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吧 关注:9,017贴子:79,085

回复:和中国商人聊天--楼主:望京闲人2011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二十二、管理者问题
  (人物:吕英,女性,37岁,北京人,大本学历,影视制作公司总裁。)
  记:“站在管理者的立场上,什么才是您面对的主要问题?”
  吕:“我想,管理者本身就是个问题,可这个问题他无法自己回答。那么其次,就是必须在做得杰出与做得可行之间有所迁就,意味着他不太可能像个天才一样,以至不得已地限制住了自己。”
  记:“您是在说,身为管理者,甚至都无法使自己更为出色吗?”
  吕:“是的。他有必要对此详加了解,否则,便可能招致大的麻烦。”
  记:“为什么?”
  吕:“因为我们在想要正确地理解一件事物的时候,还必须同时正确地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这就像人在管理的过程中极少会只遇到一个问题,却又差不多总是同时遇到一连串问题,这就要求他必须有所统筹,有所兼顾,哪怕其中的某个问题攸关生死——结果,身为管理者,也可能会使自己黯然失色。”
  记:“这话说深了。”
  吕:“我以为挺浅显的。若要就事论事地研判,所有问题就其自身来说都独特,这在一个着手解决问题的人来看,事情与其说应该作对,不如说应该走偏,以便找到一个更加有效的解决办法。只是这个看似‘更加有效’的解决办法,最后往往会变成管理者的陷阱,他试图突出重点的举动,改变了问题在原有序列中的位置,在必须对之强调的方向上,扰乱了相关问题的形态,这个问题也因此不再是这个问题,而是那个问题,竟至在必须要解决一个问题的意义上,遭遇了更大阻力。在这方面,我个人深有体会,如果事情本来就至关重要,片面地强调反而会造成更多问题。为此,聪明人做事不会只顾眼前,更不会径直地达成目标,他清楚,无论人具有怎样的能力,还是无法孤立地解决系统性问题,在缺少关联的方面,任何单纯的努力看起来都像是一场救急,则处在管理者的角度,亦无异于犯下了重大过失。”


IP属地:广东18楼2012-12-04 12:42
回复
    二十三、学会亏钱很重要
      (人物:施培培,女性,36岁,上海人,中等学历,服装连锁店老板。)
      施:“在我看来,我们不断地追逐着潮流的这件事刚好表示我们也在不断地被它淘汰。为此,我们既有必要跟着它走,又有必要绕着它转,机械地跟着或太超前都有危险。变化迅雷不及掩耳,只是期望适应得快还远远不够,在这个暴利与亏损显著并存的行业里,赚钱的秘密不仅关乎于如何赚钱的那一部分,还关乎于如何亏钱的那一部分;在什么时候必须亏钱同在什么时候必须赚钱一样重要,甚至比赚钱还重要。
      “故经商不能拘泥于目标,尤其不能简单地拘泥于一个获利的目标,在可以制止损失之前,任何盈利的情形都显得微不足道——要是我不能适时地通过亏钱的方式卖出一些商品,最后亏掉的部分就不能再以亏了多少钱来计算啦。
      “任何效益的东西都是在一个过程中被放大或被缩小。善于把握商机的人,亏看起来也像赚;不善于把握商机的人,赚看起来也像亏。因此,一个人必须有勇气向亏钱来讨教,这不仅能使他明白经营的道理,也能让他感知潮流的风标,并在有可能不利于他的时候做出有利于他的解读。”


    IP属地:广东19楼2012-12-04 12:43
    回复
       二十四、挣小钱的学问
        (人物:张小东,40岁,义乌人,高中文化,小商品批发商。)
        张:“我比较精通挣小钱的学问。我发现,能让别人挣大钱的情况乃是件美妙无比的事情,它的好处是让自己更容易赚,最初或许还落在后面,可日子久了,不知不觉超了过去,小钱变成了大钱。我常常想,要是我能造出一百个百万富翁来该有多好,那样我肯定能成为亿万富翁,渴望别人发财的原因,正是使我自己发财的结果。所以啊,人千万别瞧不起小钱,你的确是在一个人那里赚得少了点儿,可是在更多的人那里又赚的多了点儿,最关键的是那些有钱的主儿们都愿意来关照你啊!而人能给人带来好处的情形也总是能给自己带来些额外的好处,你不仅会知道需求在哪里,还会知道它将以怎样的方式被需求,在我们试图把握机遇的时候,内含的价值无以伦比。
        “结果,我发现越是有钱的主儿就越是要讲究个理性,同时他们就越是无法摆脱这样的偏见。你若不厚道点儿,他们就可能不再来找你了;而钱这个东西,总是在赚得刚刚好时才有后劲儿。别太贪。”


