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帅望吧 关注:7,646贴子:1,172,475

回复:【转帖】细八隋朝的人和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再说第二个叛乱的人,他是郧州总管荥阳公司马消难。之前说过天元皇帝登基不久就把皇位传给了年仅七岁的儿子,后来还给儿子找了个小皇后,这个司马消难就是小皇后的父亲。所以说,你杨坚是前朝国丈,我司马消难可是当朝国丈!咱们也顺带说说司马消难的身世吧,他的父亲是北齐开国之君比较重视的一个老臣,名叫司马子如,关于他父亲的故事比较复杂,只简单说两嘴,就是北魏后期动荡不堪(具体前面讲过),朝廷被尔朱家酋长把持,然后地方各家都是拉个姓元的就立一个傀儡政权。六镇起义出来的高家建立了东魏,当时比宇文家的西魏强大,起初跟酋长的矛盾也比较深,这个司马子如跟酋长把持的北魏朝廷闹翻了,就投靠了东魏政权。
  嗯,这样看来,如果按常理,司马消难一家应该很富贵,相当于西魏的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了。其实最初也算真不错,司马消难早年还当过驸马,不过后来不知怎地,竟然被北齐皇帝怀疑,严重的容不下他,估计就和天元皇帝对杨坚的仇视差不多吧!然后就受到北周的招抚,投奔北周了。有趣的是这个司马消难还是杨坚他爹杨忠迎回朝的。杨忠还和司马消难做了拜把子兄弟,所以说起来,杨坚还是司马消难的大侄子呢!


148楼2013-09-05 15:28
回复
    第三个叛乱的是益州总管王谦,此人虽不是什么国丈还没皇室血统,但来头也不小。他的父亲曾是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也是名门之后,烈士子弟,世受皇恩,所以貌似很忠于北周。因地处四川那个易守难攻,偏僻险要的地方,所以在杨坚掌权后,就也叛乱了。
      总之,不管这些人是真心忠于北周,还是打着忠于北周的旗号想自己当皇帝,反正他们都先后叛乱了。其中,实力最强、也是最早打出讨伐杨坚大旗的当然是尉迟迥,后面两位大兄弟充其量只算是热烈响应的造反积极分子,所以当尉迟迥不行了之后,那两方也很快就土崩瓦解了。
      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讲讲杨坚平尉迟迥之战。


    149楼2013-09-05 15:28
    回复
      说起尉迟迥的叛乱,我们要把镜头回放到宇文赟归天的时候。在宇文赟死后,杨坚给他举行了丧礼,同时各地官员也要在当地为皇帝举哀。就在全国为先皇哀悼期间,有个叫杨尚希的官员,一路上呼哧带喘地跑回来给杨坚报信。
        事情是这样的,杨尚希本是宇文赟生前派去巡视地方的官员。朝廷给宇文赟举丧时,他正好巡视到相州尉迟迥那,这个老头子对尉迟迥的举动感觉不对劲,就啥都不管了,拼了死命往京城跑。尉迟迥知道杨尚希跑了,那也是拼命的追啊,但是最后还是被他硬生生跑回来了。杨尚希一回来,就跟杨坚说,那个蜀国公尉迟迥演技太差劲,他哭先帝的时候一点不哀伤,一看就是假哭,眼珠子还一顿滴溜乱转,明显是心中不知道想什么,图谋不轨。我一看他那贼兮兮的小眼睛就担心害怕啊,赶紧当机立断逃命回来了,我要是不跑回来,估计现在老命就没了。


