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楼吧 关注:114贴子:5,411

【恍若隔世】苏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2-06-18 08:45回复

    雕几块中国的花窗 框起这天人合一的融洽
    构一道东方的长廊 连接那历史文化的深邃
    是一曲绵延的姑苏咏唱 吟唱得这样风风雅雅
    是几幅简练的山林写意 却不乏那般细细微微
    采千块多姿的湖畔奇山
    分一片迷蒙的吴门烟水
    取数帧流动的花光水影
    记几个淡远的岁月章回
    


    2楼2012-06-18 08:47
    回复
      苏州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她典雅古朴、精致秀气,享誉海内外。1997年12月,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苏园六纪》,是第一次大规模、系统化地从人文艺术角度反映苏州园林地电视艺术片。
      


      3楼2012-06-18 08:47
      回复

        第一集《吴门烟水》是苏州园林和苏州大文化的序曲,采用大写意的手法,对苏州园林产生的文化背景进行了创作性的表述,园林的背后是涵纳繁多品种、呈现锦丽色彩、具有极其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的吴文化。
        第二集《分水裁山》讲园林中的理水和掇山。园林里的山,大致分湖石和黄石两类,靠采集与堆叠而来。园林里的水,往往以静态为主,但理水的手法却有丰富的变化,它模拟自然界的江河湖海,并与周围的风物呼应得当。园林里的山水,以缩龙成寸的形式,缩写了大自然的精华。
        第三集《深院幽庭》主要讲园林里的建筑。它的平面布局一般分为住宅和庭院两部分。住宅比较封闭,大致按轴线来排列。庭院则比较开放,避免重复,力求变化。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曲径通幽。曲径通幽既增加了园林的景深,又丰富了景物层次,更让人在多变的景色中增加新奇的趣味。
        第四集《蕉窗听雨》讲园林中的花木经营和园林意境。花木是最能体现大自然生态环境的主体,是融合园林建筑与大自然空间的重要因素。园林中的栽花植树,自有章法,它们往往具有人赋品格的特点。而园林意境,就是在具体的、有限的园林景象中,融入对古代风雅的体味,融入与自然交流的体验,融入对人生哲理的体察。
        第五集《岁月章回》讲园林的兴衰、园林与人的关系。园林的枯荣,连结着吴中的兴衰,更连结着国家的兴衰。解放后,苏州园林得以大规模修复,被洗去历史劫尘。而苏州人也把园林融进了自己的生活、融进了自己的生命。
        第六集《风扣门环》表现园林的养护。大自然的剥蚀力,对世间的万物都是公平的,而苏州园林之所以保存下来,是因为苏州人对之倾注了太多的心力,就像一座座老宅门户上的门环,经无数人的手泽磨出的亮点一样。苏州人不仅没有失去造园的真传,而且还使苏州园林走向了世界。


        4楼2012-06-18 08:47
        回复

          


