓人之间,是轮回的关系吗?这样的话,我们学习前人的知识,还有什么意义?另外,你真的相信有一条捷径,可以直通化境?这是神秘主义的主张吧。
            —— 我也不知道。我只是这样猜测。毕竟我们才刚从山脚下出发,还没到达第一道障碍。走着看吧。


            IP属地:江苏127楼2014-02-03 10:46
            回复
              —— 教主,我记得很久以前,我们常说“X轴和Y轴”,现在为什么不用这种说法了?
              —— 时代不同了。那时需要辨析,现在需要整合。所以现在改用 “同一维度的两极” 了。


              IP属地:江苏130楼2014-02-04 14:07
              收起回复
                —— 什么情况下,会发现更多的维度?
                —— 有时候是为了解决旧的矛盾,所以引入新的维度。有时候是因为旧的维度不够清楚,所以对旧有的维度进行分割,切割出更多的维度。
                —— 将来还会发现新的维度吗?
                —— 很难说,取决于分类方法。我们都希望建立一个既简明,又能涵盖所有话题的分类体系,哪怕它是一个多级的系统也行。
                —— 学无止境啊。
                —— 与其把注意力集中在到底有几个维度上,不如为该体系总结一些通用的规律。比如体和用的关系、粗和精的关系。


                IP属地:江苏132楼2014-02-04 14:22
                回复
                  —— 如何用最简单的方式描述一个东西?
                  —— 不要描述它,而是用它去描述其它的东西。也就是说,不要向人解释它,而是让人感受它。
                  —— 为什么?
                  —— 为了避免偏见和纷争。这个过程,像在黑暗中打着手电找手电。假设每一把手电的光线都不一样颜色。除非用所有手电照一个手电,才能看到该手电的真实面目,但是很少有人掌握所有的手电,大家都或多或少带有偏见。这时,想要得到共识,最好拿起这把手电,用它去照别的手电,就没有争议了。


                  IP属地:江苏134楼2014-02-05 09:15
                  回复
                    —— 怎么理解第一性、第二性?
                    —— 说第一第二容易引起误会,不如说根本和意义,起点和终点,时间上的第一和逻辑上的第一。在我们的故事里,就是波斯人做哪国的使者,出使哪国。


                    IP属地:江苏135楼2014-02-06 10:14
                    回复
                      —— 根据你说的描述和感受的区别,我是不是可以认为,凡是乐于向别人描述概念的人,都是值得警惕的?
                      —— 对。不论有意无意,他们都在以隐蔽的方式传播偏见。


                      IP属地:江苏136楼2014-02-06 10:14
                      回复
                        —— 优秀的头脑是什么样子?
                        —— 反应快、看得深、站得稳、抓得准。


                        IP属地:江苏137楼2014-02-06 10:14
                        回复
                          —— 绘画和文字之间有什么联系?
                          —— 可以把文字看成一长篇符号化的连环画。同时把一幅画看成一个象形化的字。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38楼2014-02-06 14:17
                          回复
                            —— 关于价值观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 我们说高低和宽窄,那么,相关的问题就是,是什么力量使人上升或堕落?是什么原因使人平衡或偏执?
                            —— 如此说来,原先的模型显然不够用。需要加入一个“原动力”。以便回答那个波斯人为什么要奔波,而不是原地躺倒,糊涂一生。
                            —— 不能贸然行事。应该说,原动力即使有,也不是人所能捕捉和理解的。人如果硬要揣测天意,结果一定会变成妄拟己意为圣意,就像落水的人试图抓住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救起来一样,结果都是徒劳的。所以对于原动力问题,圣人们选择如履薄冰但存而不论。总体来说,我们只问怎么样,不问为什么。


                            IP属地:江苏141楼2014-02-08 16:22
                            回复
                              —— 在我看来,只要我有光明,世界就不黑暗。
                              —— 呵呵,在我看来,如果别人的灯都灭了,你的黑暗也就降临了。并不是所用角色都可以套用 “穷则独善其身” 。


                              IP属地:江苏142楼2014-02-12 13: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