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吧 关注:13,235贴子:105,795

关于中国戏曲剧种的种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起因:总是有戏迷在互攻剧种,褒贬彼此,常常也看到什么五大剧种排名,其实排名都次要的,关键是了解一些东西,认识我国戏曲的历史真实和现状真实。我因为偶尔在戏曲吧回了这样一些帖子,今又看到本吧最近发生的口角。所以不妨将发帖内容也转入下面,大家看看吧,欢迎继续讨论,包括我说的不准确的地方。



1楼2012-05-19 22:19回复
    京剧:在全国拥有最广大的戏迷分布范围和最广泛层次的戏迷,无论是京城脚下,还是塞北新疆,还是鱼米苏杭,还是西南边陲,是中国目前最为重要的剧种之一,且京剧属于四大声腔中皮黄腔的最后一个诞生的分支,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古典四大声腔家族最后一个分支,几乎任何隶属于四大声腔家族的剧种都比京剧古老,而京剧也宣布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他融合徽戏、汉剧的精华,吸收京腔(清代京城的另一种重要剧种,现在近乎消亡)、秦腔、昆腔、乱弹(和春班的基础扬州乱弹戏,现在也消亡的一个剧种)的诸多优点,他是最后一个诞生的融会剧种。
    


    2楼2012-05-19 22:30
    回复
      豫剧:豫剧分布于中国十八个省区(包括台湾),有着最多数量的表演团体,最大面积的群众分布范围,最多的专业表演团体,最多的民营表演团体,最广的分支群落(诸如江苏梆子,安徽梆子,山东梆子,贵州梆子等均是豫剧的直接变体和分支),拥有实际基层最多的观众,且历史久远,隶属于四大声腔家族中最大家族的梆子腔家族,同时又是梆子腔家族最为旺盛的一支,古典剧目众多,自身营养十分丰富,且因为中原文化的辐射能力很大,各种劳动力资源的输出,外传很广,在中国剧种史上有很多奇迹,连深圳、苏州、厦门等地区都有劳务人员因为扎根当地而成立的豫剧表演团体。豫剧的面状分布区很大,这是豫剧观众群最多的保证,这点京剧却做不到,京剧多数时候是大城市、中等城市的点状分布,要说有多少农村班子用京剧唱堂会,赶庙会,京剧没得这个优势,而豫剧绝对有的面装优势,是根基最为深厚的一种戏曲,几乎从一流省城可以到达村庄,从城市到农村。
      


      3楼2012-05-19 22:31
      收起回复
        越剧:这是一个年轻的剧种,从出身与自生的营养来看,显然不与以上两种戏曲在一个平台上。但是越剧是中国近百年内发展起来最为迅速,最为成功的一个新剧种,可以说从一穷二白经过一百年走到今天,已经让很多剧种根本达不到这等状态。如果要说对中国整个戏曲的影响,那么越剧肯定比不上老牌的昆剧、秦腔、高腔、京剧等,但是如果要说这百年内发展最迅速且反过来影响别的剧种最大的还就是越剧。越剧是成功将昆剧(主要是身段)、话剧(主要是表现手法)、京剧(主要是音乐结构)成功结合起来的一个剧种,她善于学习其他一切剧种的优点,不断成长,而且是良好地建立起了一种成长机制,让自身不断壮大。越剧创造了一种模式,就是在表演体系上学近代话剧手法,这种模式几乎在影响中国后面很多剧种的成长,甚至老剧种在新编戏的时候多数不约而同会学越剧成功的范式,还有越剧的舞台及服装改革,从越剧开始几乎波及中国很多剧种。越剧是戏曲家族的一个晚辈,一个引导戏曲出路的晚辈。
        