          5楼2012-06-18 08:49
          回复

            《苏园六纪》之一——吴门烟水
            1997年12月4日,苏州的四座古典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对于一个世界性组织向苏州投来的瞩目,苏州的平民百姓像迎接每一场如期而至的春雨一样,似乎并没有表现出不平常。因为最了解那些古典园林价值的,毕竟是他们。可以说,他们就住在园林里。苏州,本就是一座园林城市。假如园林都不是遗产,还有什么能是遗产呢?
            苏州城是不是园林城市,只看一眼这些立在街头的路牌就清楚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所列入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就散落在苏州城的不同角落。苏州人的园林情结暂且按下不表,园林已融入了自己的家乡情、三两句说不清。外地人到苏州,更是必须到园林里看一看,看一看是不是像一些介绍所说的,拙政园真是那般阔大,留园真是那般精致,网师园真是那般小巧,还有环秀山庄的叠山手段真是那般地高超。门票虽然涨了点价钱,但园林还是一定要看的,不然这趟苏州就算白来了。在许多人的眼里,没有园林,苏州便不是苏州。
            园林,又称城市山林。城市山林一词,颇有意味。城市是繁华的缩影,但好像又总和嘈杂分不开,而山林二字,却勾勒出了一种自然环境,一种宇宙间本真的幽静与深邃。苏州园林恰好是闹中取静的典型。墙外长街,虽然是车水马龙,但在粉墙之中、黛瓦之下,却是鱼戏莲叶的悠闲、满地蕉荫的恬静。
            其实苏州园林对现代人来说,不仅可以在喧闹中获取幽雅,而且可以从今日寻找到昨天。倘使沿着一泓碧水而徜徉,你会不知不觉地融入宋代;如果迈过了那一道幽深的石库门的门坎,你就会一步跨进明朝。
            苏州的园林大致分为皇家园林、寺庙园林和私家园林三种。现存的园林多是私家园林。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建造的姑苏台,夫差建造的馆娃宫,当是苏州最早的皇家园林。
            晋唐之间,佛教大兴,寺院丛林的一时之盛,带出了寺庙园林的涌现。杜牧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是一种形象的写照。可惜,由于历史的久远,那些园林的飞檐翘角,早已隐入迷蒙的吴门烟水,淡淡地变成了一片遥远的梦。
            历史的织锦织到了宋代,特别是织到了苏州这一段,便特别地精细起来。因为它不仅织进了宋词的花草,织进了宋词的田园,而且还织进了苏州的私家园林。到了明代,苏州园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极盛时期。据《苏州府志》记载,明代苏州府有大小园林271处,著名的拙政园、留园、艺圃、天平山庄等园林都建于这一时期。此时,苏州文化艺术的天空,出现了一株绚丽的霞光,这就是与兴盛的昆曲、繁荣的话本所同时发展的吴门画派。著名的画坛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与仇英的独特画风,也被直接或间接地运用到造园艺术之中。据记载说,文征明就参与了拙政园的设计,至今在拙政园的入口之处,还有一株文征明手植的紫藤。历百余载,这株紫藤老干盘根,阅历深厚,已亭亭如盖矣。进入清代,苏州的园林建造达到了新的水平与规模。怡园、耦园、环秀山庄、曲园、听枫园、鹤园、畅园等等,都是那时的作品。人们常说,苏州的私家园林兴于宋元、盛于明清,经明清两代的发展与完善,苏州的园林艺术更臻成熟,进而形成了精深的造园体系,丰富的园林内容,深湛的园林艺术,并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
            枫桥,一个天下闻名的去处,不过是苏州一座普通的桥梁。一千二百多年以前,偶尔在此停舟夜泊的张继,仅一首二十八个字的诗篇,使一首不朽的姑苏咏唱,跨越了无尽的时空。
            横塘,一个普通的苏州小镇,却成了许多读者为之神往的地方。八百多年以前,宋代词人贺铸的一首《青玉案》,使横塘驿成了中国文学史上富有宋词色彩的景点。贺铸是这样将离愁别绪融入到水乡风景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古韵悠悠的苏州城,是唐诗的故土,也是宋词的家乡,更有众多的吴文化的中坚人物,生于斯,长于斯,终老于这一派软水温山。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一些文人,除了留下了丰厚的著述与作品,还和苏州的园林结下过不解之缘。
            


