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仪微尘吧 关注:45贴子:174
  • 6回复贴,共1

骑兵吧讨论之整理与补充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十方道友
@
普鲁士掷弹兵
@虎骑大将军
也许你们有兴趣的~


1楼2013-07-04 19:16回复
    (A)有关战国时代军队数量的补充
    (1) 战国时代人口:
    以下是葛剑雄<<中国人口史>>的论述: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2楼2013-07-04 19:44
    收起回复
      我还一些有趣的发现~
      (1)有数次大兵团战斗, 都是在河道附近.
      一, 白起斩24万卒的伊厥之战, 伊厥就是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 在伊水, 洛水左右:

      二, BC251 鄗代之战, 燕发60万大军攻赵, 当中40万攻鄗(河北高邑东), 我发现BC291年的水文, 可以有河流由北京入黄河去到鄗:
      (中国史稿地图集)

      三, 秦灭楚之战, 六十万秦军分布:

      陈和平舆都可通来自大梁的运河, 可入黄河, 渭水. 咸阳仓可用船把粮草经水路运到前线~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5楼2013-07-04 20:53
      回复
        补一点我对外国战争史的想法:
        中国战国事代的"大数量"军队, 扣除时代的社会因素外, 史家惜字如金也是个因素. 以长平之战为例, 每一次小战斗放在罗马vs迦太基, 都会写成"XXX之战", 结果长平之战是无数次战斗(BATTLE)组成的一次大"战争"(WAR)..
        其实, 第二次迦太基战争, 罗马一开头死了近10万人, 之后又纠集20多个军团, 结果整场战争12年内出动了过20万战卒, 还未计后勤....用中国史家那一笔法, 可能会写成"罗马出师30万, 12年而后决, 地中海自始为罗马内湖矣"(计后勤10万, 中国战国是把后勤人员计入"卒"之内的)
        (要注意的是战国时代战争范围很细, 都只是山西河南河北湖北, 而汉尼拨差不多环地中海西部走了一圈, 所以人家的"WAR"打的时间比咱们中国的"XX之战"肯定更长.)
        (军事作为一门科学, 还是有一些法则的. 1944年淮海战役, PLA在附近的解放区动员民夫, 也只占该区人口11~16%. 秦这个古代国家最多也不应该超过这一水平.)


        7楼2013-07-04 21:06
        收起回复
          "到秦灭六国时秦已得天下过半,人口可不止一千万,可动员的力量自然比之前多"
          秦在灭六国前, 已得天下三分之二矣~ 请注意秦与六国边界~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8楼2013-07-04 21:08
          回复
            @鹰扬铳手
            宋朝的东西我不熟, 刚巧宋史专家聚集的北朝正讨论军阵的问题, 我便顺手问了一问. 以下的童公公的回答:
            (1)问: 仁宗时尹诛《河南先生文集》卷二门《奏阅习短兵状》载:“诸处马军每一都枪手、旗头共十三人,其八十余人并系弓箭手;步军每一都刀手八人,枪手一广六人、其七十余人并系写手。”宋一个一百人左右的方阵,阵前有一排盾刀手, 二排长枪兵, 其他全是弩手. 如果瑞士方阵挨得过弓弩打击, 接下来宋军可头痛了....
            答:
            "(1)弓弩手有近战武器的,弓弩手其实是兼职的,主业还是肉搏。
            (2)等到需要弓弩手肉搏了,那就已经是贴身战了。 南宋不是削弱了弓弩配置,而是将弓弩和长枪等各种武器的配置固定化,比例基本保持不变,但是队伍配置调整。
            (3)而是自隋唐以来....因为宋这个军政系统,基本是从隋唐两代开创之后延续下来的系统。
            唐代之府兵,人备一弓,这显然不能说明他们都是专职的弓弩手。
            "
            (2)问:
            <<武经总要. 教旗>>有:"凡步队,队五十人,其职仪则队头一人,副一人,执旗一人天旗,慊旗二人诏旗。其给器仗,则枪一十五根,通旗在内,弩五具,弓矢十具,棒六具,陌刀五具,拍把四具,牌五具。"
            在这五十人编制中, 弓弩比例较少. 那麼:
            (1)不知这种编制在北宋有没有真正使用过呢? 还是只是学者们的建议呢?
            (2)(2)如果有的话, 可不可以说这个编制下的部队以突击为主, 之前那一个则以射击为主, 互相分工?
            答:
            "如果你往后看,就明白了,教旗的这个通例,是自唐沿袭下来的训练模式。所以后来才有注解,说“折冲、果毅”应该换成今天的“诸军虞侯指挥使等”。 而且,从训练细节不难看出来,这个训练通例是理论方法,用来参考使用的。
            一开始就直说,以500人为一营,宋代一般称指挥,军官为指挥使,当然在很多文献中,营和指挥有时候通用,甚至札中也有称营的。但是结合后面的文字,不难看出这是延续的前代的用词习惯。
            所以,这一个段落你可以理解为是抄的唐代到五代时期的训练文献,这里是作为教例提出来参考。"


            9楼2013-07-04 21:18
            收起回复
              @十方道友
              @普鲁士掷弹兵


              10楼2013-07-04 21: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