        4楼2012-05-19 22:31
        收起回复
          顶个 ,前排^^


          IP属地:浙江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2-05-20 00:04
          回复
            吧主大人加油啊 多给像我这样的白痴补补课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2-05-20 09:25
            回复
              吧主大人加油啊 多给像我这样的白痴补补课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2-05-20 09:25
              收起回复
                  个人以为,戏迷之间互攻真的很没有意义。因为在我看来,各剧种并没有优劣之分,有的只是文化历史积淀的深浅、发展现状的好坏、流行范围的宽窄,以及具体个体对它(或者它们,因为有多剧种的爱好者)的喜好程度等等的差别。
                  就我而言,我喜欢黄梅戏、昆曲、越剧、评剧、京剧、锡剧等等,我喜欢它们,我只去在它们身上寻找我能获取到的知识,以及能引起我共鸣的感动,分孰优孰劣实在没有意义。在我看来,各戏曲剧种之间是互补的:像昆曲,这么久远的文化积淀,光一出《牡丹亭》就演了四百年,有太多值得其它剧种学习的东西;像一些比较年轻的地方剧种,就比方越剧,它的发展势头相当好,那么,它的一些革新经验,就值得其它相仿的剧种来借鉴。反回来说,越剧一直都是在不断向昆曲学习的,看看越剧的老电影,好多都写着“指导:方传芸”这样的字样,浙江小百花成立之初还专门请了浙昆的老师来给学员们进行集训……
                  在各剧种里,我最喜欢的是黄梅戏,但是,我后来喜欢上昆曲,也还是和黄梅戏有关。最主要是在严凤英唱腔的熏陶下,很多昆曲的因子已经植入到我的脑子里了……而后,我在了解昆曲、越剧等等的时候又了解到不少知识,反过来又有助于我理解严凤英的表演和唱腔……总之,各剧种对于戏迷个体而言也不应该是不可调和的关系……
                  如果一味地通过贬低其它剧种想来抬高自己喜欢的剧种,那个其实是徒劳的,对剧种,甚至对戏迷自身都是有害而无利,其实各种恶性言语,最后反射回来都是要进入自己的心肺的,对谁都没有好处,所以每次看到戏迷间的互殴都非常痛心!
                  其实,真的,各剧种间应该是互补的,当年严凤英在不断完善《天仙配》表演的时候,就向昆曲老师学过云帚等身段、借鉴过评弹的小腔,等等等等……在排演《春香传》时,向越剧演员学习身段(不过,这个是间接的,因为当时团里是派另一位老师去越剧团学的)……电影《牛郎织女》里的身段是向方传芸老先生学的……(《昆曲六百年》中说是61年上映,其实这片子是63年拍摄,然后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一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公映。)
                  我们喜爱的戏曲明星(其实现在所谓的“明星”很多只是“名星”)对其它剧种尚且是这样谦虚的学习态度,我们普通的戏迷,又有什么理由去无端褒贬呢?
                  说得挺啰嗦,也没有什么条理,让大家见笑了!
                  下面贴上一段严凤英在《牛郎织女》中的表演:《到底人间欢乐多》,身段指导:方传芸(此版是港台的修复版,非常清晰且颜色很正)。
                  
                


