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鹰扬铳手
宋朝的东西我不熟, 刚巧宋史专家聚集的北朝正讨论军阵的问题, 我便顺手问了一问. 以下的童公公的回答:
(1)问: 仁宗时尹诛《河南先生文集》卷二门《奏阅习短兵状》载:“诸处马军每一都枪手、旗头共十三人,其八十余人并系弓箭手;步军每一都刀手八人,枪手一广六人、其七十余人并系写手。”宋一个一百人左右的方阵,阵前有一排盾刀手, 二排长枪兵, 其他全是弩手. 如果瑞士方阵挨得过弓弩打击, 接下来宋军可头痛了....
答:
"(1)弓弩手有近战武器的,弓弩手其实是兼职的,主业还是肉搏。
(2)等到需要弓弩手肉搏了,那就已经是贴身战了。 南宋不是削弱了弓弩配置,而是将弓弩和长枪等各种武器的配置固定化,比例基本保持不变,但是队伍配置调整。
(3)而是自隋唐以来....因为宋这个军政系统,基本是从隋唐两代开创之后延续下来的系统。
唐代之府兵,人备一弓,这显然不能说明他们都是专职的弓弩手。
"
(2)问:<<武经总要. 教旗>>有:"凡步队,队五十人,其职仪则队头一人,副一人,执旗一人天旗,慊旗二人诏旗。其给器仗,则枪一十五根,通旗在内,弩五具,弓矢十具,棒六具,陌刀五具,拍把四具,牌五具。"
在这五十人编制中, 弓弩比例较少. 那麼:
(1)不知这种编制在北宋有没有真正使用过呢? 还是只是学者们的建议呢?
(2)(2)如果有的话, 可不可以说这个编制下的部队以突击为主, 之前那一个则以射击为主, 互相分工?
答:
"如果你往后看,就明白了,教旗的这个通例,是自唐沿袭下来的训练模式。所以后来才有注解,说“折冲、果毅”应该换成今天的“诸军虞侯指挥使等”。 而且,从训练细节不难看出来,这个训练通例是理论方法,用来参考使用的。
一开始就直说,以500人为一营,宋代一般称指挥,军官为指挥使,当然在很多文献中,营和指挥有时候通用,甚至札中也有称营的。但是结合后面的文字,不难看出这是延续的前代的用词习惯。
所以,这一个段落你可以理解为是抄的唐代到五代时期的训练文献,这里是作为教例提出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