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村吧 关注:12,624贴子:253,243

【原创】日本文化中的中国文化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拜名帖
湍生


IP属地:上海1楼2012-11-04 22:01回复
    我说过要开一个帖说说日本文化的,但是我毕竟不是日本人,而且最关键的是不会日语,所以和日本文化始终隔着一层纱一样。
    所以呢,日本文化是要说的,但是我在这里要从日本文化来回看中国文化,给大家看看这个让西方人神往的东方到底有哪些奇特和神奇的地方。
    更新速度可能会非常慢,受工作影响,所以希望大家海涵。


    IP属地:上海2楼2012-11-04 22:04
    收起回复
      初看到日本文化的时候,总是觉得日本人的行为有一些我们很难理解的东西,虽然都是东方文化,但是为什么日本人的有些价值观就是和我们不一样呢?切腹自杀也好,斩首介错也罢,其实就完全不在我们的接受范围之内。其实,欧洲人对于这样奇特的文化也是震惊和痴迷不已。
      为什么同样来自儒家文化的日本文化让我们不能接受呢?日本文化里有我们没有的东西吗?其实,日本文化里缺少了一件东西,就是“义”。
      这个问题,著名的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她的经典作品《菊与刀》里面就分析到了。
      人们说,孔子说仁,孟子讲义,孟子的义是儒家文化里和仁一起凌驾在一切其他价值观之上的,我们可以“大义灭亲”“义之所在,君王不顾”等等等等,忠孝礼仪在大义之前完全没有说服力。
      可是日本呢?日本就是不肯接受“义”这样的凌驾的价值观。所以日本人在遇到价值观的冲突的时候就会非常纠结。为了报答恩义而出卖自己的主人,最后却只能选择自杀,可能就是我们不理解的行为背后的理由。
      在这里做个印子。其他的,慢慢道来。


      IP属地:上海4楼2012-11-04 22:16
      收起回复
        管窥日本文化,我们从日本的文字来吧,虽然我不会日文,但是还是可以谈一谈日语文字的


        IP属地:上海5楼2012-11-04 22:31
        收起回复
          日本的文字系统,我想大家多多少少是知道的,有一部分的日汉字,一部分的假名,假名还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这样的文字体系就好像我们半用拼音半用汉字在写句子,这种状态qishi还是feichang有趣的,日本人觉得不奇怪,我们倒是感到很好奇。
          日本人使用的日汉字并非完完全全是汉字,有些很奇怪的字是日本人自己发明出来的,比如代表十字路口的辻(tsuji),代表山头的峠(touge)等等,而人本人的正字法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修改日汉字的数量,有些字可以用汉字可以用假名,而有些词就完全不使用汉字的写法。
          我们说说假名。据说日语里的平假名是来自奈良时代的,著名的诗集《万叶集》里面的一些汉字就被写成了拼音的效果。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使用的需求,日本人就把草书改造成了现在的平假名。而其实我们现在来看一些假名的话,还是可以看到草书的影子。
          举个栗子,有几个很容易看出来,ぬ(nu)是“奴”,た(ta)是“太”,せ(se)是“世”,か(ka)是“加”,ぃ(i)是“以”,凡此种种,不一一列举了。喜欢日语的同学如果看出了这之中的联系,记忆假名还是很轻松的。
          片假名是明治维新之后利用汉字偏旁创造的,专门用来拼写外来语,具体我就不介绍了。日本人说着一口极其别扭的英语,多半还是因为他们直接音译外来词然后说英语的时候又用自己的语言的发音来发外语是很有关系的。比如club在日语里发音是kulabu,篮球是baskitobolu,让人哭笑不得。
          


