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吧 关注:337贴子:2,669
  • 11回复贴,共1

【资料】史记地名考——长城相关条目(卷二十八西北边地名)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为建设霍光吧添砖加瓦~~~~~~~帖子略长,度娘佑我发帖顺利


IP属地:四川1楼2012-12-06 09:35回复
      玉门
      1.于是酒泉列亭障至玉门。
      2.使使遮玉门,曰军有敢入者辄斩之!
      3.计军入玉门者万余人。(《大宛传》)
      【集解】韦昭曰:“玉门关在龙勒界。”
      【索隐】韦昭又云:“玉门,县名,在酒泉。”
      【正义】《括地志》云:“沙洲龙勒山在县南百六十五里。玉门关在县西北百一十八里。”又:“玉门关在沙洲寿昌县西六里。”
      〔案〕《汉志》:“敦煌郡龙勒县有阳关、玉门关。”龙勒故城,今甘肃安西县西;唐改寿昌县,属沙洲。龙勒山在安西县西南三百里,汉县因山为名。汉玉门关在今安西县西一百五十里。
      炖煌
      1.单于益西北,左方兵直云中,右方直酒泉、炖煌郡。(《匈奴传》)
      2.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
      3.使使遮玉门,贰师因留敦煌。(《大宛传》)
      【正义】敦煌郡今沙洲。(《大宛传》)
      〔案〕今敦煌县治。
      渥洼
      得神马渥洼水中。(《乐书》)
      【集解】炖煌界。
      祁连天山
      1.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
      2.汉遣骠骑破匈奴西城数万人,至祁连山。(《大宛传》)
      3.元狩二,霍去病击胡,至祁连。(《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4.出陇西、北地二千里,过居延,攻祁连山。(《匈奴传》)
      5.逾居延,遂过小月氏,攻祁连山。(《卫霍传》)
      6.天汉二,李广利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李将军传》)
      7.李广利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匈奴传》)
      【集解】徐广曰:“出炖煌至天山。”(《李将军传》)
      【索隐】《西河旧事》云:“山在张掖、酒泉二界上,东西二百余里,南北百里,有松柏五木,美水草,冬温夏凉,宜畜牧养。”祁连一名天山,亦曰白山也。(《匈奴传》)又:小颜云:“即天山也。匈奴谓天为祁连。”案:《西河旧事》谓:“白山冬夏有雪,匈奴谓之(此八字《李将军传》)天山。”祁连恐非也。(《卫霍传》)案:晋灼云:“在西域,近蒲类。”(《李将军传》)
      【正义】《括地志》云:“祁连山在甘州张掖县西南二百里。天山一名白山,今名初罗漫山,在伊吾县北百二十里。伊州在京西北四千四百一十六里。”(《李将军传》)
      〔案〕祁连山,今甘肃张掖县西南,酒泉县南。天山在今新疆。晋灼说是,颜说非也。


    IP属地:四川3楼2012-12-06 09:37
    回复
        合黎
        弱水至于合黎。(《夏本纪》)
        【集解】合黎,水名,在流沙东。
        【索隐】《水经》云:“合黎山在酒泉会水县东北。”郑玄引《地说》亦以为然。孔安国云:“水名。”当是其山出弱水,故所记各不同。
        【正义】《括地志》云:“兰门山,一名合黎,一名穷名山,在甘肃删丹县西南七里。《淮南子》云:‘弱水源出穷名山。’”又云:“合黎,一名羌谷水,一名鲜水,一名覆表水,今名副投河,亦名张掖河,南自吐谷浑界流入甘州张掖县。”今按:合黎水出临路松山东,而北流历张掖故城下,又北流经张掖县二十三里,又北流经合黎山,折而北流,经流沙碛之西入居延海,行千五百里。合黎山,张掖县西北二百里也。
        〔案〕合黎山,今甘肃高台县北,长三百余里,以产茶名。
        弱水
        1.弱水既西。
        2.弱水至于合黎。(《夏本纪》)
        3.经营炎火而浮弱水。(《司马相如传》)
        4.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若水、西王母,而未尝见。(《大宛传》)
