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帅望吧 关注:7,646贴子:1,172,475

回复:【转帖】细八隋朝的人和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求扒韩擒虎贺若弼。
项羽和李煜都是目生双瞳,据说虬髯客也是,不知真假。俩眼珠的人是不是都很牛?


IP属地:河北21楼2013-09-04 21:38
收起回复
    先溜个爪印……最喜欢这种历史贴了!!!!!收藏了慢慢看……
    ——
    ————————————————————
    ——用我所有的鞭子和枪械,换孟瘸子和龙文章一生的分离。
       --来自欠抽的虞啸卿。


    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3-09-04 21:44
    回复
      好吧,农民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受不了,大范围起义的?是征辽东啊!征辽东!根据史学家的估算,征辽东消耗的民力是杨广之前所有的大工程消耗的民力之和还多!以后说隋炀帝不爱惜民力,逼农民造反不要让运河背黑锅!所以我之前在说二广那些大政策的时候也说了,征辽东另说。如果光有前面一些政策而没有征辽东,很有可能隋朝就不会灭亡。我个人观点觉得征辽东在战略出发点上没有错,但确实过急,尤其是在败了一次后没必要立刻再来第二次。当然,也有人认为哪怕三次有一次真正打下来,也许历史也会改写,毕竟史书更看重结果而不是过程。我个人认为可能确实不是那么好打,要不李二打了一辈子咋也没打下来。当然九大帝也正是在杨二和李二的基础上才打下来的。
        肯定又有人会骂,用了那么多人,就是人海战术也不至于全军覆没也打不下来啊!楼主不是很精通军事,二广可能在军事才能上确实没有那么精通。但是真要说一说每次的细节,也是够坑爹的,跟《三国演义》电视剧里演的诸葛亮北伐一样,每次都让你感觉很有可能赢,马上就赢了,然后不是后院起火了,就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在不就是各种客观因素。真是干着急啊,这个三征辽东,真心每次提都血泪啊!偏偏杨二广就是个不服输的劲,我没有要洗白的意思,我只是觉得可以理解,就像赌博一样,每次你眼看着就差一点就中奖了,你总会想着要试一把的,下手的时候你是绝对不会考虑到输的,你考虑到的只是只要这把赢了,那么之前输的就可以全收回来!大概就是这么个逻辑!真心心灵强大的,可以自行研究一下,三次征辽东的坑爹过程。


      27楼2013-09-04 22:15
      收起回复
        至于楼上某楼说的捉萤火这事够二,那是确实够二,要不怎么爱称他二广呢!他就是这么二逼文艺,讲的就是这狗血事,楼主个人还是觉得很萌的,尤其要知道那是在最后两年,他精神已经出现严重问题的两年,二逼得像个孩子的两年,楼主不禁就觉得有些心酸。
          还有某楼说的隋朝的江山不是打下来的问题,这个楼主不敢说您的逻辑完全不对,但是杨坚也是经历了平定三方叛乱才得到禅让的,再者陈国肯定是打下来的啊,那可是隋朝的半壁江山啊!
          话题真的扯的太远了太远了,针对杨二广同志的大历史问题,楼主再也不想发表意见了,该说的都说了,大家愿意发表观点的就尽情发表吧,楼主不跟大家互动了。楼主真是来八小萌事的,不要给俺上升到大历史大政治大道德观问题上,今晚如果还有时间,我想说说杨坚的三儿子,那个爱做手工活,又崇尚佛教想出家当和尚没被同意,最后被自己王妃喂毒瓜死掉的奇葩!!!!!!


        31楼2013-09-04 22:16
        回复
           继续来往下说,该轮到杨坚的三儿子杨俊了。先感慨一下,这个孩子那可真是一个温润深情的小伙啊!(好吧,楼主看杜若大人的《隋宫行》中毒了,回归严肃脸~~)
            杨俊从小宽仁慈爱崇尚佛教啊,甚至想要出家当和尚去!要注意这位和大名鼎鼎的顺治爷可不一样,没有压抑的童年没有受挫没有情伤,他可是纯粹的打骨子里想要出家当和尚!(说不定这小子觉得自己是转世活佛~~)我们的大隋皇帝老杨同志虽说是从小养在尼姑庵里的,耳濡目染也亲近佛教,但听说亲生儿子想要把余生都无私的奉献给佛祖,那这个当爹的肯定是打死也不能同意的啊!不过也是,老爹不同意儿子当和尚绝对是人之常情。


