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要论出身,评剧主调从蹦蹦子来,越剧从的笃班子来,都没有地位和什么自身完善的家族背景,黄梅戏从花鼓采茶类来,从逃荒要饭的人群中发展来,虽然在长江流域拥有自己很广泛的家族背景,但是这个家族在中国戏曲中一直是个贫穷和落后的家族,虽然历史久远,但没有地位,说到底黄梅戏与评剧、越剧一样,自身主调基因与中国四大声腔家族,六大古典家族都没有关系,甚至还比不上锡剧出身的滩簧家族地位高。再说分布,黄梅戏实际的面状分布更可怜的不得了,不敢比京剧的城市化广泛点状分布,不敢比豫剧的那种连根带皮的势力范围,不敢比越剧从浙江全境到大上海的广度,不敢比评剧在东北华北的绝对霸主,即使实际在安徽黄梅戏的分布区域有限的不得了,就其语言的面都在安徽很狭隘,很局限。从中国戏曲梅花奖的数量考量,黄梅戏无论如何还不至于占到前五去,而以上四种几乎是必然在前五的。要谈历史,更糟糕,黄梅戏的历史最多就跟评剧、越剧一类层次,甚至还不如,要谈戏曲成熟度,黄梅戏还根本不是越剧评剧的对手,更不要去比豫剧、京剧、昆剧、秦腔、川剧等了。那么黄梅怎么就会进入前五大剧种呢?告诉你,黄梅戏还真就是有资格排入前五,退一万步讲,黄梅戏在中国前列剧种名列中地位不可小视,为啥?黄梅戏是中国知名度很高的剧种。很多剧种有很多方面都超越黄梅,但是却没法超越黄梅的知名度,这一点很奇特,而且很多剧种经典知名老牌名家绝对多过黄梅,可是整体还是没得黄梅戏知名度高,这一点古老的秦腔、昆剧、川剧,更不要说古老的蒲剧、粤剧、汉剧、河北梆子等要跟黄梅比知名度了。黄梅不就一个严凤英能在百年内很强烈的音符么,怎么就会这么有名呢?对,还就是严凤英,这点谁不服气恐怕也没用。黄梅戏就是能在香港演,就是能在堂堂的上海音乐学院的正规课堂上教学,黄梅戏就是能在远远不在其核心地域的南京一路面就能将五十年代长江的渡船费用涨价几天,这一点就是黄梅的传奇。“一股山野吹来的风”,这就是黄梅戏声名显赫的年代里各路专家的评价,这种风让中国戏曲看到了山野之美,民间之美,让很多知识阶层都愿意陶醉。
说完以上五个,再说其他的其实确实不能跟以上五个在一个综合度层次上排名了,其实也许本就不该排名。但是就勉强说吧。
不是说不在前五的就没有地位,就像昆剧,只要熟读中国戏曲史学的就该知道昆剧是什么。昆剧即使有一万个比不上以上剧种和其他剧种的条目,但是也足够地位显赫,谁也动不了他,谁也改变不了历史和现实。昆剧就是一个特殊的剧种,其地位必然在中国特殊,中国戏曲史有一大半是按照昆剧史为衔接层次前承接杂剧、南戏,后才轮到其他戏的。任何剧种不要跟昆剧比完善严谨程度,任何剧种不要跟昆剧比古典剧目的文本流传,任何剧种不要跟昆剧比古本音乐记载,任何剧种不要跟昆剧比强大的理论支撑,任何剧种不要跟昆剧比文学地位,还有就是任何剧种不要跟昆剧比梅花奖或者国家一级演员的占比,也许有人说是这是国家偏心,其实昆剧本不需要这等偏心,即使昆剧死了,也会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永远替代甚至目前无法预知有哪个剧种的未来即使死了还有昆剧这等地位的。这就够了。
还有一些剧种或者声腔,比如弋阳腔、青阳腔,也许都不能完全找到一个剧种是坚实的他们后裔了,但是弋阳腔和青阳腔对于中国历史影响很大,甚至与东亚戏剧的影响之大,是很多剧种不能比的,而且他们的血液已经进入现在活着的剧种的方方面面和各类剧种中,子孙万代,子孙八方,想否认是逃不掉的。
还有一些古老剧种,例如川剧、蒲剧、秦腔、汉剧、赣剧、祁剧等,都有相当的地位,无论是从历史角度,还是从艺术角度,还是从影响面角度,还是从音乐价值角度,都无法回避,只能尊重,而不可小视。
即使还有一些甚至有些人都不曾听过的剧种,甚至属于濒危状态的剧种,其历史和音乐,艺术价值太令人惊讶了。例如福建梨园戏、莆仙戏,广东潮剧、广东西秦戏,山西耍孩儿戏、山西陕西跳戏等等等等。