            6楼2012-06-18 10:04
            回复

              苏州的石湖曾经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久居之处。范成大归隐之后,曾在这里建造园林,遍造花木,称石湖别墅。由于年久日深,别墅早已无存,但后人为了纪念范成大,在别墅的原址修筑了一座祠堂,并将范成大手书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刻成石碑,立于两壁,成为石湖一胜。如果说作品是生活的拓片,那么,这些拓片则是含意悠长的。它恰像诗人出于对家乡无限眷恋,才在那乌黑的青丝之中渐渐生出的根根白发。正因为置身于吴门烟水,诗人的灵感之舟才划入了中国诗歌的河流。
              宋代的另一位诗人苏舜钦留给我们的则不是拓片,而是一组立体的诗画,这便是苏州现存的年代最早的园林-沧浪亭。现在地沧浪亭虽已不是最初的面目,但形制照样是依旧的。沧浪亭的独到之处在于它不象别的园林那样在有限的范围内又挖池又堆山,而是利用本来的地貌,因景写意,以水环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是《楚辞?渔夫》中的渔翁吟唱过的著名句子。它的本意是愤世嫉俗地抒怀咏志,但到后来那独钓寒江的渔夫,那孤舟闲泊的笠翁,竟成了中国官场文人们归隐山林之后的一种代称。网师,也就是撒网的渔翁啊。
              (园林学者曹林娣)
              “我们很多学者都提出,苏州有一个隐逸文化市场,就是说苏州人状元多、才子多,但是政治上有特别大贡献的人倒不是太多。苏州文人不想做官。隐居,不是隐居在深山里,而是隐居在艺术里,追慕的是陶渊明的、嵇康的、阮籍的这一类人的魏晋风度,把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物化成一个精神绿洲,通过物质建构,把他自己的内心的审美理想、人格价值、宇宙观等等包容在里面。中国古典园林有主题,是从晚唐开始的。有主题跟没主题是不一样的,主题园的园名,就代表了中心思想。像沧浪亭,用的就是《楚辞?渔夫》里的沧浪之歌。苏舜钦因为是被贬了,而且是无罪被贬。屈原在流放的时候碰到过一个渔夫,唱了这首沧浪歌,劝他随世沉浮。沧浪、渔夫作为符号意义,是没有别的概念可以替代的,这文化符号就是代表隐逸的。”
              晋代的陶渊明作为中国文人的隐逸之宗,他所居住的环境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而苏州园林主人的住所,墙外虽没有今天这般嘈杂,但毕竟还是市井街衢。因此,除了沧浪亭那样的园林,对外部是含露相宜之外,多数的园林主人,还是用高墙把自己封闭起来。大隐隐于市,中隐隐于野,小隐隐于朝,苏州园林的主人选中的正是前者。
              唐宋以降,明清的富贵权要和发达了的文人名士,将先秦时代哲人们对生命本义的发现,转化为享受生命的实践,并作到了生活地域、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的高度融合。就其本质而言,园林是下野的、有钱的、有文化的人物,与下层的、没钱的、有才智的工匠所共同合作的结晶。绵绵吴中大地,恰恰以物阜丰富、以草木华滋、以文风顶盛、以艺匠技巧,为培植苏州园林这株华夏文明里的富贵风雅之花提供了温温润润的良田沃土。
              苏州博物馆举办过许多次展览,但有一次,因为那些馆藏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都特别具有苏州的特点,所以,也就给人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这便是清代状元书扇展。状元,是封建科举制度进士科的第一名,其身份可想而知。而苏州博物馆所藏的状元书扇,其作者竟占了清代状元的三分之二。江苏文化发达,文人荟萃,清代一百一十二位状元当中,江苏就占了四十九位,而苏州的状元又占了江苏的一半,共二十四名。难怪有人说,苏州是一座状元城。
              这所老宅,便是常熟城里翁同和的故居。翁同和考区状元之后,曾做过同治、光绪两代皇帝的老师,有过相国式的地位。戊戌变法时,曾举荐过康有为等人,在维新运动中起过重要作用。不仅苏州城保留着一些直接与状元有关的遗址,而且还流传着四对祖孙或是叔侄先后都曾考取状元的佳话。翁同和和他的侄子翁增源,以及以书法著称的陆润庠和其曾祖陆肯堂,就是其中的两对。苏州的状元如此之众,而获取进士级功名的苏州读书人那就更多了。
              