        【集解】《地记》曰:“弱水西流入合黎山腹,余波如于流沙,通于南海。”马融、王肃皆云合黎、流沙是地名。
        【索隐】《水经》云:“弱水出张掖删丹县西北,至酒泉会水县入合黎山腹。”《山海经》云:“弱水出昆仑墟西南隅”也。
        【正义】《淮南子》云:“弱水源出穷名山。”(《夏本纪》)又:《括地志》云:“弱水有二源,俱出女国北阿□(录入者注:儒字之右为辱)达山,南流会于国北,又南历国北,东去一里,深丈余,阔六十步,非乘舟不可济,流入海。阿□(录入者注:儒字之右为辱)达山一名昆仑山,在雍州西南一万五千三百七十里。”又云:“弱水在甘州张掖县南山下。”(《司马相如传》)
        〔案〕旧说以张掖河为弱水,自张掖县流经高台县北,下流入宁夏境,为额济纳河。又阿耨达山乃西藏之冈底斯山,与条枝弱水皆逾推逾远,非《禹贡》所指。


      IP属地:四川5楼2012-12-06 09:38
      回复
          长城
          1.齐有长城、钜防,足以为塞。(《苏秦传》)
          2.赵成侯七,侵齐,至长城。(《六国表》、《赵世家》、《田齐世家》。)
          3.(同年)齐威十一,赵归齐长城。(《六国表》、《田齐世家》。)
          4.射嘱鸟于东海,还盖长城以为防。(《楚世家》)
          【集解】济北卢县有长城,东至海。
          【索隐】《地理志》云长城在济南也。
          【正义】《太山郡记》云:“太山西北有长城,缘河径太山千余里,至琅玡台入海。”《齐记》云:“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括地志》云:“长城西北起济州平阴县,缘河历太山北冈上,经济州淄州,即西南兖州博城县北,东至密州琅玡台入海。”(《楚世家》)又:《括地志》:“赵所侵处在密州南三十里。”(《赵世家》)
          〔案〕《元和志》:“古长城首起平阴县北二十九里。”今泰安县西北六十里有长城岭,即泰山冈阜,以齐所筑长城经历而名也。《水经汶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二十年,齐筑防以为长城。”然赵成侯侵齐至长城,远在其前十八年,则齐长城亦非一时所就。
          长城
          1.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匈奴传》)
          2.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大王之有。(《张仪传》)
          3.长城之南,易水以北,未有所定。(《刺客传》)
          4.击破卢绾军沮阳。追至长城。(《绛侯世家》)
          【正义】即马邑长城,亦名燕长城,在妫州北。(《绛侯世家》)又:在易州界。(《张仪传》)
          长城
          1.肃侯十七,筑长城。
          2.我先王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赵世家》)
          3.武灵王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匈奴传》)
          【正义】《括地志》云:“赵武灵王长城在朔州善阳县北。案:《水经》云:‘百(白)道长城北山上有长垣,若颓毁焉,沿溪互岭,东西无极,盖赵灵王所筑也。’”(《匈奴传》)又:刘伯庄云:“盖从云中以北至代。”按:赵长城从蔚州北西至岚州北,尽赵界。又疑此长城在潭(漳)水之北,赵南界。(《赵世家》)
          长城
          赵成侯六,中山筑长城。(《赵世家》)
          长城
          1.魏惠十九,诸侯围魏襄陵。魏筑长城,塞固阳。(《六国表》、《魏世家》。)
          2.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秦本纪》)
          3.魏西有长城之界。(《苏秦传》)
          【正义】魏西界与秦相接,南自华州郑县,西北过渭水,滨洛水东岸,向北有上郡鄜州之地,皆筑长城以界秦境。洛即漆沮水也。(《秦本纪》)
          〔案〕魏惠筑长城,当秦孝公十年。《秦本纪》序魏长城于孝公初立之前,或魏文侯、武侯时已有之。今鄜县东北三十里有秦长城,其殆魏上郡长城之遗迹乎?