          IP属地:上海7楼2012-11-05 10:09
          收起回复
            日语对于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意义到底有多大呢?首先要说,日语只是汉语不完美的学习者,我们很自豪现在的中国人终归是继承了流传几千年的汉语而且还在不断为汉语提供生命力,后继有人,日语显然不是古代汉语的继承人。但是从两个方面而言,日语还是对汉语有很大意义的。
            对外,方面中国落后的时候,西方人了解东方文化就主要依靠日本,所以,macha, tofu, go这样的词汇就通过日语进去了西方人的视野,而它们其实是抹茶,豆腐,围棋,是完完全全中国的东西,让西方人了解东方,日本功不可没。
            对内呢,新文化中好大一批概念都来着日语,好比物理,化学这样的词汇,我们就是拿来主义了。日本比我们西华得早,向他们借智慧无可厚非,也实际上让我们开阔了视野。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2-11-05 15:55
            回复
              不过,反思今天的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日本人可以在接受了如此之多的西方思维之后还保留了大量本民族的东西,中国人为什么就在丧失文化认同感呢?如今的孩子汉语都说不好,却说着一口蹩脚的带英语的汉语,这实际上上对汉语英语都是侮辱。
              真正有才华的人,就应该如数家珍地掌握自己的母语而运用起外语呢,同样分毫不差,转换自如,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2-11-05 15:59
              收起回复
                由于不会日语,对于日语的讨论浅尝辄止。看到这么多村民在探讨茶道,那就讲讲饮食文化好了。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2-11-05 16:10
                收起回复
                  先就着茶道说几句。看到茶道觉得茶道是各种繁文缛节的,其实忘记了我们所看到的茶道其实更多意义上是一种表演了,与真正的生活实用相去甚远。其实,说起来吃西餐也是一种繁文缛节,哪种刀具动哪种菜,似乎都有讲究,我们不去实践一下未必分得清楚。而中国菜系当中,以精致闻名的扬州菜里的某些菜品,也已经和吃不沾边了(这个大家可以去看《舌尖上的中国》,里面对于淮扬菜里文思豆腐的介绍绝对让你拍案叫绝)。
                  一旦一个文化里的东西演变成了形式,那文化就是文化本身了。喝茶本来为了解渴,还带有一点点的保健作用,但除此之外,如此关注水的质量、杯子的质量或者是烹调方法都显得有点太过矫揉造作,也并不是我们需要去追求的生活。我们只是需要看到,茶道也好西餐也罢,这些繁文缛节的背后是大有文章可以探究的。
                  就拿茶道来讲,喝什么样的茶要用什么样的茶具,而茶具本身已经不仅仅是茶具这么简单了。杯子可以是木头的,可以是瓷器的,甚至可以是金属的,我们深究这些杯子的时候就可以带着一点点欣赏的眼光,可以看到木雕、陶瓷、金属制造等等的工艺当中所蕴含的文化符号。而对于茶,我们去看看我们对茶的命名,“碧螺春”“大红袍”“毛尖”“龙井”,文化的旨趣也在这里体现出来了,远比我们记住茶道的那套规程要有趣得多。


                  IP属地:上海13楼2012-11-05 20:45
                  收起回复
                    关于日本茶道的具体规则,我知道的不详细,还望村里有高人开帖科普,湍生在这里拜谢了。

                    接下来,说说正宗的吃。
                    日本人把烹饪叫做“料理”,而中国人自己又把这个词原样借鉴了回来来代指烹饪。但是说起来,日本料理和中国的饮食还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别的。
                    不知道为什么,日本料理给我的一个感觉就是精致。虽然日本人也喜欢吃火锅,但是名扬世界的日本料理寿司(这个我很喜欢,乔布斯乔帮主也非常喜欢)、丸子、天妇罗、关东煮,制作精美,口味独特,而每一种东西都小心翼翼装在饭盒当中,并不像中国人或者法国人那样大餐上来铺开满满一桌。日本人的料理精致,大概和日本人居住在岛国上面有着很大的关系,小岛的那种生活让日本人的生活品味趋于精细小巧,这个在很多其他的方面都可以看得出来。
                    日本料理注重原味和简单,所以味增不用则不用,用也要少用,生鱼片则是很好的选择。当然了,有的时候三文鱼寿司这样简单的搭配确实比什么东西都混在一锅里做出来要别有一番风味了。
                    日本料理和中国菜是无法比肩的,这即便是拿到全世界也不会有人反对。之前创造收视奇迹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就用诗意的方式呈现了中国异彩纷呈的饮食文化,其丰富程度,绝对是世界人任何一个其他国家不能想象的。而且值得自豪的,八大菜系的继承,是中华文化传承得最好的一个方面,足以睥睨世界。
                    虽然菜系各异,但是中国菜有一个特点,崇尚口感。口感算是一个很微妙的词语了,可意会不可言传。我是正宗的南方人(宁波人),现在生活在上海,吃东西就会偏咸偏甜,但是湖广四川的朋友喜欢的可能就是辣的口味,鲁菜则崇尚鲜美……凡此种种,说起来都是口感的问题。不过不管口感如何,中国人倒是不喜欢单一口味,即便以清淡出名的杭州菜,醋鱼还是会放进糖醋,这样神奇的组合,日本料理是很难看到的。


                    IP属地:上海17楼2012-11-07 15:51
                    收起回复
                      吃东西少不了餐具,这里就说一样东西,箸。
                      箸就是筷子,我们以前是这么叫的,现在日本人还这么叫。
                      当然筷子已经不仅仅是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专利了,亚洲国家有不少都是用筷子的,中国、日本、韩国、朝鲜和越南都是如此。不过,在筷子的选择方面,就能看出大家的文化习惯了。
                      据说韩国人喜欢用金属的筷子,其实金属筷子吃熟食很不方便,因为金属容易传热,就会烫手,而且还可能和温度极高的含油高的汤和菜起反应。当然了,韩国人比较喜欢吃辣白菜,这种研制食品用金属筷子来吃,估计没有问题。
                      日本人和中国人一样,选择用竹木的筷子来吃饭,一来是我上面说的原因,二来就是竹木是比较易得的原料,成本很低。不过据说日本人可以为竹筷子弄出一套生活哲学来,中国人似乎还没有无聊到这种程度。
                      筷子这东西,外国人起初使用是不方便的。但是在中国人手里就可以灵活地夹起各种食品。同样的道理,外国菜在制作的时候,一种刀法要一种刀具,但是中国的厨师仅凭一把菜刀,可以做出千变万化的美食来。这并不是说外国厨师的水平就一定差劲,关键还是理念的问题。东方文化崇尚的是人的创造力而不是规范,所以很多地方率性为之,何况是我们每天必然要接触的饮食。


