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吧 关注:12,443贴子:94,979

回复:自得之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心学与厚黑学~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内圣外王~
外王不过只是内圣的外化~
所谓《大学》的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是一个家内到家外,己身到天下的过程。
而能力不断强化的同时,
是实际是不断扩充的本体
或者说也就是其本质一步步走向内圣的过程
在外表现则为“外王”。
昔者夫子其“王道”与法兵几家并不相同。
其最根本的是以仁礼之于家国,
施德于民,
则远人自来~
邦则无萧墙之祸,纲常俱在
这样的国家,若不强盛~那还有什么算是强大的国家呢~
这就是由内在的强大导致外在的改变~


IP属地:浙江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14-02-09 08:35
收起回复
    顺便说一句~
    君子自正其身而免市井之口舌~
    对应的,也亦相反~
    这个只是一年多一起的帖子~
    何必将自己对号入座生此意气呢~@nklucky
    还是那句话,先静心~


    IP属地:浙江来自手机贴吧17楼2014-02-09 09:06
    收起回复
      文章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此,
      历久弥新,
      一年后的对号入座亦不为过~!


      IP属地:北京19楼2014-02-09 11:02
      回复
        自得之学 自得,《孟子》、《中庸》、北宋大儒程颢皆有所论,到明代大儒陈白沙才明确把自得视为学问及涵养宗旨,其弟子湛若水更指出心学即自得之学,认为自得之学是儒家正学。王阳明曾说:“晚得于甘泉湛子,而后吾之志益坚,毅然若不可遏。则予之资于甘泉多矣。甘泉之学,务求自得者也。” 自得之学反对不求甚解的死记硬背、知行分离的空谈,要求人们无论是在求学问还是道德涵养中,都要保持“独立、主动、实践”。不会有脱离“学问思辨行”,凭空来个自得的。脱离“学问思辨行”,却自以为自得者,实际上是自失、自迷。湛甘泉的“随处体认天理”,王阳明的“致良知”都属于自得之学。(摘自湛柏欣:《心学随笔》) 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如孟子、程颢和朱熹等人所提出的治学方法论。 这种方法论力倡以主体的体验来获得认知,在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来自手机贴吧21楼2014-02-09 19:12
        回复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8-05-26 09: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