          长城
          1.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备胡。(《匈奴传》)
          2.始皇三十三,西北取戎为三十四县,筑长城河上。(《六国表》)
          3.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秦始皇本纪》)
          4.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匈奴传》)
          5.蒙恬收河南,筑长城,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6.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蒙恬传》)
          7.因边山险堑溪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匈奴传》)
          8.遣蒙恬筑长城,东西数千里。(《淮南传》)
          9.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匈奴传》)
          10.太史公适北边,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蒙恬传》)
          〔案〕今甘肃环县北三里,又正宁县东六十里,皆有秦长城遗址,盖即蒙恬所为直道长城也。又《水经注》:“走马水出西南长城北,阳周县故城南桥山。昔段颎追羌出桥门,至走马水,闻羌在奢延泽,即此处也。门即桥山之长城门也。蒙恬筑长城,起自临洮,至于碣石,即是城也。”此殆所谓河南长城。


        IP属地:四川6楼2012-12-06 09:39
        回复
            天水
            1.天水骆壁。(《酷吏传》)
            2.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然畜牧为天下饶。(《货殖传》)
            〔案〕汉天水郡治平襄。《通典》:“故城在伏羌县南。”《后书注》:“在伏羌县西北。”《寰宇记》:“在大潭县南一百三十里。”《方舆纪要》:“在伏羌县西南三十里。”《清统志》:“在通渭县西南。”《清统志》之说,与章怀《后书注》合。《方舆纪要》之说,与《通典》合。宋大潭县在今礼县南八十里。疑《寰宇记》本文应为:“在大潭县北一百三十里”,则与《通典》、《纪要》说亦合。以为天水郡治,当从《通典》为近是。
            陇西
            1.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豲之戎。(《匈奴传》)
            2.秦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宝,营岐雍之间。(《六国表》)
            3.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匈奴传》)
            4.始皇二十七,巡陇西。(《秦始皇本纪》)
            5.汉元年,略定陇西、北地、上郡。二年,置陇西郡。(《高祖本纪》)
            6.刘敬,汉五年,戍陇西。(《刘敬传》)
            7.上遂郊雍,置陇西,西登崆峒,幸甘泉。(《封禅书》)
            8.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击匈奴。其夏,复出陇西、北地二千里,击匈奴。过居延,攻祁连山。汉已得浑邪王,则陇西、北地、河西益少胡寇。(《匈奴传》)
            9.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货殖传》)
            【正义】陇西,今陇右。(《秦始皇本纪》)
            〔案〕汉陇西郡盖治狄道,今临洮县西。
            陇蜀
            1.中国山川东北流,其维,首在陇、蜀,尾没于勃、碣。(《天官书》)
            2.关中左肴函,右陇蜀。(《留侯世家》)
            3.右陇蜀,左关、阪。(《范睢传》)
            4.右陇蜀之山。(《刺客传》)
            5.秦文、孝、缪居雍,隙陇蜀之货物而多贾。(《货殖传》)
            【正义】陇山南连蜀之崌山,故云:“右陇蜀”也。(《留侯世家》)
            临洮
            1.始皇八,迁民于临洮。
            2.秦地西至临洮、羌中。(《秦始皇本纪》)
            3.筑长城,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蒙恬传》、《匈奴传》)
            【索隐】临洮在陇西。
            【正义】《括地志》云:“秦陇西郡临洮县,即今岷州城。本秦长城首,起岷州西十二里。”(《匈奴传》)又:临洮水,故名临洮。洮州在陇右,去京千五百五十一里。(《秦始皇本纪》)
            〔案〕今甘肃岷县治。《巩昌府志》:“秦长城,陇西县北百里乌隆沟北有遗迹,俗名长城岭。”


          IP属地:四川7楼2012-12-06 09:39
          回复
              北地
              1.秦伐残义渠,于是有陇西、北地、上郡。(《匈奴传》)
              2.始皇二十七,巡陇西、北地。(《秦始皇本纪》)
              3.汉元年,略定陇西、北地、上郡。二年,置北地郡。(《高祖本纪》)
              4.文十四年,匈奴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昂。
              5.骠骑将军出陇西、北地二千里,击匈奴。过居延。(《匈奴传》)
              6.新秦中或千里无亭徼,于是诛北地太守以下。(《平准书》)
