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邱冉庄吧 关注:15贴子:151
  • 2回复贴,共1

家乡情(七)大小滑沟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对于小滑沟几乎没有什么印象,甚至连它的具体位置也记不清了,可能就是场面中间的那一条,也可能要靠下一些。只记得进去捡过一次牛粪,柴都没割过,因为沟太浅了,几乎没有什么柴可割。
在村下的几条沟中,这大滑沟是去的最多的一个。它比小滑沟要深得多,有柴,有牛粪,有树,有水,口渴了可以喝到水,天热了可以找棵树凉快一下。比土窑沟、石窑沟要短些,不必担心遇到伤人的野生动物。到了十几岁时我甚至还曾单独到过这条沟中,而单独去土窑沟、石窑沟那是绝对没有过的,必须结伴而行。在上初中时放了假要回生产队干活挣工分,有几天队长就安排我给羊倌儿打畔,基本上就以大滑沟为根据地。打畔实际上就是小放羊的,本来一群羊只有一个羊倌儿,可到了夏秋两季,山上有地,地里有庄稼,为了把羊赶好,队里就多派一个羊倌儿,提前站在地畔上,防止羊啃了庄稼,所以叫打畔的。这个营生比较轻松,所以一般多是安排半大小子。那时我正在上初中,属于读书人之列,却被安排做这放羊的营生,最初还十分不满,后来才知道这是队长有意照顾我,也就“那样”了。当时我还曾想过,要是将来也如朱洪武那样成了什么气候,说不定这段放羊的经历还能成为轶事呢。不过,咱当然没成什么气候,也就没成为人们的谈资,只有在写这些沟沟岔岔时才想起了那段历史。


IP属地:山西1楼2013-05-17 08:28回复
    打畔是在夏天,夏天天长,这就需要放羊的人背干粮。长年日久,羊倌们总是三大件不离身,一是羊铲,二是背柴用的镰刀和绳,三就是干粮布袋。背柴那是大羊倌的事,打畔的没有那“特权”。羊群上山后,没有特殊情况,大羊倌就会找个地方割柴,让小羊倌放羊。小羊倌就把大羊倌的羊铲拿上,满山地与羊们斗智斗勇。羊们和人一样,你厉害了它就听你的,你不厉害了,它就调皮捣蛋,而且和人一样,也有头领。头羊就是不阉的公羊,留着长长的毛,长着长长的角,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放羊的只要把这头羊管好,那全群的羊就会跟上走,想让上山就上山,想让下沟就下沟。刚拿上羊铲开始喊喝羊的时候,很有一种成就感,一种统领千军万马的感觉。只是羊铲使唤的不是很利索,不免生出一丝丝遗憾。羊铲的一头是铲子,可以铲起土块儿或石子,另一头是长长的鞭子。真正的羊倌把羊铲可以使唤的出神入化,他们可以用铲起的石块准确地打准几十米以外的羊,长长的皮鞭也可以甩得叭叭地响。我那时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比羊铲高不了多少,所以也发挥不了多少羊铲的作用,让人十分郁闷。手上功夫不行,咱就用嘴上的,哪个不听话了,就骂那个,不用说,骂也管用,可能是羊们能听懂羊倌的态度,所以你骂的凶了,它也会规规矩矩。在农村,嘴最不干净的就放牲口的了,一骂人就是脏话,你要是和他理论,他振振有词:“我成天和牲口打交道,习惯了嘛!”放了十几天羊,我也学得嘴脏起来,好在时间不长,没形成什么习惯。


    IP属地:山西2楼2013-05-17 08:29
    回复
      干粮布袋小羊倌和大羊倌是一样的,当然不是大羊倌那样专用的布袋,是母亲临时缝了一个。所谓专用,也就是用白洋布缝制,大小合适,正好装一个人吃的饭,既不浪费布,也能够吃。布袋底部的一角用一块儿小石头一衬,拴一细绳儿,装好干粮后,用绳子的另一头拴住袋口,斜着往肩上一挎。羊倌的干粮多是小米捞饭,就是把小米稠粥做的松散一点,不在锅里闷,而是米刚煮开花就捞出来蒸。这样做出的米饭是松散的,不易结团儿,便于在山上食用。到了中午,羊倌们会找个有水的地方,让羊也卧下来歇一歇,他们则开始吃干粮。吃干粮时他们就用布袋作碗,随手折两根木棍作筷子,全部的饭下肚后,喝上一气凉水,那叫一个香呀。几十年后,在讨论吃什么最香时,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放羊时拿的干粮。农村中还有一个“撑死狗”的笑话,说的是有的放羊人会养一条狗带上,第一帮他看羊,第二可以防止狼呀什么的伤害人畜。到中午吃饭时,给狗吃的多了舍不得,不吃又不行,你总不能吃得很香,让狗在那儿干瞪眼看着,于是他们就抓一把捞饭撒进水汪中让狗舔。这狗舔了很长时间,却只喝了一肚子水,米却没吃进多少,所以叫这种喂狗法为“撑死狗”。


      IP属地:山西3楼2013-05-17 08: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