      150楼2013-09-05 15:28
      回复
         听了杨尚希的话,杨坚倒是比较淡定。因为他也不傻,从接受当辅政大臣开始,就知道肯定会有人对自己不服,尤其是这个尉迟迥。但现在的问题是,你光说人家眼珠子直转不顶用啊,谁能说他转眼珠就是想造反而不是得了青光眼白内障沙眼……因为现在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尉迟迥就是造反了,机智的杨坚想了一招,与其让他在那筹谋,不如自己先下手为强,找个借口把尉迟迥召回京城。尉迟老儿,你愿意回来那敢情好,如果不愿意回来,哼哼,那你就是明反了!
          在这种情况下,杨坚就派了一位名叫韦孝宽的老将,去接替尉迟迥做相州总管,而以回京为先皇帝送葬为名,让尉迟迥和他的儿子速回京城。千万不要小看那位接替尉迟迥工作的韦孝宽,他可是接下来平叛尉迟迥之战的元帅,之后要讲的几个战役可都是由他直接领导的,所以在这里我们先介绍下这个人。韦孝宽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将,要知道这个时候的尉迟迥已经六十多岁够老掉牙的了,但是这个韦孝宽比他还老,已经七十多岁了!(话说楼主怎么觉得这么超乎想象,现在七十多岁的老大爷,感觉也没几个能骑着战马穿上战甲上阵狂奔杀敌的吧!)
          宣帝时,令尚希抚慰山东、河北,至相州而帝崩,与相州总管尉迥发丧于馆。尚希出谓左右曰:“蜀公哭不哀而视不安,将有他计。吾不去,将及于难。”遂夜中从捷径而遁。迟明,迥方觉,分数十骑自驿路追之,不及,遂归京师。(杨尚希列传)
          宣帝崩,隋文帝辅政,以迥望位夙重,惧为异图,乃令迥子魏安公敦赍诏书以会葬征迥。寻以郧公韦孝宽代迥为总管。(尉迟迥列传)
          及宣帝崩,随文帝辅政,时尉迟迥先为相州总管,诏孝宽代之。又以小司徒叱列长义为相州刺史,先令赴邺。(韦孝宽列传)


        151楼2013-09-05 15:29
        回复
          继续说韦孝宽接到命令去相州接替尉迟迥后,他一刻不待就起程了。趁韦大爷走在赴任的路上这段期间,我们来说说相州是哪。其实这个相州就是现在河南那块,治所在邺城(邺城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以后再说)。邺城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北齐的旧都,所以说尉迟迥镇守的这块地方就是北齐的旧地啊,这个时候北周灭掉北齐还没有几年,北齐那旮旯的百姓本就对北周没什么感情,在这样的背景下,后来尉迟迥一扯出造反大旗,大家就都积极响应了。
            说了这么多,也不知韦大爷走到哪里了?啊,看他貌似还没到目的地,那就再扯点别的。其实说起韦孝宽,那不禁真要赞叹,他是一个老谋深算的老将,有勇有谋。军事史上大名鼎鼎的城市保卫战典范——玉璧之战,就是他的杰作。当时还是西魏的时候,东魏(北齐前身)攻打西魏,那时候西魏是没有东魏厉害的,但是韦孝宽愣是坚守孤城五十多天,杀退敌方七万多士兵,逼的东魏十几万大军退兵回家,最后领头的高欢还郁郁寡欢挂掉了。不仅如此,韦孝宽还曾给武帝上过平齐三策,所以说北周成功灭掉北齐,他是有头等功劳的。关于玉璧之战和平齐三策就不多说了,主要是大家清楚一点就行,这个韦孝宽是北周当时还在世的人中的第一将军。(说句题外话,话说后来杨坚就兵制改革了,所以这个韦孝宽也算是那个年代里,最后的一名乡帅。)