              7.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货殖传》)
              【正义】今宁州也。(《秦始皇本纪》)
              〔案〕《汉志》北地首县马领,殆郡治,今甘肃环县西南。
              北地
              1.齐令章子将五都之兵,因北地之众以伐燕。(《燕世家》)
              2.齐之北地,去沙邱、钜鹿敛三百里。(《赵世家》)
              【索隐】北地即齐之北边也。(《燕世家》)
              【正义】齐北界,贝州也。(《赵世家》)
              北地
              赵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起灵寿,北地方从,代道大通。(《赵世家》)
              〔案〕此赵之北地。
              北地
              秦举甲出武关,南面而伐,则北地绝。(《张仪传》)
              〔案〕此楚之北地。
              萧关
              1.孝文十四,匈奴大入萧关。(《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李将军传》)
              2.匈奴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匈奴传》)
              3.燕王北定代、云中,抟胡众入萧关。(《吴王濞传》)
              4.上北出萧关,从数万骑,猎新秦中。(《平准书》)
              【正义】今名陇山关,在原州平凉县界。(《吴王濞传》)
              〔案〕今甘肃固原县东南。


            IP属地:四川8楼2012-12-06 09:40
            回复
                朝那湫渊
                1.悉收秦所夺匈奴地,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那、肤施。(《匈奴传》)
                2.匈奴入寇,攻朝那塞,杀北地都尉昂。(《孝文本纪》、《冯唐传》。)
                3.匈奴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昂。(《匈奴传》)
                4.湫渊,祠朝那。
                5.河、湫、汉水加玉各二。(《封禅书》)
                【集解】苏林曰:“湫渊在安定朝那县,方四十里。”
                【索隐】县名,属河西安定。
                【正义】《括地志》云:“朝那湫祠在原州平高县东南二十里。湫谷水源出宁州安定县。”(《封禅书》)汉朝那县在原州百泉县西北十里。(《冯唐传》。案:《匈奴传》作“西七十里”。)
                〔案〕朝那故城,今甘肃平凉县西北。应劭曰:“故戎那邑。”朝那湫,今固原县西南盘山之阴。
                回中
                1.始皇二十七,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秦始皇本纪》)
                2.遂至彭阳,使奇兵入烧回中宫。(《匈奴传》)
                3.上郊雍,通回中道,巡之。遂北出萧关。(《孝武本纪》、《封禅书》。)
                【集解】应劭曰:“回中在安定高平。”孟康曰:“回中在北地。”(《秦始皇本纪》)徐广曰:“在扶风汧县。”(《孝武本纪》)
                【索隐】服虔云:“回中在北地,武帝作宫。”(《匈奴传》)
                【正义】《括地志》云:“回中宫在雍州西四十里。”(《秦始皇本纪》)
                〔案〕萧关,今甘肃固原县境,说者遂以回中亦在固原,误也。彭阳,今庆阳南,回中不当尚在彭阳之外。《后书来歙传》:“建武八年,来歙袭略阳,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径至略阳。”略阳,今甘肃秦安县东北,知徐广以回中在汧县为是,应劭以回中在安定为非矣。《汉书武纪》如淳《注》:“回中宫在汧。”汉汧县即今陇县南。《明统志》:“陇州西北有回城,亦曰回中。又西北有回中宫。”又有番须口,即陇山口是也。(互详“须如”。)
                彭阳
                匈奴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遂至彭阳。使奇兵入烧回中宫。(《匈奴传》)
                【集解】徐广曰:“在安定。”
                【正义】“城”字误也。《括地志》云:“彭城故城在泾州临城县东二十里。”案:彭城在妫州,与北地郡甚远,明非彭城也。
                〔案〕今甘肃庆阳县南。
                须如凉如
                北巡朔方,还祭黄帝冢桥山,泽兵须如。(《孝武本纪》。案:《封禅书》作“释兵凉如”。)
                【集解】李奇曰:“地名也。”
                〔案〕《后书》赤眉上陇,为隗嚣所败。至阳城,入番须中,逢大雪,多冻死。来歙伐隗嚣,从番须、回中伐山开道,径袭略阳。番须、回中皆在今陇县西北。(详“回中”条。)“番”音“盘”,“盘”、“回”皆指陇阪之险而言,所谓“其阪九回”是也。班彪赋:“登赤须之长阪。”以其童阪,故曰“赤”。其地有回中宫,故汉武泽兵于此。则须如即番须口也。
                鸣泽
                1.上郊雍,通回中道,巡之。春,至鸣泽,从西河归。(《孝武本纪》、《封禅书》。)
                2.汧、洛二渊,鸣泽之属,为小川,亦皆岁祷赛。(《封禅书》)
                【集解】服虔曰:“鸣泽,泽名也,在涿郡遒县北界。”(《孝武本纪》)
