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歌颂刚性与智慧的影片,一次男人之间的游戏。张国荣无疑是刚性的中心,张民光的角色可以看作是他的“刚性”的补充,而其余人物,却有意无意地显示了某种“柔性”与“暖性”,成为对他所散发的刚性能量的某种调节。这带来了该片的一个颇有意思的话题:反角无可置疑地成了影片的中心,令许多评论者疑虑的是:张国荣把一个变态的坏人演得近似于一个“好人”,以至于他在片中的对手,那个“正义”与“智慧”的苗警官(方中信饰),因擅长剖析罪犯心理,更多的时候却成了张的形象的“解释者”。苗的正义与智慧常显得直白、简明、抽象,而当他丧失理智、任性冲动的时候,反面变得生动起来魅力起来,这时的他,似乎成了张的力量佐证与补充。“枪王”本来可能是两个,可能是泛指,可能是多重喻指,而影片经由张国荣的演绎,没有人会怀疑它的所指,它的特指。结尾时苗警官在重创后复苏,而在观众心理上,那似乎就是彭奕行(张国荣的角色)的复苏,被杀手所自我泯灭的人性的复苏――他在一个独特的动作设计中硬朗、优雅、坚定地死去,经历了死亡的赎罪,然后,在另一个影像身上,脱胎换骨地复活。
可以设想,《枪王》这部影片若换一个演员来饰演杀手,会有另一种处理的方式:真正的“枪王”会是那个警官。而张国荣却令这一角色无可置疑地顺从于他的特质、他的阐释。从本质上看,张国荣演绎的是个“欲望”、“暴力”与“死亡”的人性故事,他历来明白,在那些交织着变态、血腥、死亡与性感的影像之下,可以容纳深层的、超越性的内涵。我们必须承认,他所扮演的罪犯彭奕行竟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另类的亲和力,使片中的伦理尺度悄然移位,变得含混可疑。据说张国荣为扮演该片曾研究过安东尼·霍普金斯在美国影片《沉默的羔羊》中的表演,但他的角色创造仍然是个性化的、中国式的,决然不同于西方的“食人狂”。他的角色带给我们的,不是对外部世界邪恶力量的莫名恐惧,而是对我们人性中内在可能的暴力倾向的警觉、释放与反思。片中彭奕行死亡的时刻是人们乐意看到的某种替代性的死亡仪式,那个时刻竟令人窒息:彭明确地走向自身的死亡,他死亡的动作仿佛在银幕上定格,而他亦赢得了同情,赢得了美。
张国荣称《异度空间》(简称《异度》)是与《枪王》同类的“dark drama”,《枪王》中的心魔,人心中的欲望的扭曲,暴力、死亡的冲动,在《异度》中被延续了下来。这部影片从普通的、善良人的角度,从常见的“爱情创伤”事件来展示人心灵中晦暗的层次。片中男女主人公形象正面而美好,积极、上进,却都生活在一种孤独、自罚乃至自伤的情境之中。查阅有关导演的访谈资料我们可以获取这样的信息:罗志良对该片的构思缘起于他的某种“空间”经验,“独居”的感觉,以表现城市里的孤独、生存中的寂寞。他试图通过一个鬼故事来传达“这个世界上没有鬼”的理念。他检讨认为影片中这个“有鬼”与“无鬼”的矛盾处理得不尽人意,因而造成影片前后两段的某种裂痕,“有很多地方不大协调。”
但是这个“上下两个半部”的结构却是耐人寻味的。
与《枪王》中铺垫、起因、突变、高潮、结局的线性发展不同,《异度》是一个“从中间开始”的故事。它结合当下人物的遭遇、动作而一波一波地追溯往事,拉出了过去与现在、幻觉与真实、“我”与“他人”之间的重重纠缠。这个结构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循环:第一个故事(前半段,李嘉欣所饰演的章昕的故事)是对第二个故事(后半段,张国荣饰演的罗医生的故事)的解释,第二个又是第一个故事的最终的绾结(章的爱情归于正常)。张国荣的角色是一个精神科医师,他为章昕作精神解析,但所有对“她”的分析都成了对自我的解读,和对生命的未知领域的探查。正如有评论所言:对“异度空间”的书写等于预设了“二度空间”。虽然导演在立意上否认了跨越“二度”的可能性(传递“无鬼”的信念),但“二度”的对峙却成了影片的潜在结构,更成为张国荣在影片中解释、探索和发展的内涵。张的表演本质上更为贴近“二度”而非“异度”(鬼故事)的主题,他对哲学意蕴上的“二度”理念的内在认同和艺术表演的浑融自足,使所谓“两个半部”的断裂(故事主题的含混难决)在另一个层面上(人物自足的性格,情绪、情感的连贯表达)弥合,也使我们看到优秀演员给电影带来的张力与魅力。
连张国荣的出场都被设计在电影的第二个情节单元,在李嘉欣的角色租到一个居住的空间之后。“儒雅”是张国荣出场的第一形象。我们看到了一位学者,由衷地感受到一种惊喜:那个温文儒雅、自信随和的人物带着天然的魅力,溢出了银幕。这个儒雅的形象是人物在片中的基调,我也认为是全片最美丽的镜头。此前他演过多个类似的角色:《倩女幽魂》中的宁采臣,《金枝玉叶》中的顾家明,《色情男女》中的阿星,系书生、艺术家,或曰“知识者”的系列。但张国荣的品质就在于永不重复。他塑造每一个银幕形象都是一次生命的历险。《异度》中张国荣饰演的精神科医师在精神状态上前后判若两人,角色心理的发展变化极有层次,却不求层次分明,而是层层融合,两极贯通。他曾坦言花了很多心机在第一场演讲之中,因为他要让自己“成为”而不是在“演”一个精神科专家,更深的“心机”或许在于,这个儒雅的形象,是人物的基调,也是片中“第二个故事”的开端,他要在这个开场的也是最美丽的镜头中,种下后来变化的基因:罗医生宣讲鬼是一些垃圾资讯在人的头脑中作怪,但在听者问到他是否真的不信有鬼的时,他的回答却似有几分肯定,几分游移。将儒雅渗入到惊悚之中,这就是张国荣在《异度》中所做的事情。这是他的功力。