              7楼2012-06-18 10:04
              回复

                在封建社会当中,考中状元,又称蟾宫折桂。取得了一定的功名,也就获取了一定的官职与权力,同时也就有了获取钱财的机会,或可称为仕途经济。廉洁的,俸禄不薄;贪婪的,敛财有方。对前者,人们常常以两袖清风来赞美;对后者,又往往形容为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历经了仕途风雨,经过了宦海沉浮,那些已感到身心疲惫的状元们、进士们,这才想到了要顺着回家的道路,去做泽畔渔翁,去领受清风明月了。人生道长,路途漫漫,却往往走不出简单的轮回。不过这种轮回却往往不是一般的重复,去时,是满船诗书;归来,是一车银两。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那只是饮馔精良的园林主人在雅集酬唱之时所发的诗兴而已,只是左右不说一个“钱”字。对于这些,历史老人似乎对其并不苛刻,因为这些人物,毕竟给后代留下了众多的苏州古典园林这一批精美绝伦的财富。
                近年来才誉声鹊起的苏州水镇周庄,在明朝初年出过一位江南富商沈万山。说沈万山富可敌国也不为过,因为朱洪武修整金陵城的城墙时,其中三分之二的资财是由沈万山捐助的。也许是被人理解为要与皇家斗富,沈万山最后只落得个流放边陲的下场。沈万山曾经富甲一方,但遗憾的是不知是什么原因,他到底没有给历史留下过那怕是一亩园林。在中国的历史上,儒商或许是有的,但他们毕竟与文人型的仕宦不能划归一类,从根本上看来,二者向来具有显而易见的楚汉鸿沟。
                (学者,书画家谢孝思)
                “欣赏园林的好处,看它布置的这些大自然的风景,它都要把大自然当中最美的那一环吸收进来,所以这个是学问。当然包括中国的文学,特别是中国的诗歌,中国的绘画,还有中国的哲学。所以真正要欣赏苏州园林,我认为那是不简单的。所以它是一个很综合的,最高层次的艺术。苏州园林的特点,它尽管是一个小小的天地,但中国的内涵变化很丰富。这是中国的园林,特别是在苏州。我们贵阳有一个大户人家,以前满清时做大官的,也在贵阳搞了一个园林。当然也不错,但是一点,不能解决水的问题。我们贵阳那个地方,一打下去就是石头,它这个地方一打下去两尺就是水,苏州园林妙啊。而不是我们在苏州就标榜苏州,这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构造苏州园林的不仅仅是劳动人民,包括许多诗人、画家,还有高层次的匠人、劳动人民,缺一不可。”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园林的许多主人,既不是富可敌国的富商,又不是穷困潦倒的文人,而主要是拥有资财的雅士。至于那些已经隐居到了园林之中的官场文人,写了一辈子的宏文策论,表章奏折,人生的文章最终写到了抒发灵性与真情实感的当口,这才发现原来还有一颗属于自己的心。无怪乎象阮大铖这样的权要文人,也写起了《燕子笺》、《春灯谜》之类的传奇剧本。这些人物的社会位置使他们的生活与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以富足优裕、文学艺术和恬淡情调浑然一体的明清风雅。可以说这一种至明清才臻于高度成熟的、中国历史上特有的生活形态与类型,便是诗书仕宦之族,并以诗礼传家、强调传统教养的书香门第。在明清之后,这种封建社会中别致的存在形态,一直延续了许多年。正是担纲这种生活形态的主角,为了把生活的质量推向极致,才在历史上写下了文人造园的点睛之笔。
                园林,正是他们在苏州这座历史的博古架上置放的一批放大的古玩。
                虽有高墙阻隔,虽是园门紧闭,而园林里的生活,却与吴中风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苏州这根藕,才有园林这朵花。这藕这花,都生长于滋润温和的吴门烟水之中。
                苏州的古典园林中,设计了那一些富贵的亭台楼榭,苏州的名居里,也曾有这一角简淡的闲情雅致,说不上谁受了谁的启发。苏州的明四家,笔底有江南山水的流光,苏州的桃花坞,纸上有吴中风俗的艳丽,说不上谁取了谁的营养。
                石头昆曲风行过勾栏,评弹悠扬于里巷,说不上那一种形式更能够代表着苏州。那时候文玩器物并不仅仅属于那些园林主人,姑苏古城到处可见充满文化情趣的店铺。明代有一首姑苏竹枝词,是这样写的:“外边开店内书房,茶具花盆小塌床。香盒炉瓶堆竹几,单条半假董其昌”。一条董其昌的书法,即使是赝品也似乎毫不妨事。苏州的冯梦龙采集过众多的话本,这些话本好是好,可那是听过就算了的,装点家中的风雅,还得要名家的笔墨来补壁。字可以是假的,但苏州的风雅却是真的。苏州本也是一座风雅之城,风雅向来是苏州的气脉。这烟水迷蒙的城市,不只是靠鲜蟹活虾,嫩藕鲜菱来喂养,若仅仅是物产丰美,马可波罗绝不会说苏州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苏州园林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结晶,有着不可替代的个性。有的发达国家的人士说,你们的园林我们可以复制,而且可以复制得一摸一样。但有一样是不能复制的,就是那些古树。其实任何东西,离开了产生它的具体环境,都只能是一只断藤之瓜。环境造就人,也造就物。反过来说有时候具有魅力的事物,一半儿是环境的力量。环境,特别是文化的环境,从本意上讲是无法复制的。苏州园林之所以有生命,原因就是在于它和吴文化的土壤,苏州人的生活长相厮守。
                历史的颓垣早就埋没了吴宫花草,吴门烟水里,也已不见了唐朝的渔火江枫。但范成大笔下的菜花却依然是金灿灿地开着。石湖的蝴蝶,年年也都抒情地飞舞,飞舞在每一个苏州的春天。
                