                【正义】《括地志》云:“鸣泽在幽州范阳县西十五里。”按:遒县在易州漆水县北一里,故遒城是也。泽在遒南。(《封禅书》)
                〔案〕此鸣泽明近关辅,而注家以涿郡地名说之,大误。《汉志》:“安定郡乌氏,都卢山在西。”《元和志》:“泾水南流径都卢山。山路之中,常如弹筝之声,行旅因谓之弹筝峡。”《汉书武纪》:“元封四年,北出萧关,历独鹿、鸣泽,自代而还。”独鹿即都卢,后又谓之可蓝。鸣泽即弹筝峡也。都卢山,今甘肃平凉县西南。弹筝峡在平凉县西一百里。武帝自回中出萧关而至其地。都卢与崆峒连麓,秦始皇二十七年,巡陇西、北地,出鸡头,过回中;汉武所巡,亦此道。


              IP属地:四川9楼2012-12-06 09:40
              回复
                  塞
                  将兵出塞攻梁。(《周本纪》)
                  【正义】谓伊阙塞也。
                  〔案〕阙塞山一名伊阙山,亦名龙门山,今洛阳县南。
                  塞
                  1.项羽立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项羽本纪》、《高祖本纪》。)
                  2.汉还定三秦,刘贾为将军,定塞地。(《荆燕世家》)
                  3.塞侯。(《高祖功臣侯年表》、《惠景间侯者年表》)
                  【集解】韦昭曰:“塞在长安东,名桃林塞。”按:桃林塞今华州潼关也。颜师古云:“取河华之固为扼塞耳,非桃林。”(《高祖本纪》)
                  【索隐】即桃林之塞。(《荆燕世家》)
                  塞
                  1.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
                  2.蒙恬死,匈奴稍度河南与中国界于故塞。
                  3.冒顿悉复收秦所夺地,与汉关故河南塞。
                  4.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匈奴传》)
                  5.分徙降者边五郡故塞外,而皆在河南。(《卫霍传》)
                  【索隐】案:《太康地记》:“秦塞自五原北九里,谓之造阳。东行终利贲山南,汉阳西是也。”(《匈奴传》)
                  【正义】五郡谓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并是故塞外,又在北海西南。(《卫霍传》)
                  塞
                  1.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筑障塞。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
                  2.王满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
                  3.辽东太守约满为外臣,保塞外蛮夷。
                  4.即渡,驰入塞。(《朝鲜传》)
                  【正义】入平州榆林关也。
                  〔案〕此塞即辽东故塞,以浿水为界者。
                  直道
                  1.始皇三十五,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秦始皇本纪》、《匈奴传》)
                  2.三十七,抵九原。从直道至咸阳,发丧。(《秦始皇本纪》)
                  3.太史公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蒙恬传》)
                  【索隐】苏林云:“去长安八千里,正南北相直道也。”
                  【正义】《括地志》云:“秦故道在庆州华池县西四十五里子午山上。自九原至云阳,千八百里。”(《匈奴传》)
                  〔案〕《汉志》:“北地郡直路县,沮水出东,西入洛。”《中部县志》:“直路城在县西北二百里。”《寰宇记》:“沮水源出升平县北子午山。”今子午山在中部县西北二百里,盖即汉直路县故境。秦人直道经其地,故以名县。唐置直罗县,即“直路”之讹。《图书集成职方典》五四八:“延安府鄜州有直罗城,在城西一百里。又有圣人条,从山岭修成大路,可并行两三辆车,遇险阻则转折。蜿蜒自西塞外来,经庆阳入鄜境,至西安嵯峨山而尽。”疑直道即此。唐华池县,今合水县东北。


                IP属地:四川12楼2012-12-06 09:42
                回复
                    阴山
                    1.赵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匈奴传》)
                    2.秦地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秦始皇本纪》)
                    3.始皇三十三,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秦始皇本纪》)
                    4.低回阴山翔以纡曲兮。(《司马相如传》)
                    【集解】骃案:《地理志》西河有阴山县。(《秦始皇本纪》)
                    【索隐】徐广曰:“西安阳县北有阴山。阴山在河南,阳山北也。”(《匈奴传》)
                    【正义】阴山在朔州北塞外(《秦始皇本纪》)突厥界。(《匈奴传》)张云:“阴山在大昆仑西二千七百里。”(《司马相如传》)
