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时空问题 说到“时空”,人们通常脑海里很容易浮现出关于近代物理学的高深理论和爱因斯坦、霍金那两张特征鲜明的脸。或者简单到真理般的极致,比如: 师傅写下:时,空,皆无法改变,而时空却可以改变。这很难理解。我早期的理解是一个逗号可以改变一切,师傅说,不,你仔细看。
我说,上句和下句就有一个逗号的差别。
师傅说,你只看到表面,你仔细看,差别不止一个逗号。
从日落到日出,我将手上捧的两字看到快不认识了,师傅将我叫入房中说,你看出差别了么?
我说,我只看出一个逗号的差别。
师傅说,你已离答案很近,但离答案越近,便越容易找不到答案。
我跪在地上请师傅参破。
师傅说,看,其实是两个逗号。
——摘自韩寒《长安乱》 其实时空问题也可以是很平常的生活话题。小学语文就教我们叙事作文最基本的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因为时间和地点是现实事件所发生的最基本的参考坐标,而人物乃是事件的主角。通常人们在面对现实事件时只是很自然地去认识,并不会从中专门抽离出这三个要素;然而就《背叛》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而言,时空问题却是值得特别关注特别思考的问题。这也正是我在前两节用大量篇幅分别梳理地点和时间点的缘由。 此处只是对小说的闲考。有兴趣者可以进一步去关注人文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时间序列分析等相关专业内容。
【时与空的单位及其变化】 这里不是物理课,所以我们将要讨论的时与空的单位不是严格的物理单位,而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衡量时与空时通常所用的单位。 时间的单位比较简单,从大到小有:世纪、年代、年、月、日、小时、分钟、秒,似乎只有在体育运动中才会用到毫秒级的时间单位,更小的单位一般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绝少使用。 空间的单位通常即是距离的单位,比如千米(公里)、米,米以下的单位一般不会被用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空间概念[1]。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使用地点时,相应地点概念的规模或级别也暗含了空间的单位,比如,洲、国家、省或州、城市、城市中的某地,这几个不同级别的地点显然附带了不同的距离感。 下面要说的是现实生活中常用的时与空的单位随时代发展而发生的变化[2]。 简而言之,时与空的单位有着跨度渐大、精度渐高的双重趋势。 回想那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终生不离故土的农业时代:生活中所需要的时间单位不外乎昨今明后子丑午未,如非特殊身份(如官家、举人、书生等),一般寻常百姓无须太多用到何年何月的大跨度时间单位,而在那个时代即使非常郑重的事情也无非把时间精确到某时几刻而已;聆听着“父母在不远足”的孝训,那个时代的人们安土重迁,除那些流民商贾之外,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空间单位不外乎街头巷尾屋后堂前,类似京城这样的概念通常是一个遥远的梦幻。 对于中国社会,在近一百年里,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并未相差多远,几乎是前脚跟着后脚地奔驰而来[3]。时代的冲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活中所用的时与空的单位也一同改变着。现行的历法和计时工具可以方便地帮助人们标定大跨度、高精度的时间坐标;空间单位的跨度和精度也随着人们的活动半径的扩大而双双增大。 或许列举我们的亲身体会,感觉会更明显。现代商业社会的时间概念无需再多说什么,就拿空间概念举例。十多年前,很多人(当然这要看具体人的生活层次)说起对国外的概念,可能只是用“外国”一言蔽之,后来则慢慢有了美洲、欧洲、澳洲的区分,时至今日,这些洲的名字已很少再用,取而代之的往往是温哥华、波士顿、奥地利、巴黎、墨尔本、奥克兰甚至是更精细的地名。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正是人们的认识范围和活动范围的日益扩大。 回头看看《背叛》中故事所发生的时代,再看看书中常用的时空概念,倒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书中人物的生活层次。 能做一样事情与只能做一样事情是截然不同的。基于现代人的认识能力,时空单位的跨度和精度有了比较大的调节范围;当我们对同一问题的背景时空坐标采用不同的观察跨度和精度时,我们对问题的重点将是不同的把握[4]。 接下来是基于不同时空坐标对《背叛》的观察。
我说,上句和下句就有一个逗号的差别。
师傅说,你只看到表面,你仔细看,差别不止一个逗号。
从日落到日出,我将手上捧的两字看到快不认识了,师傅将我叫入房中说,你看出差别了么?
