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有云:“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夫子有云:叩其两端而问之。《中庸》所云便是始和至两种状态,然世人皆以始为端,便以己为是,便弊在自得,而不思进取,亦即滔滔于天下,其旨不过博一个虚名而已。自得之弊在余姚心学之泰州学派王艮则尤为突出,昔者夫子早有言之:“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夫子又言:“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烖及其身者也。”而今之世自用及自专者众~!明末阳明心学之没落便与此亦有诸多干系,不解《传习录》录而妄称王门弟子者,吾不知何以言之,竟无语耶~!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其发端未尝有谬,但若不沿着这条路径探求下去,而只囫囵则个便以此为宗,这个心学便是自得的心学而不是阳明心学。
夫《传习录》者依照《论语》之传不习乎而得名。纵观之,其说亦不离《庸》、《学》、朱子、程子之说,阳明之得依于儒,而鉴之以佛老。而今人仅以为自得为要,谬之千里。实则致良知和致中和有诸多渊源,而阳明先生的儒家功底自然了得,然世人皆看其自得,而不看其自得于何处,便也只是落得一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另龙场悟道后的第一件事便也是对照六经,无不浃洽。由此可知阳明先生的自得,并非空穴来风,凭空自得,而是对于儒家的新解,或者说符合古意亦即本意。虽在这一过程中似乎也受到佛老思维的影响,但其本仍在儒家。故而学习阳明心学者必于儒,发端乎四书,小德川流,大德敦化。若此亦是我反对自得的本意和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