                    〔案〕今称阴山,起河套西北,绵互今绥远、察哈尔、热河境,与内兴安岭相接。秦、汉阴山率指今绥远境乌拉特旗西北二百四十里,蒙古名葛札尔。
                    阳山
                    1.渡河,据阳山,逶迤而北。(《蒙恬传》)
                    2.渡河据阳山北假中。(《匈奴传》)
                    【集解】徐广曰:“五原西安阳县北有阴山。阴山在河南,阳山在河北。”(《蒙恬传》)
                    〔案〕今绥远乌拉特旗西北二百里,蒙古名洪戈尔。
                    阳山
                    1.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
                    2.会暑湿,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岭。(《南越传》)
                    【索隐】姚氏案:《地理志》云桂阳有阳山县。今此县上流百余里有骑田岭,当是阳山关。
                    〔案〕今广东阳山县西北。《元和志》:“故关在县西北茂溪口,当骑田岭路。”
                    高阙
                    1.赵武灵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匈奴传》)
                    2.始皇三十三,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陶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秦始皇本纪》)
                    3.元朔二年,卫青出云中以西至高阙,取河南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卫霍传》。)
                    4.度西河至高阙。(《卫霍传》)
                    5.卫青出朔方、高阙,击胡右贤王。(《匈奴传》、《卫霍传》。)
                    【集解】徐广曰:“在朔方。”
                    【索隐】高阙,山名。小颜云:“一曰塞名,在朔方之北”也。
                    【正义】《地理志》云:朔方临戎县北有连山,险于长城,其山中断,两峰俱峻,土俗名为高阙也。(《匈奴传》)又:山名,在五原北。两山相对若阙,甚高,故言高阙。(《秦始皇本纪》)
                    〔案〕《水经注》:“河水自屠申泽屈东流,为北河。东迳高阙南,又东,迳临河县故城北。”屠申泽,今名腾格里脑儿。汉临河县在北河之南,河之北,即今绥远临河县地,为包宁铁路所经。高阙则在腾格里脑儿之东北,北河之北岸。
                    北假
                    1.蒙恬渡河取高阙、陶山、北假中。(《秦始皇本纪》)
                    2.度河据阳山北假中。(《匈奴传》)
                    【集解】晋灼曰:“《王莽传》云:‘五原北假,膏壤殖榖。’北假,地名也。”(《秦始皇本纪》)骃案:北假,北方田官。主以田假与贫人,故云“北假”。(《匈奴传》)
                    【索隐】应劭云:“北假在北地阳山北。”
                    【正义】郦元注《水经》云:“黄河迳河目县故城西,县在北假中。”按:河目县属胜州,今名河北。《汉书地理志》云属五原郡。(《秦始皇本纪》)又:《括地志》云:“汉五原郡河目县故城在北假中。北假,在河北,今属胜州银城县。”(《匈奴传》)
                    〔案〕《水经注》:“北河自朔方临河来,南屈,迳河目县,在北假中。自高阙以东,夹山带河,阳山以往,皆北假也。”河目故城在今五原西,当在阳山南,高阙东,南、北河之间。


                  IP属地:四川15楼2012-12-06 09:44
                  回复
                      马邑
                      1.汉五年,徙韩王信王代,都马邑。(《秦楚之际月表》、《韩王信传》)
                      2.七年,匈奴攻韩王信马邑。
                      3.十一年,太尉周勃道太原入,定代地。至马邑,攻残之。(《高祖本纪》)
                      4.王恢设谋马邑,匈奴绝和亲。(《平准书》)
                      5.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入汉长城武州塞,未至马邑百余里。(《韩长孺传》)
                      【正义】《括地志》云:“朔州城,汉雁门,即马邑县城也。”(《高祖本纪》)
                      〔案〕今山西朔县治。胡三省云:“汉初盖定襄未置郡,故太原之地,北被边,兼有雁门之马邑也。”唐武德三年,高祖召刘世让,问以备边,对曰:“突厥数南寇者,以马邑为之中顿也;当使勇将屯之。”是马邑为形胜所急,汉、唐皆然矣。
                      平城
                      1.高祖击匈奴至平城。(《高祖本纪》、《韩王信传》、《匈奴传》)
                      2.因击胡骑平城下。(《绛侯世家》)
                      【集解】徐广曰:“在雁门。”(《匈奴传》)
                      【正义】《括地志》云:“朔州定襄县,本汉平城县。县东北(案:‘东北’,一作‘东’。)三十里有白登山,山上有台,名曰白登台。”(《高祖本纪》)
                      〔案〕今山西大同县东。
                    白登
                      1.上至平城,出白登。(《韩王信传》)