          32楼2013-09-04 22:17
          回复
            悲了催的杨俊不但出不了家,还得当元帅打仗,那心里可真是异常压抑啊!还好,他找到了另一个心灵寄托,将自己心底苦逼的情绪都宣泄在这个爱好上。要问这到底是个什么事呢?其实说出来大家也不陌生,天启皇帝朱由校也热衷于此道,只可惜他比杨俊晚生了个一千几百年,不然二人绝壁可以成为好基友。
              说到这里大家都知道杨俊的爱好了吧,那就是干手工活儿!史书记载三郎心灵手巧,可以自己用大斧子打造各种器具首饰。然后一点点的越玩越大,从珠宝首饰打造到亭台楼阁,他在封地期间基本就沉醉在建筑艺术和手工活儿的世界里了。虽然史书上说杨俊在这个爱好上的投入逐渐奢侈,但楼主个人感觉他的花费充其量只能达到一个贵族王公的一般水平。主要是老杨那人太节俭,除了矫饰的二广和偏心眼的小五杨谅,其余几个儿子都看不过眼。
              下面,请大家擦亮眼睛,什么出家啊什么做手工活儿啊全都是浮云,根本不是重点,今天我们的重头戏就要来了。


            34楼2013-09-04 22:17
            回复
               话说这杨俊这小子可能是出家心愿不得成,于是只能选择在尘世里醉生梦死麻痹自己。手工活做了,房子盖好了,之后就天天在他的建筑宫殿里找一群歌舞乐姬装大仙跳大神体会下不食人间烟火的滋味,所以就没心思去哄他那个还食着人间柴米油盐的王妃。
                这王妃姓崔,前面说过了和铁面酷吏崔弘度是一家,所以心肠也是很硬很黑还很善妒。看到老公成天和一群装大仙的妖蛾子一起HIGH,心里是又嫉妒又狠,冲动之下决定成全那个想要成仙儿的老公,亲自送他去见佛祖。
                崔王妃估计之前也没干过送人上西天这种勾当,好不容易弄了毒瓜给三郎吃了,可是结果真坑爹啊,药性没掌握好,没立刻把人毒死,救还救不好。可怜的三郎就一直这么苟延残喘的拖着小命,半死不活的他脑子还没让人毒傻,依然保持着纯良的白兔本性,竟然还替自己老婆隐瞒着下毒害自己的事,只上报了自己病重,没说并发的原因。
                老杨知道儿子病了赶紧把他给捞回了京城,可是等浩浩荡荡一行人回京后,这个爹不知从哪里听说了儿子在封地上终日不务正业的劣迹,气得顾不上儿子有病在身劈头盖脸对杨俊的奢侈表现那就是一顿狂骂,甚至还把他官职废了,也不管你是不是病的要死不活。嗯,可能老杨可能也不知道阿三要死了,到这阿三还帮王妃兜着呢,没想责怪她。
                我们可怜的三郎忍着病痛,这个时候他多磨需要亲人的温暖啊,可是回到父母身边后,得来的却是父亲在心灵上对他的摧残。病榻上的杨俊默默承受着王妃对他的仇恨,父亲对他的指责,憋屈得病情每况愈下,没过多久就郁郁寡欢地撒手人寰,去见他身心向往的佛祖了。


              35楼2013-09-04 22:25
              回复
                接下来就是重中之重,三郎这么一挂,王妃下毒害他的事也就瞒不住了,老杨知道后立刻把她赐死了。然后呢,三郎那几个儿子还都是这个有罪的王妃所生,所以不能给三郎主丧,最后可悲的三郎竟然是让手下官员给主的丧。
                  说起杨俊手下的官员啊,有一个跟他关系很铁啊,简直就是好基友啊。这人叫王延,小王在三郎被毒害初期卧病不起时,就衣不解带地照顾他给他喂药。后来三郎挂了,小王更是悲痛欲绝好几天不吃不喝,老杨都让他给感动了,立刻给他加了官,甚至还赐他补品啊。虽然有了宫廷里的御用补品,可是小王还是在三郎下葬那天嗷嗷嗷地哭啊,活生生把自己给哭死了,事后老杨竟然恩准把小王葬在三郎墓旁边了!话说楼主私人脑补这俩人不是有一腿,就是兄弟情谊太深了,已经升华到另一个高度了!!!(怎么感觉两个都是不正当男男关系的意思~喵~)
                  最后,还有一个挺有意思的事给大家讲,杨俊有个女儿嫁给了南梁萧家的人,后来他的女婿竟然出家当了和尚,至今只能查到法号叫释慧铨,不知真名。世间的事就是这么玄妙,自己一辈子都没达成想当和尚的心愿,可女儿却嫁给了和尚!
                  俊有巧思,每亲运斤斧,工巧之器,饰以珠玉。
                  俊颇好内,妃崔氏性妒,甚不平之,遂于瓜中进毒。妃崔氏以毒王之故,下诏废绝,赐死于其家。子浩,崔氏所生也。于是以秦国官为丧主。有开府王延者,性忠厚,领亲信兵十余年,俊甚礼之。及俊有疾,延恒在合下,衣不解带。俊薨,勺饮不入口者数日,羸顿骨立。上闻而悯之,赐以御药,授骠骑将军,典宿卫。俊葬之日,延号恸而绝。上嗟异之,令通事舍人吊祭焉。诏葬延于俊墓侧。