                8楼2012-05-20 10:15
                收起回复
                  百度真的老抽风。


                  9楼2012-05-20 10:41
                  回复

                    黄梅戏:要论出身,评剧主调从蹦蹦子来,越剧从的笃班子来,都没有地位和什么自身完善的家族背景,黄梅戏从花鼓采茶类来,从逃荒要饭的人群中发展来,虽然在长江流域拥有自己很广泛的家族背景,但是这个家族在中国戏曲中一直是个贫穷和落后的家族,虽然历史久远,但没有地位,说到底黄梅戏与评剧、越剧一样,自身主调基因与中国四大声腔家族,六大古典家族都没有关系,甚至还比不上锡剧出身的滩簧家族地位高。再说分布,黄梅戏实际的面状分布更可怜的不得了,不敢比京剧的城市化广泛点状分布,不敢比豫剧的那种连根带皮的势力范围,不敢比越剧从浙江全境到大上海的广度,不敢比评剧在东北华北的绝对霸主,即使实际在安徽黄梅戏的分布区域有限的不得了,就其语言的面都在安徽很狭隘,很局限。从中国戏曲梅花奖的数量考量,黄梅戏无论如何还不至于占到前五去,而以上四种几乎是必然在前五的。要谈历史,更糟糕,黄梅戏的历史最多就跟评剧、越剧一类层次,甚至还不如,要谈戏曲成熟度,黄梅戏还根本不是越剧评剧的对手,更不要去比豫剧、京剧、昆剧、秦腔、川剧等了。那么黄梅怎么就会进入前五大剧种呢?告诉你,黄梅戏还真就是有资格排入前五,退一万步讲,黄梅戏在中国前列剧种名列中地位不可小视,为啥?黄梅戏是中国知名度很高的剧种。很多剧种有很多方面都超越黄梅,但是却没法超越黄梅的知名度,这一点很奇特,而且很多剧种经典知名老牌名家绝对多过黄梅,可是整体还是没得黄梅戏知名度高,这一点古老的秦腔、昆剧、川剧,更不要说古老的蒲剧、粤剧、汉剧、河北梆子等要跟黄梅比知名度了。黄梅不就一个严凤英能在百年内很强烈的音符么,怎么就会这么有名呢?对,还就是严凤英,这点谁不服气恐怕也没用。黄梅戏就是能在香港演,就是能在堂堂的上海音乐学院的正规课堂上教学,黄梅戏就是能在远远不在其核心地域的南京一路面就能将五十年代长江的渡船费用涨价几天,这一点就是黄梅的传奇。“一股山野吹来的风”,这就是黄梅戏声名显赫的年代里各路专家的评价,这种风让中国戏曲看到了山野之美,民间之美,让很多知识阶层都愿意陶醉。
                    说完以上五个,再说其他的其实确实不能跟以上五个在一个综合度层次上排名了,其实也许本就不该排名。但是就勉强说吧。
                    不是说不在前五的就没有地位,就像昆剧,只要熟读中国戏曲史学的就该知道昆剧是什么。昆剧即使有一万个比不上以上剧种和其他剧种的条目,但是也足够地位显赫,谁也动不了他,谁也改变不了历史和现实。昆剧就是一个特殊的剧种,其地位必然在中国特殊,中国戏曲史有一大半是按照昆剧史为衔接层次前承接杂剧、南戏,后才轮到其他戏的。任何剧种不要跟昆剧比完善严谨程度,任何剧种不要跟昆剧比古典剧目的文本流传,任何剧种不要跟昆剧比古本音乐记载,任何剧种不要跟昆剧比强大的理论支撑,任何剧种不要跟昆剧比文学地位,还有就是任何剧种不要跟昆剧比梅花奖或者国家一级演员的占比,也许有人说是这是国家偏心,其实昆剧本不需要这等偏心,即使昆剧死了,也会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永远替代甚至目前无法预知有哪个剧种的未来即使死了还有昆剧这等地位的。这就够了。
                    还有一些剧种或者声腔,比如弋阳腔、青阳腔,也许都不能完全找到一个剧种是坚实的他们后裔了,但是弋阳腔和青阳腔对于中国历史影响很大,甚至与东亚戏剧的影响之大,是很多剧种不能比的,而且他们的血液已经进入现在活着的剧种的方方面面和各类剧种中,子孙万代,子孙八方,想否认是逃不掉的。
                    还有一些古老剧种,例如川剧、蒲剧、秦腔、汉剧、赣剧、祁剧等,都有相当的地位,无论是从历史角度,还是从艺术角度,还是从影响面角度,还是从音乐价值角度,都无法回避,只能尊重,而不可小视。
                    即使还有一些甚至有些人都不曾听过的剧种,甚至属于濒危状态的剧种,其历史和音乐,艺术价值太令人惊讶了。例如福建梨园戏、莆仙戏,广东潮剧、广东西秦戏,山西耍孩儿戏、山西陕西跳戏等等等等。
                    


                    10楼2012-05-21 13:19
                    收起回复
                      吧主分析的很客观、很准确。学识渊博,佩服...


                      12楼2012-05-24 01:14
                      回复
                        难得吧主对这么多剧种都有涉猎了解,很佩服。
                        两个地方想跟探讨一下,一是,“越剧是成功将昆剧(主要是身段)、话剧(主要是表现手法)、京剧(主要是音乐结构)成功结合起来的一个剧种 ”。前两个不用说了,后面一个具体怎么讲呢?我对越剧声腔的演化历史了解不多,但音乐结构上 ,越剧跟梆子、皮黄等同属板腔体,应该谈不上谁跟谁学习吧?
                        二是,“任何剧种不要跟昆曲比。。。”,未免有失狭隘了。比如梨园戏,亦有自己丰富独到、自成体系的演和唱。作为舞台艺术,在人物刻画、渲染铺陈上未必逊于昆剧。