                8楼2012-06-18 10:04
                回复

                  


                  9楼2012-06-18 10:43
                  回复

                    


                    13楼2012-06-18 11:54
                    回复

                      通幽的曲径,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景观。它不仅增加了园林的景深,丰富了园林的层次,而且还让人在多变的景色中,产生新的趣味。若说园林的特点是曲径通幽,那么,那幽隐的核心便是一个藏字,没有藏字,则无所谓幽深。
                      拙政园分为东园、中园、西园三个部分。原来的大门是经过狭长的小巷进入的,进了大门,再至二门,又称腰门,进入腰门,迎面是一座黄石假山,犹如屏障,使全园的景观藏而不露,这是园林艺术在手法上欲杨先抑的体现。《红楼梦》第十七回写贾府造大观园初成,贾政领着宝玉等人入内游览,并要品景题名,曹雪芹是这样描写的:“贾政遂命开门进去,只见一道翠障挡在面前,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说的就是园林景物因曲而藏的妙处。很多红学家都说,曹雪芹之所以这样描写大观园,是受了拙政园的影响,因为在康熙时期,拙政园的一部分曾被曹雪芹的家族购得。因此,拙政园给少年时代的曹雪芹留下了印象。也许是曹雪芹曾有过这样的经历,《红楼梦》中才有着许多苏州的印记。而且小说的第一回,就是从苏州的阊门写起,“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阊门之外,居住着一方乡宦甄士隐。”
                      形容苏州园林的以小见大,可以借用一句佛家用语“芥子纳须弥”。须弥山是众佛所居之地,高广无限。芥子,就是菜籽。将须弥山纳入一粒菜籽之中,实在是玄妙无比。佛教自东汉由印度传入我国之后,逐渐成为国人思想信仰的一个主流,从南北朝至明清,寺院遍布全国。佛教追求空静,所以佛寺大多建在山明水秀之地。即使是繁华都市中的寺庙,为了寻求环境的幽静,也建造了一些附属于自己的园林。著名的佛教园林-苏州的西园,是戒幢律寺和西花园的总称,因园著名,人们就呼寺为园了。就园景而言,寺庙园林与一般文人园林没有多大区别,而且在历史上,它们还常常因为所属关系的改变,出现了时而庙园,时而私园的情况。苏州的狮子林,原是元代高僧天如禅师所建的花园,明清两代就几度这样转换过,后来,才变成苏州贝家的祠堂花园。贝聿铭先生回国时,曾多次访问狮子林。狮子林中堆叠的假山,为我国古典园林中著名的假山群。假山中有四条路线,时而穿洞,时而越桥,山道综错,互相缠绕,往往使初次来游的人难以辨别蹊径,极尽了曲折深邃之至。
                      (狮子林管理处主任 陈中)
                      “苏州古典园林,有很多的园林起名都是文人气息很浓。拙政园呀,网师园呀,沧浪亭呀,但唯独狮子林,它这个名称完全是宗教色彩的。那为什么叫狮子林,它一个,它当时造的时候,是一个和尚叫天如禅师,他为了纪念在浙江天目山的狮子岩的一个老师叫中峰和尚。第二个呢,过去那个佛教,就是佛陀讲经所坐的地方,位置就叫做狮子座,讲经叫做狮子吼。还有一个第三层意思呢,他特别喜欢狮子的象形的石头,狮子林里边有很多象小狮子一样的石头,所以叫狮子林。狮子林,这个林字本身也是丛林的意思,也就是讲经的场所。过去禅宗文化,禅宗它也是叫寺庙叫丛林。所以我们从名字上看,从狮子林的起名看,它就本身融进了这个佛教、宗教的这个色彩。狮子林的假山占了院子的大概要五分之二左右,在这个古典园林当中,占了这么多地方。它为什么要造得这么扑朔迷离,我们觉得它主要是体现了,当时这个禅宗啊,它要体现一种宗教的思想。假山是二十一个洞,九条道,好象很复杂,但是最终还是要回到主要的道上,说是叫九九归一。”
                      在苏州园林的种种曲折之中,不能不说到构筑在山边水际的各式游廊。因为它们既是游园的路线,又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品,给所有来到这里的人,都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苏州园林的游廊,可分为空廊、半廊、复廊和以藤萝等植物覆盖的花廊诸种。它们穿山渡水,迂回曲折,在炎热多雨的江南,不但为烈日或雨雪中的游览提供了便利,而且在通行中助长了园林的趣味,并起到了似隔非隔的划分空间的作用。游廊在园林创作中曾被大量应用,并加以发挥。拙政园西部的波形水廊,当是苏州园林里游廊中的杰构,它的曲折与起伏,构成了一道优雅而温和的曲线。廊的艺术,水的韵致,在这里融合成一种轻柔,一种韵律,形成了园林艺术曲径通幽的范例。
                      


