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吧 关注:29,613贴子:234,918
  • 7回复贴,共1

偶然看到,“转帖”到此《诗人方子云》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献给度娘。


IP属地:河南1楼2012-11-05 00:31回复
    ◆第三节◆ 时空问题 说到“时空”,人们通常脑海里很容易浮现出关于近代物理学的高深理论和爱因斯坦、霍金那两张特征鲜明的脸。或者简单到真理般的极致,比如: 师傅写下:时,空,皆无法改变,而时空却可以改变。这很难理解。我早期的理解是一个逗号可以改变一切,师傅说,不,你仔细看。
    我说,上句和下句就有一个逗号的差别。
    师傅说,你只看到表面,你仔细看,差别不止一个逗号。
    从日落到日出,我将手上捧的两字看到快不认识了,师傅将我叫入房中说,你看出差别了么?
    我说,我只看出一个逗号的差别。
    师傅说,你已离答案很近,但离答案越近,便越容易找不到答案。
    我跪在地上请师傅参破。
    师傅说,看,其实是两个逗号。
    ——摘自韩寒《长安乱》 其实时空问题也可以是很平常的生活话题。小学语文就教我们叙事作文最基本的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因为时间和地点是现实事件所发生的最基本的参考坐标,而人物乃是事件的主角。通常人们在面对现实事件时只是很自然地去认识,并不会从中专门抽离出这三个要素;然而就《背叛》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而言,时空问题却是值得特别关注特别思考的问题。这也正是我在前两节用大量篇幅分别梳理地点和时间点的缘由。 此处只是对小说的闲考。有兴趣者可以进一步去关注人文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时间序列分析等相关专业内容。
    【时与空的单位及其变化】 这里不是物理课,所以我们将要讨论的时与空的单位不是严格的物理单位,而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衡量时与空时通常所用的单位。 时间的单位比较简单,从大到小有:世纪、年代、年、月、日、小时、分钟、秒,似乎只有在体育运动中才会用到毫秒级的时间单位,更小的单位一般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绝少使用。 空间的单位通常即是距离的单位,比如千米(公里)、米,米以下的单位一般不会被用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空间概念[1]。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使用地点时,相应地点概念的规模或级别也暗含了空间的单位,比如,洲、国家、省或州、城市、城市中的某地,这几个不同级别的地点显然附带了不同的距离感。 下面要说的是现实生活中常用的时与空的单位随时代发展而发生的变化[2]。 简而言之,时与空的单位有着跨度渐大、精度渐高的双重趋势。 回想那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终生不离故土的农业时代:生活中所需要的时间单位不外乎昨今明后子丑午未,如非特殊身份(如官家、举人、书生等),一般寻常百姓无须太多用到何年何月的大跨度时间单位,而在那个时代即使非常郑重的事情也无非把时间精确到某时几刻而已;聆听着“父母在不远足”的孝训,那个时代的人们安土重迁,除那些流民商贾之外,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空间单位不外乎街头巷尾屋后堂前,类似京城这样的概念通常是一个遥远的梦幻。 对于中国社会,在近一百年里,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并未相差多远,几乎是前脚跟着后脚地奔驰而来[3]。时代的冲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活中所用的时与空的单位也一同改变着。现行的历法和计时工具可以方便地帮助人们标定大跨度、高精度的时间坐标;空间单位的跨度和精度也随着人们的活动半径的扩大而双双增大。 或许列举我们的亲身体会,感觉会更明显。现代商业社会的时间概念无需再多说什么,就拿空间概念举例。十多年前,很多人(当然这要看具体人的生活层次)说起对国外的概念,可能只是用“外国”一言蔽之,后来则慢慢有了美洲、欧洲、澳洲的区分,时至今日,这些洲的名字已很少再用,取而代之的往往是温哥华、波士顿、奥地利、巴黎、墨尔本、奥克兰甚至是更精细的地名。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正是人们的认识范围和活动范围的日益扩大。 回头看看《背叛》中故事所发生的时代,再看看书中常用的时空概念,倒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书中人物的生活层次。 能做一样事情与只能做一样事情是截然不同的。基于现代人的认识能力,时空单位的跨度和精度有了比较大的调节范围;当我们对同一问题的背景时空坐标采用不同的观察跨度和精度时,我们对问题的重点将是不同的把握[4]。 接下来是基于不同时空坐标对《背叛》的观察。
    