          152楼2013-09-05 15:29
          回复
            由于韦大爷暂时还没赶到邺城,所以我们不得不把焦点转移到呆在邺城的尉迟迥身上。听到韦孝宽启程来接替自己的工作了,那尉迟迥有什么反应呢?想都不用想,他肯定是生气啊!这摆明了是杨坚来夺自己的权力了,真是忍无可忍,赶紧挽袖子开始准备造反吧。可是这造反也需要筹谋规划,尤其是前期必须要做好准备工作,所以就算那尉迟迥是气得牙根痒痒,但他暂时也还得忍。于是,尉迟迥表面上乐呵呵的接受了杨坚的命令,还派去了一个叫贺兰贵的大都督,去迎接韦孝宽。
              就在朝歌(现在的河南淇县),贺兰贵终于遇到了韦孝宽。这次见面,贺兰贵少不了好好款待韦孝宽,同时大肆吹捧忽悠,想把他立刻弄到邺城。但是韦孝宽可是个精明的人,通过和贺兰贵的交谈,就立刻察觉到对方有诈,知道自己要是贸然前去,恐怕就被尉迟迥祭旗了。
              所以,韦孝宽没立刻跟贺兰贵回去,而是用装病来拖延,前行的速度那真是刚刚地,走的比爬的还慢。他一边拖延时间,一边以寻医问药为名,派人去相州城里打探消息。自己则慢慢悠悠的晃荡到了汤阴。这时的韦孝宽离邺城只有一步之遥了,他必须要停下了,并且一拖再拖。迟迟不肯进城。尉迟迥看韦孝宽这样,也不含糊,赶紧又派了一个人来迎接他,这次的人和韦孝宽有着非比寻常的关系——他竟然是韦孝宽的亲侄子韦艺。


            153楼2013-09-05 15:29
            回复
              昨天讲到韦大爷装病以龟速来到了汤阴,离邺城就差一步之遥,却迟迟不肯进城,这时尉迟迥又派来了韦孝宽的亲侄子韦艺来麻痹他。这个韦艺一直在尉迟迥手下做事,所以政治上是追随尉迟迥的。韦孝宽跟自己的侄子一坐下来没谈几句,就发现这小子对自己没一句真心话。于是韦孝宽也不像先前对贺兰贵那番虚与委蛇了,直接大吼,把这个不忠不义的小兔崽子给我推出去砍了!那韦艺也真是个胆小鬼,听到这话那立马就吓尿了,哆哆嗦嗦地把尉迟迥那边的真实情况一五一十的和盘托出。
                这么一来,只要不是傻子一定不会再去相州啊!韦孝宽当机立断,拉着那个及时悔悟的侄子,带上仅有的那么十几二十个人就往京城跑。要知道汤阴离邺城只有一步之遥,韦孝宽这么一逃,尉迟迥立刻就派了几百个人穷追不舍。智勇双全的韦孝宽可不是乱了头绪,像个丧家犬一样落荒而逃,他在一路奔跑的过程中竟然还使了一计,每经过一个驿站就把驿站所有的马都征用了,即使自己用不上也要来放掉,不让追兵有马可换,还把桥道什么的都破坏了。更绝的是,韦孝宽还跟驿卒认真交代,说什么蜀国公尉迟迥的人马上就要从这经过了,你们一定得好好款待人家啊!
                尉迟迥的人每经过驿站都没有可换的马匹,反而有一堆美酒佳肴等着自己,这群蠢材不知道是饿死鬼还是馋死鬼投胎,竟硬生生被吃的给诱惑了,开始大吃大喝,把追赶韦孝宽的时间耽搁了。就这样韦孝宽好不容易才摆脱了追兵的堵截,但接下来他却没有逃回京城,而是私下决定去了另一个地方,还以一己之力智擒八百勇士,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明天再讲!
                孝宽续进,至朝歌,迥遣大都督贺兰贵赍书候孝宽。孝宽留贵与语以察之,疑其有变,遂称疾徐行。又使人至相州求医药,密以伺之。既到汤阴,逢长釜奔还。孝宽兄子魏郡守艺又弃郡南走。孝宽审讦其状,乃驰还。所经桥道,皆令毁撤,驿马悉拥以自随。又勒驿将曰 :“蜀公将至,可多备肴酒及刍粟以待之。”迥果遣仪同梁子康将数百骑追孝宽,驿司供设丰厚,所经之处,皆辄停留,由是不及。(韦孝宽列传)