                      15楼2012-06-18 11:56
                      回复

                        迂回曲折的游廊造成了园林的幽深,但是,园林的幽深却不是完全封闭的。匠心独运的造园家们,为了使毕竟在城市中占地并不宏大的园林具有更深的景深,便运用借景的手法,将远处的风光纳入自己的天地。从拙政园远观北寺塔,那塔就好像是为我所筑一样。水影投入游廊,塔影呼应高天,这真是一条空中视线的走廊啊。
                        (园林建筑高级工程师 黄玮)
                        “苏州园林除了它的亭台楼阁,花木、假山和水的处理都是艺术品。最简单了,我举个例子,像地面。地面是很简单的,室内是方砖的地面,室外在苏州就园林化了,叫什么呢,叫花街铺地。我们的能工巧匠利用各种简单的建筑材料,或者废物、瓦片、卵石、碗片等等,他可以拼出巧妙的图案,而且这个图案拼出来以后呢,和园景融合在一起。像拙政园里边有个叫枇杷园,里边的玉壶冰、小玲珑馆,它就是形容这个环境非常清静优雅,形容一个人的品德呢,非常高尚。那它采取什么办法呢?地面上就用白的卵石和砖石呢,砌成冰裂纹的图案,到一下雨以后,这个环境冰清玉洁,非常优美。那么还有一种情况呢,它白白的墙面上,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很多的、石刻的书条石,我们说这是一个很巧妙的手法。花园和住宅分隔的时候,不能开漏窗,但是墙面很单调,那怎么办?它用补白的手法,白白的墙面补白,补什么呢?就是当时的园主人收集了很多名家的书法,请了很高明的工匠刻了石碑。就像怡园碑帖,留园碑帖,狮子林碑帖,就形成石刻的形式布置在墙面上。这样呢,就既补了墙面的空白,又增加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所以这些呢又给我们后代呢,留下了不尽的财富。所以说苏州园林地面、墙面都是艺术,那更不要谈其假山、建筑的艺术,那更是吸引人了。”
                        明清时代的园林主人,大多曾经显赫过、富贵过,自然也失落过。他们归隐之时,也的确作过农夫梦、渔夫梦,但绝不是真的要去种豆南山、寒山独钓,而是要追求另一种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两个生活层面集中在园林里,便是优裕、优雅、优闲的园居生活。曲径通幽之游,其实也正是居的一部分。当年的园林主人,那种富贵风雅的生活,经过历史岁月,早已是“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但是它也毕竟留下了各种各样的印记。厅堂楼馆里的陈设,便是其中的一种。这些陈设,曾经是园林主人们最实际的生活用具,因此,也能够最直接地映照出那种园居生活的侧影。
                        苏州园林中的建筑,很少有艳丽夺目的色彩,所有房屋几乎是清一色的粉墙黛瓦,看似素淡简朴。但是在一些建筑体量高大的厅堂里,由于园林主人经济实力的雄厚,不仅构造堂皇、装修华美,而且室内陈设也十分气派。园林里现有的家具和各种物品,除了一部分是今人仿制的以外,多是经过长期的征集并恢复起来的。其中的一些本就是造园时期的制品。就是在这些来之不易,并已经流传了数百年的故物中,保留着那些当时的精神观念和古老的文化传统。