      IP属地:广东20楼2012-12-04 12:44
      回复
        二十六、成功的管理就是抓住一个变革的契机
          (人物:曹元,50岁,北京人,硕士学历,集团公司总裁。)
          记:“身为一家大型企业的老总,您如何评价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
          曹:“我以为这个问题应该掰开来看,就日常事务而言,管理是决定性的,但在一些更为重要的事务面前,则退居其次。以此为出发点,管理是一回事,达成企业的目标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单一地论及管理的作用就没什么实际意义,更谈不上这种管理更好一点,那种管理更差一些。身为管理者要是不明白这个,便无法胜任自己的工作。”
          记:“那么管理者又该如何体现自身的地位与作用呢?”
          曹:“我倒觉得,你应该转换一下,反过来强调才对。只有那些不合格的管理者才会妄言他们在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反之,一位合格的管理者更清楚自己在企业中的局限性。为此,他必得首先是一个保持现状的人,然后才是一个改变现状的人。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才有可能成为某种机遇的窥伺者,以便当其来临时,不失时机地顺势推上一把。在此之前,他的作为较之不作为同样令人难以接受。”
          记:“这是不是由于企业做大了的缘故?”
          曹:“有这方面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依我看,任何成功的管理都更接近于一种制度创新,而不是管理创新。故在这个地方下手,就得掀起一场变革,就得打破许多坛坛罐罐,就得下决心毁掉什么,如此一来,风险系数就高。所以,没有契机,便下不了手,人为地强调管理,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
          记:“我听懂了。您是说,身为管理者,知道管理是一回事,有勇气面对是另一回事。”
          曹:“否则,这世界上就只剩下管理者,没有企业家了。”


        IP属地:广东21楼2012-12-04 12:45
        回复
          二十七、商人境界
            (人物:严大元,46岁,湖州人,大专学历,制药公司总经理。)
            记:“在刚才的谈话中,您反复提到‘商人要有境界’,我想知道,什么才是一个商人应该有的境界?”
            严:“我以为,即使在一般的精神意义上,一个真正的商人也同样是出类拔萃的,无论眼前处境如何,心中会有一种冲动、一种本能地唤醒自己的力量。
            “从表面上看,金钱可以轻易勾起人的欲念,以至于有些人一提到钱,心里就有偏见。对于金钱的误解,同样是造成贫困的根源,长久以来,在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间形成鸿沟。但是在一个商人那里,金钱在精神中的位置,恰似一个不竭之源泉,赚钱的欲望同样会轻易地跟他的理想相结合,使得金钱立刻脱离了数量的范畴,在质量上跃升为一种资源与手段。这种时候一个伟大事业的远景呈现出迷人轮廓,以其奇异壮美的所在,呼唤人们前去追寻与探索。那个容易勾起欲念的金钱,非但没有妨碍商人的幸福,反而使他获得了极大的满足。由此,一个人的信念诞生了,即使他曾经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在信念驱使下,也会很快变得伟大起来。
            “故金钱绝不是为了让人变得邪恶,而是为了让人变得高尚与善良。它同样呼唤人世间的一切美德,呼唤着勇敢、执著、不屈不挠与奋发向上的精神!在人们失落的时刻、艰难的时刻,同样需要精神的鼓舞与慰籍!一个商人与众不同之处,也是所有成功人士共同具有的特点——拥有巨大的心灵力量!正如哲学家修漠所说:‘那些在心灵方面拥有巨大力量的人,即使在追求外部目标时,也不因一时的失意就大为沮丧,相反,总能以最大的愉快重新唤起他们的热情与勤勉。’在能够实现价值的地方,他开创!他建立!他发展!
            “相反,那些认为经商就是赚钱的人永远也做不成一个真正的商人。因为钱在他那里就像其他许多看似美好的东西,会在一个特别时刻变成自己的悖论。只为钱工作的人,钱既是他的朋友,又是他的敌人;这个钱就极不稳定,极易蜕变。真正的商人经商,总是要在三个方面赚,除了赚钱,他还要赚人、赚事业。这就使得一种良好的商业行为远远超出了金钱范畴,甚至就是为了洗刷这个‘万恶之源’的罪名,使之成为崇高事业之一种!
            “从这个意义上说,利润是有人性的。”