                      2.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刘敬传》、《匈奴传》)
                      【集解】服虔曰:“白登,台名,去平城七里。”如淳曰:“平城旁之高地,若丘陵也。”
                      【索隐】姚氏案:《北疆记》:“桑干河北有白登山,今犹有垒壁。”(《韩王信传》)
                      〔案〕今大同县东。
                      硰石
                      1.击韩信军于硰石,还攻楼烦三城。(《绛侯世家》)
                      2.击破胡骑于硰石,至平城。(《灌婴传》)
                      【正义】按:在楼烦县西北。(《绛侯世家》)
                      〔案〕硰石故城,今静乐县东北。  


                    IP属地:四川17楼2012-12-06 09:45
                    回复
                        上谷
                        1.燕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匈奴传》)
                        2.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樗里子甘茂传》。案:《索隐》:“《国策》云‘三十六县’。”)
                        3.秦之攻燕,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苏秦传》)
                        4.十九年,代、燕合兵,军上谷。(《秦始皇本纪》)
                        5.定上谷十一县。(《绛侯世家》)
                        6.闻冒顿居代上谷。(《韩王信传》)
                        7.匈奴诸左方王将居东方,直上谷。(《匈奴传》)
                        8.上谷至辽东,地踔远,人民稀,数被寇。(《货殖传》)
                        9.元光六,卫青出上谷,破胡茏城。(《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韩长孺传》)
                        【正义】上谷,今妫州也,在幽州西北。
                        〔案〕汉上谷郡治沮阳,今察哈尔怀来县南。
                        沮阳
                        复击破卢绾军沮阳。(《绛侯世家》)
                        【集解】徐广曰:“在上谷。”
                        【索隐】案:《地理志》沮阳县属上谷。
                        【正义】《括地志》云:“上谷郡故城在妫州怀戎县东北百一十里。燕上谷,秦因不改,汉为沮阳县。”
                        浑都
                        击燕王卢绾,屠浑都。(《绛侯世家》)
                        【集解】徐广曰:“在上谷。”
                        【正义】《括地志》云:“幽州昌平县,本汉浑都县。”
                        〔案〕今昌平县西。
                        上兰
                        破卢绾军上兰。(《绛侯世家》)
                        【正义】《括地志》云:“妫州怀戎县东北有马兰溪水”,恐是。
                        〔案〕《水经注》:“马兰溪水导源马兰城。”《明志》;“遵化县北有马兰峪。”
                        造阳
                        1.燕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
                        2.汉亦弃上谷之什辟县造阳地以予胡。(《匈奴传》)
                        〔案〕《通典》:“造阳在妫州北。”唐妫州,今察哈尔怀来县治。
                        渔阳
                        1.燕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匈奴传》)
                        2.二世元年,发闾左适戍渔阳。(《陈涉世家》)
                        3.定渔阳二十二县。(《绛侯世家》。案:《汉志》乃十二县。)
                        4.元朔元,卫尉韩安国屯代,明年,屯渔阳。(《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韩长孺传》。)
                        【索隐】《地理志》渔阳郡也。
                        【正义】《括地志》云:“渔阳故城在檀州密云县南十八里,在渔水之阳也。”(《陈涉世家》)又:幽州县。(《韩长孺传》)
                        〔案〕秦、汉渔阳郡治渔阳,今河北密云县西南三十里。渔水在县南。


                      IP属地:四川20楼2012-12-06 09:48
                      回复
                          右北平
                          1.燕破东胡,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匈奴传》)
                          2.追卢绾至长城,定右北平十六县。(《绛侯世家》)