    IP属地:河南6楼2012-11-05 00:41
    回复
      这个思路值得学习。


      IP属地:河南8楼2012-11-05 00:42
      回复
        方子云:一个活在时代夹隙里的诗人,一个试图自我救赎的诗人,一个彻头彻尾的诗人。
          在整个故事里,方子云始终在用一颗诗人的内心来审视世事、朋友以及他一直所遵循的信仰。他拥有诗人的一切特质:善良、浪漫、纯真,感性……他在竭力制造一种诗意的生活。他与夏英杰大谈特谈祖国,与灵魂激昂对话,他无时无刻不慷慨陈词,他的心中有诗歌不断汩汩涌出,他总是倔强地用自己的氛围来涤荡周遭的侵蚀,他是一个斗士。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他一步步走进预设的圈套。宋一坤并不悲壮,叶红军也不,只有他,妄想挣扎却又失之无奈。他是真正爱诗的,他也因此更爱阳光、空气、花鸟虫鱼,他爱着每一个生灵,甚至忘乎所以。所以,当他一再把生存用诗歌解构时,注定是不归的。
          方子云就是这样一个人。正因为如此,挚友宋一坤才会轻易地利用到他,叶红军才会一味的沉默和回避,因为社会需要他,与水流相悖的方向需要他。叶红军明白,宋一坤更明白。电视剧不仅仅高度地抽象了生活,更逼真而且深层地还原了生活。只是它用了一种隐匿的手法,谁都看不到,也说不出,却深深为之震颤。
          方子云始终怀揣着一种神圣和美好,如果不是灵魂被失望彻底洞穿,他也不会绝望。可是历史不允许假设,方子云只能像一枚坚守阵地的绿叶,最终无法逃脱既定的宿命,他不随波逐流,却因漩涡而隐没。
          当方子云拜托夏英杰去监狱探望宋一坤,并打算还俗、曲线救诗时,宋一坤就一语道破天机,说他“入佛门六根未净,入商界狼性不足”,这虽然只是刚一开篇,却已经奠定了整体的基调,方子云的结局注定是悲壮的,但这种悲壮又不同于项羽的,项羽至少还有虞姬,琴瑟相和,至少还曾真切的振臂一挥过,可他什么都没有过,他只有梦,一个孤独而凄冷的梦。
          现实中,究竟有几个人能够如此决绝呢?这又让我想起了阎真的《沧浪之水》,那几个“诗人”虽然最终都向命运缴了械,但整个蜕变的过程还是血淋淋的,付出的代价更是沉重的。可末了他们毕竟像大多数人一样找到了从理想到现实的切入点,方子云也去找了,积极并且尽力,然而从开始他声称还俗的真心就注满了水分,他在欺骗自己,妄想把自己逼上梁山,他想法设法的融入进去,只是为了能够分得一杯羹来塑造缪斯的金身。很显然,他憧憬中的左右逢源是笨拙的,上天毫无疑问的捉弄了他。
          “金属调味球”没能拯救方子云,也没能拯救诗歌。当刘东阳携款潜逃、当林萍随男友出国后并没有幸福和富有,而是沦落风尘,被发现后无颜面对而自杀、当与宋一坤的友谊变成了毒药,方子云诗人的警醒已然空前强烈,他就像石榴般被强行剥去外壳,裸露出一粒粒鲜红而剔透的晶莹,他不再感到生涩,他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
          于是,无数片惨白的纸屑从高耸的楼顶飘落,方子云穿戴整齐,这时我想起了海子,想起了山海关的两条铁轨……
        


