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山吧 关注:74贴子:1,054
  • 5回复贴,共1

温庭筠诞辰1200周年纪念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根据乡人先辈夏承焘教授的《温飞卿系年》,温庭筠诞生于元和七年(812年)。《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采用了夏教授的研究成果。按此说来,今年就是这位杰出的先辈诞辰1200周年。作为后人,谨写一些拙劣的文字权当纪念。
  这位先辈名气虽然很大,但生前得罪的人太多,取憎于时,不但终身潦倒,而且身后受累。除了留下了精彩的文学作品以外,有关他的其他资料传世不多。想起两年前在百度百科编辑“温庭筠”时,基本是在原来的词条基础上修改,再增加一些网络上找到的资料。记得这个词条原版本说除了唐代的温庭筠外,五代十国时期还有一个同名人物,是晋国丞相桓文的门客。说五代时,晋王宣桓文进御花园赏南花,即铁梗海棠。当时晋王命桓文作《南花赋》,桓文奏道:“容臣明日早朝献上。”晋王准奏。辞朝回来,作不出来。却央家中代笔先生温庭筠代作了一篇。桓文看了,大吃一惊,暗想:‘若是晋王知道他有此才华,必然重用,岂不夺了我权柄?’即将温庭筠药死,将《南花赋》钞写献上。”当时我也就按这个说法把这个词条编成两个人物。后来想想,觉得有点问题,因为五代十国那个温庭筠的故事与唐代温庭筠情节类似。上网查了一下,所谓的五代十国温庭筠,来源于《说岳全传》第十一回,说晋国温庭筠代写《南花赋》,反映的是妒贤嫉能的故事。而历史上五代十国中晋国是石敬瑭所建立的,史称后晋。但史书上未见后晋丞相叫桓文的(有必要找一下五代史求证一下),后晋时期也没有见过温庭筠的史料记载。因此我想,《说岳全传》提到的“温庭筠”,很可能就是误把唐代温庭筠当成五代十国人了,因为唐代文学家温庭筠也有为相国代笔并获罪的故事。史载:当时喜欢曲词《菩萨蛮》,相国令狐绹暗自请温庭筠代己新填《菩萨蛮》词以进,嘱咐温庭筠千万不要泄漏出去,而温庭筠却将此事传了开来,令狐绹大为不满。而且,《说岳全传》中在这段“温庭筠”故事的前面提到商鞅和苏秦的故事,也违背了历史记载。因此说,五代十国的这个“温庭筠”,或许不是历史人物。历史上作为大才子的温庭筠,只有一人,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温八叉”。
  现在写这些文字,主要的依据是网上的资料。先写这些,等查阅更多的文献资料再作考证,另还应分析其文学创作。