我说,我只看出一个逗号的差别。
师傅说,你已离答案很近,但离答案越近,便越容易找不到答案。
我跪在地上请师傅参破。
师傅说,看,其实是两个逗号。
——摘自韩寒《长安乱》 其实时空问题也可以是很平常的生活话题。小学语文就教我们叙事作文最基本的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因为时间和地点是现实事件所发生的最基本的参考坐标,而人物乃是事件的主角。通常人们在面对现实事件时只是很自然地去认识,并不会从中专门抽离出这三个要素;然而就《背叛》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而言,时空问题却是值得特别关注特别思考的问题。这也正是我在前两节用大量篇幅分别梳理地点和时间点的缘由。 此处只是对小说的闲考。有兴趣者可以进一步去关注人文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时间序列分析等相关专业内容。
【时与空的单位及其变化】 这里不是物理课,所以我们将要讨论的时与空的单位不是严格的物理单位,而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衡量时与空时通常所用的单位。 时间的单位比较简单,从大到小有:世纪、年代、年、月、日、小时、分钟、秒,似乎只有在体育运动中才会用到毫秒级的时间单位,更小的单位一般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绝少使用。 空间的单位通常即是距离的单位,比如千米(公里)、米,米以下的单位一般不会被用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空间概念[1]。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使用地点时,相应地点概念的规模或级别也暗含了空间的单位,比如,洲、国家、省或州、城市、城市中的某地,这几个不同级别的地点显然附带了不同的距离感。 下面要说的是现实生活中常用的时与空的单位随时代发展而发生的变化[2]。 简而言之,时与空的单位有着跨度渐大、精度渐高的双重趋势。 回想那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终生不离故土的农业时代:生活中所需要的时间单位不外乎昨今明后子丑午未,如非特殊身份(如官家、举人、书生等),一般寻常百姓无须太多用到何年何月的大跨度时间单位,而在那个时代即使非常郑重的事情也无非把时间精确到某时几刻而已;聆听着“父母在不远足”的孝训,那个时代的人们安土重迁,除那些流民商贾之外,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空间单位不外乎街头巷尾屋后堂前,类似京城这样的概念通常是一个遥远的梦幻。 对于中国社会,在近一百年里,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并未相差多远,几乎是前脚跟着后脚地奔驰而来[3]。时代的冲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活中所用的时与空的单位也一同改变着。现行的历法和计时工具可以方便地帮助人们标定大跨度、高精度的时间坐标;空间单位的跨度和精度也随着人们的活动半径的扩大而双双增大。 或许列举我们的亲身体会,感觉会更明显。现代商业社会的时间概念无需再多说什么,就拿空间概念举例。十多年前,很多人(当然这要看具体人的生活层次)说起对国外的概念,可能只是用“外国”一言蔽之,后来则慢慢有了美洲、欧洲、澳洲的区分,时至今日,这些洲的名字已很少再用,取而代之的往往是温哥华、波士顿、奥地利、巴黎、墨尔本、奥克兰甚至是更精细的地名。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正是人们的认识范围和活动范围的日益扩大。 回头看看《背叛》中故事所发生的时代,再看看书中常用的时空概念,倒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书中人物的生活层次。 能做一样事情与只能做一样事情是截然不同的。基于现代人的认识能力,时空单位的跨度和精度有了比较大的调节范围;当我们对同一问题的背景时空坐标采用不同的观察跨度和精度时,我们对问题的重点将是不同的把握[4]。 接下来是基于不同时空坐标对《背叛》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