                      IP属地:上海19楼2012-11-07 16:12
                      回复
                        好了,考虑到吃这个东西要讲的是在太多,而我其实了解得不够,所以关于吃的话题就此打住。当然不排除我们在回复里面慢慢探讨。
                        接下来,我想讲讲我比较了解的日本文学。


                        IP属地:上海20楼2012-11-08 19:29
                        回复
                          日本文学,文学家们对其分类很是复杂,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上古的日语文学完全就是汉语文学的一个分支而已,写的是汉字,意思也是汉语的意思,把《万叶集》拿过来给中国人看,基本上还是能够看懂的。所以,说日本文学,就不得不从不是汉语文学的日语文学开始讲。
                          真正的日本文学史,不得不提的一部作品,叫做《源氏物语》(Genji Monogatari)。在这部被称作“日本的红楼梦”的作品里(其实《源氏物语》的成书时间比《红楼梦》早好几百年,说《物语》是日本《红楼梦》显然有失公平),紫式部就使用了假名来拼写一部分的内容,也就奠定了当今日语书面文字假名和日汉字混合使用的格局。
                          而除了在日本自己文字的使用的方面有推动作用之外,《物语》本身的文学意义一样不可小视。不知道有没有村民好好看过《源氏物语》,我看过翻译家丰子恺先生的译本。丰先生的译本稍显行为繁琐,但还是很精当地表现了原书的整体感觉。《源氏物语》描写了皇子源氏以及其子孙总共三代人的生活,人物丰富故事表现细腻,将日本平安时代的风貌表现的淋漓尽致。虽然一开始看的时候会对人物的关系和冗长的剧情有所忌惮,但是如果认认真真看过一遍,还是会感觉到《源氏物语》那种极其特别的风格,完全不是中国文学所有的。
                          当然了,《源氏物语》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紫式部织入了数百首诗歌,调节文章的节奏,这些诗歌,多数是用汉文写的原创诗歌,但也有不少是白居易的诗。白居易是一位深受日本人喜爱的中国诗人,尤其是女性读者,所以在《物语》里出现白的作品并不奇怪,不过,里面引用的白居易的诗歌是我们并不熟悉的那些,中国人自己恐怕都想不起来出在哪里。
                          其实,我们学习唐诗,有我们自己的一套评判标准,所谓《唐诗三百首》,入选的诗歌都脍炙人口,而没有入选的诗歌可能现在的学生并不一定能够背诵下来。不过,虽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但是全唐诗洋洋上万首,三百这个数目,远远不能概括好的诗歌,不少诗歌如果我们不接触,也就白白错过了。
                          好比李白的名诗《侠客行》“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就并没有出现在三百首里,但是这么好的诗句我们要是不知道,恐怕不仅仅是可惜了吧。


                          IP属地:上海21楼2012-11-08 19:58
                          收起回复
                            要过节了,所以今天更新几帖以示庆祝。


                            IP属地:上海22楼2012-11-10 18:29
                            回复
                              在平安时代,还有很著名的文学作品比如《古今和歌集》,其在日本诗歌史上的意义和中国的《诗经》有得一比。不过这次不得不说,无论是成书时间还是思想深度内容广度,《诗经》是不可比拟的。
                              《源氏物语》里其实多次引用了《古今和歌集》里的诗句,不过这时的“和歌”就是“日本歌曲”的意思,和后来名声远扬的俳句是有区别的。所谓的和歌,基本上还是按照中国诗歌的一些规则来的,有押韵有平仄,不过已经没有绝句律师的说法了,有些词也使用上了假名,跟中国的格律诗歌比起来已经很不一样了。
                              回过来说说我们的经典之作《诗经》。大家阅读诗歌,可能了解更多的还是唐诗宋词,毕竟时代离我们更近,文句理解起来更加容易,而《诗经》就显得相对古奥了。但是其实诗经里面的很多诗歌,即便唐诗宋词也未必有那么大的震撼力,我们必须佩服古人的无穷创造力。
                              杜甫的《五百句》里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诗经里面对于不劳而获的位高权重者的讽刺一样辛辣。我最喜爱的《伐檀》是这样写的: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厅有悬貒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IP属地:上海23楼2012-11-10 18: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