          IP属地:广东22楼2012-12-04 12:46
          回复
            二十九、一棵树上结的果子味道不同
              (人物:金丽,女性,38岁,上海人,大本学历,市场调研公司总经理。)
              记:“您如何理解市场?”
              金:“市场只是个容纳商品的地方,并不自动地售卖什么。尤其是在一个典型的买方市场中,供给的一方正变得越来越被动。生产商品的人若不能同时启动市场,就可能被消费者逐出;不是由于他不够资格,而是由于他无法凸显自我,以至在不能够为人认知的方面,不得不面对需求的萎涸。
              “现而今,即便是那些仍在满足着需求的人也已经不大可能再次致富了。他们错过了最好的时机,在市场远离了短缺之后,幸运之神同样只钟情于那些有能力创造了需求的人。
              “但人又是如何创造了需求的呢?我从自己行业的角度上看,最根本的一条是你不能让人认为一棵树上结的果子味道相同。不!你绝不能那样!相反,你必须尝试着令它们(看起来或感觉着)味道不同。这才符合创造需求的方式。结果,在它们可以让人多看一眼的地方,一切都将大不一样。”


            IP属地:广东24楼2012-12-04 12:52
            回复
               三十、别问为什么
                (人物:魏由之,南京人,48岁,中等学历,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记:“我知道贵公司曾历经过一场凤凰涅盘式的变革,在几乎破产的边缘上奇迹般地起死回生。我想知道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才令这样一种转变成为可能,以致尽管一度有过各种各样的猜测,却没有一种猜测预料到你们日后有一天会成长为一家大型公司。为什么?”
                魏:“我想,这里面原因很多,但主要一点是当时大家几乎一致站在了‘业已发生’的角度,以致看到的东西越多,感觉情况就越差。说到底,谁还能继续相信一个快要山穷水尽了的人呢!随着形势的急转直下,一幢大厦眼看就要倾倒,这种时候,你不躲开还能怎样?
                “但我的确十分幸运,因为这幢看似危险的建筑没有真的倒下来。我听取了现任总经理要我破釜沉舟的忠告,决定不再继续挽救那些事实上已经很难挽救的产品(下这个决心真的很难),转而瞄准新的需求、集中最后力量,在有可能带来生机的地方孤注一掷。就是这么一个当时看起来有点儿卤莽的决定,最后拯救了企业。我也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凡事到了该拼命的当口,就别问为什么;只管照着本能的要求去做,在直觉认定什么是正确的上面牢牢地把握住它们。
                “当然,我付出的代价相当惊人。但我完整地、无条件地接受了一切损失,甚至对有可能降低损失的机会也不懈一顾。我是铁定了心要惩罚一下自己,以便永远记住,人不可能在现实地解决着问题的同时还算着昨天的老帐。为此,想要终止错误的人就得学会不惜一切代价啊!
                “自那以后,我对凡是有可能造成损失的东西从不吝惜,更不会试图予以挽救,这让我多少有了点儿通达的感觉,乘上一条顺风顺水的船,由于容易借力的缘故,拥有了近乎冲刺的速度。所以,无论从那方面看,人正确时都会获得报酬,只是在此之前,有必要处理掉困扰着他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本质上说又接近于一个‘昨天’的问题,身为船长,必要时就得狠下心来把它们统统仍到海里去。”
                记:“这就像吉本说的,‘风向与潮汐永远站在最能干的水手们一边。’”
                维:“说的好啊!可吉本是谁啊?”