IP属地:浙江1楼2012-08-28 09:39回复
      温庭筠作为晚唐时期诗词文兼擅的大家,在晚唐诗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温庭筠的研究著述已经很多而且也颇有建树。主要有夏承焘的《温飞卿年谱》、顾学颉的《温庭筠行实考略》、成松柳的《温庭筠研究》、牟怀川的《关于温庭筠生平的若干考证和说明——兼驳》、黄震云的《温庭筠的籍贯及生卒年》等,但是仍旧异议较多。傅璇琮先生的《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所提供的有关温庭筠的文献资料如下所列:《新唐书》、《旧唐书》、《唐才子传》、《全唐诗》、《全唐诗逸》、《全唐文》、《唐诗纪事》、《直斋书录解题》、《郡斋读书志校证》。
      一、籍贯和世系
      关于温庭筠的籍贯大多数的资料都有详细的记载,对此存在异议较少。在《全唐文》有言“庭筠本名岐。字飞卿。太原人。”《旧唐书》记载“温庭筠者,太原人,本名岐,字飞卿。”元代辛文房所撰的《唐才子传》也延承了前人的说法“温庭筠,字飞卿,旧名岐,并州人。”当今主流学者仍认定其为并州人,并州即今山西太原。顾学颉在《新旧唐书温庭筠传订补》中认为“盖太原、并州系一地也。唐属河东道,唐初为并州,后改称太原,祁其属县也。”顾氏之言也得到了夏承焘的认同。其著作《温飞卿系年》采择此说。黄震云发表了《晚唐诗人温庭筠是温彦博的七世孙》、《温庭筠籍贯及生卒年》两文中也对夏承焘引顾学颉说“太原并州系一地”说作了补订。他认为“并州是太原,这是温庭筠的籍贯。”而且现在的文史界也都承认并州和太原是一地之说。陈尚君和王达津对籍贯问题有不同的意见。陈尚君在《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中则指出“史称庭筠为太原祁人,系指郡望并非家居所在。”“庭筠一生从未涉足太原一带,所作诗文也不以太原为乡土。他常提到的故乡均在江南。”“庭筠故籍应即在无锡附近。”王达津在《温庭筠生平的若干问题》中则对陈尚君这一新说提出了商榷。他认为“温籍贯太原,但寄籍却不在江南。陈尚君说未确。温庭筠应家鄠县。”上面陈先生所提及的“籍贯”应定义为“寄籍”或是“占籍”而非温庭筠的“原籍”。史传谓温庭筠系温彦博之裔孙。资料对此的记载也较明确。如《新唐书》:“彦博裔孙廷筠。”《郡斋读书志》云:“唐温庭筠,宰相彦博之裔。”《唐诗纪事》曰:“彦博裔孙与李商隐俱有名,号温李。”清代学者赵绍组对此提出了疑义。在《新旧唐书互证》中,他指出世系表不载庭筠,而且《旧唐书》也没有直言庭筠为彦博之裔孙。对此顾学颉和黄震云分别在《新旧唐书温庭筠传订补》和《晚唐诗人温庭筠是温彦博的七世孙》中对资料进行了佐证,另外黄震云还在《温庭筠杂考三题》中对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温飞卿系年》中的一些错误进行了纠正,并重新列了一表,再一次补正了不足之处。
      对于温庭筠的生卒年,这是二十世纪研究界讨论的比较热烈的一个问题。飞卿生卒年史籍无证。关于温庭筠的生年有多种说法:(一)812年说,(二)824年说,(三)801年说,(四)817年说,(五)798年说,(六)816年说。关于温庭筠的卒年主要有三种说法:(一)866年说,(二)870年说,(三)882年说。众多学者主要根据其《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和《赠蜀将》等文进行推算但是争议颇多。再者,资料中对此提及极少,只是简单带过,如《唐诗纪事》所言“困于场屋卒无成而终”,《旧唐书》“再迁隋县尉卒”,《新唐书》有言“会商罢杨收疾之遂废卒”。资料中只简单的记载了其卒年,对生年没有提及。其他的文献资料也都比较隐晦,而且较难准确推算。  二、品性及仕途
      温庭筠聪明过人博采众长诗词文赋、丝竹管弦无所不能。《全唐诗》言温庭筠“少敏悟才思艳丽工为词章小赋。与李商隐皆有名。称温李。”《唐才子传》记载其“少敏悟,天才雄胆,能走笔万言,善鼓琴吹笛,云有弦即弹有孔即吹。侧词艳曲,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才情绮丽,尤工律赋,每试,押官韵,烛下未尝起草,但拢袖凭几,每一韵一吟而已,场中曰温八吟,谓八叉手成八韵,名温八叉。”词情艳丽堪称花间词之鼻祖,又因与五代后蜀词人韦庄皆工花间词,时人并称“温韦”。 温庭筠虽是才华出众,但是做人不是很低调,狂放独直,放诞不羁。就此资料中有所记载,也是历代著述所公认的。《旧唐书》说“士行尘杂不修边幅”。《新唐书》称“薄于行无检幅”“与贵胄裴诚、令狐滈等蒲饮呷昵。”宋代的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也言其“为行尘杂”。元代辛文房也持此言。但其为人也有正直不阿的一面,“试有司廉视尤谨”。 对如此这般风流才俊,世人也是赞叹不已。“初至京师人士翕然推重。”但是也正是这种才华和性格,使得他在官场上久经波折,仕途多难,最后也是惨淡之至。《旧唐书》言其与无赖子弟悠游呷饮,酣醉终日,“由是累年不第”。《唐才子传》记载温庭筠“为逻卒折齿,诉不得理,举进士数上又不第”。自言多才的庭筠也着实因为才气惹怒了当权宰相甚至当朝天子。温庭筠时仕相国令狐綯,借其新作进之,宣宗以“金步摇”作诗赋,令狐不能对,庭筠对之“玉条脱”。温言《南华经》不是僻书,“又言中书省内坐将军,讥綯无学”“由是疏之”。《唐诗纪事》又言“宣宗好微行,遇于逆旅,温不识龙须傲然而诘之曰‘公非长卿、司马之流。


