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平乐轩_平乐享安年吧 关注:86贴子:6,977
  • 10回复贴,共1

【对联】关于对联的一些知识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以下应该是从整体上来说的,按不同的标准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不同的联在细节上有不同的要求,表示我也是初学,太深的问题我也不懂,有兴趣深究的可以另行请教。


IP属地:广西1楼2012-08-12 15:09回复
    对联的格律,简称为联格或联律,就是对联在内容、词性和声律三个方面的规则,实质上涵盖了对联的所有六个要素,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意境相容,用当前时髦的方式来概括,叫“六相”。
    在讲解平仄声律之前,我想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种格律分类的观点。这种观点把对联的格律分为正格联、变格联和无格联三种格律形式。所谓正格联,即以对联尾字的平仄作为基准,凡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的,都称之为正格联。在正格联中,又分为律联、组合律、宽律三种形式。变格联的定义很简单,就是与传统的正格联不同,上联可以平收,下联可以仄收。变格联如是五字和七字的,也可遵诗联。所谓无格,也就是对联时根本不讲究平仄,随心所欲,只讲究词与意思的对仗,而不考虑平仄,这种联多见于技巧联。


    IP属地:广西2楼2012-08-12 15:10
    回复

      几点说明:
      1.在联句格律上,目前联界并存着三种规则。允许在应对和撰联时只顾其一。
      (1)“诗词格律”,五七言对联遵从诗词长短句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不过不可滥用这条宽大政策,也就是说,放宽一.三.五位置上的字的平仄要求,一不能包括尾字,二不能因此而出现孤平,三平尾等犯忌的现象.(关于三平尾和三仄尾的我会在后面放出)
      (2)"马蹄韵"规则,即如上面叙述的一些规则。
      (3)“意节说”主张联句内应遵循词组或节奏点平仄交替的规则。比如联句中使用了3个字或四个字或者更多字的专名、成句,(如社会主义,三个代表,因特纳雄耐尔)这时可遵循“节奏点交替”规则灵活处理.如:“李谪仙/欲以/千金裘/换酒;陶彭泽/不为/五斗米/折腰”
      2.字越少的联,如三字、四字的联,越要讲究平仄分明。
      3.古声、今声不能在一幅对联中混用(对于诗词亦如此)
      三、句脚平仄规则
      长联驾御不易,初学者对长联句脚平仄了解一下联界流行的思路,并弄清楚一下马蹄韵模式就可(所以不详解,不懂的自己百度)
      当一副对联中的上联和下联,有若干句时,每一分句的最后一个字(简称为句脚)的平仄安排也要讲究,一般是按照马蹄韵为准的(也有例外,叫变形格)。句脚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就是马蹄韵)如下:(所举例皆为上联句脚,下联句脚没有列出,公式与上联正好相反.)
      二句:○,●
      三句:○,○,●
      四句:●,○,○,●
      五句:●,●,○,○,●
      六句:○,●,●,○,○,●
      七句:○,○,●,●,○,○,●
      八句:●,○,○,●,●,○,○,●
      八句以上句脚平仄以此类推
      例如:堂堂正正做人,纵使清贫亦富贵;(平仄) 认认真真干事,虽无壮举也英雄。(仄平)
      申奥功成,入世关通,一年好景蛇辞岁;(平平仄) 兴邦业举,富民旗展,万里雄图马跃春。(仄仄平)
      说明:句脚平仄规则其实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对联杂志文章《评长联句脚平仄安排的几种思路》(陈学易)一文中指出,长联句脚平仄如何安排,是对联声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的正确解决,不仅直接关系到对联学的理论建设,而且将深刻地影响到对联文学的创作。
      关于这个问题,当代论者主要有三种解决的方法和思路。一、平仄颠倒组合法,就是将句脚平仄、颠来倒去的任意组合。包括全平全仄的组合。二、马蹄韵模式法(上面介绍的就是此种方法)马蹄韵就是“平顶平、仄顶仄”,“马蹄韵的句脚规则,就是句脚的平仄交替规则”(余德泉编著《对联格律·对联谱》第三十三页)。汪涛先生说:“马蹄韵的涵义实际也就是两平两仄交替的法则” 三、三原则指导法,即①摒除单调。②疏散同声。③平衡平仄。