              IP属地:广东25楼2012-12-04 12:54
              回复
                三十二、老到与老辣
                  (人物:姜旷,52岁,重庆人,大专学历,船运公司总裁。)
                  姜:“我是个在风口浪尖上闯事业的人,懂得这样的道理,在一条航标明确的航道上行船不能保障你什么,想要顺利到达目的地,某种预先感知的能力不可或缺。江中有暗礁、沉船,平静的水流下面潜伏着各种危险;一个人单凭经验老到是不够的,除老到外,还必须老辣。这里面看似一字之差,实则差别巨大。老到的人或许知道那里最安全,老辣的人更知道那里最危险。他了解事物背后的秘密。”


                IP属地:广东26楼2012-12-04 12:55
                回复
                  今天暂时摘录这么多。希望有吧友能从中得到共鸣或者思考的灵感。
                  不要小看一段段简单的说话。里面蕴含了大量实践的心得。,一个法家精英肯定是一个管理的高手。一个管理的高手是很有基础成为法家精英的。


                  IP属地:广东27楼2012-12-04 13:00
                  回复
                    三十四、智慧需要的是一种兼有形态
                    人物:谢宾,39岁,长沙人,医学博士,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
                      谢:“财富偏好训练有素的头脑,却更钟爱训练有素的性情。好的头脑要有好的性情来配,人才会有一种张力、一份大气、一股子令人信服的东西。商人做交易,没这个说服力不成。
                      “事实上,我们面对着的问题,极少是纯粹理性的范畴,若不经性情润滑,便不能从根本上予以洞察,其后的算计,很容易陷入偏颇与狭隘,显示看问题的角度,恰好取向自我孤立。在这方面,人不可以精明过头,走向极端,忽略了智慧需要的是一种兼有形态,就其结果而言,都谈不上什么精明不精明。”


                    IP属地:广东31楼2012-12-08 13:57
                    回复
                      三十五、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打破禁忌的过程
                        (人物:邹宇,38岁,宁波人,大本学历,计算技术有限公司总裁。)
                        记:“听说您先后失败过三次才获得今天的成功,请谈谈个中滋味?”
                        邹:“首先更正一下,你提到的三次失败实际上是我成功的一部分。我从未将它们视为失败。
                        “在我看来,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打破禁忌的过程。但要做到这一点,平日里就需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学习倾向。人们学习的方式分两种:一种人从成功里学习,一种人从失败里学习,表面看上去都是为了达到同一个目的——知道何为正确,可在实践中,二者极其不同。
                        “几乎可以肯定地讲,有这两种学习倾向的人各自站在不同的位置上。从成功里学习的人犯错误,从失败里学习的人避免犯错误。前者犯错误正常,后者犯错误不正常。一个探索未知,一个了解已知。他们对生活和事业的态度也各不相同;一个为未来服务,一个为现在服务;一个前倾,一个后倾;反映在日常的行为中,就是一个拆墙,一个砌墙;一个解放自己,一个困住自己。最终,潮流的变化毫不留情,解放者自生,困境者自亡。结局可想而知。我能成功,靠的就是不断拆墙,不断打破禁忌。一时的失败非但与我无害,反而奠定了成功基础。
                        “难道世界上只有失败才是教训,成功就不是了吗?我认为也是,而且更有益于人。”