    IP属地:浙江3楼2012-08-28 17:04
    收起回复
      ’帝曰‘非也。’又曰‘得非六参、薄尉之类。’帝曰‘非也。’”正因如此,温庭筠“徒负不羁之才罕有不适时之用。”
        对于温庭筠的贬谪问题,资料所载不尽相同。其异议主要集中在被贬的时间、地点、次数及原因上。就次数而言,《旧唐书》、《全唐文》、《全唐诗》中都记述两次,如《旧唐书》所言“无何商罢相出镇,杨收怒之,贬为方城尉。再迁隋县尉卒。”《新唐书》和《唐诗纪事》均记录一次。《新唐书》称“授方山尉”,《唐诗纪事》说“谪为方城尉”。但是从其中引用的一首诗可以侧面得知飞卿曾经被贬隋地。留诗云“卓氏垆前金丝柳,隋家堤畔锦帆风。贪为两地行霖雨,不见池莲照水红。”在该问题上学术界也认为其是两次被贬的占多数。从记述来看,只有《新唐书》持“方山”一说不足为证,而且《新书·地理志》言“方山属河东道石州昌化郡,方城属河南道泌州淮安郡,随县属山南道随州汉东郡。”顾学颉先生认为方山和方城乃是误记。温在河东所作诗,尽河中府两首,似不曾宦于河东。区区一尉从方山迁隋县,不若方城有一道之便。沈文凡则认为方山、方城系一地。这些也都是一家之言,没有足够且充分的理由。 就地点而论,史料记载有两地,方城和随县。时间问题则较为复杂。《新唐书》认为是在大中末贬方城尉的。《旧唐书》列传中载,为咸通贬方城中,至于贬方城与迁随县尉的先后及时间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傅璇琮先生和梁启然据《唐摭言》、《因话录》、《云溪友议》得知温庭筠“搅扰场屋”在大中九年沈询知举之时,被贬随县尉,接着“徐商知政事颇为言之”。咸通中“商罢相出镇杨收怒之贬为方城尉”。持此观点的学者如刘学锴、傅璇琮、梁启然等认为飞卿大中十年贬隋县尉,咸通七年再贬方城尉。因此他们认为《新唐书》的说法较为准确。夏承焘和顾学颉及彭志宪分别认为是大中十三年(859年)和大中十二年(858年),主要参见《东观奏记》和《金华子》杂编等书。而且彭志宪认为温只有一次贬迁。
        从贬迁的原因讲,资料主要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因谩诘宣宗之故被贬方城尉,《唐诗纪事》和《唐才子传》持此观点。另一种是徐商“罢相出镇”“杨收疾之”,或言贬方城尉或直言废卒无详细说明。最后《新唐书》说其因在国子助教之位榜国子监文得罪了执政权贵而被贬方山。三种说法都有材料佐证,但是第二种说法和第三种说法都较为流行,代表分别是傅璇琮和刘学锴。
        三、著作与文学成就
        温庭筠一生羁游、多次应举、贬谪、寄幕、干谒、交游。这些多样化的生活经历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紧接韩白,温李齐名,体格绮丽华艳,风尚开花间词一家。王拯《龙壁山房文集忏庵词序》云“词体乃李白、王建、温庭筠所创”。其文窈深幽约,善达贤人君子恺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论者以庭筠为独至”。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词有高下之别有轻重之别。飞卿下语镇纸,端己揭响入云,可谓极两者之能事。”刘熙载《艺概》也言“温飞卿词精妙绝人”。温庭筠的诗写得也是清婉精丽,备受时人推崇。《商山早行》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无人不知。《全唐文》所载飞卿启、赋、诗等也是工于韵律、才思流畅。远绍齐梁、近师李贺,源本伏流,影响宋元。