              154楼2013-09-05 15:29
              回复
                 前天说到,韦孝宽发现了尉迟迥图谋不轨,赶紧连夜向西往京城跑,途中用计好不容易摆脱了尉迟迥派去堵截的追兵。但是韦孝宽却没有这样一直跑回长安,就在途经河阳(今河南孟县)时停了下来。
                  为什么停下来呢?因为河阳的不远处就是洛阳,洛阳是北魏的旧都,整个东部地区的战略要地,但守备却一向空虚。作为洛阳前哨的河阳则是由关东鲜卑驻守的,这些人都是北齐的旧部队,对北周没什么感情,并且他们的家人都在相州尉迟迥手里,所以尉迟迥一叛乱,他们一定会追随。如果河阳兵变了,那么洛阳也就失手了,洛阳失守了,朝廷在东部地区就没有战略据点了。
                  其实在这个时候,我们骁勇善战的韦大爷还没有收到杨坚同志正式让他讨伐尉迟迥的任命,按照通常情况,他不能擅作主张,应当回京请命。但是韦大爷却偏偏不按套路出牌,他意识到洛阳作为战地的重要性,所以当机立断决定不往京城跑了,即刻奔去保卫洛阳。


                155楼2013-09-05 15:29
                回复
                  韦大爷带着那几个随从来到河阳,发现一切正如他所料,情况果然很糟糕,这里的八百个守卫正在酝酿兵变。韦孝宽一个人就算有三头六臂那也是肯定打不过八百个勇士的,但是他长了个好脑子,那简直是轻而易举、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把八百勇士搞定了。
                    事情是这样的,韦孝宽和洛阳的官员商量好搞了点小动作,伪造了一封文书,内容是说皇上要赏赐河阳守军,犒赏的宝物已经运来了,但是这批东西实在实在实在是太多了,所以只能暂时储存在洛阳的仓库里。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让守军们分成几个编队,分别去不同的仓库取宝物。那些士兵有勇无谋,一听有赏赐两眼冒金光,简直是都乐开了花,寻思着拿了宝物再造反也是可以的,于是他们忙不迭地分成几队美滋滋的去了。不过这一去,等着他们的不是数之不尽的宝物,而是早已埋伏好的官兵!由于八百守军被分散了,又没有提防,所以简单容易地就被官兵们逮住了。
                    这次临时发起的行动,韦大爷当机立断、从容机智、干净漂亮地保卫住河阳和洛阳,使朝廷在东部地区有了据点,可以抵抗尉迟迥,不至于整个东部全都被敌军拿下。同时在没有任命的情况下,他灵活行动,为平叛节约了时间,不至于错失先机。此时的老将韦孝宽虽已年逾七十,但是其活力充沛,思维敏捷,实在令人佩服!
                    时或劝孝宽,以为洛京虚弱,素无守备,河阳镇防,悉是关东鲜卑,迥若先往据之,则为祸不小。乃入保河阳。河阳城内旧有鲜卑八百人,家并在邺,见孝宽轻来,谋欲应迥。孝宽知之,遂密造东京官司,诈称遣行,分人诣洛阳受赐。既至洛阳,并留不遣。因此离解,其谋不成。(韦孝宽列传)