                36楼2013-09-04 22:25
                收起回复
                   受到亲的启发,决定给大家欣赏一首二广的诗。文学家公认杨广是隋朝南北诗风融合之大集者。既有北地慷慨、豪雄的意志,又习染南人细腻、婉约的情怀,兼具慷慨刚健之辞和清新明丽之辞。
                    宏伟气象和壮大情思的边塞诗,就不给大家欣赏了。
                    要给大家欣赏的是一首清丽的写景诗,诗风在继承了南朝诗歌成就的基础上,舍弃了齐梁绮丽、淫靡之风,融入北朝诗歌的质朴之质。
                    此诗就是二广依陈后主所创制的乐府艳曲所作的《春江花月夜》,格调清新明快,境界阔大悠远: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哈哈,大家发现了吧,这首诗和后来唐朝那位以唯一一首诗而脍炙人口的张若虚的同名诗《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有相似之感吧,相信不会是二广借鉴后人的。


                  37楼2013-09-04 22:26
                  回复
                    隋代由于享国时间短,文物相对稀少。最著名的隋代文物,大都出自于陕西西安李静训墓。
                      把剩下的几件一起贴出来给大家看看吧,楼主还是心水那串项链,有的珠宝品牌已经山寨了那条链子,相似度极高,但是价格让人充满怨念。




                    40楼2013-09-04 22:28
                    回复
                       刚刚又翻出一张隋代的人物俑图,赶紧弄上来给大家瞧瞧。从服饰上看与初唐相似,但是人物体态却纤瘦高挑。想穿越的妹纸们注意了,一定要掌握好时间,万一穿早了个十几二十年,就享受不了可以狂吃狂睡不为身材而担忧的清闲日子了。
                        


                      41楼2013-09-04 22:28
                      回复
                         话说阿秀有一个爱妾董美人,这个董美人红颜命薄,年纪轻轻十九岁就挂了。她一死,杨秀伤心得那叫一个哀婉断绝啊!这不是重点,重点是阿秀给董美人亲笔写了墓志铭,就是这个墓志,让楼主对阿秀有了另一番印象。
                          直接给大家上图,没想到一个大胡子粗犷男,也能写出这么工整秀气的小字。



                        43楼2013-09-04 22:29
                        回复
                           哎,各位筒子不要小看,这个墓志啊!
                            《董美人墓志》堪称隋代正书作品中的杰作。该志书法上承北魏书体,下开唐朝新风,堪称隋志小楷中第一,属历代墓志的上品,开唐代锺绍京一路小楷之先河。
                            该志布局平正疏朗、整齐缜密;其结体洞达疏朗、修短适度,结字恭正严谨、骨秀肌丰;笔法精劲含蓄、淳雅婉丽,笔笔认真,字字严谨;用笔方圆结合,藏露兼施,既含淳雅婉丽之风韵,又蕴挺拔端庄之气度;其字划完好,字形多扁方,尚存晋人小楷、北朝墓志外方里圆、华美坚挺之古韵,但隶意脱尽,楷法纯一,已与晋人小楷、北朝墓志迥别,给人以清朗爽劲、古意未漓的感觉。
                            清汪鋆《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称其“文体婉妙,是陈隋间手笔,字迹端妍含古意,与欧、虞伯仲”。 清罗振玉对其评价很高:“楷法至隋唐乃大备,近世流传隋刻至《董美人》、《尉氏女》、《张贵男》三志石,尤称绝诣”。康有为评价其“笔法精绝,如有妙理,北朝碑实少此种,惟《美人董氏志》娟娟静好略近之”。
                            突然觉得阿秀不只是个舞刀弄枪的莽汉了,人家还是“书法家”。