      IP属地:浙江4楼2012-08-28 17:04
      回复
        关于温庭筠,除了他的文艺天才,还有一件事让后人津津乐道,那就是他与美女兼才女鱼玄机的交往。这对才子才女的交往,正史里没有点滴记载。这可能与鱼玄机杀婢受刑声名狼藉有关,但两人的诗文,尤其是鱼玄机的诗作中透露出他们的关系非同一般。
        温庭筠与鱼玄机的生年都难以确切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温庭筠年龄比鱼玄机大得多,鱼玄机被杀时间应在于咸通后期,时年二十多岁。她的生年当是会昌年间(公元844年左右)。而温庭筠是生年据考最迟在824年,最早在798年,他的年龄差不多是鱼玄机父亲甚至祖父的年龄了。还有,据孙光宪《北梦琐言》所载,温庭筠相貌奇丑,人称“温钟馗”。而鱼玄机的相貌应该不比争论,绝对是个美女,否则的话,在咸宜观也不会闹出那么多的动静。就这样,鱼玄机还是对温庭筠产生了爱慕之心,这可以从她的《冬夜寄温飞卿》等诗中明显看出来。少女爱上老男人,美女爱上丑男人,而且这美少女还是不可多得的才女,这不禁让人惊叹于这老丑男人的魅力了。
        可惜的是,温庭筠最终是拒绝了这份爱。他们的交往仅仅维持在亦师亦友的关系上。后来鱼玄机的悲剧发生了,不知道那时温庭筠是否还在世,如果他知道那个结局,会作如何感想呢?


        IP属地:浙江5楼2012-08-28 18:12
        收起回复
          北梦琐言
          唐温庭筠字飞卿,旧名岐。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多为邻铺假手,号曰救数人也。而士行有缺,搢绅薄之。李义山谓曰:“近得一联句云,远比赵公,三十六年宰辅,未得偶句。”温曰:“何不云,近同部令,二十四考中书。”宣宗尝试诗,上句有“金步摇”,未能对,遣求进士对之。庭筠乃以“玉条脱”续也。宣宗赏焉。又药有名“白头翁”,温以“苍耳子”对。他皆此类也。宣帝爱唱菩萨蛮词,丞相令狐绹假其修撰,密进之,戒令勿他泄,而遽言于人,由是疏之。温亦有言云:“中书内坐将军。”讥相国无学也。宣皇好微行,遇于逆旅,温不识龙颜,傲然而诘之曰:“公非长史司马之流耶?”帝曰:“非也。”又白:“得非大参簿尉之类耶?”帝曰:“非也。”谪为坊城尉。其制词曰:“死门以德行为先,文章为末。尔既德行无取,文章何以补焉。徒负不羁之才,罕有适时之用。”竟流落而死也。豳国公杜悰自西川除淮海,庭筠诣韦曲林氏林亭,留诗云:“卓氏炉前金线柳,隋家堤畔锦帆风。贪为两地行霖雨,不见池莲照水红。”豳公闻之,遗绢千匹。吴兴沈徽云:“温曾于江淮为亲槚楚,由是改名庭筠。又每岁举场,多为举人假手。”侍郎沈询之举,别施铺席,授庭筠,不与诸公邻比。翌日,于帘前请庭筠曰:“向来策名者,皆是文赋托于学士。某今岁场中,并无假托,学士勉旃。”因遣之,由是不得意也。


          IP属地:浙江8楼2014-08-12 12:08
          回复
            关于温庭筠“筠”字的读音,大多数人都知道念yún,但很多人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实如果知道“温庭筠”也可以写作“温庭云”,就明白为什么念yún而不念jūn了。还有,筠(jūn),是地名用字,地在四川或江西,与温庭筠的身世行迹扯不上关系;筠(yún),本意是竹子的青皮,也可以作竹子的别称,从这个字义上也可以看出念yún的理由。


            IP属地:浙江10楼2015-07-30 18: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