                      IP属地:广东32楼2012-12-08 13:58
                      回复
                          三十六、真理会晃动
                          (人物:喻显丰,38岁,西安人,留英硕士,产业投资基金公司总裁。)
                          记:“您刚才说,作为一家投资公司,决策就意味着一切。我想知道您依据什么来决策?是不是人们通常认定的事实?”
                          喻:“不!我依据完整性。换个说法,我不认为‘事实’的概念具有完整性,也不认为决策本身可以附加真理,竟至简单到了可以任由人来检视。对此,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样的,一般人对于‘事实’或‘真’的了解带有很大程度的片面性,其情形常常使我想起‘盲人摸象’的成语故事,即在我们无视完整性时,‘事实’或‘真’的存在只会导致一些片面的东西。以此作为决策依据,就有可能犯下重大错误。”
                          记:“这么说来,您是准备怀疑自己看见的东西啦?”
                          喻:“不是怀疑,而是针对完整性出具的必要分析,意味着我们在看重某些事实的同时,还应该看重由它们转述的意义;否则,无论事实是什么,真实性都值得怀疑。正是在这方面,眼前的事实与可能达成的认知之间还有一段距离,并不由于我们看见了什么而相互吻合,如果人不能同时站在完整性的立场上加以考量,也有可能背离事实。这就是说,决策基于事实的关系只能是相对性的、不可能是绝对性的,所以,你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在你看到的事实之中会有一个关于‘真理’的东西。
                          “相反,假使真的有一个‘真理’存在的话,这个‘真理’也必定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其必须为人探究的方面,会使任何一种指向‘真理’的状态晃动起来。无视这一性质的人将会发现,他试图孤立地看待(或确定)事实的方式只会渐渐收窄认知的空间,导致片面的取向,好似那个缝补衣服时怎么也认不上针眼的家伙;他看到的孔洞越清晰,越逼近,出现偏离的可能性也越大,从而导致一种取值偏差现象(向孔洞中心的确认,甚至会漏掉了针眼本身),即在某一个为人聚焦的点上,无论‘真理’的呈现何等精确,同样都是舍弃了相关的完整性的结果。
                          “事实上,与我们可以确凿无疑地在事后评判的情况完全不同,决策者面对事实时的情形要模糊得多,他追求真理,只不过这个真理是‘晃动’着的,为了避免出现‘取值偏差’现象,又不得不侧重于完整性原则,并依此作为决策目标;尤为重要的是,他要避免犯下这样的错误,即在今天看来还是正确的决定,转眼到了明天就变得荒谬起来。试想,我们又该如何修正自己的过失呢?惟有买单而已呵!”
                          记:“这真让我惊奇!”
                          喻:“其实,人在大多数时间里都不是这样偏颇的,只在做决策时,才往往倾向于在信念上自我加强,以至造成了取值偏差现象。由于要下决心,有所删减,迫不得已找出一些确定的点;但是我们却不应由此忽略‘完整性’作为参照的必要条件,它提醒决策者注意,就像人在一面镜子里看见自我时感受到的真实那样,在完整性中,我们也能看见‘真理’的真理相。
                          “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所谓‘好的’或‘坏的’决策,只有较为‘完整的’与‘疏漏的’决策。”


                        IP属地:广东33楼2012-12-08 13:59
                        回复
                          三十七、我更尊重差异
                            (人物:柏庚,广州人,大本学历,出版商。)
                            记:“我手头有一本您出版的《经商指南》,教人如何发家致富。请问在这方面您个人有什么绝招吗?”
                            柏:“人赚钱不需要绝招,甚至不需要一个诀窍,而是要有一种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就我个人来说,我更尊重差异,因为它不仅暗示着与众不同,也暗示着无穷无尽的资源与更为神奇的际遇。
                            “依我看,凡事都是相近则没,相远则显,正所谓每一种事物也都有自己的悖论,即当它们在数量上较多时,会自动贬值。在这一点上,无论商品或人都不例外。没有差异,任何东西看上去都像是一个多余的存在,根本不能反映其自我的价值,或许商品可以因此打折,但是一个人又该如何?现在大家都说失业的人多,可凭心而论,人在事实上的一致与单一是多么无情地影响了他们的命运!假如一个人不能及早醒悟,他的失意就在所难免;如此一来,便很容易处在自己的悖论上,别人甚至都无法帮他一把。我总觉得,人比商品更脆弱、更不堪一击。”
                            记:“您的话让我冒冷汗!确实是这个道理。记得不久前一家报社招聘编辑,竟然涌来了一百多位博士和硕士。我当时就觉得这事有点不对劲儿,可未曾细想,听您一席话,方始茅塞顿开。”
                            柏:“价值的悖论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人的身上,不论他是博士还是硕士。假如学识不能促使一个人改变一致与单一,同样要贬值。因为市场只认识一件事——你的与众不同的价值!”


