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迫倾向、强迫症、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区别(心理咨询师翁悦红原创)
什么是强迫倾向?
人们出现了强迫的念头或行为,这种情况刚刚发生不久,症状并不是很严重,没有妨碍到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内心并没有感受到很痛苦,这充其量只算是强迫倾向。当人们在生活中与工作中,出现困境、变故或遭遇挫败时,会导致强迫性的念头及行为频繁出现,此情况若持续得不到改善,症状强化会引起负面的情绪产生,久而久之会形成强迫症。
强迫倾向是心理正常范围,强迫症状已呈现,但没有严重妨碍正常生活。
例如:小A对清洁要求很高,会多次反复的洗手以及擦桌椅;小B会反复检查作业,写作业时擦了写,写了擦;小C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被老师批评后,反复思考这件丢丑的事情;小D反复检查门锁及门窗是否关严实?内心没有安全感,老担心会有坏人或小偷进入家中。以上这些现象就是有强迫症倾向,但由于重复性的思考、检查及重复性的行为并不严重,没有影响到社会功能。有这个倾向,就要注意调整心态,谨防发展成为强迫症。
什么是强迫症?
强迫症属于神经症的范围,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体验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来源于自身,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二者强烈的冲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强迫症的最主要表现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两种形式。
对于强迫症,浅显的理解就是明知道不该想的事非想不可,明知道不该做的事,控制不住的非要去做;明知道有些行为不合理,但是却不受自己的控制。例如:一位强迫症洗手患者,明知道手并不脏,因为刚刚才洗过;明知道每天没有必要反复洗手,而且强行要求每次洗手20分钟,虽然知道这样很累啊,但却老是控制不住的洗手,因而严重妨碍了生活及工作效率,内心感到极度痛苦,却又控制不了这种强迫的行为。
什么是强迫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属于人格障碍的范围, 以过分要求秩序严格和完美,缺少灵活性、 开放性和效率为特征。这类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按部就班、墨守成规,不允许有变更,生怕遗漏某一要点,过分认真而重视细节却忽视全局;由于怕犯错误,遇事优柔寡断,会有选择性焦虑;思想固执,严格遵守自己的规定,追求完美,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对别人也同样苛求;做任何事都思虑甚多,具有强烈的自制心理和自控行为。

具体了解一下强迫倾向与强迫症的区别
强迫倾向是正常心理范围;强迫症与强迫性人格障碍则属于心理疾病范畴。
强迫倾向与强迫症好区分,这就是一个症状轻重程度的区别。
一个人的强迫是否达到异常心理的程度,可以用三个指标来判断是否患上强迫症:
(1)强迫症状出现的频率以及时间上的持久性
(2)看内心的痛苦程度
(3)看社会功能的受损程度。
了解强迫症、强迫型人格障碍之间的关联性及区别:
强迫症是心理疾病,强迫型人格障碍是精神疾病;两者是不同的疾病,虽然临床表现有类似之处,但并不相同。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人存在明显性格缺陷,有患强迫症的人格基础原因。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患者,遇到诱发伤害性事件后,很容易发展为强迫症。
强迫型人格障碍与强迫症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强迫型人格障碍者并不百分百绝对会成为强迫症患者,只是患病概率高而已。强迫型人格障碍并不等同于强迫症。
可以这样理解,强迫症人群中会有一大部分人具有强迫型人格障碍 。

进一步了解强迫症与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关联性及区别:
(1)两者在临床上有类似症状表现及相同的负面情绪呈现;虽都有“强迫”两字,表现也有相似之处,但两者完全不是同一种疾病。
(2)强迫型人格障碍虽然很难改变,因为没有反强迫症状的对抗心理,内心的痛苦体验没有强迫症患者那么强烈。两者都痛苦,痛苦的根源不同,痛苦程度不同。
(3)两者最大的区别,以是否存在反强迫的症状来区分。强迫型人格障碍者没有强迫与反强迫的明显症状。
(4)强迫症人在发病期,由于反强迫的对抗性念头而陷入不能自拔及不能自控的念头或行为时,会有自责及失控的内在体验,这个现象在强迫型人格障碍者身上没有。
(5)强迫症是一种情绪障碍,在情绪方面,不能灵活有弹性的管理和调控自己的情绪,各种情绪混杂导致自己被巨大的负面情绪所困扰,从而形成症状。
(5)强迫型人格障碍,指性格缺陷,是一种人格障碍;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焦虑类型的人群。性格以僵化固执、要求完美、谨小慎微、认真刻板为主,会给人们一种缺乏生命活力的呆板印象。
(6)两种疾病在治疗中有一定难度,需要做长程的心理咨询治疗。但在治疗层面,侧重点有所不同。严重强迫症患者为什么很难根治,因为患者具有强迫型人格障碍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因此增加了治疗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