      IP属地:广西4楼2012-08-12 15:10
      回复

        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一般认为,即: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平仄相反,上下相关。(有的叫做五要素,节奏相应略去)。
        一、字数相等
        二、词类相当(又称词性相当)
        词类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
        五蕴皆空观自在;
        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
        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要想弄懂词性的属对问题,先要弄清词的分类。古代词类的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做什么成份也有一定的分工。在现代汉语中,汉字分为十二大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实词)、介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象声词(以上称虚词)。古人按照诗的对仗规律,将词大体可分为九类,即名词、形容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其中名词又可细分为十几类。这种划分的方法比较适应于对联的创作。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词性相当呢?《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原则。也就是说,名词必须对名词,动词必须对动词,形容调必须对形容词,副词必须对副词,助词必须对助词等等,各归其类,映衬成趣。但细分,则每类之内品种仍多。如名词有专名、有注称;形容词有形容大小、高低、长短、颜色、状态等,许多不同的词以长对短、白对黑为工整;但内容决定形式,若内容可取,属对不妨稍宽。如清倪国琏的古藤书屋联:
        一庭芳草围新绿;
        十亩藤花落古香。
        其中“芳草”之“芳”与“藤花”之“藤”,一为形容词,一为名词;“新绿”之“绿”指的是颜色,“古香”之“香”乃指气味。虽同为形容词,并非—类,从个别对语讲,似欠工整,可从全联角度看,却形象鲜明,音节和畅,被一致认为是“工对”。
        比较而言。虚词的对仗似乎比实词要求得宽些。比如有时介词可与副词相对,这不仅因为虚词类的汉字相对少些,更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分字、词本身词性就很复杂,往往一个字包容几种词性。比如“为”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介词、副词、助词,有时还可以做连词。“向”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介词、动词、副词、连词等等。所以通常人们对虚词要求得就不很严格了,能做到虚词对虚词也就可以了。但叹词、助词、象声词却很少与介词、副词、连词相对。
        在讲究词类和词性对仗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个义类相对的问题。什么是义类相对呢?所谓义类相对,悬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
        1.天文(日月风雨等) 2.时令(年节朝夕等) 3.地理(山风江河等)
        4.官室(楼台门户等) 5.草木(草木桃李等) 6.飞禽(鸡鸟凤鹤等)
        7.走兽(狼虎象马等) 8.鱼虫(蛇鱼蚁蝗等) 9.饮食(茶酒莱肴等)
        10.器物(盆杯壶盏等) 11.文具(笔墨纸砚等) 12.衣饰(衣冠巾带等)
        13.形体(身心手足等) 14.人事(道德才情等) 15.人伦(父子兄弟等)
        16.珍宝(金银玉珠等) 17.军事(弓箭刀剑等) 18.文艺(诗词书画等)
        19.文史(经典史册等) 20.精神(智愚苦乐等)