        IP属地:河南9楼2012-11-05 00:49
        收起回复
          ◆第一节◆ 地点 书中提到了两个虚构名字的城市:江州和玉南。首先我们假定这两个城市在现实中是有所指的。曾看到有网友说,“江州就是河南省会郑州,玉南是河南省濮阳市,小说里的油田便是中原油田。”从逻辑上看,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首先,书中说江州是省会城市,“人口五百多万,是中国的重要交通枢纽,人口流动量大,商业十分发达,自古就有商都之称”;上海到江州的火车是二十个小时的车程(一九九二年时);方子云在介绍宋一坤的身世时提到江州大学,因此这个城市也应该有一所与城市同名的大学。符合这些条件的城市不多。 其次,书中描写玉南时有这样一段描述:“玉南市地处中原,历代以黄河水灾为患。这里原是一片饱经战乱的荒滩。闭塞、贫困,如果不是因为发现了大油田,或许至今还很少为人所知。自从十几年前那场著名的石油会战开始,随着二十万职工、家属各路云集,过去的穷县便在一夜之间神话般地变成了城市,这块土地也因石油而在全国小有名气了。”由此我们可以大体想象到玉南市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第三,书中说“从玉南到江州,普通大客车一路颠簸,一路灰尘”,大约两小时左右车程,再根据书中背景信息来看,玉南应该是江州所在省的一个城市。 结合以上三点,我们有理由认为江州和玉南对应的是现实中的郑州和濮阳,玉南的油田便是以濮阳市为中心的中原油田。 不过,书中在描写方子云为云阳公司进行的宣传活动时倒是直接提到了郑州,似乎是在说江州与郑州不是同一个城市。可是这一笔推翻不了之前的推理,倒有一点欲盖弥彰的意味。 在此稍稍八卦一下:从这两个城市的真名与化名的对比,我们还可以适当想象一下作者写作时考虑地名的思路。“郑州”与“江州”的重字没什么好说;“濮阳”和“玉南”这两个名字倒有点意思:濮与璞同音,璞者,未雕琢之玉也,阳者,山南水北谓之阳。当然也许只是巧合。
          关于宋一坤出生的地方也即宋宝英创办小学的地方——马坊村。 山东有许多个名叫马坊村的村子。方子云说宋一坤出生在泰山腹地一个贫苦的小山村里,根据这个信息,我们可以确定马坊村大概的位置:泰安、莱芜、淄博、济南之间以及向西到达泰安肥城这一带,即泰山山脉的位置。 马坊村的详细地点其实无关紧要,我们知道其大体位置即可。 再八卦一下:这个位置距离《遥》中的古城即山东聊城很近。
          小说中提及的四川安河没有太多相关信息,无法具体考证。为便于想象,我们假定它是四川绵阳好了。这个假定只是考虑了交通条件和城市规模;另外,绵阳市旁边有一个安县。
          小说中的其他城市基本上都是以真名出现的,毋须多作分析。
          至此,我们大体上确定了《背叛》中故事所发生的所有现实地点。
          另外,顺便补充一个问题:中国的现代文学或影视作品在提到地名时多以化名出现。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相必是出于低调或避讳的考虑。 曾看到有文章说,一部奥斯卡影片《罗马假日》让罗马成了世界闻名的浪漫城市,而回顾中国的影视作品,讲述的往往是发生在一个叫作滨海的城市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这个文章一方面批评的是中国影视作品的取材角度和城市化名,另一方面批评的是我们国家对城市营销的缺失。 我的观点是,大量负面影视作品的扎堆出现固然有以涉案、猎奇为噱头来吸引观众的成分,但对此也不必矫枉过正;文艺作品体裁的多元总归是好事,我们需要的只是反思跟风现象和鼓励正面作品。至于出于负面影响的避讳考虑而采用化名,这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要克服恐怕需要假以时日。这方面倒可以参考前段时间的热播美剧《Prison Break》。


          IP属地:河南18楼2013-05-02 23:18
          回复
            请楼主别删,再不保存完整版的,以后就很难找到了。


            IP属地:河南19楼2013-05-02 23:18
            回复
              中国从古至今的诗人多选择了自杀,不是跳河、跳海,就是跳楼。
              他们大多是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兼备,如果身边有诗人,请善待他们!
              词人另说,宋词到“苏辛”到达一个古往今来的高点。
              他们是忧国忧民的将豪情挥洒到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IP属地:河南22楼2013-05-02 23:31
              收起回复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四处漂泊的浪子,他有过成功的奋斗,也有过辉煌的梦想,可等他到了满头白发的时候,才突然间发现自己一事无成,在返回故乡的路上,他说了这样的一段话————
                我的流星兄弟,培尔金特向你致敬
                你一闪而过,然后就永远消失在太空之中
                难道宇宙里就没有人,深渊里就没有人,上苍里也没有人吗
                如此说来
                一个人的灵魂是可以凄惨的回到
                那虚无缥缈的灰色烟雾里去的
                可爱的地球啊
                你不会因为我白白的在你身上踩了一辈子而没有留下什么痕迹
                就生我的气吧
                可爱的太阳啊
                你浪费了你的光辉
                你那灿烂的光辉,徒然照耀在一间空屋子上
                屋子的主人已经走了
                没有人来享受你所给予的舒适还有温暖
                可爱的地球
                可爱的大地
                你们浪费了你们的营养,浪费了你们的温暖
                白白孕育了我
                啊……
                精神界是那么的吝啬
                而自然界却是这样的慷慨
                一个人为了活下去
                一辈子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
                我要攀登顶峰的顶峰
                我要再一次看看日出
                我要把上帝许下的这块福地,看个饱
                直到眼睛看疲倦了为止
                然后,让白白的雪花把我埋葬
                在我坟墓上写着
                这里没有埋葬什么人
                然后
                再然后
                就随他去吧


                IP属地:河南23楼2013-05-02 23: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