                  156楼2013-09-05 15:29
                  回复
                    尉迟迥正式造反,举起讨伐杨坚的大旗,同时杨坚正式任命韦孝宽为元帅平叛,先后派去了七总管军对付尉迟迥的造反阵营。双方正式开战后,尉迟迥一方在战场上那简直就是势如破竹。不仅如此,他在战场下也积极做着动员忽悠造反工作。其实此时,各地总管多是北周的重臣,大家跟杨坚、尉迟迥的身份也相差不多,都没有效忠于谁的概念。所以这个时候,双方展开了威逼利诱的拉人大战,尉迟迥棋高一着,不少将领归附了他。
                      眼看着越来越多的人跟着尉迟迥站队,老杨同志肯定是急啊,思前想去他决定拉拢一位有风向标地位的元老重臣。这个被杨坚选中的重要人物名叫李穆,算是北周的开国功臣,还曾经救过太祖宇文泰的命。要知道那时候还活着的太祖时期的老臣不多了,这位命长的李穆算是关陇贵族的代表,只要他能归附杨坚,那么这个集团其他家伙一定跟风。对了,其实李穆这个人我们之前讲宇文娥英时也提到过,娥英的老公李敏得管他叫叔爷爷,那个在他死后想尽办法争夺他爵位的李浑,就是他的十儿子。之前我们说,杨坚建立隋朝后,对这家姓李的那是赏尽尊贵之名啊,还赐了免死金牌,就是因为李穆在这个重要的时候站到了杨坚的队伍后面。那么杨坚是怎么拉拢到他的呢?


                    158楼2013-09-05 15:30
                    回复
                      自己窝里出了乱子,这可把杨坚急坏了,他赶紧把一众心腹找来,商量着是不是该换将领啊!这时李德林(大家还记得他吧,就是那个帮杨坚出主意让他立丞相府,没让刘昉郑译占到便宜的人)站出来了,说了一个惊人的看法。李德林反对战前换将,觉得历史上这种不信任阵前将领而换人的事太多了,最后都酿成了大祸。李德林还跟杨坚说,你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那些总管本身地位也很高,和你的出身差不多,没有忠于你的义务,你现在觉得他们不忠诚可以换掉,可是怎么保证新换上来的将领就一定忠诚呢?并且这种收受贿赂的事,本就是虚实难辨不好说,如果现在派人去大肆追究,那么不管他们有没有想投敌也一定会投敌了,更严重的是会让前线上下的军心更不稳!
                        杨坚一听大为赞叹,握着李德林的手就说,老伙计,幸亏有你了啊,要不我就犯下大错了!将领虽然是不能换了,也不能置之不理啊,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杨坚又犯难了。这时李德林接着说,你可以派一个你的心腹去当监军,恩威并施,再加以监视,谁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这是个不错的主意,可是派谁去当监军呢?杨坚第一个就想到郑译和刘昉,是这俩人推的自己当的辅政大臣,算是很信得过的人了。但是这两个佞臣得知杨坚想让他们上战场后是什么反应啊?不得不说,那真是简直了,推三阻四,叫苦喊娘。刘昉说我是真想去啊,可是我从来没带兵打仗过,没有经验,可不敢耽误了你的大事,你还是派别人吧!郑译更会演,愁苦满面的说,我也不行啊,我老娘年纪大了,没有人照顾可不行,丞相啊,求求你就成全了我的一片孝心吧!


                      161楼2013-09-05 15:30
                      回复
                         杨坚那可是气坏了,你们这些鸟人平时整起阴谋诡计头头是道,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别以为我不知道,还不是贪生怕死。可是现在这个时候苦逼的杨坚也不好翻脸,他只能干生闷气,但就在这个时候,一根救命稻草华丽丽的登场了,出现在杨坚的眼前。
                          这个救命稻草名叫高颎,他本来是杨坚老丈人独孤信的手下,前面讲过宇文护专政时,独孤信被逼迫死了,那时独孤信的手下们都是有多远走多远,不想被牵连到,只有高颎不趋炎附势。天元皇帝死了,杨坚刚开始辅政时,独孤夫人就向杨坚举荐这个忠心的人,杨坚向来尊重夫人,就找人去跟高颎沟通,高颎当时是慷慨激昂地答复,我愿意跟你,即使大事不成,我也万死不辞啊!现在,杨坚正愁没人出生入死呢,这个高颎就主动请命来了。话说相比郑译,高颎倒是真有白发老母在堂,临行前还挥泪让属下转告,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现在国家有难,儿子只能舍孝取忠了!这个高颎到了前线后恩威并施,又说杨坚好话,又暗示警告投敌的后果,总之军心很快安稳下来了,而他自己也顺势留在了军中,给韦孝宽当起了军师。
                          好吧,下面才是真正的决胜局大战,不过既然说到高颎,就说一句题外话。话说杨坚自此之后特别宠信高颎,其他人都靠边站。因为高颎以前是独孤信手下,所以被赐鲜卑姓独孤,杨坚后来让所有改姓鲜卑姓的都改回原姓,唯独见高颎时,从来不叫他名字,只喊他独孤(靠,不知独孤皇后怎么个感受)。不仅如此,杨坚还把太子杨勇的女儿嫁给了高颎的儿子,不过正因这样,高颎在废立太子时,站在杨勇一边,又因为一些别的事,同时得罪了杨坚和独孤伽罗,总之最后下场悲催。高颎和杨坚的“虐恋情深”我们以后再说,下面说回决胜大战。