        IP属地:广西5楼2012-08-12 15:11
        回复

          对联禁忌
          1. 忌上重下轻
          对联忌上联气盛,下联势弱。造成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的毛病。
          例如:气凌衡岳三千丈
          心托离骚廿五篇。
          下联就显得弱了许多。
          又如:万仞惊峰承日月;
          一株柔柳伴花枝。
          前句高唱,后句低吟,应当避免。
          2. 忌乱脚
          无论短联还是长联,上联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
          例如:星垂平野阔(平平平仄仄),
          月涌大江流(仄仄仄平平)。
          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联尾最后一个字若出现平声对平声或仄声对仄声,均为乱脚。是对联大忌。
          例如:党恩比海深;
          人心向阳红。
          其中的深、红同为平声,犯了乱脚的禁忌。
          (幻注:对联的韵脚上仄下平,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少数对联反其道而行之,韵脚采用上平下仄,这是因为上下联在表意上前后呈现顺序的需要,以及遣词用字的限制而采用的一种变通方式。由于这样的情形在对联中极少出现,这里不再细说。所以真正的乱脚应是同平同仄。)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三平尾:指的是下联末尾三个字,连续用三个平声字,也叫三平调。所以,在应用“一三五不论的定理时,要注意,有这种情况产生时,就不能一三五不论了,而是要论了”。
          例如:一年春作首(仄平平仄仄),
          万事公为先(仄仄平平平)。
          还有的联家也忌上联末三仄尾,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尽管诗律中没有提到,但同三平尾一样(特别是音调也一样)读起来很单调,还是应当避免才好。
          例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但“可”是三声,有时还可通融。(参加比赛当中,最好连此能避免则能避免)
          (注:这一规矩通常只是针对短联创作的限制。韵律的本质是为了满足听觉上的审美需要,对于五言七言的对联,若后三字均为平声,在断句时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形:……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前两种的语顿均以平声收尾,违背了听觉上的审美观;后一种情形若按照意节说,还是抱着宽容的态度,偶有所见的,尤其在长联的创作中。只是连续三字平声,读起来依然让人感觉语调平淡,缺少变化,所以能避免当尽量避免。至于三仄尾,个人认为除了三种同声调的需要避免以外,其余的可以完全不必顾忌。因为仄声韵还有三调的变化,在听觉上不会产生单调的感觉,而三同声不仅在听觉上感觉单调,比如连续的三去声,语调生硬,读来拗口,所以应该尽量避免。出现三同声仄韵的概率比较小,所以不必有太多的顾忌。)
          4.忌孤平和孤仄
          孤平句只出现在句脚是平声字的下联里。同理,孤仄句也只出现在句脚是仄声字的上联中。
          关于何谓孤平、孤仄以及忌孤仄在联界一直有争论,下面引用一些老师的话,我觉得足以将本题搞清楚了:
          关于“孤平”,目前大多数都赞成王力教授的定义:除句脚是平声字外,句子中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属于孤平。王力《诗词格律》: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大蒙)
          关于“孤仄”一说,是由“孤平”的概念类推出来的,忌孤平和忌孤仄应该是为了使得对联声律和谐,孤平的句子,会造成音韵不顺,当然要尽量避免(犯孤平为诗家大忌)。孤仄的句子,因为仄声还有上去入几音,尚不显呆板。所以可以通融.(苏三)
          简单明了地记着以下的这三种情况:五言七言律句犯孤平,只有三种情况: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阳光在线)
          孤平是诗律的专有名词.但在联律中,为了提倡音节交替和音律和xie,在提倡马蹄韵的论述中,借用了这一名词并衍生了相对于孤平的"孤仄"的说法.但往往会和诗律混淆而造成不少误区.在联律中确实可以放宽要求,只要音节交替,可以不避所谓的孤平孤仄之说.但要做古体的律诗或律绝,则应遵守诗律.在比赛中,因要区分优劣,当然在联意第一的前提下,符合马蹄韵的得分会更高.故弄明白诗律中孤平的规定还是必要的.( L翠拨青松)
          (注:个人感觉,这种“平仄仄平仄仄平”句式不算在孤平之内比较合理。要想详细了解关于“孤平”的“拗救”的相关论断,请大家参照18楼王力先生的相关论述)
          