                        IP属地:广东13楼2012-05-24 04:52
                        收起回复
                          给吧主探讨一个问题。
                          吧主在介绍豫剧时括号内注明 ,我想问一下,您是如何得出山东梆子和贵州梆子是豫剧直接变体和分支这个结论的?
                          我看过吧主在戏曲吧和另一个网友的精彩辩论,声明一下,俺不是马甲。我也没有人家的水平!
                          个人观点和那个网友一致,大中原地区的梆子戏应该和当地的两夹弦(河南又称之为二夹弦)、四平调一样在相互交流中相互发展而来。山东梆子和豫剧虽然名称不同,同属于大中原地区(含河南 山东部分地区)的梆子家族,但无什么主干和支流之说,是同根异果关系,不能因为兄弟两个人长得像,就毫无根据的把兄弟关系说成父子关系,也不能因为一个做大了,另一个式微,就把一个说成另一个支流,这个是地域主义和个人喜好作怪!
                          至于贵州梆子,仅凭文字中记载一个“豫升班”的名称吗,就说是河南梆子的分支吗?吧主还有什么证据说明贵州梆子是河南梆子分支?
                          


                          14楼2012-05-24 09:45
                          收起回复
                            要说越剧的音乐架构还真是仿京剧(皮黄)搭建起来的,有些了解的自然明白,何须我再多言呢。梨园戏你说其独到,丰富,自成体系都成立,但是确实各方面和昆剧还有差别,还不在一种完善体系的等量级上,这一点只要熟悉这两个剧种历史和理论体系的就也会很明白的。
                            对于梨园戏虽然残留了很多宋代戏剧的特点,但总归他只是当年南戏外传进福建沿海留下的,他的形态发展与后面的昆山腔等表演体系还不在一种形态等量级上。而且关于梨园戏的音乐并不完全承袭唐宋,还有后来吸收其他的一些东西,这点只有研究这方面的人知道。因而在戏曲声腔音乐大家郑孟津的著作中,梨园戏这类被归入变格曲牌体行列,其音乐体系尚且无法与昆曲比完善,不信我们可以私下来一点点具体方面摊开来比形态,按照戏曲形态学的方法比形态,这都是客观事实,无须回避。不是说谁古老,谁残留的东西多,谁就形态高。关于福建泉潮腔系列的戏曲,还有一些历史研究不是很清楚的地方,因为我们对南戏诸腔的分野研究还不够深入。但是就形态论形态,完全可以摊开来具体内容一点点比较的。
                            


                            15楼2012-05-24 09:47
                            收起回复
                              比如同样我们说梁祝这个戏,梨园戏叫《事久弄》。其情节和手法更像是元代传奇《祝英台》中的,但是毕竟宋元形态的这个戏的全本看不到了,只有残留三个曲子在《九宫正始》中,可是奇怪的是《事久弄》里面人心回事久关于英台招赘马家的唱词却是明代传奇《同窗记》中的,这一点我们看白字戏的《楼台会》就能知道白字戏完全是明代《同窗记》遗留本。所以让人对梨园戏这个《事久弄》的复杂身世有些疑问,形态是宋元的,可是怎么也唱着明代传奇的部分词句。说明这戏不是一次性传入福建形成了,先传来一种,后传入一种,原先的那一种按照后面这一种改变过了,这是我研究的一种猜测。南音类的戏曲,梨园戏,潮剧,白字戏,正字戏,莆仙戏历史很复杂,如果我作一种目前可以概括的论述,自宋代这儿就从浙江传入南戏,保留着宋代的很多表演元素和大量剧目,但是这些剧目包括传入的音乐不是在这之后的几百年内完全自封的,而是也再接受着元明以下的火种播入闽粤沿海,而且还本土化,而且还有完全本土自产的剧目诞生,甚至早在宋代这当地就有完全自己产的剧目,而非全部从外面引进的。所以梨园戏等南音类戏曲,一方面形态很古老这是自然的,另一方面音乐成分,剧目成分却不是一个时代定型的,与外界传入还存在联系,只是发展不如外界,不如原生地发展迅速,外面已经翻天覆地了,闽粤沿海还是桃花源。中国濒危古老剧种南面看福建,北面看山西,都是因为这两地儿很能残留老的,戏曲形态和进化发展较慢。


                              16楼2012-05-24 17: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