                        162楼2013-09-05 15:30
                        回复
                          于时尉迥起兵,高祖令韦孝宽讨之。至武陟,诸将不一。高祖欲遣昉、译一人往监军,因谓之曰:“须得心膂以统大军,公等两人,谁当行者?”昉自言未尝为将,译又以母老为请,高祖不怪。而高颎请行,遂遣之。由是恩礼渐薄。
                            (刘昉列传)
                            长史李询上密启云:“大将梁士彦、宇文忻、崔弘度并受尉迟迥饷金,军中慅慅,人情大异。”高祖得询启,深以为忧,与郑译议,欲代此三人。德林独进计云:“公与诸将,并是国家贵臣,未相伏驭,今以挟令之威,使得之耳。安知后所遣者,能尽腹心,前所遣人,独致乖异?又取金之事,虚实难明,即令换易,彼将惧罪,恐其逃逸,便须禁锢。然则郧公以下,必有惊疑之意。且临敌代将,自古所难,乐毅所以辞燕,赵括以之败赵。如愚所见,但遣公一腹心,明于智略,为诸将旧来所信服者,速至军所,使观其情伪。纵有异志,必不敢动。”丞相大悟曰:“若公不发此言,几败大事。”
                            (李德林列传)
                            高祖得政,素知颎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邗国公杨惠谕意。颎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于是为相府司录。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尉迥之起兵也,遣子敦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时颎又见刘昉、郑译并无去意,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
                            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上每呼为独孤而不名也。
                            (高颎列传)


                          163楼2013-09-05 15:31
                          回复
                            后面的事要说也真神奇,等到军心一稳,这韦大爷的病也就见好了。韦大爷之前不是带军在武陟驻扎嘛,这个时候尉迟大爷的儿子尉迟敦带领了十万大军进驻武德,与韦大爷隔着沁水摆开阵势,两军隔河对峙着呢!正好这几天下大暴雨,沁水猛涨,高颎一看毛疼了,这可不行啊,这得等到啥时候啊?于是高颎就提议韦大爷赶紧建桥吧!这桥倒是好建,说建就建,但尉迟敦也充分的做好了搞破坏的准备。他让手下从上游扔下一堆木头筏子,泼上油点上火,让木筏顺流而下,到时候就能把高颎搭的桥给烧成渣渣。可是聪明的高颎早就想好了怎么防他,他竟然提前就在河里放置了很多“土狗”,说白了就是弄了个拦河坝,前高后低,把筏子都给拦住了,根本过不来,就这样桥顺利地建完了。
                              桥搭好后韦大爷亲自带领大队人马迅速渡河,按理说尉迟敦应该死守险滩,但是他自作聪明也想用计,用他的歪脑筋决定下令让全军都往后撤,给韦孝宽腾地方。其实尉迟敦是想等韦孝宽军队过来一半,还有一半在桥上时,杀他个措手不及。看起来这也算是个点子,但是最重要的是这个老兄没想到韦大爷那可是战神附体,面对敌人的突变,扯着老嗓门大吼一句:“今日之战,有进无退。”
                              韦大爷的军队那是训练有素,虽然面对敌人但大军还是全速渡河。在这期间高颎在后面也开始喊话,激励着军心说什么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啦,还让后军把桥给烧了。将士们看后路已经断了,都鼓起勇气,奋勇向前。尉迟敦遇上这帮猛人,肯定是招架不住了,到最后他的队伍无组织无纪律,那真是溃不成军。将士们只顾四散逃命,而尉迟敦也骑上快马往他老爹尉迟大爷那逃跑了。韦大爷一方则乘胜一路狂追,就这样追到了邺城脚下,好吧最后的决战即将到来,这是一场神奇的战役。
                              至军,为桥于沁水,贼于上流纵大伐,颎预为土狗以御之。既渡,焚桥而战,大破之。(高颎列传)