                          44楼2013-09-04 22:29
                          回复
                             咱再来看看这个墓志的内容,顿时感觉阿秀也蛮有文采的嘛,还能看出他的一片痴心啊~
                              《美人董氏墓志铭》文字:
                              美人姓董,汴州恤宜县人也。祖佛子,齐凉州刺史。敦仁愽洽,标誉乡间。父后进,俶傥英雄,声驰河渷。美人体质闲华,天情婉嫕,恭以接上,顺以乘亲,含华吐艳,竜章凤采 ,砌炳瑾瑜,庭芳兰蕙,既而来仪鲁殿,出事梁台,摇环佩於芳林, 袨绮缋於春景,投壶工鹤飞之巧,弹棊穷巾角之妙,妖容倾国,冶咲千金,妆映池莲,镜澄窓月;态转回眸之艳,香飘曳裾之风;飒洒委迤,吹花回雪。以开皇十七年二月感疾。至七月十四日戊子终于仁夀宫山。苐春秋一十有九,农皇上药,竟无救於秦医;老君灵醮,徒有望於山士怨此瑶华。忽焉雕悴,伤兹桂蘂,摧芳上年,以其年十月十二日葬於龙首原,寂荒陇陇 幽夜茫茫,埋故爱於重泉,沉馀娇於玄*(土遂);惟镫设而神见,空想文成之术 弦管奏而泉濆 弥念姑舒之魂 触感兴悲 乃为铭曰:
                              高唐独绝,阳台可怜,花耀芳囿,霞绮遥天,波惊洛浦,芝茂琼田,嗟乎頺日,还随湲川,比翼孤栖,同心只寝,风卷愁慔,氷寒泪枕,悠悠长暝,杳杳无春,落鬟摧榇,故黛凝尘,昔新悲故,今故悲新,馀心留想,有念无人,去岁花台,临欢陪践,今兹秋夜,思人潜泫,*(辶子)神真宅,归骨云房,依依泉路,萧萧白杨,孤坟山静,松疏月凉,*(土上匧下心)兹玉匣,传此馀芳。
                              惟开皇十七年岁次丁卯十月甲辰朔十二日乙卯
                              上柱国益州摠管蜀王制


                            45楼2013-09-04 22:29
                            回复
                               翻译
                                美人姓董,汴州恤宜县人。祖父叫董佛子,齐朝凉州刺史。敦厚仁慈博学、与人相处融洽,他的名誉在乡间广为流传。他的父亲是董后进,风流倜傥、有英雄气概,他的声名在黄河与渷水两岸都广为流传。董美人体质文雅优美,天性柔顺和美,对待长辈很恭敬,对亲人很温顺。谈吐与作文,都很有文采。就像台阶上的美玉,庭院里的兰蕙芳草,来仪(入宫)于鲁殿,又出宫到梁台去侍奉,她的环佩在芳林里回响,她的衣服在春景里耀目。她作投壶的游戏时,有鹤飞那般的巧妙;在弹棋时能尽巾角的巧妙。她美丽的容颜能倾国倾城,她冶由的笑貌可值千金。她的靓妆就像池上的莲花,她照镜的时候,就像是月亮挂在窗上(均指其花容月貌)。她回眸时的神态很香艳,她的裙裾散发的清香如细风;她走路时,头发就像是吹过了花,又像是雪轻柔地飘过(用《洛神赋》的典故)。
                                她在开皇十七年二月时得病。到七月十四日戊子,在仁寿宫山逝世。她才19岁。用神农、羲皇氏的药去救她,也无济于事。太上老君的灵丹,也回天乏术,只能对着山中的道士埋怨,叹惜她的大好年华。忽然就像花一样凋谢了,令人很伤感。在那一年十月十二日,葬于龙首原,那个坟上很荒凉,晚上她必将很寂寞,夜也很长。将令人爱慕的人埋于九泉。只有在设灯时见到她的精魂,想文成这个方士来作法,让我在梦里见到她,也没有办法。音乐响起,希望能令你的魂愉悦。很伤感,于是作了这个铭:
                                高唐神女走了之后,阳台这里就很凄凉。花在充满芳草的园子里,云霞飘到了遥远的天边。洛水边的波浪太大惊动了洛神,琼田里的灵芝还是很茂盛。在日落时嗟叹,在流逝的河水旁感喟。比翼鸟要单飞了,同心人只能孤枕独眠。风扫过愁苦的黄昏,枕边的泪水就像冰一样寒冷。夜晚很长睡不着觉,四季里仿佛没有了春天。放下的头发只能在棺木里,以前的眉黛只能和尘土长在。以前的人悲痛逝去的人,现在的人,却又悲痛那些曾经悲痛过别人的人(就像《兰亭序》里说的“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馀下的人只留下想念,却再也见不到思念的对象。去年游玩花台,与喜欢的人一起散步,现在的秋天凉夜,思念古欢,不禁泪下湿襟。她的元神回到了本来的宅所,她的仙骨返回了云房。黄泉的路上她依依不舍,留恋阳界,白杨树发出萧萧的哀鸣,孤单的坟冢在静寂的山中很凄苦,松树的枝杈疏疏落落,扫着如水的凉月。把这个铭装在玉的箱子里,使她的余风流韵得以永续


                              46楼2013-09-04 22:2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