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吧 关注:13,232贴子:105,794

回复:关于中国戏曲剧种的种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秦腔名剧《周仁回府-夜逃》唱段,任哲中。
(叫板)娘子呀!
(唱)(慢板)夫妻们分生死人世至痛,一月来把悲情积压在胸中。
今夜晚月朦胧四野寂静,冷凄凄荒郊外哭妻几声。
咱夫妻结发来相爱相敬,为周仁可怜你受苦终生。
初结褵愁衣食凄凉贫境,
(转二六) 失皇饷你为我奔走西东。
具慧眼能分清奸邪忠正,替嫂嫂舍性命重义轻生。
虽说是著青史千秋名重,难道说殒青春能不伤情。
死别一月我未入梦,衔恨泉台鬼吞声。
夜寂寂,风冷冷,孤魂在西还在东。
蓑草凄凄寒林静,霜花惨惨哀雁鸣。
哭娘子哭的我神昏不醒,何一日诛严贼再把冤明。
--------------------------------------------------------------------
秦腔的这一段唱腔几乎在西北家喻户晓,曾经参加陕西省戏曲研究院70年大庆,在戏曲研究院中看秦腔当代小生李晓峰演出《周仁回府》,到了这一段,突然台下不少于上百人跟着在剧院中唱起来,声声滴血,字字悲情,当时非常感动,非常感动秦腔在百姓心目中的这种感情,他不仅是一种娱乐工具,有时候是他们情感的表达方式,他们在表达对人物命运的理解和感触。“死别一月未入梦,衔恨泉台鬼吞声。”谁说我们的梆子戏、民间戏曲没有文学,看看这是一种什么情感倾诉,什么文学方式吧!“夜寂寂,风冷冷,孤魂在西还在东。”每听到这一句,我的心啊,像是被拽了一把,都能感受到剧中人物周仁的心理状态,身心状态。


37楼2012-09-28 10:36
收起回复
    LZ对秦腔了解好深入吖~资料很详细~~~
    “钟楼方,鼓楼长,秦阿房,汉未央,吃泡馍,吼秦腔,关中性格豪爽。”


    38楼2012-09-28 21:32
    收起回复
      天下戏曲源自昆曲


      IP属地:安徽39楼2012-10-23 19:45
      回复
        精彩好贴


        40楼2012-10-26 22:05
        回复
          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
          首先此种说法叫不现实说法,或者这里的“秦腔”你只能理解为秦地所唱的腔调,与今天的这个秦腔戏曲剧种所唱声腔关系有无不在这句话的论证范围内。
          第二,秦腔一直被叫做戏曲鼻祖,这也是老早的说法了,比昆曲叫做的百戏之祖(近几十年的新称呼)要早得多,但是此作为戏曲鼻祖的秦腔也不是当日之秦腔,当日之秦腔只是那个堪为人祖的秦腔的子孙之一,而且就在不远的民国时代现在这个秦腔剧种还不叫秦腔。
          第三,秦腔的历史地位(当然这个秦腔不是今日之秦腔)是巨大的,中国戏曲声腔学上有种“西来说”,说不清道不明的腔调艺人们都说来自于西秦,来自于甘陕地区。这个与秦腔的历史地位有关。别的我不想多说了,就拿京剧来说吧,其绝大多数剧目来自于徽班汉调,而徽班汉调的这些戏码有很大一部分源于秦腔。更不要说其他剧种了,就连广东省至今还有剧种叫西秦戏,福建浙江省都有剧种有一种曲调叫“秦腔”,河北梆子建国前就正名秦腔,浙江境内的乱弹剧种有一种共有曲调“陇东调”,秦讴,秦声都是古代秦腔的代名词。中国似乎只有两种东西被叫过正声,一个就是与昆曲有关,一个就是秦腔,秦音正声,比如关于皮黄的形成就有文人解释,是楚人翻唱秦正声不类就成了楚调(皮黄腔)。
          在我国戏曲理论史上没有哪个剧种的理论完善程度可比昆曲,但是硬要说第二个剧种,还就是秦腔,早在明代就有专门论述其的著作。虽然我们不该将那个秦腔直接粗鲁地与今之秦腔画上等号。
          但是毫无疑问,今日之秦腔继承了古代那个声名显赫的秦腔的一些审美风格我想这种话是可以说的,即使今日之秦腔也有很多完善的地方,因此他一直雄霸我国西北地区,并且影响力巨大。


          43楼2013-02-04 13:39
          收起回复
            前些时候搜了一点儿秦腔的资料,有点儿没弄明白,请教吧主和各位:看网上说,现在的秦腔用板胡伴奏,是易俗社改的,只有同州梆子(老秦腔)还在沿用“二股弦(硬弦)”。可是同州梆子在网上貌似搜不到靠谱的视频,搜到的那几个感觉不太靠谱啊,不知道二股弦伴奏的是什么样的?易俗社真有那么大的能耐,把老秦腔给弄得几乎绝种?这些说法本身靠谱不靠谱呢?多谢~~~


            IP属地:广东44楼2013-02-04 17:13
            收起回复
              上一页有吧友提到:“现在的秦腔里总是有种听出一丝京剧的味道,感觉反而不是那么纯正”,请问这是不是可以看做是易俗社改良、向京剧学习的结果?或者是现在戏曲大多靠向京剧的这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IP属地:广东45楼2013-02-04 17:24
              收起回复
                对楼主所言深表共鸣,能转用楼主的话到微博上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46楼2013-04-17 23:15
                回复
                  看完我开始崇拜楼主了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7楼2013-04-19 00:26
                  回复
                    楼主谈一下柳子戏,这好像也是一个不容小趋剧种


                    来自Android客户端48楼2013-04-19 23:13
                    回复
                      沔水先生,您是湖北的么?
                      看得出来,您对梆子腔声腔史、皮黄史很有研究,能给我们阐述一下源起么?