                          IP属地:广东34楼2012-12-08 14:00
                          回复
                            三十八、角度与命运
                              (人物:水勤,48岁,石家庄人,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
                              水:“人是先有钱才富有、还是先富有才有钱?表面上看,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但在一个真正的商人眼里,这却是一个决定性的问题。因为富有必定意味着某种价值,有钱则不一定意味着价值,留在这个分歧的背后,是人们赖以观察问题的角度,在同一件事上,从不同角度上出发的人发现了不同的东西。
                              “角度的不同,就是命运的不同。一个商人,便因其首先站在市场化角度上看问题的优越性,在赚钱方面超过了其他的人。
                              “但是,无论一个商人从他的角度上发现了什么,经营的都必定是一种价值的东西。只是要做好这一点,仅仅惦记着如何赚钱是不成的,在赚钱之外,还需要处理好不赚钱的问题,通常,也正是这个(反过来看)不赚钱的问题,最后又决定了我们怎么赚钱。出于同样的原因,事物也在其有可能拥有什么价值的方面有赖于观察者的视角,在今天与未来、得到与失去之间表现出极大的差异。
                              “在这里,所有习惯于抬眼就看的人都太过直观了(或太过真实),我因此称他们为假盲症患者。一个直观的人习惯性地患有这种疾病,他虽然看见了又似没看见,却固执地认为自己看见了,并以绝对忠实于原物的方式讲述看见的东西。不过,他的诚实没有为他赢得角度,因为他不曾发现。这让他的视界变成了某种盲区,甚至被自己看见的东西挡住了视线,其结果,反倒类似于一种无意义视觉,或者干脆就是在转眼珠。这样一来,价值的东西就会对他关上大门,任凭他如何哭诉、祈求。
                              “这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也是让这一个人成功却让那一个人失败的道理。”


                            IP属地:广东35楼2012-12-08 14:01
                            回复
                               三十九、别就事论事
                                (人物:窦几,48岁,漳州人,大本学历,商业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
                                记:“作为地产界的大佬之一,尽管一向沉默寡言,可有关您的故事还是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您本人也是许多立志改变命运的人的光辉榜样。对此,您又怎么看呢?”
                                窦:“我的看法是,故事就是故事,听一听未尝不可,要借鉴则不免天真,尤其在就事论事方面,所有的故事都是一个浓缩的片段,对于绝大多数想听故事的人来说,只会徒劳地增加他们理解事实的难度。”
                                记:“为什么?”
                                窦:“因为容易导致极端结论(通常都不是事实应有的样子),特别在一是一、二是二的意义上。一种狭隘的倾向,非但无助于我们认识事实,反而会限制了寻求认知的方法与角度,在本来需要变通、替代、质疑和重新审视的地方,却强调起了‘实事求是’。”
                                记:“我不懂,难道我们不应该实事求是吗?”
                                窦:“这正是我要说到的问题。我们要不要‘实事求是’,并不是由你说得有多‘真’这件事来决定的。换言之,即使是在单纯的实验中,一个‘真’的东西,也不可能在完全排除了其他假设和不同条件的情况下孤立地求得;这样一味地就事论事,只会背离‘实事求是’的精神。如此,人还要真相何用呢!”
                                记:“我听明白了。您是指一种结论性的认识,单就其指向的事实而言,‘真’的确实有些荒谬。”
                                窦:“为此,我们必须寻求更多解释(无论是在事实上还是在故事中),而不是唯一解释。否则,一个试图借鉴故事的人将会发现,他正渴望认识的东西反而把他领进了盲区。这一点很像有些人在不假思索时模仿的事物,虽说也可以惟妙惟肖,却总也脱不开形似而神不似的尴尬。说到底,它们都不过是些‘山寨’里的东西。
                                “故而,我不主张人们为借鉴而借鉴,为理解而理解,二者都不是导致正确认知的方法。毕竟就事论事的人无法摆脱他为之‘就事论事’的事实,这样当他同时还要‘实事求是’时,就只剩下感受自己的无知。所以,我从不向别人讲我成功的故事,不是为了保密,而是自以为,故事是一回事,故事当时所处环境和条件,以及其背后的故事(或真相)是另一回事,那些急着听故事的人很难真正了解这一点;这样当他据此判断故事的事实后,便会觉得我做了什么平常人不能做、或者做不来的事,以至于弄到后来除了觉得我还是个富豪外,再也得不出什么有用的结论。这样的故事不听也罢。”
                                记:“除了这些,您还能告诉我点别的吗?”
                                窦:“当然。过去,我就曾对几位想听故事的建筑系大学生讲过这样的话:高楼不是一砖一瓦盖起来的,高楼是由一群像我这样的家伙琢磨起来的;学习建楼的人要是不明白这一点,凭本事吃饭的愿望就会使他错过盛宴。”
                                记:“这指什么?”
                                窦:“指在现实生活中,任何极具针对性的诉求都很难达成目标。建房的如此,买房的亦然。所以,你下次再听谁说起成功的故事时,不妨试着想点别的事儿。”


                              IP属地:广东36楼2012-12-08 14: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