                            164楼2013-09-05 15:31
                            回复
                              韦大爷带着六路大军直逼尉迟大爷老巢,既然是决一死战,那尉迟大爷一方也是倾巢出动,十三万大军在城外就排开了阵势。话说这尉迟大爷的军队中有一支精锐部队,一万多人的编制,各个头戴绿巾,身穿黄袄,一眼望去,像一条条黄色巨龙,所以这支部队称作黄龙兵,他们是尉迟大爷从关中带来的亲信,作战仿佛有真龙护体,神勇无比。这黄龙军还真不是吹的,打起仗来一个顶俩,韦大爷一方虽然是乘胜而来,但现下是明显抵挡不过了。这个时候,尉迟大爷的兄弟子侄们还正带着几万人来援助他呢,韦大爷一方如果现在不打败他,以后就更别想了,所以韦大爷眼瞅着这种状况是异常捉鸡啊!
                                这个时候,之前一个叫宇文忻的将军想出了一个很不人道的鬼点子。大家还记得这个人名不?他就是之前李询密信中说的有异心的一位,所以说没有阵前换将还是有好处的,这时这人就立下了大功。宇文忻看到城南的高坡上站了人山人海的一堆老百姓,男女老少像一面人墙似的,在那里观战。啰嗦两句,楼主真心觉得这群百姓真是淡定从容啊,外面两军生死大战,他们竟然还敢出来看热闹,也知道人群有没有小贩出来叫卖!前面讲过,这些人都是北齐的旧民,估计对北周也没什么感情,所以可能觉得北周内战还挺乐呵的,才出来前排围观吧。
                                接着说宇文忻想出的那个损招,他让军队中的弓弩手别射尉迟迥的人,而是先射那帮看热闹的观众。这个命令一出,霎时间万箭齐发刷刷刷地就朝小山坡上过去了。老百姓们没想到自己成了作战对象,毫无防备,异常慌乱,死伤无数,混乱地往城里跑,哭天抢地声一片。尉迟大爷本来是背城作战,人山人海的老百姓就这么朝他们冲过来,连挤带推,还有踩踏,一下子尉迟大爷的军队就乱了,士兵们也慌了神。这时宇文忻趁乱大喊着,贼军败了,贼军败了,然后带着士兵们就往上冲,大家眼见扭转战局斗志激昂得像是打了鸡血,把尉迟大爷那方打的是落花流水。就这样尉迟大爷悲催的战败了,他战败后,司马消难和王谦那两方也很快被解决了。通过这次平定三总管,老杨同志基本把敌视自己的势力都搞定了。
                                迥背城结阵,与官军大战,官军不利。时邺城士女观战者数万人,忻与高颎、李询等谋曰:“事急矣,当以权道破之。”于是击所观者,大嚣而走,转相腾藉,声如雷霆。忻乃传呼曰:“贼败矣!”众军复振,齐力急击之,迥军大败。(宇文忻列传)
                                打仗的事终于讲的差不多了,明天我们回过头再来讲讲杨坚是怎么对付宇文家的王爷们吧!


                              165楼2013-09-05 15: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