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喜欢着逆水的两大男主,却不敢自称双粉。因为明白,自己对戚和顾是两种不同的“喜欢”。
对于大当家,是发自内心的欣赏。敬佩他那种性格,男人当如此也。想到小戚,是一种激励人心的感觉,大气而豪迈。当初看逆水时,心里一直支持着大当家,希望他摆脱冤屈、大仇得报。侠义、忠义、正义、信义,自己从小到大都是相信并向往的。非常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剧中的小戚那样的人,逆流而上,勇敢坚毅。
对于顾,则很难说清楚是什么感觉。心情愉悦时根本不会喜欢他,觉得他的思想和行为令人唾弃。可是当自己遇到不顺心、受到上司责骂时,则莫名的会觉得顾这个角色能够引起自己的共鸣。有时也会产生“做个好人有什么用”的想法,与顾唾弃侠义的思想相似。
很自然的,喜欢其中一个的时候,就会反感另一个。偶尔看了一些弗洛伊德的理论之后,开始相信,自己对于顾、戚二人的不定态度其实正是自己心中“本我”与“ 超我"的较量。
和顾这个角色引起共鸣的,是心中的“本我”。本我没有理性、价值观、道德感和伦理信条,自私而非社会化。它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当想要得到什么时就非要得到不可,不能忍受任何挫折。这与顾的特质吻合。喜欢顾的时候,正是心中的“本我”占据上风的时候,不自觉的信奉不择手段、以怨报怨、损人利己这些不良特质。这些过程都在潜意识里完成。
相应的,和戚引起共鸣的则是心中的“超我”。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以“道德”“良心”为原则,维持个体的道德感。人类通过它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整合,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从剧中看了,大当家是正义、光明一面的代表,符合人们长久以来的道德观念。因此喜欢戚的时候是心中的“超我”胜出的时候。信奉道德规范,以及美好的事物。
对于大当家,是发自内心的欣赏。敬佩他那种性格,男人当如此也。想到小戚,是一种激励人心的感觉,大气而豪迈。当初看逆水时,心里一直支持着大当家,希望他摆脱冤屈、大仇得报。侠义、忠义、正义、信义,自己从小到大都是相信并向往的。非常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剧中的小戚那样的人,逆流而上,勇敢坚毅。
对于顾,则很难说清楚是什么感觉。心情愉悦时根本不会喜欢他,觉得他的思想和行为令人唾弃。可是当自己遇到不顺心、受到上司责骂时,则莫名的会觉得顾这个角色能够引起自己的共鸣。有时也会产生“做个好人有什么用”的想法,与顾唾弃侠义的思想相似。
很自然的,喜欢其中一个的时候,就会反感另一个。偶尔看了一些弗洛伊德的理论之后,开始相信,自己对于顾、戚二人的不定态度其实正是自己心中“本我”与“ 超我"的较量。
和顾这个角色引起共鸣的,是心中的“本我”。本我没有理性、价值观、道德感和伦理信条,自私而非社会化。它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当想要得到什么时就非要得到不可,不能忍受任何挫折。这与顾的特质吻合。喜欢顾的时候,正是心中的“本我”占据上风的时候,不自觉的信奉不择手段、以怨报怨、损人利己这些不良特质。这些过程都在潜意识里完成。
相应的,和戚引起共鸣的则是心中的“超我”。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以“道德”“良心”为原则,维持个体的道德感。人类通过它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整合,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从剧中看了,大当家是正义、光明一面的代表,符合人们长久以来的道德观念。因此喜欢戚的时候是心中的“超我”胜出的时候。信奉道德规范,以及美好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