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吧 关注:12,445贴子:94,989

自得之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庸》有云: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夫子有云:叩其两端而问之。《中庸》所云便是始和至两种状态,然世人皆以始为端,便以己为是,便弊在自得,而不思进取,亦即滔滔于天下,其旨不过博一个虚名而已。自得之弊在余姚心学之泰州学派王艮则尤为突出,昔者夫子早有言之: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夫子又言: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烖及其身者也。而今之世自用及自专者众~!明末阳明心学之没落便与此亦有诸多干系,不解《传习录》录而妄称王门弟子者,吾不知何以言之,竟无语耶~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其发端未尝有谬,但若不沿着这条路径探求下去,而只囫囵则个便以此为宗,这个心学便是自得的心学而不是阳明心学
夫《传习录》者依照《论语》之传不习乎而得名。纵观之,其说亦不离《庸》、《学》、朱子、程子之说,阳明之得依于儒,而鉴之以佛老。而今人仅以为自得为要,谬之千里。实则致良知和致中和有诸多渊源,而阳明先生的儒家功底自然了得,然世人皆看其自得,而不看其自得于何处,便也只是落得一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另龙场悟道后的第一件事便也是对照六经,无不浃洽。由此可知阳明先生的自得,并非空穴来风,凭空自得,而是对于儒家的新解,或者说符合古意亦即本意。虽在这一过程中似乎也受到佛老思维的影响,但其本仍在儒家。故而学习阳明心学者必于儒,发端乎四书,小德川流,大德敦化。若此亦是我反对自得的本意和初衷~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2-12-31 23:18回复
    自得有弊有利,利在于有独特的见解与自立,有较高的自信。这是有助于培养成一个人的主见性与独立性,弊在于自以为是,而忽略了别人的良好意见,但自得者若能在这两方面处理好,也不失为一种优点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3-01-01 01:01
    收起回复
      夫子有言:“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又言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为学亦需中庸:“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自得者其弊在“殆”~!
      中庸有云:“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
      自得之戒在于有征,以至于不缪、不悖,而后无疑,百世之后而不惑于人。须知治学之严谨,目的之明确,乃为:“天地立心、生民立命、往圣继绝学、万世开太平。”,而后自得之心便日益平复。


      IP属地:北京3楼2013-01-01 07:29
      回复
        自得之风不止,
        心学之弊不怯,
        致远恐泥,
        必重蹈明末之覆辙。
        必先戒之在自得~!


        IP属地:北京4楼2013-01-01 07:37
        收起回复
          还是那句话,自得不是自以为是。不能混淆概念。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3-01-01 09:09
          收起回复
            今人所谓致良知者皆以本心或良心为良知,认为内求于本心即可致良知。其法未尝有错,但若识得时,人但各以其一隅之见,认定以为道止如此,所以致良知自然会各不相同。然亘古亘今,无终无始,更有甚同异?道一也~!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先生又言: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
            譬之流水必有其源,阳明心学其源在儒,依于四书、五经,印证于佛老,下学通明亦可上达。致中和在于慎独,致良知在于知天、道,此处的知与知府之知类同。


            IP属地:北京7楼2013-01-01 12:31
            收起回复
              今晨诵读《论语》之时,
              似对“学”又有所解。
              夫子之意大体上可以有三个意思:
              1、学而时习之,学而有时,这个“学”主要指对文史的学习,所谓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所以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大抵上是指这个,譬如夫子15岁到17岁之间学礼,夫子有言:“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2、所谓贤贤易色,是说对于贤者、君子的效仿,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也。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这可以看作是另一个阶段的学,孔子17岁到30岁之前,周游学礼而问道于老子,大概如此。
              3、学者,觉也,兼体悟,这个阶段可能似乎是把学和思结合起来,譬如颜回,弟子中唯回最为好学,而其表现则是不违如愚,但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所以,学的最高境界是兼得体悟。
              但此三者交互相应,并非执其一端,前两者则是用功处,而后者则和资质、本性有诸多干系。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3-01-02 09:39
              收起回复
                重要的还是悟,学与思都是悟的条件而已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3-01-04 05:24
                收起回复
                  以阳明先生的《传习录》为例,
                  若无四书的功夫,
                  看起来基本上不会解其真味,
                  尤以《庸》、《学》为要~!
                  可以看到先生在于学的功夫之精纯。


                  IP属地:北京10楼2013-01-04 06:22
                  回复
                    生而知之者,
                    自诚明者,
                    确实存在,
                    但这个不是绝大多数人的路径~!


                    IP属地:北京11楼2013-01-04 06:27
                    回复
                      这个帖子顶上来


                      IP属地:浙江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4-02-08 18:48
                      收起回复
                        我刚看见你这个帖子,看题目都没看正文就知道你在说我。
                        那么我也说说我,我读书很杂,比较喜欢看管子的思想,因为管子也是个得道的人,而且说话比较实在,那才是实实在在的理解了道。
                        下来我说说我自己,你认为我自得,但是我并没有弄些自己都不懂的东西在那里说,而是我认认真真的在那里谈我的想法,并想尽办法讲我的想法说清楚,而你来了和那个天羽来了,也不说我哪里错了,怎么样错的,总是直接对我评价,并且那话里面意思就是“小子,你还嫩”
                        如果你们真的明白什么是心学,你可以用自己话说,大家一起交流,或者你觉得我哪里不对,你指出来,然后告诉我你的理解,这不是很好的交流方式么?但是看看你的回复,你认真说过没,只是一味的装大师,你这种才是自以为是。
                        最后我的自省能力远超远超你和吧主,我如果说错了,别人告诉我他的,如果他的对着,我马上就承认我错了,你敢吗?你连自己的想法都不敢说,我不敢想你是不是敢承认。再者,我以前也有很多思考,但是我发现,如果思维体系里面都存在矛盾,那肯定哪个环节出错了,我敢把我很多思想推翻重来,你要是有过这种感受你就知道有多痛苦,你现在领悟的不深,源自你们不敢否定自己。
                        如果你觉得你厉害,我已经把我对心学的思想体系写好了,现在对你发出邀请。
                        最后想说,不服来辩,这次拿出你的真才实学,所有人见证,不过我有要求,就是所有的话必须是普通话,是你自己理解。
                        地址:http://tieba.baidu.com/p/2855546689
                        你可以对我的理解的心学思想体系提任何问题,我都会用普通话说,不仅让你明白,也让大家都明白。


                        IP属地:陕西13楼2014-02-08 20:49
                        收起回复
                          别人指的是你的本体,你却看到功夫。


                          IP属地:浙江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4-02-08 22:06
                          收起回复
                            至于所谓“去文言”的问题。
                            从前年就有人呼吁过,而到了如今,几个当初叫的最响的,如今留下来继续学习心学的,却一个也没有。
                            很简单,内心浮躁,又不肯下功夫。
                            心学本来就是个长久的功夫,连基本功都不愿意学,还指望什么其他的。


                            IP属地:浙江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4-02-09 08:1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