王世襄先生在《锦灰堆》一书中曾这样评价说:“中国古代家具受到人们的重视决不是偶然的,就其中的精品而论,结构的简练,造型的朴质,线条的利落,雕饰的精美,木质的精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用这段话来形容苏州园林中的陈设,也当恰如其分。家具之精,陈设之美,恰就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一个缩影。一件经年的红木家具,看上去还只是古雅,还只是隽永。但是,只要你稍加触摸,就会感觉到它的光洁和舒适,感到它的份量与格调。其实,不止苏州园林,品赏任何艺术品,都是一种体味的过程。只有通过曲径通幽式的体味,才能理解它的真正价值。真正的艺术价值,一定要经过历史时光的打磨。
                        (园林学者 罗哲文)
                        “中国园林就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比如说,白居易、柳宗元、倪云林、文征明、很多很多,他们不仅自己作诗、画画,而且自己还建造园林。比如,李笠翁李渔建造芥子园。这些文学家、艺术家、画家,他们自己都建造园林。所以中国园林的传统啊,是与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密切地结合。苏州园林嘛,我想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园林。”
                        许多人认识园林,是在一些传统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在那里,园林只是一种陪衬。多少年来,苏州的古典园林,像大家闺秀与小家碧玉的双重气质兼而有之的淑女,文文静静,养在深闺。因为她不事张扬的内向,当文学、戏曲、书法、绘画等艺术门类争排座次的时候,不知怎地,她竟然缺席了。也许,由于园林艺术的兼容性,使人们实在不好将它归到哪类。几乎是在人们蓦然回首之间,才终于在那一片灯火阑珊处,发现在传统文化的座次中,本应有古典园林这样一个品类。然而,这时的艺术座次早已经就排完了。隐逸,也许对苏州的古典园林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座次。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园林,而真正的园林艺术就是其中的一方小园,它虽然不大,但可以通达传统文化的任何一个领域。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道幽深的长廊,而真正的园林艺术,就是一方长廊里的漏窗。它虽然精小,但可以窥见传统文化百亩方塘的全貌。
                        在古老的姑苏漫步,人们又是也会产生这样的联想。那就是,如果将构成小巷的民居,比作一首首朴素的民谣,那么,那些曲径通幽的苏州园林便是一首首高雅的诗词。因为对照所有描写深院幽庭的古代名篇,你都会在苏州园林里找到古人描写的景物。想必当年造园的时候,园林的主人和造园家们,就像炼句一样,精心营造了这样精美的厅堂斋馆,楼榭亭台,而使之成为一首首诗词精品。宋代词人秦观写过这样一首《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这是宋词的意境,也是园林的意境。在宁静、素雅、悠闲、精致的深院幽庭里,人们最容易拣拾到一片片宋词的落花
                        