                      49楼2013-04-24 17:27
                      收起回复

                        梆子腔一般多认为源自关中东部的同州、山西南部的蒲州一带,即同州梆子、蒲州梆子,同州梆子在陕西又称东路秦腔、老秦腔,可见其在陕西四路梆子中的历史地位,但是已基本消亡,蒲州梆子即蒲剧如今还在。今天的陕西秦腔,系中路秦腔(又称西安乱弹)民国年间由易俗社改良而来,主奏乐器、风格都与之前很大不同,至于与老秦腔(同州梆子)的风格,我想应该也有很大不同。听蒲剧与今天的秦腔放佛很相似,但明显蒲剧风格更为古朴一些。西路秦腔,流行于关中西部的宝鸡、甘肃天水一带,据老艺人讲,除了唱梆子腔,还有很多戏要唱吹腔和二簧,旧时西路秦腔艺人出科,凡不会唱吹腔和二簧的,即不能算作好演员。可惜自中路秦腔兴盛风靡后,今天也已经听不到了。老派的南路秦腔,也就是汉调桄桄,除了有梆子的旋律,念白吐字还有汉调和川味,但是现在越来越向中路秦腔靠拢。陕南地区旧时戏曲很发达,有外来的京剧、秦腔;也有本土流传甚久的汉调桄桄、汉调二簧、端公傩戏、花鼓戏等多个剧种,但最大的两类就是汉调二簧和汉调桄桄。有句谚语是这么说的“文静优雅看二簧,紧凑直爽看桄桄。”
                        皮黄腔起源众说纷纭,一般多认为西皮源自秦腔,但是到底是哪种秦腔?从秦腔到汉剧的西皮,究竟有着怎样的转换过渡经历?貌似还没人去深挖。毕竟在陕西历史上,除了四大地域四路风格的梆子腔,还有碗碗腔、老腔、眉户、弦板腔等不同风格、不属于梆子腔系统的曲种也盛行于关中,毕竟西安乱弹正式定名为秦腔也不过是民国时候的事。其中,碗碗腔在民风豪放的关中地区显得最为另类,音乐风格缠绵婉转,陕西有句谚语“一清(眉户曲子)二簧三秦腔,好听不过碗碗腔”,据说旧时代碗碗腔流行于大户人家的家班中,旧时多为皮影形式,剧本台词明显比陕西各路梆子考究一些。还有二簧戏一度也很兴盛,有关中、汉中、安康、商洛四大流派,最晚在清朝初叶已经成形,而且也是唱西皮、二黄的,还有四平调、反二黄,以及少量的昆曲、吹腔。老的说法,认为陕西二簧系本土产物,最早是用竹笛和唢呐伴奏的,所以叫做“二簧”。陕西二簧戏老艺人原不知所谓的西皮、二黄名目,他们按西皮、二黄胡琴把位高低不同,叫做“下把”、“上把”或“下调”、“上调”,即对应于京剧的二黄、西皮。也有人认为陕西本土的二簧才是历史上的秦腔,因为从最直接的听感上,唱念、曲调旋律等,陕西二簧比梆子秦腔更接近京剧。尤其陕南地区的汉调二簧主角唱、念用汉调,因陕南人多系湖广移民,所以陕南方言也叫汉调,也属于湖广音。京剧里的很多上口字,在陕南本为原生态的方言。鄙人曾经稍微钻研对照了一下。仅罗列一些如下:
                        陕南方言的显著特点是:一部分前鼻音、后鼻音韵母相混,一般没有ying和eng两个后鼻音韵母,ying读成yin,eng读成en。另外,如“我”是加了鼻音声母的,老话多读作ngo;风、凤、朋是要读成ong韵母的,波、哥、个、河、贺等歌韵老话都是读成o韵的;“累、雷、泪”等开口音的ei韵母都读作合口音的uei,荣、容、融等字“r”声母要读作零声母的yong,古见母、匣母蟹摄字街、解、介、鞋、蟹,读作gai、hai。在一些僻远地区,保留了尖团字的区别。从声调来看,陕南汉中(大部分地区属于西南官话区,洋县由于与户县、周至接壤,与关中方言近似)方言阳平字是中降调,上声字是中升调,去声字却是先降再升。而古入声字,在老派的陕南汉调方言区里一般都归入阳平,音调走低的趋势。而这些特点,与京剧韵白,多不谋而合。
                        以上是以前了解到的一些观点和个人的愚见,至于梆子、皮黄的渊源,还有待戏曲专家们进一步探究吧。


                        50楼2013-04-28 17:43
                        回复
                          互攻大多源于爱太深,更多的是狭隘的门户之见,也是文人相轻的流毒。卓然成家者往往相反,会兼收并蓄,再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3楼2013-11-29 14:08
                          回复
                            吧主好,
                            学校开设一门课是中国戏曲,老师布置期末作业,对戏曲资料的整理。我想做个关于昆曲的整理 ppt。
                            已经在尽量去了解更多,也蛮喜欢,一直在听曲目。
                            您能不能给提点建议,侧重哪方面比较好。
                            或者您可以讲讲您对昆曲的理解。
                            谢谢啦


                            54楼2013-11-30 22: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