                          3.徙安国益东,屯右北平。(《韩长孺传》)
                          4.元狩二,李广出右北平。
                          5.元狩三,匈奴入右北平、定襄。(《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正义】幽州渔阳县东南七十七里北平城,即汉右北平也。
                          〔案〕汉右北平郡治平刚,今热河平泉县。渔阳东南七十里之右北平城当在今玉田县界,此后汉右北平治;《正义》误说。
                          辽西
                          1.燕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匈奴传》)
                          2.北至碣石,巡自辽西,历北边至九原。(《孝武本纪》、《封禅书》。)
                          3.定辽西、辽东二十九县。(《绛侯世家》)
                          〔案〕《水经濡水注》:“阳乐,辽西郡治,秦始皇二十二年置。”则秦、汉辽西皆治阳乐,今河北抚宁县西。或说前汉辽西治且虑,今滦县西南。
                          肥如
                          燕王定国欲诛杀肥如令郢人。(《荆燕世家》)
                          【索隐】案《地理志》,肥如在辽西。
                          〔案〕今卢龙县北。
                          文成
                          文成颠歌。(《司马相如传》)
                          【索隐】文颖曰:“文成,辽西县名,其县人善歌。”
                          〔案〕《辽志》:“中京松山县,汉文成县地。”故城今热河赤峰县境。
                          辽东
                          1.燕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匈奴传》)
                          2.燕东有朝鲜、辽东。(《苏秦传》)
                          3.燕东北边胡。上谷至辽东,地踔远。(《货殖传》)
                          4.二十一,拔蓟,燕王东收辽东而王之。二十五,拔辽东。(《秦始皇本纪》、《六国表》、《燕世家》)
                          5.秦灭燕,朝鲜属辽东外徼。(《朝鲜传》)
                          6.筑长城,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蒙恬传》)
                          7.因边山险堑溪谷,其临洮至辽东。(《匈奴传》)
                          8.二世至辽东而还。(《秦始皇本纪》)
                          9.项羽徙燕王韩广为辽东王,都无终。(《项羽本纪》、《秦楚之际月表》。)
                          10.绛侯定辽西、辽东二十九县。(《绛侯世家》)
                          11.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王满走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
                          12.文帝时,匈奴岁入边,杀略甚多,云中、辽东最甚。(《匈奴传》)
                          13.元封二,杨仆、荀彘出辽东,击朝鲜。(《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襄平
                          燕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匈奴传》)
                          【索隐】韦昭云:“今辽东所理。”
                          【正义】辽东郡在辽水东,始皇长城东至辽水,西南至海之上。(《蒙恬传》)
                          〔案〕汉辽东郡治襄平,今辽宁辽阳县北。秦长城不尽于此,如《正义》说。
                          〔又案〕《项羽本纪》谓:“燕王臧荼之国,因逐韩广之辽东。广勿听,荼击杀广无终,并王其地。”广既不肯之国,则无终似非广都。
                          辽东
                          拜涉何为辽东东部都尉。(《朝鲜传》)
                          【正义】《地理志》云:辽东郡武次县,东部都尉所理也。
                          〔案〕《方舆纪要》:“武次故城在辽东都司北。”明辽东都司在辽阳。
                          辽阳
                          异姓功臣侯者百余人。自雁门、太原以东至辽阳,为燕、代国。(《汉兴以来诸侯年表》)
                          【集解】韦昭曰:“辽东辽阳县。”
                          〔案〕《清统志》:“汉辽阳故城当在今辽阳西北界,承德、辽阳之间,梁水、浑河交会之处。今辽阳,辽、金之辽阳也。”
                        ————————————————————完毕———————————————————


                        IP属地:四川22楼2012-12-06 09: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