可以设想,《枪王》这部影片若换一个演员来饰演杀手,会有另一种处理的方式:真正的“枪王”会是那个警官。而张国荣却令这一角色无可置疑地顺从于他的特质、他的阐释。从本质上看,张国荣演绎的是个“欲望”、“暴力”与“死亡”的人性故事,他历来明白,在那些交织着变态、血腥、死亡与性感的影像之下,可以容纳深层的、超越性的内涵。我们必须承认,他所扮演的罪犯彭奕行竟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另类的亲和力,使片中的伦理尺度悄然移位,变得含混可疑。据说张国荣为扮演该片曾研究过安东尼·霍普金斯在美国影片《沉默的羔羊》中的表演,但他的角色创造仍然是个性化的、中国式的,决然不同于西方的“食人狂”。他的角色带给我们的,不是对外部世界邪恶力量的莫名恐惧,而是对我们人性中内在可能的暴力倾向的警觉、释放与反思。片中彭奕行死亡的时刻是人们乐意看到的某种替代性的死亡仪式,那个时刻竟令人窒息:彭明确地走向自身的死亡,他死亡的动作仿佛在银幕上定格,而他亦赢得了同情,赢得了美。
张国荣称《异度空间》(简称《异度》)是与《枪王》同类的“dark drama”,《枪王》中的心魔,人心中的欲望的扭曲,暴力、死亡的冲动,在《异度》中被延续了下来。这部影片从普通的、善良人的角度,从常见的“爱情创伤”事件来展示人心灵中晦暗的层次。片中男女主人公形象正面而美好,积极、上进,却都生活在一种孤独、自罚乃至自伤的情境之中。查阅有关导演的访谈资料我们可以获取这样的信息:罗志良对该片的构思缘起于他的某种“空间”经验,“独居”的感觉,以表现城市里的孤独、生存中的寂寞。他试图通过一个鬼故事来传达“这个世界上没有鬼”的理念。他检讨认为影片中这个“有鬼”与“无鬼”的矛盾处理得不尽人意,因而造成影片前后两段的某种裂痕,“有很多地方不大协调。”
但是这个“上下两个半部”的结构却是耐人寻味的。
与《枪王》中铺垫、起因、突变、高潮、结局的线性发展不同,《异度》是一个“从中间开始”的故事。它结合当下人物的遭遇、动作而一波一波地追溯往事,拉出了过去与现在、幻觉与真实、“我”与“他人”之间的重重纠缠。这个结构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循环:第一个故事(前半段,李嘉欣所饰演的章昕的故事)是对第二个故事(后半段,张国荣饰演的罗医生的故事)的解释,第二个又是第一个故事的最终的绾结(章的爱情归于正常)。张国荣的角色是一个精神科医师,他为章昕作精神解析,但所有对“她”的分析都成了对自我的解读,和对生命的未知领域的探查。正如有评论所言:对“异度空间”的书写等于预设了“二度空间”。虽然导演在立意上否认了跨越“二度”的可能性(传递“无鬼”的信念),但“二度”的对峙却成了影片的潜在结构,更成为张国荣在影片中解释、探索和发展的内涵。张的表演本质上更为贴近“二度”而非“异度”(鬼故事)的主题,他对哲学意蕴上的“二度”理念的内在认同和艺术表演的浑融自足,使所谓“两个半部”的断裂(故事主题的含混难决)在另一个层面上(人物自足的性格,情绪、情感的连贯表达)弥合,也使我们看到优秀演员给电影带来的张力与魅力。
连张国荣的出场都被设计在电影的第二个情节单元,在李嘉欣的角色租到一个居住的空间之后。“儒雅”是张国荣出场的第一形象。我们看到了一位学者,由衷地感受到一种惊喜:那个温文儒雅、自信随和的人物带着天然的魅力,溢出了银幕。这个儒雅的形象是人物在片中的基调,我也认为是全片最美丽的镜头。此前他演过多个类似的角色:《倩女幽魂》中的宁采臣,《金枝玉叶》中的顾家明,《色情男女》中的阿星,系书生、艺术家,或曰“知识者”的系列。但张国荣的品质就在于永不重复。他塑造每一个银幕形象都是一次生命的历险。《异度》中张国荣饰演的精神科医师在精神状态上前后判若两人,角色心理的发展变化极有层次,却不求层次分明,而是层层融合,两极贯通。他曾坦言花了很多心机在第一场演讲之中,因为他要让自己“成为”而不是在“演”一个精神科专家,更深的“心机”或许在于,这个儒雅的形象,是人物的基调,也是片中“第二个故事”的开端,他要在这个开场的也是最美丽的镜头中,种下后来变化的基因:罗医生宣讲鬼是一些垃圾资讯在人的头脑中作怪,但在听者问到他是否真的不信有鬼的时,他的回答却似有几分肯定,几分游移。将儒雅渗入到惊悚之中,这就是张国荣在《异度》中所做的事情。这是他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