                        16楼2012-06-18 11:56
                        回复

                          


                          17楼2012-06-18 11:57
                          回复

                            苏州园林,在古代是宅第园林,即文人雅士们的住宅花园,除了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之外,它的宅与园的有机结合,巧妙的创造了优美的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的理想境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愉悦的艺术美感与自然情趣,恰就是这种和谐在生活当中的体现。园林里,几株高树体现它,它便在林梢;围墙内,数张莲叶体现它,它便在荷塘。但是只要有林梢,便能够看到明月别枝;只要有荷塘,便可以引来蛙声一片。园林的和谐,曾包容野趣,呼应周边,本就是一种美妙的氛围。
                            (著名作家 陆文夫)
                            “我小时候一到苏州,(那时)是十五六岁,我们家有亲眷在苏州,这以后就跟苏州园林搭上关系了。那时候,因为亲戚认识耦园的主人,因为这样的亲戚关系呢,我就住在耦园里。我住在那里,那一年是来养病的,后来就整天看书。那个园子当年给我的印象简直好极了,好像一个幻想的世界。特别是到了晚上,晚上园子里没有人,园子白天也没有人。园子里有个池塘,耦园的荷花池是很有名的,池塘里面都是青蛙。池塘里还有大鲤鱼,鲤鱼很大。耦园隔一道墙,过去就是护城河。那个时候城墙还在,外面也有青蛙,这个青蛙叫起来很来劲,这里青蛙一叫,外面青蛙也吼上来了,就像打雷一样,你什么东西都听不见。但是有时候青蛙突然就停下来了,真奇怪,青蛙停,所有青蛙全部停掉。这个时候听见鲤鱼在河里边,唼喋地在那里吸空气,在荷叶下面听见这种声音。一会儿蛙鼓又起来了,什么声音都听不见。从那个时候开始,苏州园林的艺术,就暗暗地影响了自己。网师园我也住过,网师园晚上很漂亮。有好多人不知道,晚上的苏州园林,有时候比白天还漂亮。那时候我家里住宿条件很不好,写东西家里很热又吵,那时候我跟园林管理处的人熟悉,他说算了,你住到网师园里去吧。网师园有个小姐楼,空在那儿,有桌子什么的。那个时候游人很少,我就住上去了,就整天在那儿写东西,晚上网师园里只有我一个,大概住了一个多月快两个月。我坐在池塘边的石头上,把小姐楼的灯开了,灯开了小姐楼上的灯光,就反映到池塘里面了,房子的倒影就倒在池塘里了。苏州这个城市很奇怪的,它是关起门来的一个城市,在外面看破破烂烂,这个门一推就漂亮极了,里面是一个大花园。”
                            作为文人山水之园的苏州园林,其创作者最终的用心,是强调一种诗意。这一点与中国传统的文人画如出一辙,文人画讲究画意,也看重题款。那些画面上的诗句,或是富有诗意的品题,使作品的内涵丰富了许多。在苏州园林中,也有大量的文人品题,这些品题,或是匾额,或是楹联,悬挂于厅堂,书刻于亭台,富有浓郁的书卷气,它不仅提高了园林的格调,而且还在意境中,具有点题的导向作用。不管是即景自撰而来,还是移花接木之作,它们大都出自名家之手,写景抒情都能富于哲理,紧扣主题却又意象纵横。实际上,它们既是园林艺术的一种构成,又是景观立意的再度升华。这些品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传导了园林主人心目中的花木精神。耦园的一幅典型的园林楹联,把这种花木精神与文人品格的融合,几乎推到了极致,“卧石听涛,满山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蕉声。”
                            芭蕉,一种生长极快的草本植物,有阔长的叶子,高大的身躯,常给人以稳重与沉穆的感觉。假山旁,幽窗下,只栽数本芭蕉,这园林里便添加了许多幽幽的绿。夏天,暑日炎炎,溽热难当,芭蕉可以给人一片阴凉。冬日,江南是一阵潮湿湿的冷,而这芭蕉的身姿,便又悄悄地包裹着春天的希望。芭蕉,没有红红紫紫的花,只是绿得单纯。单纯之美,原是一种很高的格调,无怪乎许多的艺术作品,都将芭蕉当作了吟唱的主题。雨打芭蕉,当是最有意味的情境了。造园者充分考虑到了雨中的园林,所产生的观赏效果,早就筑就了“留听阁”或“听雨轩”之类,这一派潇潇烟雨,也的确使这一幅写意的画卷,充满了淋漓的气韵。细雨霏霏,蕉叶上的雨声是轻轻的响,就像人在回忆绵绵往事,那样朦胧,那样淡远。雨下得大了,珠珠点点,又唱出了明明的天籁之歌。对于十分专注得蕉窗听雨的人,那蕉叶上滑动的雨水,顺势而滴,就像是一颗颗滚落的心事。也许,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当年的那些园林主人,在将手中的一方官印换作了几枚闲章之后,也将心中的仕途风雨,换成了眼前的蕉窗之雨。芭蕉,或可就是童年时代嬉戏玩耍的见证,或可就是少年时代寒窗苦读的伴侣,或可就是淹留他乡时回忆故土的念物,或可就是归隐江南后十分亲密的知音。
                            人们常常说到园林的意境,园林的意境到底是什么?本片认为,所谓园林的意境,就是在具体的、有限的园林景象之中,融入对古代风雅的体味,融入与自然交流的体验,融入对人生哲理的体察,并取得净化心灵的美感享受,产生多种多样的联翩浮想。园林意境,依赖景象而存在,这景象,背景是吴门烟水,得来靠分水裁山,而要真正品赏园林,又当是蕉窗听雨般的情致。深化园林的意境,自然就包括超尘涤虑之后的蕉窗听雨。
                            


                            20楼2012-06-18 12:03
                            回复

                              


                              21楼2012-06-18 12: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