          IP属地:广西7楼2012-08-12 15:12
          回复
            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所谓“同位重字”,也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的相同位置上。若不是具备特别突出的强调作用或不具备不可替代性,则属于犯忌的类型。
            例如: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勿恨人。
            这里上下联中的“勿”即不具备特别的强调作用,也不具备不可替代性(可以用“莫”取而代之),那么就属于犯了“同位重字”的禁忌了。
            但有两种“同位重字”的情形是例外的,要注意区别对待:
            一是个别多少带有衬字性质的虚词,可以重复。这可视为骈句格式在对联中产生的影响而流传下来的一种表现手法。明代学者薛暄,山西河津人,学宗程颐、朱熹,死谥文清。其故里薛文清公祠有联云:
            开绝学于胡叔心、陈公甫、王阳明之前,享祀方堪从庙庑;
            集大成于西河氏、太史公、文中子之后,诞灵应不愧河津。
            胡叔心、陈公甫和王阳明,皆明代理学家。大成,文章精华。西河氏,春秋时子夏,孔子弟子。太史公,汉司马迁。文中子,隋人王通谥号,著《中说》十篇,亦称《文中子》。三人皆河津人,且以文学著称。这副对联就重复了“于”、“之”二字。又如:漏网之鱼,世间时有;脱天之鸟,宇内尚无。其中的“之”字,均属于这类情形。
            二是个别需要特别加以强调的实词,也可以重复。
            湖南岳阳楼就有这样一副:洞庭天下水,
            岳阳天下楼。
            这副对联重复了“天下”二字,不但不使人有重复之感,而且充分显示了岳阳楼的非凡气势。这种情形应视为一种积极的修辞,但不是可以随便采用的。
            所谓“异位重字”,也就是不规则的异位重字,即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的不同位置。
            例如:玉女飘飘如天降,
            珠花滚滚似玉倾。
            此联上联第一字、下联第六字同为“玉”字,属于异位重字,犯忌。
            这里要注意犯忌的“异位重字”有别于一种特殊的对联表现格式——换位格:
            例如: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与“你”,就是异位互重,属于同字换位。
            又如: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这是林森先生挽孙中山先生的联,“一人”与“千古”是属于同词换位。这种类型的换位重字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不属于犯忌的类型。
            6.忌合掌
            所谓合掌是指联中部分词语或整个上下联表达同一个意思,即:是同义相对,又称雷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
            部分词语合掌者,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远”对“遥”“夜久”对“更深”等等……
            上下联合掌者,如:“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青波永泄”对“碧水长流”等,表达的均为同种意思,属于合掌。
            合掌,是一个形象的说法,上下联词语同义、句意相近,语意表达上没什么区别,就好象左掌和右掌的形状一样,毫无变化。其所以忌“合掌”是因为对联一般都很短小,要求每个词语都要表达不同的、丰富的内容,内容如果合掌,就会显得字乏意寡。
            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相似或雷同,若在联中比重很小,对表达的意境并无伤损的,而采用一些含义相近的词语相对,也未尝不可。
            7、忌上下联无关
            指上下联意思不统一。即:格调不同,上下无关联。
            例如:春风得意,
            寒露浸心。
            前言不搭后语,就象两个人在各自表达不同的心境或感受。
            所谓对而不联:上下联或上下联各分句之间,所述事物互不相关,缺乏必然的联系,貌合而神离,各自孤立存在,或关联性不强,难以表达完整的主题,构不成一个统一的意境,造成联意脱节,也叫“隔”。比如:囊无半卷书,心中羞涩;军备几颗弹,国内安宁。这就犯了上下联意隔的大忌


            IP属地:广西8楼2012-08-12 15:12
            回复
              --------------------------end--------------------


              IP属地:广西9楼2012-08-12 15:12
              回复
                沙发自己坐
                你们可以水了...


                IP属地:广西10楼2012-08-12 15:13
                回复
                  每天一顶
                  嗯...


                  IP属地:广西12楼2012-08-16 09:32
                  回复
                    每天一顶


                    IP属地:广西13楼2012-08-18 11:10
                    回复
                      每天一顶


                      IP属地:广西14楼2012-08-19 08: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